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10 02:27:29| 人氣1,2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台北藝穗節——烏有鄉《不是海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
201889日,週四19:30

地點:阿嬤家

 

因為20:30還要再到新芳春茶行拚一場藝穗節演出,所以無法參與讀劇結束之後的問答環節,不確定有何互動或討論的火花,無從記之;只能就前面45分鐘左右的讀劇展演寫點感覺筆記。

 

說「不是海鷗」,但在劇場界都知道這和契訶夫(Anton Chekhov, 1860-1904)的《海鷗》脫不了干係,不外乎是和該劇本內容及台詞對話、重新演繹與詮釋,正讀、反讀、歪讀、插讀、亂讀、碎讀……,無論如何,都是以其為基礎、為照鏡,對看當代香港社會藝術文化。若此,還是認為李國修的《莎姆雷特》比較直白而乾脆,「一齣與《哈姆雷特》無關,與莎士比亞有染的復仇情境喜劇」,態度明白,絕不否認與忸怩,聰明、俐落又爽快。不用怕和經典產生關係,也無須介意和大師交陪。

 

聽來聽去,還是從契訶夫的《海鷗》提取了幾位主角的大段獨白或演說,有的整段擷取,有的抽換幾個香港地名字眼,有的穿插些古今對話,不論是編劇或讀劇演員,都沒有太炫奇的手法,感覺上就是工工整整而帶點對當代香港社會藝術文化的憂愁,這種憂愁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末的契訶夫就已經強烈感受到並顯現出來,這個劇本只是借來一用,但力量實在綿弱無力,軟拋拋的,不像去年同樣在藝穗節演出的香港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香港三姊妹》(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72232133),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從分場表目的字幕投影看得出來,觸及的角色至少包括愛琳娜、妮娜、少女、14,以及一些聽起來像是康斯坦丁或特里果林關於創作或藝術文化的看法的台詞,我懷疑14指的可能是2014年,這一年香港發生雨傘運動,想要藉此帶點當代現實的批判嗎?可惜強度有限,實在是太隱晦了,何況台灣並沒有在那個政治社會的脈絡之中。(一定有人要提同一年台灣發生了三一八學運,但那實在是兩回事。)

 

演讀的女演員未在口氣上、聲音表情上、輕重緩急上,做明顯的區隔,以至於通篇讀起來及聽起來,太像朗讀,不像讀劇,更遑論「劇本展演」,根本缺乏個性,角色的區別並沒有實質意義,大致的感覺就是糊成一片。再有一個因素是,劇本從《海鷗》提取出來的台詞多半是意念性、感受性的段落,完全缺乏戲劇行動性。不斷地開燈、關燈,只是發揮了段落與喘息的作用,但就整體而言,實在看不出開與關之差別何義/異。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2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