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7-10 14:01:48| 人氣8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波光瀲灩14: 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波光瀲灩14:
── 20世紀法國文學


和逝去的自我約會
―― 普魯斯特的《歡樂與歲月》、《追尋逝去的時光》

面對大師的巨著,我們都是遲到的讀者,一方面品賞與時間並轡而行的傑作,另一方面感染作者如何和遭歲月裁截成許多塊狀的自我約會。普魯斯特說過:「一本書是『另一個我』的產品,遊走在我們的習俗、群落和敗德中。」(Un livre est le produit d’un autre moi celui que nous manifestons dans nos habitudes,dans la société,dans nos vices.)如是,他畢生醞思全心投入的《追尋逝去的時光》(通俗譯名:追憶似水年華),既是一段追尋覓找的歷程,也是重晤過去自我的歷程。

馬塞•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 1871~1922),1871年7月10日出生於巴黎近郊的歐德伊(Auteuil ,今:巴黎第16區)。父親亞德里安•普魯斯特(Adrien Proust)是著名醫學教授、公共衛生學和流行病專家,母親珍妮•威爾(Jeanne Weil)為猶太籍股票經紀人之女,勤儉持家。1873年5月24日,弟弟羅貝爾(Robert)出生。一家四人呈兩種傾向:馬塞內向感性,接近母親,心思細膩喜愛音樂、藝文;羅貝爾外向理智,繼承父業,成為外科醫生。1882年10月,進入康朵塞中學(Lycée Condorcet),哲學老師達呂(Alphonse Darlu ,1849~1921)給予普魯斯特啟發甚多;1889年6月中學畢業,隨即於同年11月志願入伍步兵團,服役一年。1891年,進入法政學院註冊,同時在巴黎大學旁聽柏格森(Henri Bergson , 1859~1941)的哲學,接受其「心理時間」的主張。1893年畢業,取得法學士。1895年另取得哲學學位。中學時期,普魯斯特就展現對文藝的喜愛,曾與同學印製校園刊物,如《綠色雜誌》(Revue Verte)、《丁香雜誌》(Revue Lilas),進入大學,更和同好者集資出版文學月刊《會飲》(Le Banquet);這時期作品,於1896年,集結出版詩文小說合集《歡樂與歲月》(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部分篇章受到波德萊爾和象徵主義作品的影響,還隱伏《追尋逝去的時光》寫作方式的痕跡。除了文學創作的初啼外,當時認識了一批上流人士的環境,也有助於他的社交圈,及日後《追尋逝去的時光》寫作的素材與舞台背景,他(她)們包括:瑪蒂德公主(Princesse Mathilde )夫人、波妮納克公主(Princesse Polignac)、凱雅維夫人(Mme de Caillavet)、史特勞斯夫人(Mme Straus)、孟德斯鳩伯爵(Comte Robert de Montesquieu)等,以及作家都德父子(父親Alphonse Daudet , 1840~1897、 兒子 Léon Daudet , 1868~1942)、法朗士(Anatole France , 1844~1925)等。1900年,有威尼斯之行,同年全家搬至古賽勒街45號。1899年,迷上英國評論家、美學家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的著作,還翻譯其著作《亞眠的聖經》(The Bible of Amiens)、《芝麻與百合》(Sesame and Lilies, 1865)。1902年,到荷蘭渡假,參觀海牙Jeu de Paume美術館維梅爾有關的「台夫特風光」(Vue de Delft)的畫展;維梅爾(Jan Vermeer, 1632~1675)係荷蘭畫家,有關台夫特(Delft ,荷蘭南方工業城)風光的畫作,為其重要代表作,普魯斯特深深喜愛;這次觀感,成為《女囚》的部分素材。1903年,弟弟羅伯特結婚,同年11月26日,父親腦溢血過世。13歲時,在一次團體遊戲,有人問普魯斯特:「你覺得最難過之事是什麼?」(Quel est pour vous le comble de la misère?)他回答:「跟媽媽分開。」(Être séparé de maman);兩年後,1905年9月26日,母親過世,給予嚴重打擊,曾入精神療養院兩個月(12月至翌年1月)。隔年,自己搬至奧斯曼大道(Boulevard Haussmann)102號,開始隱居式的寫作。1907年,至卡堡(Cabourg)渡假,愛上男司機阿戈斯提奈利(Alfred Agostinelli ,1914年8月因墜機身亡)。1908年,重新伏案,醞思《追尋逝去的時光》3卷本的結構;研讀聖伯甫(Sainte-Beuve , 1804~1869)著作,撰《駁聖伯甫》(Contre Sainte-Beuve)。1913年《追尋逝去的時光》的首卷《史萬這一家》(Du Côté de chez Swann )自費出版,第2卷《在花樣少女身旁》(À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 )延至1919年6月出版。同年10月遷至阿姆林街(Rue Hamelin)44號;11月10日,《在花樣少女身旁》榮獲龔古爾獎(六票對四票),隔年獲頒「榮譽軍團」騎士勳章。1921、22年出版第3卷《蓋爾芒特這一家》(Le Côté de Guermantes)、第4卷《索多姆與戈摩爾》(Sodome et Gomorrhe)。1922年11月18日,在寓所辭世,安葬於拉楔茲神父墓園(Le 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追尋逝去的時光》餘下後三卷:《女囚》(La Prisonnière)、《失蹤的阿爾貝婷或女逃亡者》(Albertine disparue ou La Fugitive)、《時光重現》(Le Temps retrouvé ),由弟弟羅貝爾陸續整理,依序在1923年、1925年、1927年出版。
1880年,普魯斯特開始氣喘發併,困擾終生,以至為了專心寫作,1910年起,在住家四壁貼裝軟木隔音板,以防攪擾鄰居。普魯斯特一生,除幾次短暫出遊,如義大利威尼斯、荷蘭、諾曼地卡堡外,均住在巴黎。先後搬過幾次寓所:古賽勒街45號(1900~1906 , 與家人共住)、奧斯曼大道(Boulevard Haussmann)102號(1906~1919 , 獨住)、阿姆林街(Rue Hamelin)44號(1919~1922 , 獨住)。獨住時有女傭照料日常起居飲食。晚年照顧的女傭塞莉絲特(Céliste Albaret)於1970年代(當時年紀已八十歲),接受作家貝爾蒙(Georges Belmont)訪談七十餘次,寫成《普魯斯特先生》(Monsieur Proust)乙書,1974年法文版、1975年英譯本。

