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06 16:03:59| 人氣3,1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飛人集社2013年超親密小戲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1310413

 

溫州街區

夢想劇場《丑角之夢》

周東彥狠劇場《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

鄭嘉音+吳其錚無獨有偶劇團《陶氣》

 

大稻埕區

克林姆紙劇場《循環》

羅斌+伍珊珊+蔡易衛台原偶戲團《女人回家的地圖》

傅裕惠+薛美華《在肉舖裡學寫一首詩》

 

永康街區

王瑋廉知常社《大學生伊凡的故事》

克里斯葛林與艾琳歐爾《蛇來的那一天》

Baboo翻譯會社《一一》

 

飛人集社的「超親密小戲節」辦到今年,已經邁入第四屆(2010年開始),每一年都會有不一樣的藝術團隊、藝術家、表演作品、內容與形式;另外,最令人期待的是,想看看會在哪些街區,哪些空間,哪些巷弄裡面穿梭,且跟著街區導覽人員的解說,或許會認識到同一街區的不同面向。

 

關於今年度由飛人集社所持續舉辦的超親密小戲節,對我而言,最為驚喜的有三件事,一是貼心可愛的看戲護照,二是大稻埕區的魔幻氛圍,三是周東彥的作品《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已經是第四屆了,仍然能讓人有許多驚奇感,而且根據這次在一周之內於三個不同的街區走看於作品與街道巷弄之間,多次有機會和策展製作人石佩玉聊談,從中分享與得知,其實這個小戲節的未來可能性還有許多,真是令人不得不期待每年十月秋高氣爽的時節,在城市的街區與巷弄之間,又要不斷地衍生出許多表演藝術的藤蔓與枝椏。之前有位文化局長推廣「文化就在巷子裡」的文化理念,我想超親密小戲節可以算是最佳代言人之一。

 

當我在溫州街區的魚木人文咖啡廚房領到我的看戲護照時,驚嘆連連,它簡直就和一般真正出入國境的護照沒有兩樣,製作非常精心,從封面紙張的微小顆粒觸感,到個人資料頁(可以貼上自己的證件大頭照,可以寫上自己的姓名、性別、聯絡電話等,欄位一個不缺,最有趣的是,也有發照日期、護照效期截止日期、發照機關),到看戲的通行順序、發照序號、驗票區(每看一齣戲,就會有工作人員在上頭蓋一個章,而且總共九個演出作品,每個章都長得不一樣)、街區地圖、交通資訊、QR碼(可以上去瀏覽或下載節目單,既環保又科技,雖然我不會使用)、護照使用說明、創作者聯絡方式(外國團隊都留網址,而國內表演者則都留電郵),最後則是製作團隊和外部連結資源的相關資料。這麼一本創意十足的看戲護照,其目的是要「以小旅行的形式進入偶戲的國度」,而各偶戲國(表演團體與個人)也會「協助持此2013年護照者獲得心靈之幸福愉悅」。至此,我已經覺得這不只是超親密小戲節了(Close to You),而且也是超貼心小戲節(Nice to You),也完全可以理解,小戲節的票為什麼只能獨家販售,因為每一張票都包含同一街區的三個節目,但每位觀眾的觀賞順序又不盡相同,一般售票系統大概會認為很複雜與麻煩,與其如此,不如小戲節的製作單位自己扛下賣票的行政工作。

 


 

今年新開發出來的大稻埕區,為了配合當地店家的作息,特地將演出時間調整成下午一點半及四點半,而且只有周間(周三至周五)的演出檔期。原本對該街區的印象,不外乎是來自大量的相關史料閱讀,再不然就是以前會去臨界點生活劇場及新寶島視障者藝團看演出,不過所得的印象多為夜晚的、點狀的、室內的,要不就是在過年前來到所謂的年貨大街(迪化街)擠擠人潮,沾沾人氣,要在平常時間來到大稻埕,還真是不太常有的經驗。結果幾乎令人驚嘆,經過領隊(她講解得真是不錯,只可惜我竟然忘了她的名字,或許飛人集社的朋友可以幫我補上)深入淺出、穿針引線的帶領,我們穿梭於那些百年的古住宅建築與巷弄之間,在歷史與文創之間,在藝術與生活之間,我依然可以感受到百年歷史街區的召喚與呼吸,和松菸、華山、東區那些硬是為設計而設計的不實用文創比起來,大稻埕的人文味道濃厚多了,歷史、年代與豐富的空間紋理,生活的踏實感十足,相對而言,也平易近人多了,值得未來的小戲節持續開發經營下去。我選擇的是周五的下午四點半場,在走看散步於街區之際,正值夕陽西斜,從大稻埕碼頭那個方向,橙黃紅的落日餘暉灑落在建築與巷弄之間,晚霞滿天,且秋高氣爽,一天當中最魔幻的時刻,讓我遇上了,美不勝收,這簡直就是小戲節裡最奢侈的行程,因為自然的天光美景,無價。

 

