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12-08 16:25:33| 人氣2,78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唐詩的流傳和失傳 從 長安三萬里 想到的---作者 徐旺雲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23年12月創世紀詩雜誌217期冬季號
■唐詩的流傳和失傳──從《長安三萬里》想到的
2023年暑假看了一部中國幾家影業公司聯合製作出品的動畫片《長安三萬里》。
這是一部很適合嗜讀中國文學史及愛詩人士看的動畫片。影片內容主要講述了安史之亂後數年,吐蕃大軍入侵西南,大唐節度使高適交戰不利,受到了圍困,長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軍太監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最後在監軍的幫助下奪回長安。
影片的重點擺在高適與監軍對話,對話中他回憶了與李白的相識相知的過程,他們一起經歷的事感動著高適,也感動了觀眾。整個影片就是一場充滿文化底蘊的穿越旅行。
在片尾,高適(高中丞)要離開時,他的書僮幫他將幾本書搬出來帶走,這時掉出一本《河嶽英靈集》(殷璠編選),這是一部詩選集,高適問書僮喜歡集子裡哪些人的詩。
在講了幾個詩人後,書僮問了句:「為什麼沒有收入杜甫的詩?杜甫的詩不好嗎?」
影片中,高適只含糊地說了句:「將來別的集子裡會收的。」
書僮精明地回了句:「有眼無珠。」
●唐人選詩不愛選杜甫
看起來《長安三萬里》的編劇,也搞不清楚怎麼回事,只能藉由電影中高適的口含糊其詞地把選杜詩的工作推給「別的集子」。
事實上,唐代自開元時期就出現了大量由唐人自行編選的當代詩歌總集,怪的是,在碩果僅存的十餘種「唐人選唐詩」中,只有晚唐韋莊的《又玄集》選了杜詩七首,因此,活在盛唐的高適,生前大概不會有機會見到選入杜詩的詩選。
為什麼唐人選的唐詩,會對杜詩看都不看一眼,沒人知道,但由此,讓我想到一個話題:唐詩是如何流傳與失傳的。
在開啟這次的話題前,先讓我們來讀一首初唐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相當美,相當有名,最好能吟讀出來,更能感受詩中的意境──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月落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是七言古詩,全部36句,描繪了江南春夜,語言華麗,音韻優美。讀下來,好似詩中的景物都披著月光似的,別有一番風味。
這些贊美的詞彙,在讀完整首詩後,都會覺得當之無愧。然而最絕的贊美莫如「孤篇壓全唐」,意思是,這單單一首詩,就「秒殺」全部的唐詩,換言之,沒有任何一首唐詩,哪怕是李白杜甫還是王維什麼的,寫的詩,都沒有一首勝過〈春江花月夜〉。它是全唐詩的第一名。
雖然有點誇張,畢竟人人對詩的品味各有不同,但讀過〈春江花月夜〉的讀者,也不能不承認,張若虛寫詩的功力的確是上乘。
好了,重點來了,這麼厲害的詩人,你知道他留下來的詩作有多少嗎?
答案是,連同這首春江花月夜,才兩首,另一首是〈代答閨夢還〉──關塞年華早,樓臺別望違。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情催桃李豔,心寄管絃飛。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詩寫得那麼好,難道一生只寫這兩首?當然不可能,只是有很多原因,造成古代,特別是唐朝的詩很難傳下來,就連這首〈春江花月夜〉,也差點失傳。
■傳抄是主要方式
那麼,我們今天看到的唐詩,是怎麼流傳和失傳的。
先講流傳吧。
首先就是傳抄。這又分三種,
一.拜訪寄贈:如李白的詩〈贈汪倫〉,汪倫是李白的一個朋友,邀李白去做客,臨走時,就寫下這首: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長安三萬里》有一小段提到這首詩,但沒提汪倫這個人。
其實,汪倫的身份的確「不明」了很久,曾有人說他是個普通農民,但1982年新發現的涇縣《汪氏宗譜》中提到汪倫,「又名鳳林,仁素公之次子也,為唐時名士,與李青蓮(按,即李白)、王輞川諸公相友善,數以詩文往來贈答。青蓮居士尤為莫逆交。開元天寶間,公為涇縣令,青蓮往候之,款洽不忍別。公解組後,居涇邑之桃花潭。」
大家才知道汪倫這人的底細,當時曾做過縣太爺,也算是名士,社會地位不低,而李白與他惺惺相惜,接受招待後,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贈汪倫〉。
汪倫大概是在接到這首詩後,覺得很棒,就手抄贈給其他的朋友,他自己是個讀書人,轉李白的詩,自然也會被人再轉發出去。
