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有一門特有而複雜的占星理論,名字叫做「七政四餘」,
「七政」既然上篇講過,那現在我們來談一下「四餘」。
「七政」至少可以追到春秋戰國,
但「四餘」這個詞相對起的甚晚,
比如說羅喉、計都等由印度傳來的詞,
(喉應該為日字邊,方便起見先以口代之)、
大約一直要到唐末五代才成為一個讓天文家普遍使用的名詞,
但不代表「四餘」這個與日月相關的天文現象中不被重視,
只是「四餘」相對「七政」這七顆實有的星星,是很難被具體觀測出來,
因為他們本身並不存在一個具體的星體,
而是一種根據天文現象想像出來的解釋的虛星,
在討論上一般稱之為「隱曜」,理由是「在天只有氣而無形」,
可以推算出現的時候,但一般沒有辦法看到,因此形象也不定,
在解釋上也隨之五花八門,每一派別都有自己的說明。
一般的「四餘」,
講的就是「羅喉」、「計都」、「月孛」、「紫氣」四種。
一般天文討論中「羅喉」、「計都」最為重要,
可以和七政(七曜)合稱「九曜」,加入「劫火」稱「十曜」,
七政加「四餘」則稱為「十一曜」,這是必須先交代的。
「羅喉」和「計都」這兩個隱曜,
巴哈 Fantasy 精華區 gasbomb 兄
在「四大凶星」裡有指出原始出處是在印度神話,
這是對的,我轉引在這裡:
「根據印度最長的敘事詩『Mahabarata』,
眾神將大海調製程不死之水時,羅喉偷喝了一口,
日神和月神便向大神維謝奴告密,大神得知以後,
便將一個圓盤擲向羅喉,把他的身體切成兩半。
但是由於羅喉已經喝下了不死之水,
所以他的上半身便化作黑暗星,
並且不定期的引發日蝕和月蝕報復日神和月神,
而他的下半身仍然維持著好幾條龍尾的姿態,
在宇宙中飛翔,干擾天體的運行,
這也就是彗星 Ketsu ,在中國被稱為計都。」
這故事說明了在印度神話中羅喉被分成兩半之後,
上半的「羅喉」影響日月蝕,讓人望之懼怕,
下半的「計都」成了慧星,在長夜裡使人不安,
兩者都是擾亂天體運行的元兇,這是一開始傳入中國的傳說,
但到了後來,由於日月蝕的推算時間是有差異的,
全歸到「羅喉」上會影響推算的精細度,
因此慢慢的,最遲在宋代沈括的記載中,
「羅喉」功能便縮減成了影響日蝕的元凶,
將月蝕的成因改歸在「計都」之下,
而「計都」的原始彗星意涵,就更獨立出一個「劫火」來形容,
又稱「羅喉尾」,當作是「計都」尾巴的具體表現,做出更細密的分工。
但有時候在論述中,「計都」和「劫火」還是有混淆的現象,
因此會出現「計都」既影響月蝕、又會以彗星的姿態出現的雙重功能,
這一點在巴哈 Fantasy 由 CIDblue 於「四大凶星」裡彙整的資料
便可以看出這兩種並存的現象。
事實上,「羅喉」和「計都」一直是可以推算出來的虛點,
它們是太陽運行的黃道與月亮運行的白道交叉的兩個點,
一般說來,「羅喉」其實就是占星學的北交點
(月球由黃道南向北過升交點入黃道北時)
「計都」其實就是南交點
(月球由黃道北向南過降交點入黃道南時),
這兩個點相對,而且由於發生日月蝕形象相當駭人,
對古人來說自然視之為凶星,而又以敢犯上(太陽)的「羅喉」最凶,
一般有「羅星」、「黃幡」、「蝕神頭」、
「太陽首」、「龍首」、「天首」的異名,
同樣的道理,既然兩點相對180度,那前者為頭,「計都」就多帶尾字,
比如像「計星」、「豹尾」、「蝕神尾」、
「太陰首」、「龍尾」、「天尾」之類,
比較有趣的是以遮日為名的「黃幡」,與有彗星特徵的「豹尾」,
這兩者保持了「羅喉」與「計都」傳說的最原始樣貌。
接下來是最麻煩的「月孛」、「紫氣」兩者,
這很讓人頭大,一般的資料乾脆用「反正不影響,可從略」交代過去。
因為這實在太難解釋了,老實說,光寫到這邊我就很想撞牆,要命。
先講「月孛」。
「孛」這個天文現象在經典裡出現的相當早,
不是像計都羅喉那樣的「舶來品」,
而是在孔子的春秋就有了「孛見大辰」、「孛入北斗」的記載,
可是這邊的「孛」倒底是不是我們所知道的「月孛」,不得而知,
現在一般解春秋的多半將這裡的「孛」解釋成彗星,
配合甲骨文,以上面的十與ㄇ作為彗尾,下面的子為彗頭,當作象形字,
而正好「孛」又有逆行的說法,
而這說法配合天文觀測的結果,是說的通的。
好吧!那「月孛」到底是什麼?
