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16 14:47:08| 人氣2,2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褓抱筆記139】《北歐經驗,臺灣轉化:普及照顧與民主審議》卷1 1Y11M4W(0424-043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剛讀完楊定一《神聖的你》,意猶未盡之餘,卻還未有其他相關書籍入手,便繼續讀著打算重讀的張怡微《哀眠》,浸淫於作者精湛的小說鋪陳及其中細膩的心思。0422早晨,即將陪孩子前往沙坑玩時,便順手帶上了已經跟共學團借了月餘的《北歐經驗,臺灣轉化:普及照顧與民主審議》,打算每天讀一小部分。

 

以前我是不太會看這類的書的,而以偵探小說、世界文學、環境教育類的書為主。但現在的胃口慢慢轉變,也漸漸讀得進感覺較艱深點的書。沒想到,一翻開書,我就仿然有被一道閃電深深擊中的驚喜感,裡頭提及托育、媽媽就業、社會分工不均、長照等議題,恰恰是當前我經常思索、深陷其中徬徨掙扎的可能解答之所在。

 

序言作者分享朋友提供的兩張外籍照顧者照顧老人的照片,令人深有感慨。如今我化身為一個推著孩子的媽媽,日日行走於圖書館周遭,也幾乎都會遭遇外籍看護工們推著老人家在附近逗留的身影。大多都是阿公,有好幾個阿公會被排成一排,或是擺在一旁,外籍看護工們則圍坐滑手機、高聲談笑、放出大聲量音樂跳舞。那些年輕時不斷打拼的阿公想必很難預料自己晚年是得這樣讓幾乎可以當自己孫子輩的女孩子們陪伴著,看著她們做著自己一點都不習慣的事情,卻也只能在一旁無奈的發呆。自己胡亂想著,如果,早點知道,長輩們會更活在當下地珍惜每日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好好維護自己的健康嗎?

 

近日也和一位朋友聊及她致力於推廣瑜珈、自然療法等,讓長者可以有行動能力,某個面向來說,也是減輕長照的負擔。另一位朋友則說,她雖有長照的證照,但進入現場照顧老人們一個月後,每日以淚洗面就做不下去了。那些都是活生生、曾生活在我們生活周遭的菜市場攤商、路邊灑掃的婦人…..,卻就這樣住進了提供照護的地方,彷彿也宣告著他們的人生就此即將邁向終點。

 

回到我自己這個「照顧者」角色,有著種種掙扎、困惑,卻只能看書、寫作,內求,偶爾罵罵老公出氣。直到遇見這本書,我才理解了更多的問題出在整個社會的大政策架構內!我們都身陷其中,若你不關心,就只能被牽著走。政客們撒錢似的各式補助、津貼承諾,只是分掉了大部分能做更多重要的事的錢,並加速更多錢流進他們自己的口袋。這些生活中深沉的悲哀和困乏,只有靠我們清醒的面對才有解脫的可能。我很高興自己終究翻開了這本書,而沒有錯過它,這真的是很重要的一本書!希望你也能因為認識了這本書,而擁有屬於自己的收穫!

 

【書摘】ps.()為我的心情分享

(前言)婦運,在老幼失據的年代/劉毓秀

「我覺得是因為「老」這個議題,對社會中最應該感到不安與不滿的年輕人、工作人口、中高齡尋職人口,甚至是目前正在照顧家人的人(女人為多)而言,太沉重、太對比(他的權益與我的權益)、太耗資源、太希望有人來分憂解勞了。所以,哪管得了「他的老年」品質好不好?只求「我」可以從老者身邊解脫。外籍看護就是「家人大家出錢,一個外人出力」的解脫方式,家屬完全喘息。老人想不想被外勞照顧?這已經無關宏旨了。這個社會上的老人哪有自己的聲音?王品所描述的「不安與不滿」,是台灣社會上空、家庭內裡正在醞釀著的黑影,預示一個人間煉獄正在形成……。」

 

(光我身為照顧者的角色後,屢屢都有崩潰、無法喘息、失去自我之感,因此更能體會上頭這段話的人間煉獄形容。)

 

「《台灣女性處境白皮書:1995》一書,主張應建立「一個全面性、全民性的福利國……傳統女人的工作成為國家預算全力支持的重要工作,這也就是福利體系裡的工作……,如此,將可徹底打破男尊女卑的舊性別關係。」」

 

「女性主義理論家Shulamith Firestone於其名著《性的辯證》(The Dialectic of Sex)一書中主張,女性由於受到懷孕的生理功能拖累,而被順理成章交付照顧小孩和家庭的責任,由是喪失自立與自主;解決辦法在於藉生育科技免除個別女人以身體孕育下一代的功能,實施集體養育,並賦予小孩經濟獨立。」

 

(上述這段話對我來說有點太極端了。「我沒有奶,沒辦法餵小孩。」經常成為父親不願幫忙顧小孩的託辭。我還是希望自己養育、照顧孩子,但希望男性可以多多同理和分攤。)

 

「主張以「(女性)充分就業」啟動良性循環,透過民主審議機制實施普及公共托育及長照服務,創造有合理薪資的大量照顧工作機會,也讓婦女無後顧之憂,安心出外就業,增加家庭收入,提升人民生養能力,一舉達到活絡地方經濟及減緩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的功效。」

 

(媽媽心聲:尤其對於許多必須育兒而放棄工作的媽媽來說,若有可以帶著孩子進行的工作,或是二度就業、兼職等可能,都是很棒的!)

