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09 20:25:00| 人氣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葉劍木專欄之改動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3.09.15

最近,有關興農牛看板級投手蔡仲南改動作的話題,引起不少人的關切,本文,筆者將與大家聊聊運動訓練中關於改動作的方法。

當運動表現不甚理想時,如果排除外在因素,原因粗略可分為,選手本身素質條件不好,或是本身素質條件夠,但動作做不好,後者是身為一位教練,常會遇到一種狀況,也就是選手的動作或姿勢做錯了、「跑掉了」或是怪怪的,不符合人體工學,而結果當然就是教練最不願看到,選手也最不願經歷的起伏很大、不穩定的運動表現,因此多數的教練會依照以下的程序來改正選手的姿勢或動作:

一、(第一句話通常是)「不對!這樣做是不對的!」或「不對!你揮桿時,頭不可以晃動!應該以頭為頂點,畫一條中心線作為轉軸,如此揮桿時就會像開一扇門一樣,輕鬆但有力。」:每次當看到選手動作做錯時,教練都會很本能的馬上指正,用功一點的教練,還會提出一些理論依據來解釋為什麼這樣做是錯的,這樣敏銳的反應本來就是教練的工作,無庸置疑。

二、「一定要改啦!」「下次要注意,不要再這樣了!」「再做錯就伏地挺身三十下或蛙跳球場!」:然後,教練會不斷提醒選手要知錯能改,而且不能知錯犯錯。

三、「要像王小明一樣,擊球點應該再放前一點,這樣力道才能完全發揮!」「要像陳大明一樣,在球反彈上升到頂點前擊球,如此才能利用反作用力回擊」:之後,教練會找其他選手、或看錄影帶、或看教科書來示範對的動作,並說明對的動作的種種好處。

四、「試試看!」「照這樣做!」:再來,教練會要求選手〝拷貝〞對的動作。

五、「很好!」「對對對!就是這樣!」「記住這種感覺!」所以,當選手做對了,教練會加以肯定,以加深選手的印象。

六、「苦練,多練!」「一天重複一百次!」:最後,練到死!

這個「程序」應該有很多教練或選手都經歷過,不可否認的,很多選手也是透過這個改造過程而成功或突破低潮,這個方法與古羅馬的一句話(翻譯成英文的):「Repetition is the mother of study」有異取同工之妙。其實,運動是習慣性的問題,我們不否認苦練的重要性 (當然有些是天才型或比賽型選手,但畢竟這些是少數,不在本文討論範圍),要把一個動作做熟,做到自然而然,是需要經過不斷重複練習的,我們看到選手在場上的一投、一跳、一擊、一衝刺、一滑水等每個動作,其實背後都包含選手幾百、幾千,幾萬次的練習(猛一點的),選手在人後重複練習某個動作,人前可能只有短短數秒的呈現,或是根本沒被注意到,這樣的過程是辛苦而且不可否認的。

筆者班上有位來自大陸的田徑教練,她也強調,重複練習對改動作的重要性,主要原因在於要是讓大腦「習慣」新動作,習慣後,潛意識就會「自然」做出新動作,另外,除了重覆練習外,「誇張式練習」也要加以運用,如:選手抬腿未達九十度的標準動作,在改動作的過程中,教練會要求選手做抬腿一百度或一百一十度的誇張方法;或是,跳遠選手最後收腹動作做不好時,教練會在起跳線放個彈板,讓選手起跳後,在空中有更多時間去練習收腹動作,這些方法都是要讓大腦習慣新動作,都是很值得參考的方法。

而在澳洲,有一位教育心理學教授Dr. Harry Lyndon將教小朋友拼字的方法,移植到運動訓練上,並漸漸被一些板球、標槍、短跑教練或選手所採納,以下將說明Dr. Harry Lyndon的訓練方式。

其實Dr. Lyndon的方法很簡單,也沒有很多程序。首先,要求選手做他們的習慣動作或是教練認為錯的動作(舊動作),並要選手去想想看、感覺看看哪裏怪怪的,如:「出手動作這樣時,球是側旋,所以球速不太快…」「我怎麼總是打右偏球…」等等;接下來,再告訴選手對的動作(新動作),再要求選手去想想看、感覺看看哪裏比較好,如:「重心要隨著移動,球才會打得比較遠…」;再來,交替做新舊動作,以體會新舊動作的不同,這個方法有別於一般「這樣做是錯的,不要這樣做,應該怎麼做…」它強調新、舊動作可以交替使用,目的要讓選手去體會不同、體會舊動作哪裏比較不好、感覺新動作哪裏好…!當選手體會後,潛意識自然會做出新動作,這個方法說簡單一點就是「從錯誤中學習」。

體會與感覺其實是很抽象的動詞,但卻是Dr. Lyndon的重點,或許有人會質疑這樣「不切實際、太神了!」「怎麼體會、感覺?」但如果你有實際參與運動,你就知道「球感」是沒辦法很具體解釋的,但卻又不能忽略它。同樣的,體會與感覺就是這樣具體但卻又無法解釋的抽象名詞。另外,「比較」也是Dr. Lyndon的重點之一,畢竟世上萬物多是相對的,想想,如果世上只有一個人(拜託,請不要問那他怎麼生出來的),就沒有所謂的賢與不肖,忠奸善惡,也沒辦法比較出美醜貧富,但如果出現了一個不同的人,對比或不同立刻顯現(拜託,也請不要說人是需要觀察的!),因此Dr. Lyndon希望選手去體會相對的不同,而不是單單接受絕對的訊息,而且也不鼓勵教練以「錯啦!不要再做錯動作,只能練習新動作」的方法來教導選手,因為這樣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去改動作,而舊的動作也常會在比賽壓力下又出現。本方法是以Dr. Lyndon的背景—心理學—做為中心,鼓勵選手去「想」,這跟西方教育方法其實也相去不遠。

本文用意不在推翻其他運動訓練方法,相反的,旨在提供另一種方法,給台灣大大小小、不同運動項目的教練作為參考,畢竟選手類型千萬種,訓練方法不可能就只有幾種吧,如果能以適合選手的方式來提升運動表現,相信那是台灣體育界所樂見,所以多知道一種訓練方式,對各位教練來說也算是有備無患,無損無害!最後,提醒讀者,就如筆者的大陸同學所說,同樣的訓練方法,她們不會運用超過四星期,因為大腦會開始痲痺,(辜且不論這個數據理論是否正確,但這個觀點類似經濟學裏「邊際效用遞減」理論)因此,教練要很用功,要不斷去思考,不斷去進修,不斷進步,不斷提供新的訓練方法,來幫助選手提升運動表現,這點與筆者「淺談運動教練」一文相互呼應。

所以,要當一位好教練,真的不簡單。

(參考資料:Sport Coach, Vol. 25 No.4 2003)

Copyrighted by 葉劍木

台長: 小蔚
人氣(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運動體育(各種運動、運動情報、球迷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