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12 10:59:03| 人氣3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蓄意窄化視野的「干擾增加生物多樣性」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些學者,為了護航對山林的開發、採取木材等干擾破壞,提出「干擾有助於生物多樣性」的說法,希望大眾接受「傷害對森林是有幫助的」這種說詞,並且也搬出了相關的學術研究來自我支持。

在反駁之前,我先將所涉及的學術觀念,做一個極簡化的說明。

一塊地方的森林受破壞後,在重新演替發育的初始,有許多適應開闊地的動植物會先出現,例如適應強烈陽光的禾草、松樹等等。但林木逐漸增加、構成的樹林逐漸鬱閉以後,原先適應開闊環境的動、植物將會趨向減少,或者最後被淘汰,直到極長的時間,可能數百至千年後,大多數的主要樹木或附屬棲息的動植物種類,都被替換成適應原始林環境的物種。如果在各時間點記錄物種數目的話,也許可以發現在森林發育初期,物種數目隨著時間,由0而開始持續增加。但到了森林發育的中、後期,物種數目在通過最高峰後,會再略為下降,然後維持大致的平衡。

因此把森林演替人工逆轉回初期(意思就是砍掉部份或全部的樹),以提高物種種類數目這個說法(或更不幸地,有時是具體作法),在紙面上看來確實頗有道理。事實上,片面而言也與我的自然經驗相符合。

像在登山途中,如果途遇果園或某種開發區,絕對會看到許多增加的物種;像是原始森林中難以見到的紫花藿香薊、大花咸豐草。如果是遊客多、林相疏開、土壤硬化的步道,就會看到原始森林中不易生存的昭和草、車前草等等。這幾種雜草,在人類活動區幾乎是隨處可遇的。因為他們比較適合生活在森林演替過程的極初期。

由以上這樣的解說,希望讀者容易理解我對那類論述如下的反駁。

1.把一塊長時間演替而來的成熟森林,破壞一部份或全部成為演替早期階段,在小區域的帳面上,的的確確有可能提高物種多樣性的數字。

2.但若由巨觀俯瞰整個台灣山林甚或整個地球,卻可以有清楚而完全不同的認知。那是在繼續削減失去後無法復得的原始生態系,增加已經不斷增加的受破壞區域而已,對整體環境只有負面的影響。

虛擬一個更易理解的例子:假設某一片殘留的原始林,裡面有著臺灣最後的雲豹、黑熊、雄鷹、林雕等生活著。一天,林務人員或「生態系經營者」將森林其中的一半夷平;隨後在調查中,發現當地的物種名錄增加了原先沒有的麻雀、鴿子、家鼠等,使得物種名錄的數目「大為提高」,於是宣稱這是「成功的保育措施」。

這樣的數據也許沒有錯,但是唯一的問題是──我們還剩下多少比較完整的原始林?還剩下多少只能棲息在原始林內的生物?

台長: 台長
人氣(3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山林 |
此分類下一篇:太魯閣口的礦區
此分類上一篇:植物解說牌上的用途說明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