 

「社會改革必然是緩慢的,改革者只能抓穩方向耐心以待。」

 

卷一 善是可行的?北歐普及公共照顧的虛與實

 

就是這種認為善是可行的夢想,促使人們建造出我們的新社會。──瑪麗安‧費吉森,《漢娜的女兒》

 

一窺桃花源的真幻 北歐普及照顧制度、決策機制與平等社會

 

「北歐各國生育率於短暫低落以後,能夠回穩到接近人口替代率的水準,這是因為北歐國家「長期以來即對育兒家庭提供慷慨的支持,將平等實現於就業男女身上。」……歐洲各國統計數字顯示高生育率與女性的高就業率並容,反之,女性的低就業率意味著低生育率,這正好相反於一般人的預期。……北歐相關政策琳瑯滿目,但真正對於提升生育率與性別平等具有關鍵性影響的,卻唯有一項,那便是平價、普及、公共化、高品質的托育與長照服務。p.5-6

 

「唯有透過讓所有人平等的政策,兩性平等才有可能實現。……家庭中的成年成員必須依賴就業獲得經濟獨立,因此,普及的就業權是男女平等的先決條件。欠缺工作機會影響女性至鉅。……社會所提供的育兒措施如果不足,女性就無法就業或就學。傳統性別角色模式歧視女性,也阻礙男性參與子女的養育與成長。……男女平等必須落實於家庭、工作場所與社會,如此才能創造最有利於兒童的社會。P.7

 

「常設性的北歐五國部長會議亦將五國促進男女機會平等的國家目標設定為:「女人和男人應該擁有同樣的權利、責任和機會;都應擁有賴以經濟獨立的職業;都應從事家務育兒工作;都應參與政治、工會和其他活動。」前述北歐公民身分定位呈現下列價值與政策取向:第一,男女平等是國家應該追求的目標;女性應該擁有就業、經濟獨立的權利,男性則不應被剝奪參與子女養育和成長的權利。第二,國家應該負起責任,提供充足的育兒措施以支持女性就業。第三,國家應為雙薪、共同育兒的父母提供充足的托育措施,如此「才能創造最有利於兒童的社會」這套政策不但符合於瑞典經濟學家Gunnar and Alva Myrdal夫妻的洞見,即認為提升女性權益的效益之一是讓社會在各層面上都能徵用並受惠於女性的才能。其視野更是展現了女性權益(女性就業及自我實現)與兒童權益的並容,迥異於傳統社會或家庭主義社會政策認定的「育兒是母親的天職」,以及自由主義國家透過「再私化(reprivatization)」論述將育兒責任歸於個別家庭和父母(實質上是母親),以及自由市場販賣的托育服務的作法,影響至為深遠,使北歐各國政策足以因應女性角色的轉變,造就今天北歐女性高就業率與高生育率的並容。北歐公民身分的前述轉變,是奠基於北歐社會已有的「平等」與「充分就業」的信念上。篤信「平等」的北歐勞工運動和勞工政黨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提出的「充分就業」概念,成為北歐社會的基本信念。北歐工會秉持寧要()就業、不要失業給付的態度,形塑了北歐各國側重促進就業而非給予失業給付的政策取向。這項訴求融合了勞工的個人利益(就業與個人的福祉和歸屬感息息相關)和國家/社會的利益(充分就業能夠增加稅收並減少用以處理社會弊害的政府開支),因此逐漸被各政黨所接納,成為北歐國家的重要施政目標。p.8-9

 

「雙薪、父母共同育兒、父親育嬰有助於性別平等,而單薪、育兒津貼(實質上為「母職津貼」)、時間較長的育嬰假不利於性別平等。於1960年代的政策辯論中被淘汰的母職津貼,晚近重新現身,被概稱「育兒津貼」或「親職津貼」,用性別中立的名稱包裝傳統性別角色。P.11

 

「育兒津貼所發揮的政策誘因引導較弱勢女性傾向依賴這項微薄、短暫的津貼,而產生誤導女性生涯規劃的負面作用。p.12

 

(仔細想想,好像也的確有這個可能。)

 

「國家政策對性別平等(以託育措施促進女性就業),或傳統母職(發放在家育兒津貼)的偏重,會對實質制度架構產生很大的影響。P.15

 

「社會所提供的育兒措施如果不足,女性就無法就業或就學。……男女平等必須落實於家庭、工作場所與社會,如此才能夠創造最有利於兒童的社會。p.17

 

「平等價值和托育服務是女性就業的先決條件,而托育服務也是女性就業的重要領域,託育人員的薪資等條件不僅關係著女性權益保障,也是托育品質的決定性因素;而托育品質,以及收費高低,又會回過頭去影響送託比例,以及母親的就業率。P.17

 

「私營幼托市場一旦蓬勃發展,國家決策者就能藉以逃避女性就業所衍生的托育需求問題。P.18

 

「瑞典托育制度是調控市場經濟的代表,從女性有托育需求的時代開始,國家決策者就逐步設計了全面且完整的托育制度,使其幼托人員受到好的訓練且有完善的權益保障,如此排除了營利托育服務發展的可能性,因為它無法靠壓低薪資求取利潤。瑞典托育機構融合學歷較高的幼教老師與學歷稍低的教保員,但出於其工會的要求,兩種人員薪資標準類似,工作內容也類似。P.18

 

