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6-23 05:36:13| 人氣1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饒益有情的殊勝方便—四悉壇 2012-09-29 06:55:57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法浩瀚,既深且廣,除了文字相的三藏經典、祖師語錄、種種佛學著作,還有世間一切微妙善語、一切修行人的言行舉止等,如以個人窮畢生的時間精力去鑽研,也不一定能透澈通達,更不用奢言成佛作祖了。

       

況且,各人的根機不同,上根人一聞即悟,中根人只要努力勤學,早晚自然就明白,至於下根人,連一般的道理都已難解難知,縱使循循善誘,所獲得的成效仍相當有限。在佛法中把上述三等人的類別,歸結為我執的輕重問題。什麼是我執?眾生由迷妄無知,才會堅執一個實有的自身,把這個自身叫做「我」。身外的事物叫「我所」。事實上,「我」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因緣和合,而色為眾色的聚集,受為苦樂色及眼觸等眾受聚集,想為由觸所生的眾想,行是一切有為法的作用,識為眾識的和合,所以又叫「我」為「眾生」,即一切法的積聚所生。

 

起信論云:「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

 

意指我執為以「我自身」執取「我自身」,而「心不見心,無相可得」,執取的「我」也不可得。無「我」,就無一個「我所的境可對,能夠識知一切法的虛妄不實,及身心和合為因緣假合的建立,才能除滅「我執」的幻想。然而,既知我執唯心所作,離心無境,就應進一步探討這主導一切法作用的「心」。

 

起信論云:「是心從本以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恆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

 

自性清淨的心,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心」,若在佛位時,此心即佛,佛是此心,無二無別;在眾生位時,此心即名阿賴耶識,為不生不滅的真如心和因緣流轉生滅心和合所成,這種差別相的原因何在,除了已證佛果有圓滿覺性的佛外,對處於眾生位的眾生確切無從證知,只能用「無始無明」來加以描述。

 

因此,從初聞法義,直到成佛,一切修行即是「除染還淨」的歷程,而佛陀也是依眾生染性及染事,隨順因緣,給予適當的教化,如染著較深,就用淺近的教法;偏執某類習氣的,就用某種法來對治;喜愛或較適應某種法門,必能從其特性而漸次引導;假若眾生習氣已薄,根性已利,堪能直受佛法真義,便又開顯諸法實相,使其直探究竟,頓超果地。

 

所謂「佛陀以利他妙智,因眾生病而設藥」,這就是饒益有情的殊勝方便─四悉檀教學法。四悉檀的涵義--悉檀是梵語,意譯為成就。指佛陀化導眾生的教法可分四種方便: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

       

維摩經玄疏云:「大聖為破外人邪四悉檀故,說此四種正悉檀,說一切大小乘經教也。」即此四悉檀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都是佛陀觀機逗教建立的一切諸法,其中理趣真實不虛,不相違背。

 

現略闡明如下:

 

一、世界悉檀--隨順世間思考的方式、語言結構及一般觀念,說明因緣和合的道理,使凡夫眾生樂欲聞法,而契入佛法正智,叫世界悉檀。

 

這裏的「世界」,意指眾生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諸法名相的隔別。外道對於世界的看法,有以為世界本來就存在,非因緣所生;有以為世界是由造物─上帝,至高無上的神創造而生;有以為世界偶然發生,將來也會偶然消滅。於是迷執世界的現象,計斷計常,計有計無,不能正確了知因緣世界的法。

 

大智度論云:「有法,從因緣和合故有,無別性。譬如車,轅輻軸輞等和合故有,無別車也。人亦如是五眾和合故有,無別人也。」

 

有,應從世間的角度加以判定,即一切可資認識的對象,為眾生所可理解接受的,假如像龜毛、兔角之類虛妄立名,並無實質因緣的,就不是世界悉檀的範圍。因此,世界悉檀的教法分兩個層次:

 

其一,隨眾生樂欲。一切善惡,欲為根本,欲是愛憎的心,有愛憎,才會有取捨,有取捨的行為就叫造業。

 

