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5-31 00:34:05| 人氣3,10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閱讀視野,無國界——李魁賢專訪

 

   文、圖片提供∕陳謙(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專案助理教授、《當代詩學》學刊主編)

 

李魁賢接編《笠》的時間不到一年(9-13期,1965.101966.6),但對笠詩刊的整體發展而言卻影響深遠。主要是他為這份看似本土的刊物,引介了相當數量的翻譯作品,注入了無以計數的源頭活水。

 

李魁賢,1937 生於台北市。1958 年畢業於台北工業專科學校(現台北科技大學),主修化學工程。1964 年結業於教育部歐洲語文中心,主修德文。1985 年獲美國 Marquis Giuseppe Sciencluna 國際大學基金會頒授榮譽化工哲學博士學位。

曾任職台肥公司(1960 1968),後來從事專利代辦業務(19681974)。1975年起自行創業,相繼成立名流企業有限公司、 名流出版社及專利事務所。曾任

台灣筆會副會長、理事、會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董事長等職。

 

詩人自1953 年開始發表詩作,曾獲1975年吳濁流新詩獎,1984年笠詩評論獎,1994年榮後台灣詩獎,2004年吳三連獎新詩獎。曾於2001 年、2003 年、2006 年三度被印度國際詩人團體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目前出版有《李魁賢詩集》六冊(2001 年),《李魁賢文集》十冊(2002 年),《李魁賢譯詩集》八冊(2003 年),《歐洲經典詩選》(20012005 年)等著作。

 

進入笠詩社、主編《笠》詩刊之因緣

1964年《笠》創刊後旋即加入「笠」詩社,李魁賢見證了《笠》的創始,之後更以實際行動支持。李魁賢提到「1964年九月二十日,台灣大學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三位師生發起「台灣人民自救宣言」。那一年,文學界已著先鞭,小說家吳濁流因前年患了一場大病險些送命後,深覺再不能猶豫,於是毅然提出退休金,創辦《台灣文藝》。他為了號召「有志於文藝的青年作家」,策劃期間,在台灣省工業會四樓召集青年作家座談會(31日星期天),當天應邀出席的詩人有吳瀛濤、陳千武、趙天儀、薛柏谷、白萩、王憲陽,結果感到若有所失,而興另起爐灶的念頭。」原因是由小說家吳濁流創辦的文學雜誌,願意提供詩作發表的篇幅自然不多,「若有所失」的詩人們為了替自己爭取發言權,於是興起辦刊物的想法,之後一群詩人們群聚卓蘭詹冰家中,據錦連的說法,之後由詹冰、陳千武、林亨泰、錦連、古貝聯名發函邀請創辦《笠》詩社,結果參與發起者共12人;其他7人為吳瀛濤、黃荷生、薛柏谷、趙天儀、白萩、杜國清、王憲陽;三月八日,陳千武、林亨泰、錦連、古貝等人連袂前往卓蘭詹冰家討論創立詩社事宜,眾人贊同林亨泰提議,詩刊定名為「笠」;三月十六日,參加創辦《笠》詩社;六月十五日,《笠詩刊》創刊號出版。

 

笠的創刊確實在一個時代必然的轉捩點上,政治風氣雖仍嚴峻,但依稀透露一絲天光,知識份子們勇於突破禁忌,敢為時代發聲,促成這份刊物興起的實際背景。李魁賢因緣際會在黃荷生的福元印刷廠,巧遇趙天儀專程送《笠》創刊號稿件去排版,他提到:「目睹《笠》的誕生。創刊後,即於八月應邀加入為同仁,同時加入第一批同仁的還有張彥勳、蔡淇津、方平。自己雖然多年來在許多刊物發表作品,但首次在《笠》找到一種家的歸屬感,並盡其在我參與策劃。」

 

李魁賢接編《笠》的期間多半延續之前專欄的呈現,「作品合評」在當時算是勇敢的創舉,其間引來不少爭議。許多被批評的同仁因故退出,都跟此專欄有直間接的關係,但李魁賢以為「只要是出於善意,對詩不對人,都是善意。」但無奈參與討論的人各抒己見,擦搶走火的現象自是難以避免。

 

主編期間,策劃的重要活動

 李魁賢談到:《笠》創刊時,由林亨泰主編,採取24開本,雖然只有薄薄24頁,卻包含社論、詩人介紹、詩創作、譯詩、評論、詩史資料,作品合評,包羅廣泛,令人耳目一新。以後因稿源多,專欄增加,篇幅也隨之擴充。但在刊物編輯之餘,李魁賢最為投入的,是詩社相關活動的策劃。李魁賢認為詩要產生影響力,長期自然要藉助文本的閱讀,但如何去傳播文字呢?靠的是活動的推行與宣傳。