「法國托育制度代表的是不完整的調控市場經濟。……北歐模式托育制度的優勢:它在政府與人民(納稅者及家長)負擔能力跟工作人員權益之間取得平衡,其實施效益因此也最有利於所有各方,包括兒童。P.19

 

()普及公共托育促成永續社會

北歐模式托育制度的前述平衡,造就公共托育的普及性及高品質。Esping-Andersen晚近疾呼,這樣的高品質普及公共托育,正是新世紀永續社會之所賴。他指出,各類支持育兒政策中,兒童津貼雖具象徵意義,卻無助於維持生育率,原因在於沒有哪個國家發得起長期高額津貼;父親育嬰假雖然符合性別平等價值,但此政策的推動只有挪威和瑞典較為成功,但是,請育嬰假的,尤其是期間較長的,以公部門雇員居多,而且,不論育嬰假如何安排,也不足以涵蓋整個嬰幼兒時期。這個問題的源頭跟女性角色的轉變息息相關:「現代家庭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是如何平衡事業及母職」。他因而一再強調平價、可近的托育服務具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然而這絕對不可能來自於自由市場,而必須由國家負起責任。p.19-20。」

 

「現代社會中的家庭幸福有賴「去家庭化」(de-familialization,即將傳統家庭功能社會化)。這並不意味強行入侵家庭生活;相反地,其精義乃在給予家庭合乎現實的選擇。如果說欠缺可負擔的托育服務是生育的障礙,那麼,普及托育服務政策就是公民組成他們所想要的家庭型態之所賴。人們素來普遍認為將家庭責任移轉到家庭外面,就會危及家庭生活品質和家人之間的連結,但是,所有證據都恰恰指向相反的方向。研究顯示,當家人的照護負擔〔因為獲得公共照護制度之助〕而減輕時,代間〔老人與子女〕的聯繫就變得更強而頻繁;同樣的,享有托育服務的家庭,父親也較投入於育兒。婦女運動教導了我們這項重要的道理:傳統家庭主義在今天已經成為生育與親職的最大障礙。P.20

 

「托育不僅是女性充分就業的先決條件,也攸關兒童福祉與社會利益。P.20

 

「普遍可得的高品質托育是未來社會保持平衡與穩定之所賴。公共托育不再僅僅是協助人民兼顧家庭與工作、促進女性就業的手段,它越來越被視為終身學習的第一環,能夠有效為小孩打下往後教育和職訓成功的基礎,使他們學得一技之長。……「以兒童為中心的社會投資策略」是必要的,以便兒童能成為終身學習者,與社會的有力貢獻者。我們有必要讓更多小孩有能力參與知識經濟活動,才能使歐陸福利國家足以因應嬰兒潮世代退休者的養老需求。p.21

 

「營利市場的服務無法充分滿足托育需求。在高度營利的托育政策下,中下階層父母勢必無法取得高品質服務,於是會將小孩交給廉價、低品質的托育,損及小孩的未來發展,或導致母親退出職場,大大增加家庭和小孩入貧的機會,而單親家庭受害尤深。p.21

 

「從托育制度的公共性、普及性、永續性而論,瑞典托育制度最值得我們學習的面向之一,是它扣緊參與工作的父母公民之公民身分定位,將托育設計為國家積極勞動市場政策的一環,規定只有在父母(或單親)參與勞動(或就學)的狀況下,才可享受公共托育服務。此一模式托育制度,完全不同於針對弱勢幼兒提供、以致難逃烙印化與品質低劣之譏的殘補式福利措施。它並不是單純的福利政策,而是福利政策與積極勞動政策的結合體;於此,北歐充分就業的理念表露無遺。這顯示的是北歐模式福利國家的務實本質,他們將「享受福利」和「工作/納稅」綁在一起,讓權利和義務互相平衡,彼此支撐,高度實踐社會民主政治經濟學架構下政策設計的兩個指導原則,即「避免反向誘導」,與「盡量透過就業進行〔再分配等福利給付的〕移轉」;後者為「充分就業」信念的表現,也是北歐國家勞動市場政策的基石。此正向誘導,不僅顧及國家財政的平衡,更能藉著普及公共托育與充分就業政策(包括多種促進就業措施)的包容性與非排他性,而誘導、協助父母普遍就業,預防入貧,為兒童創造有力的成長環境。如此,針對雙薪父母或就業單親提供的托育措施,在實質效果上反而能夠真正有利於兒童。P.22-23

 

Esping-Andersen觀察到,欠缺托育措施讓歐洲各國普遍存在著高學歷女性不願生小孩的現象,尤其是在傳統家庭觀念較強的德國和西班牙,由於這兩國欠缺普及公共托育服務,以致女性特別難兼顧工作和育兒。……唯有藉著普及公共化托育政策使工作/自我實現與生育並容,女性的教育投資才能充分發揮作用。p.23-24

 

「公共照顧並不會造成家庭關係的崩解,反而發揮了支持親情的作用,這點值得世人深思。P.27-28

 

「關於家屬照顧,值得注意的是上一段指出:在瑞典,它通常與公共照顧並存,而且是出自家屬的樂意選擇。……「政府與家庭的共同承擔可以說是團結的現代含意」;以喘息服務為例,只要一有需求,無須經需求評估或其他官僚程序,很容易就可取得服務,如此,大大增加老人與家屬的安全感。p.28

 

「無論就被照顧者或(有酬或無酬)照顧者的角度而言,長照制度與女性的關聯性都是很高的。P.29

 