二,拍馬屁或求職獻呈名士: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是獻給張丞相的一首自薦詩,也算是求職詩。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題目的張丞相指的是張九齡,孟浩然寫這首詩,名為「贈」張丞相,實則希望當時的宰相張九齡幫他找工作。(上一期本欄〈詩業不失業,敢拿詩作當履歷〉一文中曾提到,茲不贅述。)
如果被贈送的人(張九齡)覺得很好,也會傳抄,以他當丞相的人脈,自然也會有人願意幫他轉傳。
三,即席發揮,發朋友圈:如王勃的〈滕王閣〉:「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閣為唐高祖的兒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修建,舊址在今江西南昌。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王勃要去交趾(今越南)探望父親,途經洪州,剛剛好碰到當時的都督閻伯輿重新修建的滕王閣剛剛竣工,正要舉行宴會,王勃也去蹭了頓飯,便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詩篇,讓賓客大為拜服,也紛紛傳抄。
另外,唐代宗大曆年間盧綸、李端等所謂「十才子」(至於十才子是哪十個人,有不同版本,但都有盧綸和李端,因此僅舉這兩人為代表),常奔走於王公貴族的宴席,四處蹭飯,但飯不能白蹭,吃了飯,還得賦詠酬答,寫了詩後,再讓人拿去朋友圈轉發,從而名聲大震。
傳抄之外,還有一種是「題詩」,又分兩種:題壁和題板。
先談題壁:《長安三萬里》中有一段提到李白在黃鶴樓看到好幾面詩板上有崔顥的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事實上,當年崔顥的詩是題在黃鶴樓牆壁上,而非詩板上的,在盛唐時,知名詩人題詩於名勝的牆壁是很平常的事,而題詩於詩板,則是在中晚唐以後比較風行(待會再說)。
看到〈黃鶴樓〉詩寫得太好了,李白說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擱筆不寫黃鶴樓了,去了金陵(今天的南京)看到鳳凰臺,才又提筆寫了〈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題壁目的主要在供其他遊客觀賞品評。寫得好的,也會被遊客傳抄拿去朋友圈分享。
再來就是題(詩)板:前面提到,這是中晚唐較為流行的一種方式,即用木板題詩,稱為「詩板」,然後掛起來,供人閱讀。晚唐詩人薛能有一次經過蜀地一個叫泉亭的地方,曾看見「亭中有詩板百餘」,可見詩板題詩在當時很普遍。
這種詩板,其實現代也有,來自菲律賓(現居福建)的華裔詩人許露麟,二三十年前在臺北市汀州路金石堂書店附近,開了間茶館「五更鼓」,因為愛詩,許露麟就在店內的牆上掛詩板,請詩人題詩,不過,現在這茶館已結束營業了。
南投的九族文化村每年春天櫻花盛開時,會辦一場櫻花盛會,其時景區也會邀請幾個詩人,題寫與櫻花有關的詩,再請專人印寫在詩板,掛在園中的櫻花樹上,做為賣點。
■官方支持很重要
此外,還有一種畫上題詩。這種對能詩又能畫的詩人最適合,例如王維的詩集《輞川集》,最早都是題寫在他的畫上的。
只可惜,王維的畫沒有保留下來,今天看到的輞川圖,都是後人驀仿畫出的,但因為有詩集,王維寫輞川的詩倒是流傳下來了,比如耳熟能詳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再來就是官方掌管音樂的機構負責,在宮廷裡稱為教坊,在政府來講,名稱叫太常寺。這兩大音樂機構會去民間收集詩歌,加以編曲傳唱。
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坊,唐代教坊的業務本來是為管理負責在宮庭中演出歌舞、散樂等的男女藝人,而其所演奏的是出自民間的娛樂性音樂,因此需要時時派人到民間去收集傳唱的詩歌,回到教坊配樂譜曲。跟詩歌直接相關。
太常寺的本職不是音樂,而是宗廟祭祀,因此,收集整理的音樂,也以適合祭祀為導向。
不管是教坊或太常寺,都算是官方機構,而真要詩流傳,民間的傳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如果出現一首好的詩,民間就會用不同的方言去吟誦。
我本身是客家人,父親在世時,我曾聽過他用客家腔調吟唱〈楓橋夜泊〉和其他的唐詩。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一種流傳方式就是收錄詩集、詞集或者各種文集,也就是選集。畢竟口耳相傳的東西就算能夠流傳下來,多少都有可能走樣,比方說,開頭提到的〈春江花月夜〉,其中「汀上白沙看不見」,有人寫成「汀上白霜看不見」、「江月年年只相似」,也有寫做「江月年年望相似」……就有可能是傳唱或傳抄時出了錯,導致出現不同的版本,相較起來,不如文字保存來得穩妥。
但即使如此,也可能有遺珠。
水可以載舟,也能覆舟。
我們把選集做為唐詩流傳的主要原因中的壓軸,因為它可以接續接下來我們將談到的唐詩為什麼會失傳,幾個主要原因中的其中一個。
■為什麼會失傳?
