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26 15:19:54| 人氣1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牧者心聲從「哀號歌」看聖歌本土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天主教高雄市聖女加大利納堂十一月堂刊


牧者心聲從「哀號歌」看聖歌本土化

時值十一月,又到了天主教會禮儀年的煉靈月,讓我們以從「哀號歌」看聖歌本土化這篇文章反省煉靈月的意義及省思。

台語又稱河洛話,依照語言學家蔡懋堂先生之研究,台語乃唐朝官話。事實上台語之高雅,乃是專家學者所一致推崇的,不信的話,讀者可用台語唱詠下面一首唐詩,由其抑揚頓挫之恰合便可略見端倪。

吨痐p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巠巠 (賀知章:回鄉偶書)
但是長久以來,台語在台灣卻被貶抑為沒水準人講的語言,這真是令人不解。廿一世紀代是個叫人捏把冷汗,又充滿希望的時代,台灣社會目前重視鄉土語言,向基督徒顯出如下的時代信號,本土化的時代來臨了。

要向台灣人民傳福音,要使天主教信仰在台灣落地生根,必須與台灣社會文化.鄉土意識結合。所以本土化的信仰生活,本土化風格的聖歌,必須以台語來傳誦,台語聖歌的收集、研究及提倡.於日前台灣天主教確為當務之急。

台灣天主教會由西斑牙道明會神父開教而奠定基礎,在聖歌本土化最有成就的是在台灣傳教達六十年之久的高恆隆神父(又稱高公),他曾經編曲及填詞了多首台語聖砍,在當時聖歌本土化方面,確實發揮了天主給他的天才和恩典。下面所要介紹的「哀號歌」,依照李安和教授的看法,可能是集體編作,修改才訂譜的作品。「哀號歌」卻已風行南台灣天主教會,甚至也有用「哀號歌」編作的「敬祖歌」。可見「哀號歌」受台灣天主教信友歡迎的程度。每年四月掃墓、十一月煉靈月,在台灣天主教的幾個老教堂如:萬金、五塊厝、加大利納堂、玫瑰堂及祭祖的場所,都能體會到「哀號歌」受歡迎的程度。
一、「哀號歌」的 欣賞與分析
1. 從曲調風格看哀號歌
「哀號歌」是一首追思亡者之歌,曲調是純台灣民歌勸世歌仔風格的五聲音階作品。台灣民謠中的勸世歌仔最典型的就是勸世歌,歌詞如下:
「我來唸歌囉 乎恁聽噫 無免檢錢啊 免著驚呀 勸咱做人著端正巠巠巠 虎死留皮啊 人留名 講甲當今囉巠 的世間哩 鳥為食亡 人為財啊 死想真做人 擱著海海 死從何去 生何來 噫……….」