「北歐普及照顧制度「為中年女性提供有酬工作,她們在許多其他社會中處於就業弱勢,往往被迫成為無酬、不受肯定的家屬照顧者。」老人所需要的服務項目中,比率最高的正是家庭主婦原本就會做的家事服務,而且,將這些服務轉化為公共政策也能為眾多中年女性提供可靠的薪資。p.31

 

「新公共管理又被稱為管理主義,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行政、企業型政府、新右派、新治理,主要皆係應用公共選擇理論內涵,假定個人皆為自利、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行為者,大量援引經濟學理論及分析模式於公共組織,注重績效達成的明確標準及衡量,強調產出的控制及成果取向,期望透過於公部門引入更多市場競爭機制及私部門的管理工具,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務品質。P.32-33

 

「讓許多人得到些許。P.39

 

「註釋19 p.42在北歐脈絡上,「政治」指涉的是人民的政治意志或政治意識。北歐人民慣常訴諸政治,催生政策,以滿足其需求。p.83

 

「「非專家委員會」,凸顯決策的主體為人民,或人民的政治意志,而決策的目的則在於保障人民需求的滿足。換句話說,專家及政府部門並不是委員會的主體,他們的任務在於服務人民的需求。這與一般看法對於「專家決策」的強調大相逕庭;這兩種模式之間的差別值得我們深思。p.45

 

「前述的六個管道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政策研議委員會與非專家委員會。這兩種委員會是北歐民主組合機制的核心,也是北歐社會賴以解決爭端,達成共識,創發各種可行的精采政策並將它切實實施的機制。p.46

 

「北歐政策過程要求對於需求、資源和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做融合性的詳盡評估。P.46

 

「這樣的意識形態,或習性,顯然是平等主義的產物,務求整合資源,透過務實的決策和切實的執行,達成所有人民之需要的滿足。這使北歐對於知識的態度、運用方式,甚至知識的內涵,有其獨特的性質,使其知識成為個別人民需求之集體解決的精確依據與扎實基礎。P.46

 

「在北歐各國,政策研議委員會,其結論的諮議過程,與媒體的分析討論,成為相關研究成果的展現舞台,如此激發各方進行長期相關研究,而另一方面,這種理性討論也提升了北歐人民理性對待社會議題的態度和能力。如此,與民間組織共享權力的民主組合機制,成為北歐理性決策模式的基礎,這是「制度性的審議」,涵蓋大部分政策的研議、決策、執行與不斷評估、調整的整個過程,有別於一般所謂的審議式民主過程(後者僅針對特定議題進行為期短暫的論辯,參與者通常也未能充分涵蓋社會各方。)p.46-47

 

「一般認為民主是效能的大敵,但是,北歐經驗卻驗證民主和效能是可以並融的。P.49

 

「北歐照顧福利服務制度的情況是,負責決策與政策執行的民主組合機制融合政府與社會各方的立場,如此創造了緩衝區,有助於避開零和情境,而能專心致意就人民基本人生需求的集體解決方案達成共識並付諸執行。P.60

 

「攸關人民基本生活的資源,應該被從利益競逐的領域(即自由市場)移開

,其設計應以成本效益為考量,而不應拿社群機構的合法性當箭靶。否則,像布坎南以「憲法賦予的公民權」之名斷言「我們必須關注那些約束我們的執政者的規約,而且,即使在此種關注有礙理性選擇之評量的情況下,也必須如此」,這種美式自由主義思維導致敵對文化,不但侵蝕了社群連結,使國家成為受害者,更是不利於公民權。國家行動受限、社群的具體生活連結闕如,導致北美和歐洲慣見的「位置性踏車」(positional mill,意指「跑得更快以便留在原處」的苦工,語出F. Hirsh,1976);人們為了有好的生活環境,好的學校、醫院和其他的必須措施或服務機構,而追求排他性的優勢地位,從事越演越烈的競逐。相較之下,北歐的包容性公共服務系統,透過體制性正常運作而涵蓋所有人,人們就會願意納稅並參與服務網絡的機制(即前一節所討論的民主組合共決協力機制)。這包容性的公共服務系統不同於殘補模式系統,後者以貧困者為對象,其品質通常較低,以致造成烙印化。而前者對象涵蓋了中產階級,其服務品質和可靠性必須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因此一方面能夠讓中產階級認定合乎他們的利益,他們便不會另尋營利市場提供的排他性服務,而另一方面,這個包容性服務系統也容納社會底層的人們及其家庭,讓他們一起享有社會安全,因而不會訴諸反社會行動,如此形成良性循環。其關鍵因素是這包容性服務須由公共領域而非自由市場提供。p.61-62

 

(台灣的殘補式方式,讓許多弱勢被烙印,或是假弱勢霸佔浪費資源的現象。)

 

Milner的分析清晰點出不同的價值會導向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成效。P.62

 

(這句話我很認同。)

 

「北歐教育制度的主軸是終身學習,其第一環正是普及公共托育服務。p.63

 

「瑞典政府……,將托育工作定位如下:

 

托育必須跟家庭相連,而且,跟父母的密切合作是重要的。

 

兒童的學習隨時隨地都在進行,因此,照顧也是整體教育的一環。

 

教學活動應從兒童本身的經驗和先前的知識出發。

 

托育服務必須引領小孩對於自然、文化、社會有整體的認識,並且協助小孩感受萬物互動共生的整體性。因此必須採取主題式的方法(thematic working approach),引導小孩針對特定的主題以各種方式探討、學習之,經由閱讀、聽故事、角色扮演、舞蹈、肢體運動及其他活動,開發兒童對於官能和心智能力的運用。

