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出於太自私,人之所以會有煩惱痛苦,皆因有“我”;“我”是煩惱的根源,“我愛”、“我要”、“我歡喜”,凡事只維他命補充品想到“我”的需要,就容易與人對立、衝突,因此我多則苦多,我少則苦少。所以,一個人起心動念如果能多想想如何有利於人,就會活得輕鬆踏實。
人間的是非煩惱很多,追根究底大都是因為眼耳鼻舌身心“六根”不當向外追逐“六塵”招來的。例如,不當看的亂看,因此“睚眥必報”,惹來殺身之禍;不該聽的亂聽,聽出許多紛爭煩惱;不應吃的亂吃,於是“病從口入”……等等。儒家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也是佛教所謂的“都攝六根”。一個人如果能用佛法管理好自己的六根,這就是最大的修行;而有修行的人,自然懂得處理煩惱、化解煩惱,所以“欲除煩惱病,當取佛經讀”。
但很多煩惱,其實都是“甜蜜的負擔”,用不著消除;如果你失去了煩惱的對象,那反而會讓你陷入比煩惱更嚴重的痛苦和失落中。想要斷除煩惱好比想要斷除亞洲知識管理學院妄念,如果“一心”想去斷除,有所趨向,那麼心就會為此而增添新的煩惱,益形沉重,怎能算是解脫?真正的解脫之道是不再將煩惱視為負擔。有時能夠煩惱其實是件好事,因為那表示我們的心還有可以關注的對象,如果能像珍惜關注的對象般珍惜我們的煩惱,那還算是煩惱嗎?
一個人會覺得煩惱,是應為他有時間煩惱。 一個人會因為小事煩惱,是因為他還沒有大煩惱。一個認為五官的某個部位不漂亮而煩惱的人,當他知道自己得了絕症後,就不會為這種小事而感到煩惱,當他死亡的那一刹那就都什麼煩惱都沒有了。死亡是最大的煩惱,你還沒死,何必為一些小事煩惱。聖嚴法師說:“遇到煩惱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有煩惱的時Svenson史雲遜護髮中心候,不要把它當成困擾,就沒有煩惱。”
要想不再煩惱,釜底抽薪之計當然是去妄存真,徹底“放下”它。但如果放不下,我們不妨引進另一種新的認知。的確,人似乎總是在為這個或那個煩惱,而且大部分是小事。但為小事煩惱真的那麼痛苦嗎?必須去之而後快嗎?哲學家叔本華說:“要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必須問的不是他為何愉快,而是他為何煩惱。如果讓他煩惱的事物越是平凡細微,那就表示他越幸福。因為一個真正的不幸者,是根本沒有心情去覺察到那些瑣碎小事的。”所以,能夠為小事煩惱,表示“你還非常幸福”。這也就是聖嚴所說的“接受它、處理它”,改變對煩惱的認知,“不再把它當成困擾”,自然也就沒有煩惱了。
就任何一個短的時間而言,煩惱並不構成什麼精神疾苦。正因為如此,煩惱在下述任何一種情況下就隱退了: 1、體育活動相當劇烈時,如體育鍛煉,體力勞動; 2、強烈情感體驗時,不論是喜是悲,也不論是怒是懼,只要足夠強烈,煩惱就煙消雲散; 3、身體急性疼痛時,如沸油燙疼了手,或者患急性病身體不舒服時,例如一天跑20次廁所,一個勁地拉稀; 4、生理困乏時,比如饑餓,寒冷,困倦等; 5、聚精會神時; 6、一件事情讓人忙得不可開交時。
很多煩惱比如酷暑時節悶熱、煩躁的天氣,你想這天氣每年都有,就如同這煩惱一樣總是不時的找我們。但一年也就那麼幾天,總會走的。煩惱也是他再難纏,也熬不過這時光。有時你再幻想一下這是在寒冷的冬季也會好很多。這就是用心另眼看世界,這世上不是每個人都很順利,只是看自己怎麼解決。白居易詩中寫道: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心裏平靜,內心自然涼快。遇到煩惱時,放平心態,以一顆平常心去處理它就自然不煩惱了。但是我認為如果有條件的話用扇子、空調那最好。道家要減少欲望,佛家要消滅欲望,這些對塵世上的人都是不可取的。在世俗生活中,與其徒勞地跟欲望作對,不如盡力滿足欲望。不妨觀察一下周圍的人,那些活得有滋有味的人,都在樂此不疲地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努力。不懂世俗的人才會自尋煩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