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12 13:05:06| 人氣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石油政治與無碳經濟的衝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2.04.12  中國時報
石油政治與無碳經濟的衝突
◎陶在樸(作者為退休經濟學者,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顧問)


由於以巴衝突,伊拉克決定原油出口暫停一月,引起國際油價劇升,國內油價亦已調高百分之五點一九。許多人(其中包括權威學者克魯曼教授)擔心又將爆發全球性能源危機。就石油經濟的歷史而言,新能源危機之預言有過其實。如果石油供給中斷超過全球平均的安全存量,而且持續,油價每升高一個百分點,大約使經濟受挫○.一個百分點左右。美國、韓國和台灣均為石油依賴度較高的國家,美國原油進口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百分之二至三左右,台灣略高於美國。

正當石油是經濟血液的觀念普遍傳播時,資源經濟學家發出警告,經濟靠石油輸血是短命的,石油全球耗竭的各種預測接踵而至,有人預測,如果石油用量的成長趨勢不變,一百年內石油將消耗殆盡。這個消息對政治家們特別刺激,因為它使資源變為權力形成通道,幾乎所有擁有石油地質的國家都把石油視為戰略物質,壟斷石油的供給可以增加國際關係的政治資本,不僅盛產石油的中東國家深諳此術,美國何有落後。美國向來不去觸動美國在北極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內蘊藏之石油,去年五月十七日布希總統公布「美國全國能源計畫」,並被稱為「點亮了未來之路」。根據此項計畫,美國政府決定在二十年內核發一千三百個發電廠執照加速開發上述「北極野生動物保護區」之石油。何以保護區突然可以不保護了呢?美國在野的民主黨分析,理由有兩點,其一在國際關係上美國可以增加籌碼對付不聽話的中東國家;其二,布希在競選期間受到美國石油財團之支持。


只有石油政治下台,石油的經濟命題才能得到正確定位。去年五月聯合國召開全球部長級論壇討論環境與能源問題,會議資料指出:一九七三至一九九七年間,全球能源總需求成長百分之六十,一九五○年至二○○○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四倍。在整個二十世紀,世界人口成長了四倍,而能源消耗增加了十六倍,如果不改變能源使用效率和開闢新能源,全球將面臨兩個危機:石油耗竭危機和二氧化碳瘋狂成長而形成的溫室效應危機。其實「石油替代」的創意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已形成,梅多士(Meadows )一九七二年發表「成長的極限」時把它推到了顛峰,可惜,石油政治學壓倒了石油生態學,各大國,尤其是掌握石油資源的美國並不願意把石油問題回歸到經濟面和生態面。

煤、石油和天然瓦斯,這些非再生能源一直是能源結構的主體,它們的共同點是產生碳並通過燃燒產生熱,再由此轉變為二次能源的電力。所謂「石油替代」,就是讓這些碳系能源退出舞台而代之以非碳系新能源,其中包括再生性能源水力、風力、太陽能以及氫能源。可是石油替代由理念轉為實踐需要大量投資,據聯合國估計全球電力部門基礎投資二十年內總共需要十五兆美元,如果各國政府把投資結構轉向新能源,全球性的「無碳經濟」體才能逐步成形。可是具有遠見的政府很少,他們沒有勇氣面對無碳能源初期的高價格現象,表面上看能源的價格管制是保護消費者,實質上是以價格門檻限制無碳能源進入市場,而使石油財團繼續壟斷以維持石油和政治的微妙關係。

台灣同樣面臨無碳經濟的挑戰,以台灣的風力資源而論,許多地方適合風力發電,可是這項政策需要政府支持,尤其是投資和價格的政策支持。此外,台灣民間企業不乏新能源技術,以氫能技術而言,某些廠商甚至走在世界前列,可是基於價格因素他們的產品很難迅速普及與推廣。消費者為個體,價格是他的大帳,經濟是政府、廠商和消費者的三位一體,能源消耗和環境才是大帳,在這個意義下個別新產品的價格是小帳,政府應該用大帳補小帳,形成新能源發展的外部經濟性,只有這樣的眼光和魄力才能使無碳經濟在台灣興起。


台長: 重新燃燒小宇宙的卡門
人氣(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