造成唐詩失傳的幾個原因,我自己歸納出原因大約有三。
一,選集不選。是的,收錄詩集、詞集或者各種文集,在詩歌流傳上有很重要的貢獻,但它也扮演了「殺手」的角色。
本文開頭提到《長安三萬里》片尾提到《河嶽英靈集》沒收錄杜詩,書僮斥為「有眼無珠」……
在今存十餘種唐人的唐詩選本中,雖然還有晚唐韋莊的《又玄集》選錄了杜詩七首,但,That’s all。
直到明朝胡震亨去民間搜詩,才搜到一千多首,我估計杜詩(或因被刻意忽略)散失掉的不止於此,但最後還能找到一千多首,已經很不錯了。
信不信,就連前面提到「孤篇壓全唐」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也差點被選集給「殺」掉!
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都未收錄這首〈春江花月夜〉。不僅唐詩選本不選,連唐朝到明朝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
明朝之前,它唯一一次被收錄在選集中,是宋代人郭茂倩選編的《樂府詩集》,收錄的原因不是因為郭茂倩看中這首詩,而是「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本來就是樂府舊題,沒有道理不收入。
是金子,總會有發光的時候。盡管被有意無意的忽視了數百年,到了明朝,陸陸續續有詩選集收錄這首詩,無數的明代詩人學者,終於發現,哇靠!〈春江花月夜〉原來這麼美!便將這首詩到處盛贊傳唱,今天的我們才有幸讀到那麼美的詩篇。
二,戰火。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基本都在戰亂中度過。
佔有所謂中原正統地位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中,國祚都很短,最長的是後梁的16年,最短是後漢的4年,且五個朝代都是靠政變奪權而成立,使得戰爭一直不斷,即使宮廷仍有像教坊之類的機構,但因為招不到足夠的藝人和樂工,對詩歌保存的貢獻實在很小。
而且這個時候,近體詩已逐漸衰落,從晚唐開始發展的詞體,已逐漸壯大,這時候,能留下來的唐詩就留下來,留不下來的,也就很難再被挖掘出來了。畢竟,戰火頻仍的年代,逃難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傳唱詩歌。
十國因為同時存在,政局相對穩定,教坊的工作較有持續性,但因為詞體已壯大,這時進入宮廷裡的,詞已多於詩,比方說幾個叫得出名字的文學家,如南唐的李後主(李煜)、馮延巳……雖然都寫詩,但卻都是以詞稱霸文壇。李後主更被譽為「千古詞帝」。
三,蒙古人統治的元朝對漢民族文化超級不重視。蒙古的鐵騎橫掃中原時,也把之前幾個朝代所積累下來的文化掃蕩一空,造成了漢族文化的中斷,原有的詩詞歌賦要流傳更不容易。
元朝建立之後,廢除了科舉考試,也使得文人地位下降,激發了漢族知識分子的創作激情。那些仕途失落的知識分子為了生計、為了抒憤,大量湧向了瓦肆勾欄,使得被泛稱為元曲的文學形式大行其道。
於是,我又得嘮叨前面的那句老話了:這時候,能留下來的唐詩就留下來,留不下來的,也就很難再被挖掘出來了。
■讀到你,是緣份!
因為上面的原因,使得能留住的唐詩,越來越少又更少。
清朝康熙時代編的《全唐詩》,全部就四萬九千首左右,還不到五萬首,後來陸續又有人找到沒有收進《全唐詩》的詩作,大約六千多首,也就是說,今天能看到的全唐詩,也就五六萬首。
有人估計,全部的唐詩應該在五十萬到六十萬之間,也就是說,真正的「全」唐詩,是今天看到的全部唐詩至少十倍,當然,即使這五、六十萬首詩,寫得差的想必很多,但寫得好的,也一定不少。
舉例說,李白的詩,在《李太白全集》中有1100多首,但他自己曾說「寫詩過萬首」,如果說他誇大,取一半五千首來算好了,即使這樣算下來,他的詩也只留下5分之1。沒有留下的5分之4,佳作相信至少佔一大半。
所以,今天我們還能讀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618年——907年)詩歌,真的是八輩子修來的福,也是我們跟那些在時間和戰火摧殘後「倖存」下來的詩歌之間的難得緣份。
要珍惜。

台長: 荷塘詩韻 二
人氣(2,784) | 回應(1)| 推薦 (6)| 收藏 (0)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詩的賞析 |
此分類上一篇:千水來潮 眾口發聲

(悄悄話)
2024-12-09 19:49:52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