台灣歌謠種類很多,共分成歌仔、民歌、民謠、童謠、流行歌等五大類。勸世歌仔便是勸善歌謠,也即「歌仔冊」的歌仔。從時代來考究,勸世歌仔大約是光復前後民問藝人(俗稱歌仔先)自編自唱的創作歌謠,勸世歌仔的性質屬於歌仔這一類,由專門賣唱的歌先在市集街頭巷尾「唸歌仔」,聽眾稱為「聽唸歌仔」。歌仔先在唱唸的同時,推銷他自己所編印的「歌仔冊」,一本大約三張紙,或分上下二本,或上中下三本至五、六本,在內容上以演說故事或談情勸善為主。
2.從時代精神看哀號歌
日據時期的台灣社會,一九一五年的西來庵事件平息後,台灣社會趨於安定。日語教育從這時開始向中上階級滲透,但整體的文化水平仍低。一九二五年以後,日本在台灣大力推動日語教育,可是農村仍極保守,尚無法奢求提高文化水平,非用台語不可。娛樂為主,以教育為副的歌仔冊於是發揮功用,日本的總督府也不得不允許其存在,歌仔冊雖被正統說書藝人認為太幼稚而棄如敝屣,但仍然繼續存在達成自己的使命,成為文化水平較低的人的精神食糧,普遍受到歡迎。哀號歌既是歌仔,也是具有寓教於樂的作用,歌中勉勵教友唸經、祈禱.獻彌撒以拯救煉獄靈魂,出死人生。歌仔冊的寓教於樂功用,正如下面所說:
唸歌算是好代誌,讀了那熟加識宇 失頭咱那做完備,閑閑通好唸歌詩
學唸歌仔卻也好,未輸甲人讀暗學 日時失頭做清楚,閑閥通好唸敕桃
3.從歌詞內容看哀號歌
巠前段
請眾人 發愛情 相招來聖堂 做九日的瞻禮 為著煉罪的靈魂 恁若想煉罪內 恁不知有升天
後段
在於煉罪的靈魂 請恁眾教友 哀號每日來祈禱 求恁可憐阮 哀號求恁可憐阮。
哀號歌前段指出基督徒基於愛主愛人情懷,應慎終追遠,哀號歌既然屬於「勸世歌仔」,所以必定可歸類其作曲、作詞的社會背景乃是台灣光復前後的年代.也即高恆隆神父來台灣傳教的年代(一八八六至一九四五)。這首歌勉勵教友上教堂參加彌撒及九日敬禮,以為死去親友祈禱,助其早日脫離煉苦,升天享福。哀號歌後半段則淋漓盡致地表達出煉獄靈魂內心的渴求,並描繪出煉靈親友對在世親人的期待及仰望,盼望親友們為煉靈祈禱唸經。「哀號歌」既然屬於勸善歌謠,而勸善性質的歌仔,或稱「教化歌」.「勸世歌」,主要在編歌勸世,在往昔教育不發達日子,可說是有宗教教育的意義,傳達了天主教的信仰及倫理。藉大家流行的通俗歌謠形式,達到感化人心,收到勸世教化效果,導引出教友的共有性格與行為特質。是的,
恁大家 不可想歡喜 還未死,無外久 也會死,亦著及阮受煉苦 苦勸恁
著看破 不要為著 世間事巠 趁此時 還未死 趕緊做好 做功勞
4.從音樂文學看哀號歌
哀號歌既然屬於勸世歌仔,勸世歌仔不僅是「歌仔先」的專利,追溯其根源則是說書藝人在廟前榕樹下或遊樂場所的一隅招徠聽眾,利用嗓音和手勢動作說故事,博取賞錢的最受歡迎歌謠,所以又稱「江湖賣藥仔調」。
從台灣說唱藝術來看,「說唱」顧名思義乃邊唸邊唱的民間音樂.是語言音樂化的最高藝術表現。「哀號歌」由於略帶唸歌仔,哭訴之味道,歌詞口語化,一聽就懂。雖然反覆了六次歌詞,但在口傳唸歌風格上「音字協韻」,頗受台灣教友熱愛及傳誦。依民俗音樂家許常惠先生的說法:中國的說唱始於唐代的變文。它是一種文體,也是一種曲式。它夾雜著散文與韻文,散文是用講的,韻文是用唱的-變文本身的音樂價值並不高,卻在歷史上證明了它是中國俗樂(通俗文學)的祖先。台灣的說唱藝術,精神上秉承唐代的遺風是有可能的的,而勸世歌仔調便是台灣說唱曲牌的一種。如:
哀號歌歌詞的第一段:聖堂-靈魂-可憐 阮
巠巠巠巠巠巠 第二段:兄弟-未記
巠巠巠巠巠巠 第六段:愛情-哀矜
便是運用音字協韻的技巧表達出歌詞的美妙,如果了解哀號歌的文化背景,從曲調風格時代背景歌詞內容及音樂文學的分析欣賞中,便可品嘗出哀號歌的本土味及「音字協韻」的美。
二、聖歌本土化神學反省
1.民間聖歌的聖樂性
一九六七年禮儀聖部訓令「論聖禮中的音樂」中指出:「所說聖樂,乃具形式的神聖與美善,為舉行敬禮天主的儀式而作的。所說聖樂,包括額我略曲、新舊各種合唱曲、管風琴及其他許可樂器之聖樂,以及﹁具有禮儀性及宗教性之民間流行聖歌﹂。
事實上天主教會於禮儀行動中,並不拒絕任何種類之聖樂,只要該聖樂符合禮儀行為之精神,與禮儀各部分之性質,而且又不阻礙信友之主動參加即可。
禮記樂記有言:「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音樂不僅可助人解除心悶,「唸歌唱曲解心悶,無歌無曲不會青春」,而且可陶冶人文質彬彬,成為一位基督徒君子。宗教音樂,本質上是一種「禮」的音樂,藉著這種聖樂,人們調整內在與外在的秩序,所以聖樂是一種與天地同和、同節的音樂。

