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1-14 15:46:03| 人氣1,735| 回應0 | 上一篇

高中歷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高中歷史科主題大綱










1.1.中國歷史的起源 1.1.1.新石器文明的形成與發展
  1.1.2.從村落到國家
1.2.古代封建社會 1.2.1.封建體制的形成背景
  1.2.2.禮樂宗法與井田制度
1.3.先秦的劇變 1.3.1.封建社會的解體
  1.3.2.農工商業的發達
  1.3.3.諸子百家的爭鳴
1.4.大一統帝國的規制與運作 1.4.1.封建與郡縣制度的演變
  1.4.2.君權與相權的消長
  1.4.3.道統與政統的關係
1.5.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與文化 1.5.1.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組織
  1.5.2.游牧帝國的政治制度與對外關係
1.6.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 1.6.1.魏晉與南朝的門閥政治
  1.6.2.胡人政權與漢族高門
  1.6.3.士族的思想信仰與生活
1.7.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 1.7.1.隋唐的民族融合與國力強大
  1.7.2.隋唐與亞洲各國的文化交流
  1.7.3.西北及西南的民族與文化
1.8.從中古到近世的改革 1.8.1.從部曲到佃戶
  1.8.2.經濟與生產力的提升
  1.8.3.佛道信仰與理學思想
1.9.士大夫精神與庶民文化 1.9.1.士人從政的抱負
  1.9.2.城市生活的新貌响
1.10.明清之際中國與西方的直接交通 1.10.1.海上交通與商業昌盛
  1.10.2.西教與西學的傳播
1.11.鴉片戰爭前的中國 1.11.1.清朝的高壓統治與閉關自守
  1.11.2.西力東漸與中外衝突
1.12.臺灣的開發與經營 1.12.1.移墾與開發
  1.12.2.政治的演變
  1.12.3.社會生活
1.13.外力衝擊與晚清變局 1.13.1.不平等條約與國勢的衰頹
  1.13.2.社會動亂與地方勢力的興起
  1.13.3.自強、變法與革命
1.14.臺灣建省與乙未割讓 1.14.1.建省前後的建設
  1.14.2.乙未割臺與臺民抵抗
  1.14.3.對日本統治的抵抗與調適
1.15.民國初年的內憂與外患 1.15.1.中華民國的建立
  1.15.2.民初政局的動盪
  1.15.3.民初外患的加劇
1.16.民初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1.16.1.經濟的建設
  1.16.2.社會的變遷
  1.16.3.文化的發展
1.17.抗日戰爭與中共政權的建立 1.17.1.抗日戰爭
1.18.「臺灣經驗」的建立 1.17.2.國共勢力的消長
  1.17.3.中共政權的演變
  1.18.1.臺灣光復與政府遷臺
  1.18.2.民主憲政的發展
  1.18.3.經濟的成就
1.19.臺灣社會文化的變遷 1.19.1.教育的推展
  1.19.2.社會的變遷
  1.19.3.文化的演進
1.20.未來展望---檢討過去,策勵將來

--------------------------------------------------------------------------------









2.1.世界史觀與歷史思維 2.1.1.世界史觀與世界秩序的關係
  2.1.2.多元文化與歷史思維
2.2.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以來的世界 2.2.1.十八世紀以前歷史的發展
  2.2.2.工業革命與法國大革命
  2.2.3.近代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一)
  2.2.4.近代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二)
2.3.近代政治主會思潮 2.3.1.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2.3.2.近百年世界秩序的變遷與重整
2.4.物質材料的進歩 2.4.1.非金屬對近代文化的影響
  2.4.2.金屬對近代文化的影響
2.5.資訊傳播媒體的普及 2.5.1.報刊與影視
  2.5.2.通訊與電腦
2.6.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的變遷 2.6.1.現代資本主會的民生
  2.6.2.教育的普及與大眾文化
2.7.人文思想與文化價值 2.7.1. 人文思想與進歩史觀
  2.7.2.現代思潮與文化價值的認同
2.8.世界文化的交流 2.8.1.多元文化的種族、階級和兩性關係
  2.8.2.世界文化的交流
第一章 中國歷史的起源