普魯斯特的文學殿堂
普魯斯特幾乎活在文學裡,即使早年的社交活動,結識群眾,都在堆積寫作素材。但在生前,文學並未帶給他榮華,反而是一種精神的折騰。《追尋逝去的時光》是他文學殿堂的金色屋脊,先前評論、隨筆、著譯等作品,另有雕樑畫棟的光彩,依然值得我們品賞。底下,依作品集寫作的順序,從文學啟蒙起,逐一介紹。
1、《歡樂與歲月》(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1896年出版,文藝青年時期作品,請文壇前輩法朗士(Anatole France , 1844~1925)撰序,集錄短篇小說、小品文(散文詩)和詩歌三類。書名仿套古希臘詩人埃希奧德(Hésiode , 西元前八世紀)的《勞動與歲月》(Les Travaux et les jours)。同時期的平輩作家,紀德(André Gide ,1869~1951)的《地糧》(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1897年出版,彼埃•魯易( Pierre Louÿs , 1870~1925 )《比利提斯之歌》(Les Chansons de Bilitis),1894年出版;三書雖無彼此呼應或競爭性質,卻有相似的寫作體驗,尤其是年輕人唯美抒情的傾向。這時期的普魯斯特,仍有波德萊爾與象徵主義作品的影子,例如底下兩小段引文。
普魯斯特的小品文〈大海〉開端:「大海始終迷惑著厭倦生活、愛好神祕勝於最初憂傷的那些人,宛若對現實無從滿足的一種預感。在感覺任何疲憊之前,他們需要休息,大海會撫慰他們,隱隱激昂他們。」(La mer fascinera toujours ceux chez qui le dégoût de la vie et l'attrait du mystère ont devancé les premiers chagrins, comme un pressentiment de l'insuffisance de la réalité à les satisfaire, Ceux-là qui ont besoin de repos avant d'avoir éprouvé encore aucune fatigue, la mer les consolera, les exaltera vaguement.)
波德萊爾的散文詩〈港口〉起筆:「對於厭倦人生戰鬥的生靈來說,港口是迷人的居所。天空的廣闊,雲朵的流動建築,海面的變化色彩,燈塔的閃爍,都是令人目眩而不厭的神奇三稜鏡。」(Un port est un charmant séjour pour une âme fatiguée des luttes de la vie. L'ampleur du ciel, l'architecture mobile des nuages, les colorations changeantes de la mer, le scintillement des phares, sont un prisme merveilleusement propre à amuser les yeux sans jamais les lasser.)
兩者間,心境與著筆隱隱可作類似的比對。此外,普魯斯特另有幾篇畫家評論文章,並未集進此書,可以呼應波德萊爾相關美學及《現代生活的畫家》論述。
2、《讓•桑德伊》(Jean Santeuil)。
是1896年到1904年間撰寫未完成的「自傳小說」,在1952年出版。原稿約1895年至1899年所寫片段式的零亂手稿,約數百頁。故事由第三人稱的讓•桑德伊敘述童年、接受教育過程、進入上流社會的活動、愛情及同性戀的心理與心情。整體看,有《追尋逝去的時光》的雛型,唯敘述的方式、美學觀點、「時間」與人物的情節發展,都尚未有統整的貼切。普魯斯特本人於1900年決定放棄繼續此書稿的寫作。
3、《亞眠的聖經》、《芝麻與百合》兩冊羅斯金著作的翻譯。
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英國美學家、藝術評論家和社會鼓吹者,19世紀英國偉大散文家之一。著有《現代畫家》(Modern Painters)5卷、《建築七盞燈》(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威尼斯之石》(The Stones of Venice) 、 《亞眠的聖經》(The Bible of Amiens)、《芝麻與百合》(Sesame and Lilies, 1865)等。論者謂他的藝術散文「用精細的想像與和諧的語言,結合了力和簡。」這方面,影響了普魯斯特。普魯斯特大約在1900~1906年間,傾全力接近、研讀羅斯金的著作。先是羅斯金過世之際,撰寫悼文與研究論文,還翻譯兩部著作:《亞眠的聖經》(1904年)、《芝麻與百合》(1906年)。前書有關美學,亞眠位於巴黎北方100公里桑姆省(Somme)省會,其聖母院大教堂為哥德式建築的典範;後書原是羅斯金分兩次1864年12月6日和12月14日的演講題,「芝麻」是指讀書是帝王的財富,「百合」是女子讀物的介紹。
閱讀與翻譯羅斯金的著作,奠基了普魯斯特的美學評鑑。
4、《駁聖伯甫》(Contre Sainte-Beuve)。
聖伯甫(1804~1869)是19世紀歐洲偉大文學評論家,被尊為「近代文學批評的鼻祖」;普魯斯特進行《約翰•桑德伊》寫作告一段落,於1908年年底,遍讀聖伯甫著作,隔年,想寫反駁的批評文章,自然提及同時代的重要文學家,如巴爾札克(Honoré Balzac , 1799~ 1850)、聶瓦(Gérard de Nerval ,1808~1855)、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 1867)等人,動筆之後,形成不像小說,也不似評論,卻夾敘夾議、敘述與評論同時進行的文章。報刊無意刊載這樣動人無情節「難以歸類」的文章,直到1954年才被整理出版。「堅硬」的書名,仍有敘述小說的取材,部分觀點與描述落實到《追尋逝去的時光》巨構中,如「時間」留存與消逝,點心與茶、花園曲徑、蓋爾芒特家族等。
或許可以這麼說:《讓•桑德伊》和《駁聖伯甫》二書文稿,是為通往《追尋逝去的時光》七卷本文學殿堂而鋪設的華麗地毯。
5、《仿作與雜記》(Pastiches et Mélanges)。
1919年3月出版。集錄1900年至1909年間發表的文章。書分兩部分:仿作、雜記;前者為模仿幾位作家的寫作風格,後者係研讀翻譯羅斯金時相關文章的彙編。

