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近正午
太陽照得我眼睛快睜不開
路邊有個大廟
我騎進去避暑
廟裡有幾個阿公阿婆和歐吉桑
好像就電扇可不可以開而爭論
「天氣這麼熱還不能開電扇,是要熱死人哦?」
『坐在這裡有風一直灌過來,幹嘛開電扇?而且你們常常沒關電扇就回家,電扇從早吹到第二天...』
從對話中聽到一絲客家氣
往大殿望去 果然是三山國王
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福佬客」
被閩南語同化的客家人
不會講客家話的客家人
我問這些人知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
「現在知道了,上學的時候都以為自己是閩南人。」
「我們叫媽媽為“阿依”,跟閩南人不一樣,現在想起來那就是客家話。」
「那你們如何稱呼爸爸。」
多桑
「ㄟ?多桑是日語啊。」
「對啊,是日語,我也不知道客家話怎麼叫爹啊。」
聊天之際
藍色貨車駛入廟埕
調整角度之後以屁股塞入廟前涼棚
然後打開貨斗
拿出一疊塑膠籃和電子秤
散開擺放在階梯前
立刻就有不知從哪裡冒出來近十位老人家
挑了菜、肉、水果、醬料、乾貨、蘿蔔糕、麵條、米粉就往籃子放
每個人放一個籃子
最後老闆娘就一籃籃地結帳
效率很好 不拖泥帶水 看起來很舒服


這位阿姨説 其實家裡冰箱滿滿的
出來走一走總比看電視好
才隨便買了兩把青菜
她還說行動菜車每個禮拜二、四、六早上十點左右都會來
對老人家很方便
不然都要到埔心菜市場買菜
不會騎車就該慘了
因為公車非常少
賣菜的竟然不是一公一母兩夫婦
而是兩位老闆娘
我覺得很稀奇
她們從寶斗大菜市(北斗)批貨
載到各個社區賣
通常廟前或活動中心前
如果顧客想要買什麼 這次沒有
老闆娘就會掏出筆記很認真地記下來
過兩天再來就有了

大約二十分鐘
買菜的回家了
賣菜的收拾籃子、升起貨車護板也離去了
廟裡就剩下我一人和呼呼作響的電扇
耳邊還記得最後離開的歐吉桑交代:「要走的時後,電風要記得關。」

這時才閱讀解說版
此地名為“芎蕉腳”
“芎蕉”就是客家話的香蕉 ,因為客家人覺得它型如弓
(閩南語則是“金蕉”,因為顏色吧)
“腳”則是閩南語形容地勢低窪的地方
這個地名結合了客家話和閩南語

立體馬賽克的舞獅似乎表示這裡很流行舞獅
就像有些村莊崇尚武術

我請AI把舞獅結合浮雕弄成一個對抗圖
懷想早年客家人進入此地和先移民的閩南人以及原住民的衝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