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23 02:15:49| 人氣4,66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評介《香港的鬱悶──新生代VS嬰兒潮世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韓江雪、鄒崇銘
攝影:廖偉棠
書名:《香港的鬱悶──新生代VS嬰兒潮世代》
出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年份:2006

最近一、兩個月,因為經常飛赴香港參加研討會或演出座談會,在會議期間,只要一得空,便往書店裡頭跑,幾次地來回之間,行囊裡多了一堆關於香港歷史、城市、文化、空間、精神意識、身分認同的書籍與影像資料;這是我多年來的習慣,只要到了一個城市,總是會到該城的書店裡頭,蒐尋與該城相關的資料,透過閱讀以及短暫駐留該城的經驗感受,構築起我對該城的印象,並試圖與台灣或台北的類似情況做一些對照比較。

九月底,從參加香港劇場組合所主辦的「當代表演藝術研討會」返台之後,就一直細細地在閱讀《香港的鬱悶──新生代VS嬰兒潮世代》,讀的速度並不快,一方面是瑣事繁雜,閱讀常成為我奢侈與渴望的行為,另方面也在腦海中對照比較台港的世代狀態,發現許多類似之處。

在繼續寫下去之前,稍微對書名做些題解。作者所謂的「新生代」指的是一九七○年代出生,現年三十多歲的香港人,而「嬰兒潮世代」則為眾所周知,主要指的就是二戰之後至一九五○年代出生的一代,從年齡來看,這兩個世代大約相差二十至二十五歲;而香港的「鬱悶」情結就產生於各世代對於異世代的排除與批判態度,以及各世代對自我認同的期許與不滿之間。

本書在「導論篇」直接點出當代香港是一個人口老化與「食老本」文化的社會,舉了相當多的新聞與實例來說明九七回歸後的香港茍且偷安與不學無術的鬱悶狀態;接著全書就分別從政經、城市、媒介、後九七電影、學界、三十世代等六個層面,緬懷或尋找當代香港的文化核心價值,且並置這兩個世代對於處在後九七時期所採取的求生之道與應對策略。兩位文字作者(韓江雪主要從社會批判,鄒崇銘主要從電影文化)站在自身為三十世代的立場上,對前輩與同輩提出諸多的描述性分析、批判與期許。

總的來說,嬰兒潮世代經歷了二戰後六○年代的經濟起飛奇蹟,也遭遇了後九七泡沫經濟的衰退年代,但是之前所存積的「老本」還可以讓他們支撐一段時間;目前掌控香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中主要核心資源的,也是這一批嬰兒潮世代,但在許多觀念與方法上卻已經呈現出落伍或脫時的疲態,縱使如此,媒體的目光仍時常聚焦在他們身上。相對來說,「新生代」或三十世代則多半受僱於嬰兒潮世代,想要有所突破或顛覆,卻又常常依賴在嬰兒潮世代的保護羽翼下,「在前輩的陰影中孤獨、苦悶地成長,終日與電腦為伍,無法與人正常溝通,畢業後也是前路茫茫。」(頁7)

過去我看過報章雜誌與書籍、社論,常常都是年長的世代掌握媒體的發言權,在對年輕世代的言行舉止與思維邏輯進行一種以上對下的權威式書寫、道統傳承式的鞭策與期許,出現「一代不如一代」、「草莓族」,或者是「看不到後面的接班人」、「世代交替產生斷層」等等之類的論述話語,年輕世代則常常必須在前面世代所建構起來的制度規範與遊戲規則之中,進行削足適履的妥協。

最近我參加了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所主辦的「賴聲川劇場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台灣大學戲劇系主辦的「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藉由在會中的發言,我引用此書為借鏡(三十世代對嬰兒潮世代的一種以下對上的反挫與批判),常常鼓勵台底下大批沉默的聽眾(多半是戲劇相關系所的學生),要適時地掌握發言權,論述空間與權力是要靠自己開拓創造的。

幾年前的台灣社會,曾經因為網路上的「五年級同學會」而興起了一股「年級」(甚至是「班級」)的年代/世代定位法,但是在語用層面上,仍然比較傾向日常自我介紹或流行媒體的廣告用語,對於背後或深層的文化因素並沒有更為嚴肅地自我檢視與省思,這似乎也成了台灣社會的普遍現象。

也許是我對台灣的社會學研究不甚熟稔,所以我在期待台灣也能夠出現類似這樣的一本書。

台長: 于善祿
人氣(4,66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林正尉
我也從香港帶回這本書,但要看的書太多,這本還停留於前兩章
2010-06-16 13:41: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