6、《追尋逝去的時光》(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1913年,普魯斯特原先的計畫是三部曲:《史萬這一家》、《蓋爾芒特這一家》和《歲月重現》。《史萬這一家》書稿遭紀德與「新法蘭西評論社」拒絕,普魯斯特自費交由格拉塞(Grasset)出版社於1913年11月14日出版後,沒引起風波或轟動,但,紀德與「新法蘭西評論社」頗後會悔,隨即向普魯斯特致歉,希望取得首冊及後續作品由加里曼書店的出版權;緊接著,一戰爆發,在戰爭期間,普魯斯特擴大視野與增加素材,形成目前的七卷架構;在印製過程,仍不斷補添修改,直至辭世之時,已出版1919年的第二卷《在花樣少女身旁》、1920-21年的第三卷《蓋爾芒特這一家》;1921-22年的第四卷《索多姆與戈摩爾》;過世後,出版另外三冊:1923年的《女囚》、1925年的《阿爾貝婷失蹤或女逃亡者》、1927年的《時光重現》。各卷的梗概如下:
《史萬這一家》(Du Côté de chez Swann ,1913):
1913年11月14日出版。作者追憶在貢布雷(Combray, 實景:伊利耶Illiers)的童年。穿插敘述「史萬的愛情」。史萬是鄰居、雙親的友人。史萬的女兒吉貝爾(Gilberte)以後成為敘述者的初戀對象。
《在花樣少女身旁》(À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 ,1919):
1918年11月印好,1919年6月發行。敘述者的青春期。在巴爾貝(Balbec,實景:卡堡Cabourg )海灘停留、渡假。邂逅阿爾貝婷(Albertine)。
《蓋爾芒特這一家》(Le Côté de Guermantes ,1920~21):
敘述者仰慕年輕貌美的蓋爾芒特公爵夫人。祖母的生病和去世。與阿爾貝婷取得聯繫、交往。敘述者順利進入蓋爾芒特家貴族生活的社交圈。
《索多姆與戈摩爾》(Sodome et Gomorrhe ,1921~22):
描述同性戀的迷宮世界。敘述者與夏呂(Charlus)男爵關係,他是一位令人著迷也惹人厭的傢伙。敘述者經常出入資產階級維杜漢(Verdurin)的沙龍。他的嫉妒引起阿爾貝婷的注意。
《女 囚》(La Prisonnière ,1923):
敘述者唯恐失去阿爾貝婷,將之囚禁寓所。這一卷穿插荷蘭畫家維梅爾(Jan Vermeer ,1632~1675)有關台夫特(Delft ,荷蘭南方工業城)風光的畫作。
《阿爾貝婷失蹤或女逃亡者》(Albertine disparue ou La Fugitive ,1925):
阿爾貝婷逃走(不告而別),在杜爾邯(Touraine)意外身亡。吉貝爾•史萬嫁給聖露普(Robert de Saint-Loup),史萬家族與蓋爾芒特家族雙方晚輩的結合,象徵兩個家族地理的連結,及資產階級與貴族階級的合併。
《時光重現》(Le Temps retrouvé ,1927):
在外省地區度過多年後,敘述者重回巴黎。世事已多變:夏呂男爵家道衰敗、維杜漢夫人再嫁變成蓋爾芒特郡主。敘述者發覺借助記憶,藝術可以贏得時光(時間,temps)的順序,而重新生活在過去。