大智度論云:「眾生死此生彼,誰隨善惡業受果報。善業者,生天人中;惡業者,墮三惡道。」

 

此為凡夫眾生特定的因緣果報,利用這種特性,誘導其除惡向善,即「先以欲鉤牽」,等到於事、於理心生信解時,再來「後令入佛道」,就比較容易了。

       

其二,開示因緣假名。一切現起如幻如化的法相,從因緣和合去看為「有 」,從因緣離散去看為「無」,而因緣本身似相續,實不相續,似相似,實不相似,剎那剎那的生滅宛然,只不過是眾生的妄見,離此妄見,便瞭解緣起的無有自性可得,一切性空,卻依因緣生法立種種假名而已。所以一輛車的和合如此,人身的和合如此,一切一切的和合都是如此。

    

二、各各為人悉檀又叫做「生善悉檀」。--世界悉檀偏重世間事相的理解,並從「以人為本」的立場,強調人倫如何實踐,其意在扭轉凡夫造諸惡業的習慣,及用佛法重建宇宙觀和人生觀。這就是「已生之惡令斷,未生之惡令不起」的徹底檢省,縱使尚未伏斷諸惡,也已具備了修行人應有的特質。此時,再依各別根機,教授各種出世間法門,即給予「已生之善令增長,未生之善令生」的強烈信求,這是菩薩廣行的法,所以又叫做「生善悉檀」。

 

維摩經玄疏云:「大聖觀人心而為說法,各各不同故,於一事或聽或不聽。」

      

假若為某人說某法,某人願意聽從,自然法能入心,不聽從的話,一定法不入心,可見說法上的方便或適宜與否非常重要。譬如某人聞念佛即心生歡喜,便教他念佛;某人偏好讀經解義,便教他研究三藏。又如小乘學者深知生死的可怖,涅槃的安樂,亟欲了生死,趨涅槃,如聽講「度無量眾生,成無上佛道」諸事,心不欲樂,所以應教他修持「無常、苦、空、無我」的解脫道。

 

相反的,大乘菩薩雖知生死可怖,涅槃可證,但以憐憫眾生愚癡,妄造了許多惡業,「沉淪生死,流轉五趣」,於是暗自思維:「解脫一事固然急迫,而使眾生離苦得樂更加急迫。」因此發大誓願,上求下化,所作所為,全部迴向眾生,所修所證,無非是為眾生的需要著想。如人不識菩薩根性,教以小乘自度的法,即和菩薩心不相應,若教六度波羅蜜門,立刻歡喜踴躍,奉行不倦。

    

三、對治悉檀--前說世界悉檀雖能除惡,但能分破粗相,不能連細相的根一併拔除,因世界悉檀是依眾生的雜染心來設立的,而眾生判斷事相的原則為「依識不依智」,這個「識」即六識妄心,不是證涅槃的真智妙慧。因此,如永遠停留在世界悉檀的教化裏,眾生也將一味地執持功德、善業,一味地用「識」詮釋名相,是此非彼,相互諍論,結果是分別心更顯著了,貪瞋癡更加重了。因此又要審察各各眾生所生的毛病,來加以對治。

 

大智度論云:「云何名對治悉檀?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

       

而對治必須應病設藥,如熱病的人,就給他輕冷甘苦澀藥草及飲食;冷病的人,給他辛苦澀熱藥草及飲食。佛法中治療心病的方法,可分善對治法和不善對治法。什麼叫善對治法?如修不淨觀,為對治貪欲;修慈心觀,為對治嗔恚;修因緣觀,為對治愚痴。

 

什麼叫不善對治法?如貪欲病重的人教修慈心觀,求種種善美好事,厚積福報功德,結果反增益貪欲;瞋恚病重的人教修不淨觀,觀此身過失不淨,無一可愛,不由增益嗔火;愚痴病重的人心生邪見,若教修不淨觀或慈心觀,即是用邪心入道,反為愚痴。

 

維摩經玄疏云:「對治之法藥,遍施眾生,為斷其惡故,名對治悉檀也。」

    