 

 「在編《笠》期間內,同仁各自發揮開創性能量。1966年就有三場很特殊活動,首先是利用元旦舉行一場現代詩座談會。由吳瀛濤主持,請到吳濁流、洪炎秋、黃得時、王詩琅、巫永福等,都在會上發言,把《笠》與日治時代活躍的台灣前輩作家聯繫起來。其次是312-14日參加日本靜岡縣中央圖書館「早春的詩祭」展,由陳千武主催,送展資料《笠》、《創世紀》、《現代文學》、《葡萄園》、《野火》等詩刊,及各詩社同仁詩集、詩選、手稿,展後由該館收藏,首度展開戰後台日詩交流活動。42年以後,才有國立台灣文學館在日本神奈川近代文學館展出更大規模、期間更長的「台灣文學館的魅力」。」1966年元旦的現代詩座談會,現在來看是一場戰前世代前輩作家相當重要的聚會,而「早春的詩祭」更是戰後台日詩交流的起點,讓《笠》的閱讀視野向國際間擴張,並發揮「笠」的實際影響。

 

「第三是329日在西門町街頭展出的「現代詩展」,由杜國清、龍思良兩人為主力,以《笠》聯合《現代文學》、《幼獅文藝》、《劇場》協辦名義,發揮視覺訴求,獲得特殊相乘效果,其後跨類別的詩畫展愈顯頻繁。參加詩人有十八位,笠同仁佔一半,有吳瀛濤、詹冰、桓夫、趙天儀、林宗源、白萩、黃荷生、杜國清和我,合作設計為龍思良、侯平治、江泰馨、黃添進、黃華成、張照堂、黃永松,都是藝文界翹楚。我參加的詩是〈秋與死之憶〉,由侯平治設計。」

 

李魁賢回顧此次活動的影響:由於「現代詩展」出現街頭,當天圍繞西門町圓環詩展現場的觀眾絡繹不絕,多年來許多知名詩人拒讀者于千里之外,以致大眾視讀詩為畏途,如今詩人改變策略,將詩展現在讀者面前,大眾感到新奇,報以熱烈回應,也吸引報紙和電視報導。不料觸動戒嚴體制政府敏感神經,以為文人上街頭準備走向群眾,意有所圖。協助此次詩展的《幼獅文藝》主編朱橋受到很大壓力……。不久後,西門町圓環就被拆除了。

 

譯介作品打開閱讀的新視野

19646月《笠》詩刊創刊之後,李魁賢加入負責介紹德國詩,並以里爾克為重心,1967年出版《里爾克詩及書簡》,並利用出國時廣泛收集里爾克詩集及相關書籍,1969年出版翻譯里爾克作品《杜英諾悲歌》、《給奧費斯的十四行詩》、《里爾克傳》。由於出版數本里爾克詩集中譯本,1972年里爾克學會在瑞士成立時,他受邀加入會員。

除里爾克外,還出版《德國詩選》、《德國現代詩選》、《黑人詩選》、《印度現代詩選》、《世界譯詩集》等,譯詩逾三千首。「翻譯外國作品,需要徹底瞭解文字的語意,對語言的應用是種很好的訓練,可以擴大作家的眼界, 對文學的創作非常有幫助。」但李魁賢也提醒,多比較外國詩人的作品,不僅要注意表現方法和處理手段的創新,本質上不能忽略詩創作的動機和意識所面對的社會特殊性。


「台灣詩人要走出去與國際詩壇交流,同樣也要邀請外國詩人來台參訪。」在這兩方面李魁賢總是扮演主動串連的角色,他數度率團訪問印度,促進台、印兩國的詩文化交流及詩人互訪。近年來兩度飛越中國與蒙古詩人和文化團體多所接觸,建立深厚交情,並翻譯蒙古詩給國內讀者欣賞。當筆者問到即將到來的台北場的笠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由筆者主辦)能否擔任發言貴賓時他開玩笑的說「會議當天我帶團到古巴訪問,你們要幫我出機票錢,我就回來,呵呵。」

 

卸下國藝會董事長以及自身專利事務後,李魁賢除忙於自己的寫詩志業外,對外的交流一直是他的關懷所在。說「笠」詩社這個集團性格只侷限在本土的閱聽人請注意,笠的國際交流,早在1960年代即已開始,李魁賢的詩文學志業,就是最好的證明。

 

 

 

文訊 6月號/2014 344

 

台長: 陳謙
人氣(3,10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悄悄話)
2019-12-12 10:40:28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