深受疾病折磨的普魯斯特,感性細緻敏銳,擅於從生活中觀察各類人物,塑成小說的角色。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作家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 , 1902~1968),進行《伊甸園東》寫作時的日記記載:「我一輩子都在寫這本書,早期的作品只是習作――準備寫這本書的習作。」許多大作家或許都如此,普魯斯特的《追尋逝去的時光》也一樣。他,前半生努力儲備素材、收集資料、熟悉貴族與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生態活動、嘗試覓得最適當的表達技巧;後半生燃膏繼晷,奮力一搏,著重心理分析,描述角色的無意識發展。整部《追尋逝去的時光》七卷,在「現在 – 過去 – 現在」連連的時空糾纏裡,借助「回憶」這一面可大可小的魔鏡,隨時跳入躍出,由「內心獨白」(monologue intérieur)的意識主導,不斷和逝去的自我約會,求得永生。文學藝術家是揮灑筆觸的魔法師,讓逝去的自我「定格」成永恆。年華究竟是「似水」抑「逝水」?他不理會,他只在「尋覓」過往的歲月中,留下的永遠的「普魯斯特」。
普魯斯特的「內心獨白」,走在愛爾蘭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的《尤利西斯》(1922年)前端近十個春秋,成為20世紀初期意識流(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書寫的先鋒,同輩或後繼者如英國女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 , 1882~ 1941)的《達洛衛夫人》(1925年)、美國的費滋傑羅(Fitzgerald , 1896~ 1940)、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等名家,都受其洗禮,連往後的文學思潮 ―― 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法國新小說等,都有相傳的血緣跡象可尋。