四、第一義悉檀大智度論云:「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三悉檀不通,此則通。」

 

因為世間的眾生各依自己的知見,立自己的法,再依此自法架構自己的議論,而生諍競戲論,互不信受,甚至妄語不淨,毀謗佛法。類此「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虛妄不實的法,都不是第一義,所以「不通」。若能「一切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遍無所依,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才是第一義悉檀,是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的「通」。

 

維摩玄疏云:「若事若理,聞說即悟解,是第一義悉檀也。」

 

那麼四悉檀的教學及實際運用又如何呢--四悉檀的涵義雖明,但於教學運用方法,要如何相互攝持,又是一個問題,若運用失當,貽害匪淺。現依眾生五性差別,配合四悉檀教學法舉例如次:

 

一、凡夫性--具足理事二障,生死相續的凡夫。

 

()運用世界悉檀

1‧執著功德福報,怖畏惡報,為講五戒十善。

2‧執著有「我」,為講五蘊皆空。

3‧執著一切實有,為講緣起性空。

 

()運用為人悉檀

1‧欲了生脫死,為講四念處。

2‧欲上求下化,行菩薩道,為講六波羅蜜。

 

()運用對治悉檀

1‧貪、嗔、痴等過重的,為講各種對治觀法。

 

()運用第一義悉檀

1‧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二、二乘性--事障已滅,生死已斷,而理障未除,為聲聞緣覺的境界。

()運用世界悉檀--此處不用。

()運用為人悉檀--講發菩提心,從空入假。

()運用對治悉檀--講菩薩為佛子,羅漢為焦芽敗種。

()運用第一義悉檀--講中觀,見中諦。

 

三、菩薩性--二障已伏,菩提心已發,能漸斷我、法二執,為菩薩的境界。

()運用世界悉檀--此處或用,或不用。

()運用為人悉檀--講十波羅蜜。

()運用對治悉檀--講無法可說,無眾生可度。

()運用第一義悉檀--講一心三觀,見一境三諦。

 

四、不定性--一切眾生本具佛性,因根性互異,造成因地法行的不同,所以有頓漸差別,若加以正確的指引,根無大小,皆得成佛。

()運用世界悉檀--依藏、通、別、圓四教,隨其樂欲而教。

()運用為人悉檀--隨便宜而教,如頓根的教漸修,利根的示以頓悟。

()運用對治悉檀--隨對治。如見神見鬼等事,教修觀心法,不得令心外馳,貪著外境。

()運用第一義悉檀--講四種修觀及證得。

 

五、外道性--眾生雖有佛性,因皈依邪師,產生錯誤的見解,如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邊見等,於是成一闡提性。

()運用世界悉檀--講諸法因緣生,因緣無性破邪見、邊見。

()運用為人悉檀--講八正道,破戒取見。

()運用對治悉檀--講實相無相,破見取見。

()運用第一義悉檀--此處或用或不用。

     

上述簡別四悉檀對治各種根性眾生所設的範例,而在實際教學的效果中,也可依四悉檀來說明。

 

維摩經玄疏云:「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怖,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生怖畏者,即是世界悉檀,知因欲有世界,世界如火宅,故生怖畏也;或歡喜者,即是為人悉檀,發善根得法喜也;或生厭離者,即是對治悉檀,厭患煩惱,興對治也;或斷疑者,即是第一義悉檀,初入見道第一義諦,正是斷疑之位也。是則隨說一切事理,悉成四悉檀也。」

 

研究四悉檀的目的,是要使大家明白佛法並非硬性的,一成不變的法,而是隨機緣、需要安立,隨時代的遞嬗而巧妙不同。古德云:「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多門,為八萬四千法,法法可通涅槃。無二路,意指心法一路,為直探自性清淨心,達到「唯心淨土」的境界。說權說實,都是轉染成淨的方便,但最根本的原則絕對不可更易,即為依中道而開顯戒、定、慧三增上學,所完成的無上菩提,才是修行的正途。

 

                                 (釋淨元禪師1980年3月主講)

 

        

台長: 幻羽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