誠然,教會額我略曲有其神聖、隆重的待殊風格,但是天主教會從來沒有把某一種藝術風格看作是本有的,而是就各民族的特性與環境,就各派禮儀的需耍,採納各時代的作風,而才形成了歷代彌足珍貴的藝術寶藏。當然,惟一條件則是,對聖堂和神聖典禮,保持應有的尊重與敬意,只有這樣,教會音樂中才會增加新的聲音。
台灣天主教會基本上仍屬傳教區,論及傳教區的聖樂,梵二教導我們:「在傳教區,某些民族有其固有的音樂傳統,在他們的宗教與社會生活,佔有很重要位置,就應給予應有的尊重及適當的地位。一則為培養其民族的宗教意義,一則為按照(禮憲39及40節)的本意,使敬禮適應其民族性」。

2.聖歌的產生和功能
聖歌的功用,在於使人口唱心和,同心合意。厄弗所書信告訴我們:「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談,口唱心和的讚美」(弗五19)。人類感情洋溢心中.必藉語言來表達:當言語道斷時,只有用唱歌來傾訴衷曲:當歌唱仍未盡其意,則只有藉助舞蹈了。故樂記說:「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歌頌天主,不止停留在腦袋的認知,更有心中澎湃的虔誠情操。但宗教情操應外顯而成詩詞、歌曲,如此方可將人類敬主之情披露無遺,並使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聖經有言:「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理,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天主。」(歌三16)
3.聖歌福傳反省建議
台灣天主教會在聖歌本土化推展方面,落後基督教弟兄一大截.對於禮儀中聖樂的重視遠遠不夠。回憶筆者於菲律賓留學期間,觀察菲國天主教各本堂主日參加彌撒之信友人山人海,並虔誠以憾人心弦歌聲呵咾天主時,多次讓我熱淚盈眶。而菲國天主教興盛的一大重要原因,便是每台主日彌撒除了信友大聲唱出他們大眾化的宗教歌曲外,每台彌撒還有聖歌隊,他們對彌撒聖歌的推展,可謂不遺餘力!
台灣天主教會以目前各堂區的落寞情況,在尋求各堂區主日彌撒有聖歌隊顯然不太可能。往後重點方向應擺在教導信友練唱「大眾化的宗教歌曲」,而我們介紹的「哀號歌」便是這種聖歌,收集在天主教高雄教區聖女加大利納堂網站藝文活動「台語頌主曲」的聖歌,本堂的網址:http://www.catholic.org.tw/katalina/
其實這十分符合梵二神學思想:「大眾化的宗教歌曲亦應加以推行,以便在熱心善工內,甚至在禮儀行為內,根據禮規的原則與法律,能夠聽到信友的歌聲。」
吨T、結論
台灣天主教會自道明會士第二次來台迄今已有一百四四年(1859-2003)的歷史,昔日傳教士盤山過海,落腳台灣,他們不只先學地方語言,用台灣話作偽傳教的利器,而且組織樂團、話劇班、聖歌隊吸引青年教友。尤有甚者如高?隆神父,除了編曲.填詞,而且創作出大量的台語聖歌,我們今日台灣天主教會的常用台語聖歌如:獻花歌、呵咾萬有真原便是他的傑作。如果「哀號歌」是一首集體作品,則高恆隆神父,必然是成員之一,且是領導者。是的,聖樂與俗樂本是不同的,但是宗教不止是受高等教育人士的專利品,宗教更應是大眾的、老百姓所喜愛信奉的宗教,所以運用民間音樂、民間文學的精粹,以引領一般民眾進到信仰的層次,才是傳福音正確方法。唯有降生到台語文化,吸收其精華,並運用台灣民謠中的精粹,創作出天主教的台語聖歌,然後用台語聖歌提昇一般民眾信仰品質,才是我們今後福傳該走的方向!

台長: 詹小胤
人氣(19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