 

應注重團體活動對於兒童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性。

 

這種匯集社會各界主張而得的托育內涵及目標,其重點在於協助兒童建立寬闊的連結網絡,包括與父母/家庭、同儕、社區/社會、大自然的連結,形塑「萬物互動共生」的整體觀,從而衍生「共贏」的價值觀、傳遞「共贏」的知識,並強調兒童身心照顧的重要性,從而開發寬闊的關懷、視野與潛能。此種定位的托育,一方面為北歐的性別/階級平等與環境保護實踐奠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為孩子日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全方位的底子。後者正符合Hemerijck(2009)認為公共托育服務應於「以兒童為中心的社會投資策略」中扮演的角色。P.63-64

 

「女性就業,尤其是女性單親和低學歷女性的就業,有助於大幅減低兒童與女性老人(她們是高齡人口的主要成分)的貧窮比例;就此而言,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到,照顧服務提供了適合這些女性的工作(單親往往需要部份工時、離家近的工作,低學歷女性則不容易找到其他工作)……北歐普及照顧制度「為中年女性提供有酬工作,她們在許多其他社會中處於就業弱勢,往往被迫成為無酬、不受肯定的家屬照顧者。」p.68

 

「北歐公共化照顧制度最能發揮縮小貧富差距的效果,而英美兩國將照顧服務委諸自由市場,最不利於弱勢女性。這會進一步影響兒童和老人的貧窮比例。p.69

 

「解決勞工的普羅困境的正確、可行辦法不在奪取資本或工廠,而在贏得資方的合作,並教育和組織勞工,讓他們擁有和所有人一起平等統治社會的能力和權力。P.73

 

「在新世紀,社會的永續有賴三件事:普及公共照顧(托育與長照)服務、充分就業與(性別和階級)平等。……這三者互為因果,而以普及公共照顧服務為最關鍵的因素。這是因為普及公共托育與老人照顧服務一方面讓女性安心出外工作,並提供女性大量的非低薪照顧工作機會,促成女性充分就業,穩定生育率,並有效消除女性(尤其是單親與老年女性)與兒童貧窮,另一方面,普及公共托育政策也是透過投資於兒童而投資於社會的未來的政策──所有的這些,都是當今社會和家庭存續之所賴。P.76

 

「充分就業和合理的薪資是家庭生計和女性獨立之所賴,國家有責任改善當今資本及勞動力跨國流竄所導致的極度市場化與不斷惡化的勞動條件。我們必須了解,北歐之所以能夠將平等普遍實踐在女性和勞工身上,靠的是透過綿密的民主組合機制使國家和社會,或政府和人民,緊密貼合,形成一個「友善國家的社會(指高度支持國家政策的社會)」,以及一個友善女性、友善勞工的國家。唯有在這樣的架構下,友善女性、友善勞工的政策才能夠被制定出來並切實執行。如是觀之,婦女運動和勞工運動陣營有必要挺身對抗全球化的去國家傾向,經由民主組合機制(Hernes所界定的參與式組合機制)管道,與國家建立夥伴關係,讓國家負起保護人民的責任。p.79

 

鳥瞰老人天堂

瑞典公共老人長期照顧服務 王品

 

「瑞典學者Marta Szebehely形容北歐的普及式照顧福利國特色為:提供公共長照服務是屬於地方政府的責任,並由地方政府裁量與判定需求,容許各地因地制宜,財源來自公共財源(稅收),地方政府還可在法定範圍內徵稅與決定服務費率。有需求的人均可獲得長照服務,不限定貧窮者或無依者,因此無資產調查。且品質夠高,服務的確為社會各群體所使用,所謂「費用讓經濟弱勢者負擔得起,品質讓中產階級也滿意,達到可及、可負擔與令人滿意的效果。北歐國家老年照顧政策的目標是「幫助老人幫助他自己」、「支持老人過有品質且獨立的生活,愈久愈好」。此目標主要是透過「居家照顧」政策實現,這項政策同時造就了北歐國家的女性普遍得以走出家門,進入職場,且照顧服務領域本身也為女性帶來大量就業機會的雙贏現象。P.97-98

 

「居家照顧是人力需求最密集、制度設計最複雜的一個長照服務項目,也是北歐長照政策的最大特色與成就。P.103

 

「瑞典老人人口從1940年代快速增加,照顧需求也跟著攀升,福利提供吃緊。1950年代,地方紅十字會開始招募有經驗的家庭主婦來服務社區的老人

,結果創造了三贏:()老人本身很滿意,()養老院床位需求降了下來,()招募傳統市場所不看重的中年婦女,結果證明很成功。p.103-104

 

「瑞典不稱「養護機構」而稱為「特殊住宅」,目的是改革以往病房式的空間與照顧思維,而強調個別性、家的感覺與生活的延續。P.109

 

「瑞典人認為,國家不能以「招募不到照顧人力」為由而不發展照顧服務制度。因為照顧服務是對失能者的一種生活支持與失能預防,一定要及時進入老人的家中,才能防止失能情況發生或惡化,並防止老人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一旦錯失時機,後續的照顧會更昂貴、更費人力。P.119

 

「在具有普及公共照顧傳統的瑞典,這些活動的需求是新興的,一方面是讓家屬增加知識,另一方面協助他們更加留意自己、關照自己,不能因為一直照顧別人而忘記自己的需求,到最後自我都不見了,容易導致身心耗弱。P.130

 

(這點真得好重要!)

