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11-30 04:03:07| 人氣2,0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於臨終,在《生命之河》與《當你轉身之後》之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倘若以「臨終」作為結點或座標系,這一周之內倒是看了兩齣以其為相關主題的演出,一是水面上與水面下的《生命之河》2.0版(20241124日,周日14:30,牯嶺街小劇場),另一個則是綠光創藝股份有限公司的《當你轉身之後》(20241129日,周五19:30,城市舞台),前者主要聚焦在久病者、失智症惑重症患者的家庭照顧者或樂齡照護者身心情緒與醫療協助議題上,比較像是衛教宣導與推廣;後者則是以癌末病患的第一人稱,娓娓道來其化療過程的身心轉變與告別人生,從主題內容到劇場敘事,都維持著相當程度的深度與水平。

 

其實這兩齣戲,可以說,我都是看第二次了(或者說第二個版本)。《生命之河》去年演出的內容扎實(可參閱https://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81467167),從中可以想見,素人演員們所提供的照顧者生命故事相對豐富得多,布的元素使用亦使得舞台畫面呈現多彩,再加上燈光的搭配襯映,不論從戲劇結構上,或是舞台意象,甚至是演員表現,都算是面面俱到,完整度相當高。尤其在照護者的多面向再現上,也比較多元。

 

然而,反觀今年的《生命之河》2.0版,就讓人明顯感覺戲劇結構的比例失衡,幾乎花了大半以上的篇幅,在處理手足間對於病重母親的照顧付出,彼此間的情緒勒索與失控;此外,還安排了真正的醫師上場,宣導「隨順善終」的醫療觀念;再加上邀請觀眾上台,分享、取代或給予祝福,甚至是提供可能改變手足間緊張關係的建議。預立醫療、安寧病房、急救、DNR、隨順善終……,整個過程其實充斥著許多醫療名詞與觀念,實屬醫學專業,非我所能論斷。

 

倘若僅從戲劇及表演的角度來看待,只覺開頭的互動及分組,一開始讓人抓不著頭緒,莫名與突然,那些似是而非的抒情修辭,顯得矯情與假浪漫,都還沒進入演出的正題呢,這些觀眾哪來那麼多的為賦新辭強說愁?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出在引導者所使用的語言與口氣,試圖一下子就將觀眾帶入該戲的宇宙之中,我只覺得,沒有緩衝,非常突兀。

 

在引導互動與手足情勒之外,還有些許演員們的照護心情分享,以及三十年後的自己對現在的自己說話等片段,但都因為零碎而無法成為有效的戲劇結構成分。戲到最後,幾乎只讓人留下手足情勒那一大段行動停滯、訊息重複、表演很用力的失衡印象。

 

而《當你轉身之後》,兩度的演出,中間時隔八年(2016年的演出,可以參閱https://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68438712),就我印象所及,其表演的專業與流暢,其氛圍的拿捏,其整體的調性,幽默、哀傷、豁達、詩意、昇華等兼容並蓄,我甚至覺得這次看來,王琄的表演更為沉穩圓熟了。一個中文系的女教授罹患了癌症末期,起初她還能夠用修辭學的幽默與風趣,來看待自己的病症,但隨著化療過程所產生的強烈副作用,使得疼痛超過了她的忍耐程度,最後在老師(譚艾珍飾)念故事的過程中,她漸漸安然逝去。戲劇過程中,或許有對於醫療體制的針貶與諷刺,像是醫師的養成教育、醫病關係等,但更大的重點,儼然是女教授看透生死的大智慧。

 

提到這裡,不得不說吳政翰的翻譯及吳念真的改編,相當地在地化,尤其在中國文學經典與詩詞的轉化運用上,已經沒有格格不入的痕跡,特別是以莊子來對應整齣戲的生死課題,哲學思辨、醫學技術、豁達智慧、病體與修辭等,冶於一爐,不得不說嵌合得恰如其分。整齣戲的最後,是漸漸往詩學昇華的方向而堆砌的,相較於《生命之河》2.0版的衛教味重與某種矯情,我更喜歡《當你轉身之後》的集文學、哲學、詩學於一戲之中。

台長: 于善祿
人氣(2,0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