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1-30 00:28:36| 人氣1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敘事的魅力:史景遷與霍布斯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其實是從兩本「故事」書談起,Spencer(史景遷)的《婦人王氏之死》,與Hobsbawn(霍布斯邦)《革命的年代》,兩本書內容一中一西,但同樣耐人尋味。

《婦人王氏之死》將一個清初的殺人案件,用快速而細膩的運鏡呈現在讀者面前。畫面從山東小鎮的大地震開始,有步驟地介紹地理形勢、物質環境、人心想望,焦點不時由小鎮拉遠至全國,藉由百年前朝乏變遷與全國的制度概況,讓人迅速了解郯城(小鎮所在)的地位。走筆至此,才切入王氏的案件,用彷彿警察筆錄的方式,詳細地交待這位婦人的死因與死亡過程,全書至此嘎然而止。

《革命的年代》為霍氏十九世紀三部曲的第一本著作,時間點為1789-1848年。而雙元革命(法國大革命與工業革命)的形成與影響,是本時期的重心所在,也是書名冠以革命的理由。全書分為發展與結果兩部分,前者包括雙元革命、戰爭、和平、革命與民族主義等主題,後者則涵蓋雙元革命對土地、工業、勞動貧民、宗教與世俗的意識型態、
藝術與科學等範疇的改變。易言之,作者認為十九世紀之後的世界,分別由歐洲政治與經濟上的兩大革命所啟動與主導,法國大革命提供了美好的理想、行動四方式,以及最重要的––革命的概念與可能性,工業革命則證明新的累積、擴張財富的方式已然成功,機器的出現大幅壓縮手工業者的生存空間,大量廉價的雇工則由工廠制度來管理,
在追求最大利潤的前提下,資本主義成為支配人類作息與改變世界風貌的原動力。
英國也在此過程中逐漸成為唯一的世界霸主。

由於兩位作者的風格不同,在閱讀感受上的差異也甚大。Spencer長於將史事以文學手法表達,在本書中更以文學作品(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建構當時的情慾心境,這種游走與融合文、史的筆調,讓死板的制度史(民防組織、官場箴規、科舉取仕)成為有趣的知識東聞,在史料的骨架上賦予充滿活力的血肉。王氏之死不過是個引子,就像收看Discovery頻道一樣,用流暢的文字與方法推敲出一個富想像空間的場景,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

Hobsbawn則章法分明,各主題依次舖陳,卻都緊古雙元革命的成形與影響。雖然筆調走的是學院派的嚴肅筆調,卻不會有數據堆砌的枯燥感覺。尤其,以霍氏的左派立場,在分析「工業革命」這一個複雜而難捉摸的歷程,更顯得層次分明,化繁為簡。同時,也因為左派的視野,對於富足繁榮之外的貧苦黑暗面,也給予深刻的觀照。當然,這不代表作者只擅於經濟史的題材,十二章〈意識型態:宗教〉與十三章〈意識型態:世俗界〉,十四章〈藝術〉、十五章〈科學〉,皆可視為獨立而精采的思想史與文化史講義。例如,在論及科學與會背景的關係時,他說:

我並不想說,1789-1848年間的科學發展,能純粹從其周圍的社會運動角度來分析
。大多數的人類活動都有其內在邏輯……
然而,甚至最狂熱信奉純科學之純潔性的人也體認到,只要科學家、甚至最遠離
塵世的數學家,生活在一個比其專業更為廣闊的世界的話,那麼,科學思想至少
會受到學科專門領域之外的事物所影響。……
科學的進步也得益於新問題的提出……外在因性便有著廣大的空刪可對科學思想
發揮激勵或型塑作用。(霍布斯邦,《革命的年代》,臺北:麥田,1997,頁404)

這種先說A,再說反面B,最後以一種新型態的C的論說方法,是霍氏極富魅力的書寫風格,有時,甚至帶有哲學思辯的味道在內。這顯示其不論在經濟、政治、社會或思想文化上,均能勝任愉快,帶領讀者一窺堂奧。整體而言,本書像是英國BBC廣播電臺的學術講座一樣,目的雖在通俗,但內容次序井然,又具有厚重的學術深度,可一親大師風采。

在歷史的領域裡,龐雜的資料與捉摸不定的心境,往往是最難以駕馭和推敲的,兩位作者娓娓道來,在不知不覺中帶領讀者進入時代與感受時代,這種成就,來自於優美的敘事。



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革命的年代》,臺北:麥田,1997。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婦人王氏之死》,臺北:麥田,2001。

台長: 果子
人氣(1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