 

「錯誤政策設計例一:以數學規劃照顧服務p.152

 

「光光增加人員比例不見得有利於服務或管理。P.153

 

「私立的最大問題是業者會把老人照顧當成營利服務來辦,蘇珊覺得「人的事情不應該拿來賺錢,尤其是老人,不應該從老人身上賺錢。」p.155

 

「老人住宅的工作人員每六週輪換一次排班課表,主管會議每月開一次,主要是處理員工壓力的問題。因為如果工作者與主管不懂得處理壓力,很有可能你的工作態度就會讓住民感受到壓力,而壓力其實對應的就是耐心,所以老人機構對工作者的耐心養成很看重,並且培養工作人員向住民學習的心態與習慣。P.158

 

「瑞典的信念是任何人都不應該孤獨的死去,陪伴是非常重要的。P.160

 

「瑞典已經成功把疾病失能壓縮到人生的最末端。P.161

 

「台灣長照發展的關鍵問題是公共長照服務不足與不夠社區化,以及人力開發無效。p.161

 

「「公共化不見得必須靠高稅率作為財源,或一律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化的重點乃在憑藉著公共決策機制,包括公共購買機制,以維繫服務系統的公共性,如此,財源可涵蓋(較高的)自付額,人力也可由私部門雇用。」p.162

 

攻、守兼備的全球化戰略

北歐小國經濟 呂建德

 

「彈性是北歐各國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但只有彈性是不夠的。他們對外需要彈性,對內則強調solidarity,也就是「社會團結」P.174

 

「兩黨之間所採取的巨大的對抗,「是一種大型工業國家才享受得起的奢侈行為。對於經濟上必須對外開放的小國而言,這是他們無法負擔得起的行為。」P.174

 

一、社會團結、彼此掩護、吸收風險

「北歐小國又極為強調國內團結與平等的價值。P.176

 

二、安全感的來源:鼓勵競爭,又保障福利

1950年代,瑞典社會民主黨的兩位經濟學家RehnMeidner提出「薪資團結政策」(solidaristic wage policy),全體產業的勞工薪資一律平等成長。P.177

 

「北歐國家藉由發展優質、共享的社會福利服務,去支持團結薪資政策,藉由福利積極維持薪資的中度成長。這樣的福利體系決不是要養出懶惰的工作者,事實上是用另一種方式鼓勵(甚至強迫)你更努力工作,包括提高女性與中高齡的勞動參與率。北歐有很多配套措施,讓你覺得work is good,他們福利體系絕對不是一味的發錢,南歐國家才是。很不幸的,去年我的研究結果顯示,台灣的福利體系確實罹患了「南歐病」。P.178

 

「創新體系有兩種,分別是錢德勒創新系統與網絡創新系統。錢德勒創新系統是美國式的的創新體系,特別在1960~70年代,用大型實驗室發展物理與化學等實驗,強調必須大量投入、組織階層化,這種體系只有像美國這樣的大國才玩得起。另一種網絡創新系統是北歐所使用的創新體系,彼此都是小單位,強調單位之間高度的訊息連結,以達到網絡式的生產方式。p.178

 

「比較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也顯示,全世界的資本主義至少分成兩種,一種是英美式,即台灣人較為熟悉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另一種為歐陸與北歐式,發生在德國、北歐與日本,為協調式的資本主義,強調彼此之間的合作與協調。P.178-179

 

「台灣的競爭力是建立在殺價與降低成本,但北歐的競爭力在於提升產品與生活品質。北歐國家的想法是,面對全球化的經濟,福利國家的制度也需要更新。政府應提供「基本社會服務」,例如托兒、托老、住宅、教育、與醫療;在這些領域,政府本身要扮演積極重要的角色,不應放任給市場自由競爭。透過此方式,能創造一個平等與優質的基本社會服務,而政府也能藉此建立廣大的內需服務市場,為低技術勞工創造就業機會。p.179

 

「社會學者曾做過研究,瑞典國民在托兒、托老、醫療與教育這四項的花費,與美國相差無幾,這說明美國人並沒有因為放任市場競爭而花費較少。雖然福利支出的佔比相近,但結果卻很不同。美國的福利服務有相當嚴重的階層化,只有富人才能享受到較高品質的生活服務;而瑞典的階層化甚小,大家享受到的服務品質不會差太多。北歐各種的服務品質是平均的,而且不是平均的差,是平均的好。P.179

 

「經歷198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北歐發現未來的就業機會很難再來自製造業。相對之下,服務業是高度勞力密集的產業,可創造很多就業機會。各國還是需要製造業,但這些製造業必須升級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能去國外開疆闢土,去打垮別國的產業,而國內必須創造一個內需市場,由社會服務業支持。如此形成雙元經濟,或稱為經濟的雙引擎,前者為外貿導向,例如台灣多扶植幾個台積電,去打垮三星。但賺取大量外匯回來後,必須拿來提高國民的生活品質,而良好的生活品質服務可以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特別是給女性的就業機會。p.179-180

 