緒  論

一、歷史的意義

1.歷史是人類活動的過程和成就

2.歷史為研究人類以往活動的一項重要學問

二、歷史的價值與功用

1.對個人而言:「垂訓鑑戒」的學科

A.是前人經驗累積的寶庫,能充實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追求真理的精神

B.提供成功的經驗,避免失敗的教訓 →唐太宗:「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

C.陶冶人文素養

D.選擇在歷史上發生深遠影響與意義的史事加以研討,以吸取歷史經驗,達到學習的目標

2.對國家而言:「集體記憶」的學科

A.了解前人創業維艱和民族文化的遺產,繼往開來

B.有助於對國家的認同,是維繫國家生存的精神基礎 →「國可亡而史不可亡」

3.對人類而言:「鑑往知來」的學科

A.了解人類以往活動的演進,有助了解現在人類的活動

B.藉助歷史經驗來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

三、中國歷史的特色

1.時間悠久而無間斷

A.世界上其他的文明古國,如埃及、巴比倫和印度,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

B.中國歷史雖有朝代變革,但連續一貫的發展,從未間斷

C.近代考古發掘證明,中國歷史的悠久,遠超過了文獻的記載

2.民族成長持續不衰

A.歷史上的不少古老民族,早已被歷史的洪流淘汰

B.民族歷久不衰:a.由多數民族融合而成,融合的動力是文化而不是征服

b.華夏與夷狄之區別在文化不在血統

3.史學發達舉世無雙

A.史官的設置:《尚書.多士篇》:「惟殷人有冊有典」 →在殷商時代,已有史官的設置

B.史書的多樣:a.體裁-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

b.內容-通史、斷代史、文化史等

C.史學的特色:a.史官與歷史學家從事記錄與著作

b.歷代累積的史籍極多 →一部二十五史不知從何說起

c.史官與歷史學家具有正直的性格與批判的精神 →強調是非褒貶,是中國史學獨具的特色

D.梁啟超說:「史學在世界各國中,唯中國為最發達。」

四、考察歷史起源的途徑

1.神話傳說:保留了早期歷史記憶

2.考古發掘:提供了地下遺跡遺物

A.舊石器時代初期:猿人

B.舊石器時代晚期:真人

C.新石器時代:農業誕生、陶文出現、村落生活 →邁入文明的生活(因文字發明)

D.夏、商、周三代:進入歷史時代,從部落到國家,文化高度發展

第一節 新石器文明的形成與發展

一、中國歷史發展的地理與人文背景

1.四大古文明地區:中國、埃及、西亞和印度(第五古文明區-中南美洲)

2.中國歷史發展的特色

A.整體的統一性:自上古以迄近代,各民族的活動具內向性的特質.

B.局部的獨立性: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多元的文化生態、政治割據分裂

3.舊石器人類生活情況

A.特徵:穴居、打製的石器、狩獵與採集的生活

B.早期:北京人(中國猿人)已知用火 →開始了文化生活

C.晚期:山頂洞人(真人)

a.已有審美觀念及縫紉的能力

b.已有初步的社會組織

c.已有安葬儀式與原始宗教的迷信觀念

D.歷史意義:中國人種源於本土

E.中國境內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

名 稱
發 現 地 址
距 今 年 代
備 註 與 意 義

 

初期
巫山人
四川巫山縣
約1800000年
時代最早

元謀人
雲南元謀縣
約1700000年
或估計約70萬年

北京人
北京房山縣周口店
約500000年
或估計約60萬年

藍田人
陝西藍田縣
約800000~600000年

南京人
南京江寧湯山鎮
約350000年

金牛山人
遼寧營口縣金牛山
約280000年

   

中期
大荔人
陝西大荔

馬壩人
廣東曲江馬壩鄉
約100000年

長陽人
湖北長陽縣趙家堰

丁村人
山西襄汾丁村
約100000年

許家窯人
山西高陽許家窯
約100000年

 