不過,倘若從作品表現來看的話,今年整體而言,除了少數幾個作品之外,大部份作品都比較平淡無奇,有的甚至不知所云,相當可惜。所有的作品當中,我最激賞的是周東彥的《我和我自己的午茶時光》。這應該是這次小戲節作品中,詩意、質量、發人省思程度最高的,我很喜歡。三位表演者(包括坐在中間的周東彥)操作著好幾支手機,徹底發揮了現代手機的打卡、拍照、錄影等常用功能,並結合筆電、音樂播放、錄像播放(包括預錄和現場即攝)等,讓這些現代人習見與習用的3C產品及功能,經由詩意的整合之後,成為一個迷人的多媒體影像表演作品。

 

吸引我的地方,始於周東彥拿著一隻黑色簽字筆,轉身面向身後的投影幕寫寫畫畫,影像內容是即攝即映的桌上手錶,秒針正規律地一格一格地向前抖動,時間正一秒一秒地不斷流逝,而周東彥試圖描下影像中的錶面數字及指針,但是影像會放大並有所變動,所以畫下的筆跡永遠追不上也對不上影像,遑論時間,但我們卻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時間的痕跡,逝者如斯,頓時詩意盎然,卻也悵然萬千。從這個角度觀賞之,也增添了若干「時間─影像」現象學的哲學況味。

 

再一個吸引我的段落,則是三位表演者,同時以五支手機對著周東彥的頭臉不同角度與部位拍攝,一張完整的臉,立時被截取、分割成五個鏡頭畫面,不連續、斷裂的臉,就像是立體主義風格畫派,但是畫變成了影像,完整vs.局部,本尊vs.分身,身體vs.影像,實體vs.虛像,也許不再是相對的二元,而是可以共時並置的混雜體,蘊發出一種新現實的模糊美學。

 

除此之外,稍微值得一談的是克林姆紙劇場的《循環》。結合了剪紙、古典音樂,以及對於科技工業文明發展與環境污染破壞的哲學人文省思,是一個很精巧且發人深省的作品。根據石佩玉的轉述,這位創作者老爺爺(老奶奶只能算是他的幫手)幾乎是以交響樂總譜的曲式結構概念在創作他的作品,他的操作都富含音樂節奏,也經常可以在其作品中感受到濃濃的詩意,這若非飽受西方人文主義傳統的深厚滋養,很難有如此的深度。

 

相較而言,另外兩齣國外作品就稍微差弱。夢想劇場的《丑角之夢》主要就看表演者胸腹前所背的百寶袋能夠持續不斷地變出什麼新花樣來,再搭配能讓雙手伸入的暗袋,如此一來,就還能操作一些藏在百寶袋中的戲偶,偶爾可以引人莞爾,但總覺得這個小品的目標觀眾,應該是兒童觀眾,甚至應該是學齡前幼童,因為表演時,連語言都減到最低、最少,幾乎只剩下口形和一點口技,以及開場時,告示牌上所寫的戲碼英文名稱The Fool

 

倘若從偶的角度來看,一開場的那隻狗偶,倒是挺吸引人目光的,在狗嘴、狗耳朵、狗脖子,以及狗模狗樣的擬態上,有那麼幾分意思,再加上表演才剛開始,觀眾的新鮮感、好奇心及期待感仍頗高,所以吸睛效果還不錯,但似乎也已達到高峰,後來的「百寶展示」手法及驚豔值就慢慢消退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在短短二十分鐘的表演之中,有許多偶、面具與物件的造型及操作,倒也讓整個作品增添許多童趣。

 

而克里斯葛林與艾琳歐爾的《蛇來的那一天》,則顯得貧乏平淡許多,除了光影、人、偶的互動之外,大致只有美國和台灣的藝術家跨國合作值得一提,但感覺得出來,主題不明,默契亦有待加強。

 

國內的作品除了周東彥之外,普遍都表現平平。《陶氣》本意想從「陶」和「偶」做為創作火花的撞擊,但結果是「陶」多於「偶」,「偶」受到較多的牽制與制約,稍嫌無趣,也沒有太大的特色,或令人覺得深刻之處。台原偶戲團的《女人回家的地圖》,顧名思義,女人要回家的這一路上所遭遇的經歷;只是戲結束之後,聽到有觀眾針對羅斌的操偶手法較為粗暴(他甚至於會坳到偶的手腳)不以為然,經他提醒,我也有同感,伍珊珊的操偶手法就較為細緻。關於傅裕惠與薛美華的《在肉舖裡學寫一首詩》,老實說,我不太懂這首詩,我也看不太明白那就是肉舖,如果這裡頭有詩意,那應該就是最後從黏土(?)中,剝開之後,出現了一個個不同的蔬菜。Baboo的《一一》很像是生活五金百貨的展示會,只是演員會以非日常的方法使用那一大堆日常用品,有點無厘頭。至於王瑋廉的《大學生伊凡的故事》,幾乎完全不知所云,幾乎是個令人不耐的作品,我甚至還感受觀眾席裡的幾許納悶與憤怒。

 

就像台北藝穗節一樣,有些節目會讓人驚豔,有些則讓人覺得來到地獄,超親密小戲節也不例外。兩個節齡只差一歲(藝穗節早了一年),每年舉辦的時間前後僅差一個月,都發生在台北市區,而且都企圖開拓不同的另類表演空間,期待給觀眾不同的審美經驗,演出品質的管控應該會成為兩者最大的區別,只有在節目內容與品質上更加把關,才能夠讓「超親密小戲節」這塊招牌繼續發光發熱。

台長: 于善祿
人氣(3,17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