四、以女性就業為中心的「社會投資」國家

「要讓婦女能出外工作,必須先解決她們養育子女與照顧家庭的負擔。提高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後,就能扶植出一個社會生產部門或內需服務業。而且當女性的產值提升,政府就能課到較多稅,這些稅收又能投入到基本社會服務體系,進一步減輕女性照顧家庭與子女的負擔,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反觀台灣,目前婦女的勞參率只有50%,低於鄰近韓國的54%,日本的58%,更遠低於德國的62%與瑞典的80%。進一步分析台灣的女性,20~29歲的勞參率高達90%,可能是全世界最高,但勞參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呈現倒V形曲線。勞參率下降原因,29~40歲可能是因為要結婚、生子、帶小孩,40歲以後可能是要侍奉公婆。韓國及日本的女性勞參率曲線為M型,45~55歲女性的勞參率還會稍提高,較台灣同年齡女性高4個百分點及8個百分點。

 

瑞典婦女的高勞參率來自政府主動提供的托兒、托老的就業機會,這些在瑞典都是具有合理薪資和工作條件的好工作。……丹麥政府將照顧產業視為未來能創造就業機會的良好來源,所以運用先進科技…….,北歐的策略是創造很多照護工作,前提是政府必須先投入資本,例如引進科技,去改善服務員的生產力,以提升服務員的薪資。

 

北歐的這個策略已經在歐盟通過了,叫做「社會投資策略」,讓「福利」不只是一種消費,而是一種創造就業機會的來源,並可望成為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後,出口之外的另一個經濟動力。P.180-181

 

五、北歐社會投資,迥異於「南歐病」

「社會投資的基本想法是,我們必須去訂定一種「世代之間」的新契約,社會支出必須傾向兒童、青少年與婦女。未來的經濟型態將以知識型與服務業經濟為主,其中婦女扮演了重要角色。要讓婦女無後顧之憂的進入職場,最重要的是做好照顧的服務工作。P.182

 

「北歐國家的人民並未因為享有福利政策而不工作。這說明北歐的福利政策不是要養懶漢,反而是鼓勵就業。愈多的工作,才能創造出愈多的稅基,去支持較好的福利保障方案。換言之,面對大幅度的全球經濟變動,擴充更多的社會保障,乃是北歐小國強壯國力的關鍵策略。北歐的經驗顯示,這些社會保障不應以現金給付的方式,出了問題就給你錢,而是提供服務。這些服務不應由市場提供,而是由政府提供優質且普及的照顧……。北歐政府就像後備軍,提供非常好的基礎建設,讓人民能無後顧之憂的往前衝,讓年輕人能走到世界的舞台上,去面對各種挑戰。

 

瑞典的所有家長在每名子女8歲前可享有480天的有薪育嬰假,公共托育服務時間則為6:30~18:30,收費金額只要父母所得的3%。反觀台灣目前女性月薪平均三萬二,托嬰費用就佔薪資的1/3,甚至1/2。這對很多婦女的負擔太大,計算機會成本以後,只好選擇在家育兒。但現今台灣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已普遍提升,將這麼多優質的人力資本關在家裡,是很嚴重的浪費。

 

日本自民黨雖然是很男性沙文主義的政黨,但首相安倍前陣子宣布射出三支箭後,接下來要做Women Economics,將日本婦女的勞參率從目前的58%提升到202565%。因為日本也認知到,創造國家經濟,不能只仰賴出口,也必須建立內需的社會服務業與老、幼照顧政策。

 

以前談到福利時,通常的思考是「我一有問題,你就來補償我」。……但北歐福利是提供服務,而且這些服務不只針對少數所得較低的人,而是給全國90%以上的民眾,連中產階級都願意來享受的服務。至於所得在金字塔頂端10%的人,可以選擇私人提供的服務,但仍要繳稅,非常富有者必須繳稅來支持所得較低的人。社會照顧服務可以創造出重要的就業機會,讓福利不僅僅只是消費,還可以是經濟成長的引擎。p.182-184

 

結語:全球化時代,要進攻,也要防守

「台灣是小國,全球化幾乎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但台灣在談全球化時,似乎只談如何往前衝。而且我們以前總認為,經濟要成長,就必須容忍所得分配在某種程度上的惡化。目前此論點已被批評,連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都說,所得分配惡化,反而會傷害目前的經濟成長!

 

可惜,台灣的福利體制,還沒有成為促進團結、平等,與吸收全球化風險的經濟後盾。北歐式的社會投資福利策略,能促進勞工與中產階級組成一個較平等、較有社會團結的跨階級聯盟。台灣的福利卻是演變到農民有農保、公務人員有公保、勞工有勞保,以上皆非者就是國民年金,這帶來的反而是階級之間的分立。軍公教福利的改革為何會出現大問題?就是因為人民彼此的福利差別太大,才引起廣大的紛爭,這對於國家的團結是不利的。

 

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價值觀點,對於社會資源的分配及執行有很大的影響。北歐經驗提供了很好的方式,證明經濟成長與所得分配可以兼顧。例如瑞典的社會照顧政策,可以運用80%婦女的高勞參率,來改善低所得家戶的人力資本,促進較好的階級流動。P.184

 

「這是價值選擇的問題。台灣目前的租稅負擔率只有GDP12%,但高度營利化的托育服務非常昂貴,一般家庭養不起兩個小孩,導致少子女化,社會愈來愈高齡化,台灣老年人口占比目前為11%,到2050年可能會上升至35%。我們可以繼續採自掃門前雪的方式,但如同英美的自由資本主義,最後可能要面臨社會愈來愈不平等的後果。如果我們想考慮其他方式,則北歐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經濟成長、所得分配、生活品質,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達到平衡。

 

當然,學習北歐的前提是,政府功能必須健全。如果政府沒有良好的治理,有可能錢一直進來,卻都被浪費掉。北歐政府的治理優秀,斯德哥爾摩大學做過一個所有歐盟國家的信任調查,調查民眾較信任的職業別。結果顯示,北歐民眾普遍信任他們的公務人員。民眾越信賴政府,繳稅的意願就越高。P.185