晚期
柳江人
廣西柳江

河套人
寧夏、內蒙古

山頂洞人
北京房山縣周口店
約18000年

左鎮人
臺南縣左鎮菜寮溪
約20000~30000年
臺灣最早


二、新石器革命:距今約10000年

1.文明的變革的指標:農業(新石器革命的原動力)、村落、家畜、陶器、磨製石器

2.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地區
名稱
發現地點
距今年代
重 要 特 徵

 

 

 








 

仰韶

文化
河南澠池仰韶村
5000~3000年
中國最早發現之新石器遺址,因大批陶器塗有彩繪,故又稱彩陶文化

甘肅臨洮馬家窯
5300~4050年
彩陶特別發達,經營旱地農業,飼養豬狗羊等家畜

陝西西安半坡村
6800~5300年
遺址呈現完整之農業村落,有一定之布局,彩陶為主,有陶文

河南新鄭裴李崗
7500~6900年
出土石磨盤、石磨棒、鋸齒石鐮

龍山

文化
山東章丘龍山鎮
4800~3900年
原屬歷城縣,以蛋殼黑陶聞名

大汶口文化
山東泰安
6300~4500年
紅陶為主,器類多,墓葬品豐富,有陶文

 








大溪

文化
四川巫山
6400~5300年
紅陶繪彩陶,稻作農業

屈家嶺文化
湖北京山
5000~4600年
黑陶、灰陶、稻作、穿孔石鏟、石鐮

河姆渡文化
浙江餘姚
7000~5300年
以製陶、骨耜、干欄式建築為其特色,有大量稻穀遺物,最早栽培稻米

良渚

文化
浙江餘杭
5300~4200年
大量玉器、獸面紋、絲織品、稻作、黑陶,以玉器最著

遼河

流域
紅山

文化
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后
5500年
以出土玉器、女神廟、祭壇、彩陶而聞名

 





 
大坌坑文化
臺灣臺北縣市
7000~4700年
粗繩紋陶為主,有缽罐兩種,石器有磨製石斧、石錛、網墜、石簇、石棒等,凱達格蘭族已使用鐵器

圓山

文化
臺灣臺北縣市
4500~2000年
彩色陶器、石器、骨角器、玉器,石器多為農、漁、獵具及工具,另有貝塚,保存大量食後貝殼

芝山岩文化
臺灣臺北市
3600~3000年
黑灰色及紅褐色陶器,農工用具之石器,人工栽培之炭化稻殼


三、新石器時代的村落文明

1.整體而統一性的本土色彩

A.聚落地點:a.近水的高地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b.古埃及、西亞起源於大河泛濫平原

B.北粟(小米)南稻,屬中國原生植物,非由域外傳入

C.以豬為主的家畜,迥異於塞外及西亞民族畜養的牛羊等草食性動物

2.多元發展與局部獨立性(非中原文化核心區的擴散或東西二元對立-分區發展)

A.仰韶文化: a.農業-粟稷為主

b.彩陶紋飾-以魚紋最普遍,另有繁複的幾何圖形

c.住屋-穴居 →半穴居 →地面建築

B.河姆渡文化:a.農業-水稻栽培

b.黑陶-低火候,有繩紋和刻紋

c.住屋-巢居 →干欄式建築 →地面建築

3.明顯的社會組織:以仰韶文化的半坡與姜寨為例

A.聚落布局:由房屋、壕溝、陶窯、墓地所構成

B.具生命共同體的特色

a.以大方屋為中心,其中已隱含某種社會組織的秩序

b.以居住區為核心,周圍挖掘壕溝以隔開陶窯與墓地,兼作防備守禦之用

c.將起居作息、經濟生產、防備守禦、祖先墳墓連結成緊密的一體

4.後世傳統文化的根源

A.仰韶半坡的「前堂後室」建築結構:中國古代「前朝後寢」宮室格局的淵源

B.彩陶器物上刻畫的符號(半坡陶文):中國文字的先驅

C.干欄式建築

a.近年中國西南民族的村落依然存在

b.使用榫卯接合木器的技術,成為中國傳統木造建築的一大特色

台長: 李天保
人氣(1,7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