餘 波
幼年時,普魯斯特常隨雙親回到祖父的故鄉伊利耶(Illiers)歡度復活節,此地的景象成為《追尋逝去的時光》首卷《史萬這一家》的貢布雷(Combray)。伊利耶的市政廳於1971年將地名改為伊利耶•貢布雷(Illiers Combray),當地更早於1947年5月23日設立「普魯斯特之友與貢布雷之友協會」(La Société des Amis de Marcel Proust et des Amis de Combray (S.A.M.P))。普魯斯特曾經度假過的卡堡(Cabourg),市政廳也在1972年,設立「普魯斯特文學獎」,每年一名得主。這些都讓後人追念一代文豪。智利電影大師勞爾•魯斯(Raoul Ruiz)於1999年擔任《時光重現》的編劇導演,將這部充滿愛情與耽溺的傑作,拍成片長約160分鐘聲光絕色的電影,參與的演員包括凱薩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 )、艾曼紐•琵雅(Emmanuelle Beart)、文森•培瑞茲(Vincent Perez)、約翰•馬可維奇(John Malkovich)等位,名導與巨星重現了普魯斯特文學的璀璨光芒。




相關閱讀:
黃景星譯, 《普魯斯特》, 光復書局, 1987年。
李恆基等譯,《追憶逝水年華》7冊, 聯經出版社, 1992年
張小魯譯, 《恍若月光:普魯斯特隨筆集》,幼獅文化, 1994年
桂裕芳譯, 《追憶逝水年華》隨身讀, 洪範書店, 1997年
張寅德著, 《普魯斯特及其小說》, 遠流出版社, 1992年
林說俐譯, 《普魯斯特》, 城邦出版, 2000年
廖月娟譯, 《星空中的普魯斯特》, 聯經出版社, 2000年
廖月娟譯, 《擁抱普魯斯特》, 先覺出版, 2001年。
詹嫦月譯, 《普魯斯特:建構時光大教堂》 ,時報出版, 2001年
史蒂芬.黑雨繪本:《追憶似水年華 I 貢布雷》,大辣出版,2003年




( 本文節錄分2次刊載《國語日報•5•少年文藝》 2003年7月10日
和17日)

台長: Ray
人氣(8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