 

「此時此刻,我能理解台灣民眾對政府無能的憤怒。但台灣目前的低稅率,是飲鴆止渴的做法。因為社會對各種福利服務的需求都在大幅提升,特別是台灣經濟、就業與高齡化的挑戰迫切,我們的托兒、托老照顧福利服務卻過度市場化。若繼續維持低稅率,整體國家職能只會更加弱化,政府失靈的問題也無力回天了。

 

台灣的公民社會非常有活力,所以我們習慣將大部分的能量保留在民間,或由民間慈善團體。承擔福利供給的責任。但是政府可能失靈、市場可能失靈,同樣的,民間團體是否也可能失靈?比較周全的辦法,可能還是強化國家的治理資源,尋求政府與民間的協調,在政府、市場與公民社會的鐵三角關係中找到彌補的方式。

 

全球佈局是各國的進攻策略,但同時也需要防守的策略,也就是以服務為基礎的社會福利體系。北歐各國政府提供普及、優質的社會安全網與照顧服務,再怎麼去冒險犯難與投資,失敗了也沒關係,因為到最後國家會撐住你。當然北歐還不是完美的典範,但北歐模式仍是人類文明目前為止的經驗中,很值得參考的例子。p.185-186

 

瑞典家庭的Mysig時光 吳媛媛

 

「家人間以血緣聯繫的情感,是全人類共有,放諸四海皆準的。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感情根基,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制度下呈現的面貌不盡相同。P.188

 

Mysa就是人們在擔憂日常茶飯病痛之餘,和其他人進行的純粹交流。……這種交流看似放鬆,但也不能完全放鬆,必須耐心傾聽,努力理解,時時確定大家都是主角,也沒有人高高在上。因為是家人,所以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因為是家人,所以意見不合也笑著包容。這樣的交流很愉快,但時間拉太長會有點累,所以重視的不是量,而是質。p.189-190

 

「台灣的家庭相處模式,就我個人的經歷和觀察,則是一種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角色扮演,是一種陪伴和責任的混合體,而最高的情感表現在於羈絆和奉獻。P.190

 

「瑞典年輕人不問職種積極加入勞動市場的現象,體現了社會民主主義強調「勞動」的理念,這是和許多人對福利社會「好逸惡勞」的印象相背馳的。p.191

 

「「東方人比西方人更重視家庭價值」,這句話說起來很順口,但是越想破綻就越多。沒錯,東方家庭成員基於傳統角色分配的使命感和彼此的付出一般比西方家庭來得強,然而這難道就是「重視家庭價值」嗎?西方國家的個人主義讓人們時而從兒女、父母等角色中跳脫出來,也不啻是為他們打開另一種交流模式的窗戶。我認為他們的家庭價值並沒有因此被削弱,而是轉型了。P.191

 

「家族內長輩小時候問我考上哪所學校,長大了就問我何時結婚何時生子,各種既定角色的期待就像一道解不開的緊箍咒。大概就是因為這樣,台灣無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中,都常出現「我都是為你好!」、「你看人家誰誰……」、「你存心氣死我!」這類灑狗血對白。瑞典人除了在扮演家庭成員的角色以外,似乎也試著為彼此留下了扮演其他角色,或是單純做自己的空間。P.192

 

「婆婆對我在台灣的家人很感興趣,她常問我,你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那時才發現我對家人的瞭解總是局限於某種角色。我媽媽在我心中一直就是鞠躬盡瘁的媽媽,但是她在成為我的媽媽之前,在不是我媽媽的時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對她的認識,竟然少得可憐。相對的,我也有許多心境很難與媽媽分享。也許台灣世代之間的高牆,和世代間缺乏跳脫定位的純粹交流,有很大的關係吧。p.192

 

「瑞典在培訓各級學校師資時,總是一再強調學校教育缺一不可的「雙重任務」──「知識」和「民主」,也不斷提醒老師,「能正確思考很重要,但是能自由思考更重要。」(To think right is big,to thik free is bigger)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很難再被拘束於「君君,臣臣」的舊秩序中,自然也不會再以「父父,子子」構築家庭的典範。P.193

 

50年代以後出生的瑞典人,都說成長過程中很自主,溝通多於規範。要從事什麼行業,要不要結婚生子,都不曾因為長輩而感到壓力,更遑論給後輩施加壓力。P.193

 

「對天地君親師的仰賴和敬重,也很容易膨脹成不符實際的期待。P.194

 

「職業的準則是公平務實的規條,用道德標準來要求職業,最終只是鼓勵英雄式的付出和作秀,卻對提升整體專業沒有任何益處。僵化的傳統觀念,不但阻止了民主價值向社會各角落滲透的力量,甚至反過來扭曲了我們對民主價值的詮釋,影響力之大,令人生畏。P.194

 

「家人為彼此保有空間,真的是這麼「見外」的事嗎?p.195

 

「在台灣,有多少同住的親人,因為生活壓力早出晚歸,彼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p.197

 

「瑞典是用社會資源制衡家庭差異,緩和階級複製,並結構性地中和與解放性別傳統角色。P.197

北歐經驗,臺灣轉化:普及照顧與民主審議

作者: 劉毓秀/主編 

出版社:女書文化 

出版日期:2015/12/25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90


ps.照片引用自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台長: 圓恩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