宋史的解釋是這樣的:
「孛星,彗屬。偏指曰彗,芒氣四出曰孛。
孛者,孛孛然,非常惡氣之所生也。主大亂,主大兵,災甚於彗。」
這個地方仍然只說「孛」,而非「月孛」,
但一般星象家引這裡作解釋的時候,
是採取一種折衷說法,將這個「孛」就當成「月孛」具體出現的時候,
因此「月孛」的姿態是一種彗星,
但是彗髮的方向是向太陽一樣往四面輻射,
具有四五條、甚至更多數目的彗尾……當然,這是「據說」。
「月孛」的功用在於解釋月亮遲行的原因,
我們都清楚月亮繞行的軌道畢竟不是正圓,這一點是和古人認知不同的,
因此古人為了解釋這種月亮變慢的緣故,
設想了一個會影響月亮運行的假想星「月孛」,
認為在那段時候「月孛」刻意去阻止月亮的運行,因此也算是一種凶星。
在天文學中,這個點就是月亮繞行地球最遠的遠地點 Apogee ,
當月亮在這個點時,從地球看來,月亮是振動而不規律的運行,
而西洋占星學裡也有這個假設性的虛點,
不過稱之「暗月」(The Dark Moon)或「黑月」(Black Moon),
將神話中的人物 Lilith 做為其代表,也並不視為一顆吉利的星星。
因此,說「四餘」是中國特有,而西洋占星學中沒有,是值得商榷的,
因為至少在西洋占星學上其實是有明顯相對應的三個點,
而且也視為分析討論的重點之一,
只是討論的精密程度或許不像「四餘」這樣而已。
又,補充一下,「月孛」一般簡稱「孛星」,
或名「修孛」、「攙搶」、「太之」。
最後是「紫氣」,這顆星最麻煩,
甚至有學者主張廢掉「紫氣」,因為目前我們都找不到它。
「紫氣」也是中國古籍的概念,
只是那時不叫「紫氣」,叫「景星」或「瑞星」,
「景星」是一顆有名的吉星,出必有祥瑞,宋史這樣說:
「景星,德星也,一曰瑞星,如半月,生於晦朔,大而中空,其名各異。
曰周伯,其色黃,煌煌然,所見之國大昌。
曰含譽,光耀似彗,喜則含譽射。
曰格澤,狀如炎火,下大上銳,色黃白,起地上,見則不種而獲。
曰歸邪,兩赤彗向上,有蓋。
曰天保星,有音,如炬火下地、野雞鳴。皆五行沖和之氣所生也。」
講了這麼多,除了景星掛保證的吉祥之外,長什麼樣子,不知也。
在史籍的記載中,景星之狀更是花樣百出,捉摸無定,
除了大而中空之外,有當三星有赤方氣與青方氣相,算景星,
甚至赤方氣中有兩黃星,青方氣中有一黃星,這三星也都可以稱景星。
為什麼「景星」被稱為「紫氣」?
這是一個關於具有高超文化水準土匪的故事。
有一天,一個管理關口的小吏,看見景星出現的祥瑞,
據說其狀為紫氣由東方而來,他認為這一定代表有聖人將到,
於是在隔天將一個騎青牛打算西行的老頭硬留下來,
逼他一定要寫個東西作紀念,要搶奪這老叟畢生的智慧,
這老頭就勉為其難寫下了有名的開頭:「道可道,非常道……」
由於這段尹喜遇老子的「紫氣東來」軼事,景星從此就多稱為「紫氣」。
「紫氣」後來為什麼會被稱為凶星之一,不知道,
但可以由「四餘」形成過程中不斷「借用」其他名詞的現象來看,
以計都羅喉借用印度神話解釋日月蝕,
又將孛由固有的彗星引伸成月亮遲行之由的情況推測,
應該是「四餘」的理論先起,最後再借「紫氣」之名來稱呼。
回頭說一下「四餘」。
「四餘」是認為天體運行中日月蝕、月遲行這幾個異象,
這都是由於五行多餘之氣所成,因此會侵犯到正常的運行,
因此配合五行與天體方位,
將侵犯太陽的「羅喉」當作「南方火之餘」,
將遮蔽月球的「計都」看成「中央土之餘」,
延遲月亮行進的「月孛」當作「北方水之餘」。
接下來就有趣了,居於東西的金跟木呢?
這並沒有具體的天文現象可以解釋。
於是占星家是這樣解釋的,將金星「太白」作為兼具善惡的曜,
將「太白」本身視成有「西方金之餘」的意味,過度則視為凶,
而東方剩下代表萬物初生的木,則借了「紫氣東來」的名典故,
從而將代表吉利卻無形的「紫氣」解成雖吉而凶的一種「東方木之餘」,
這樣的作法一邊可以配合「太白」吉凶兼半的說法,
也可以將整個理論體系更加圓滿。
當然,這一部份是我自己對於「紫氣」的個人看法,
這個假定牽扯到的地方很多,目前沒太多時間一一細查,
但對於紫氣的解釋,硬要將它視成與「月孛」這個遠地點相對的 Perigee ,
這個最接近地球的點,當然一般推算常是以此點最為一個基準,
但個人以為這可能就更失之附會,
一來紫氣無從區別其形,要說什麼是紫氣都行,
二來「月孛」跟「紫氣」並不是相對應的觀念,
兩者本身也沒有任何的正相關。
所以將「紫氣」視成天文學中完全可以忽略不管的異象,倒也無妨,
不過講回具體的推算,反正那也不影響什麼,算進去也無所謂就是。
唯一要聲明的,
「紫氣」並不該是凶星就是了,至少原始意義是沒有這方面的意涵。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