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感動齊柏林導演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更應看看2025年中颱丹娜絲颱風後的台灣,怵目驚心,人民眼睛是雪亮的,事實勝於雄辯。
愛台灣,救救台灣,發揮公民的力量。
新聞:加州野火燎原 拜登:聯邦政府百分之百負擔救災費用
專題新聞:德國能源政策大轉彎 ,新總理加入法國的行列 ,不再反對核電
如今,德國反核政策大逆轉,法國和德國官員向英國《金融時報》透露,梅爾茨領導的德國政府,梅爾茨直言,德國退出核能是一個錯誤,並承諾重啟與法國的關係。以前,柏林也因為反核,變得越來越孤立,許多歐洲國家計劃恢復核電,以取代俄羅斯供應的天然氣。
專題:SMR、核融合是什麼?全球掀核能復興潮,技術優缺點,國際動態一文掌握
新聞,德國告別核電,綠能超半卻陷困境,電價飆升
圖解,德國為何轉向支持核能?廢核經驗為歐洲淨零政策敲響哪些警鐘?
新聞:歐洲掀核能復興 ,德國不再反對核能列再生能源
專題:AI時代電力即國力:美中競逐核融合聖杯,台灣該如何確保能源供應不中斷?
新聞:比利時駐台代表談核能復興,確保能源安全拚碳中和
比利時台北辦事處長馬徹(Matthieu Branders),比利時配合歐盟推動2030年減少碳排55%、2050年達到碳中和,而核電不會造成碳排,在確保減碳和碳中和目標下,核電是很好途徑,也讓能源結構能更加多元,且就民調看,比利時民眾大多支持此政策改變。
比利時除使用核能,也投資綠氫(green hydrogen)和風電等綠能,包括在北海區域建立距離海岸10公里遠的能源人工島,能連結多國風電場並輸電至各處,以增加離岸風電發電量。其中一個好處是不會在海岸線看到成群的風力發電機,影響到漁業或觀光業。
各國在做決定時,也可參考他國作法,例如比利時就會是很好的個案研究,且比利時也有核電廠除役後核能能源並行的經驗,這是雙邊可以進一步合作的領域。
能源新聞:丹麥籌劃建設人工能源島 以風能取代天然氣和石油開採
專題:比利時打造全球首座人工能源島 預計供應國內所需30%電力
能源新聞:這是全球第一座「人工能源島」伊麗莎白,2026 完工將成歐洲再生能源樞紐
能源新聞:離岸風電海上中樞 丹麥打造兩座世界第一「能源島」 ,預計2030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