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沛霖
台灣的銀行業在資產報酬率及股東權益報酬率兩項經營績效指標的平均表現,與其他國家相比,似乎還有蠻多的努力空間,若要從競爭激烈之紅海脫困,業者本身、主管機關及相關單位須一起面對解決,無論是採取「國內銀行間合併或外資之資金挹注」的方式;還是「主管機關以監理角度」來協助都是可行的,在本文中筆者將會繼續以不同角度來探討。
■收入多樣化、分散風險-找到自己的藍海
銀行業在財務報表上之營業收入基本上包括五大部分,分別為利息收入、佣金收入、手續費收入、交易收入及其他營業收入,而大部分國銀在這五塊收入中,以利息收入佔總營業收入的比重最高,根據Bankscope 2005年的資料,40家國銀之平均利息收入佔總營業收入之比重為70.36%,有24家國銀比率超過70%,甚至有1家超過90%。(見表一)這塊收入的信用風險最高、獲利最微薄,若要脫離紅海,降低此部分之收入比重是最重要的課題。
目前國銀紛紛發展財務管理業務、拓展海外業務就是要脫離低利差的困境或國內激烈的競爭環境。不過目前蓬勃發展的財富管理業務,雖說所賺取的是「無風險手續費收入」,業務本身好像沒有風險(因為投資風險大都在客戶身上),其實還是隱藏著許多「作業風險」,國銀對於作業風險之風險管理尚屬初期發展階段,亦無足夠之損失資料,不若市場風險及信用風險成熟,但仍不可輕忽此部分未來對於資本計提之影響。
■效法國際型大型銀行之掙錢之道
筆者挑選美國2005年總資產排名前十大之商業銀行來比較,這些大銀行淨利息收入佔總營收之比重介於18%~70%,有七家低於60%,平均為52.73%(見表二),國銀若能將此比率降至60%以下,對於未來之經營績效及發展將有莫大之助益。
■迅速提升國銀風管能力及獲利之方法
在台灣除了少數申請IRB的銀行或開發信評模型的銀行外,多數銀行之風險管理機制並未使用信評模型,對這些銀行而言,少了違約機率(PD)這個重要的風險成分,要其精準訂價是有困難的,但這並不表示沒有解決方案。
1.善用全球獨一無二的風險資料庫
台灣的JCIC(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有獨歩全球的風險資料庫,這是老外望塵莫及、羨慕台灣的地方,若不好好利用實在可惜,JCIC的資料品質是有目共睹的,在民國九十三年榮獲”世界銀行” 在「公共信用報告機構」所屬之68個國家中,綜合評分名列第1名 ( 評比指標包括:資料量及查詢量、信用資料蒐集範圍、分享範圍、資訊分享對象、資訊提供之品質等項目,並綜合評判對信用交易之貢獻程度 )。在資料品質信賴度高的情況下,其所開發之信評模型值得充分運用。
2.違約機率(PD)為風險訂價基礎
JCIC之”個人信用評分模型”及”企業信用評分模型”,已能提供台灣所有的個人及法人之信評等級及違約機率,國銀應學習美國將FICO score大量運用於授信政策與風險訂價等實際使用,以Basel II之觀點,運用JCIC之PD,某種程度上已經符合FIRB之精神。
3.提昇獲利效果
沒有信評模型的銀行,可直接參考JCIC之PD,用於風險管理之各層面;而有模型之銀行,亦可將其作為標竿或製作JOINT ODDS(聯合好壞比),發展出更精確之違約機率。有共同之違約機率為基礎,整體國銀之授信訂價會產生向上平移之效果,間接可提升獲利,遏止低價競爭之局面。
4.配套措施
■主管機關或銀行公會可代表銀行請第三者對JCIC之模型進行驗證,並對會員公開結果,若驗證結果是不錯的,則主管機關應鼓勵銀行多多使用,而在監理方面未來則注重在業務使用、政策之制定上(USE TEST),此舉可讓銀行的平均風管能力大幅提升,而主管機關監理的難度也可以降低很多。
■JCIC或風管能力較有經驗之銀行須輔導其他銀行運用PD在銀行之風險管理上。
■為落實風險控管及即時監控,銀行動輒上百萬戶之客戶須定期更新評等,由於JCIC更新資料之頻率為每月一次,因此按月查詢全體客戶評等是必要的,而且執行大量批次查詢之機制亦須建立;此外還要呼籲JCIC向下調整客戶評等的查詢費用,且須有免費試用查詢期間(至少要一年),,除可鼓勵銀行使用外,尚可使其加速體會PD的妙用並提升對模型之信心。雖然JCIC會損失部分查詢收入,但可減少銀行低價競爭所產生之信用損失,對整體金融環境而言,應屬利多於弊,相信金融主管機關一定會樂觀其成而加以推動促成。
(作者任職於金融機構,FRM)
(經濟日報,96.04.29)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