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實證主義研究的研究設計及操作方式︰
1)研究設計
實證主義研究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假設測試(hypothesis testing)之驗證過程,而最理想的驗證過程應當是如同自然科學一般的控制實驗–在控制情況下僅對實驗組加入特定刺激變項以觀察實驗的結果,並與未加入刺激的控制組相比較結果。這樣的研究設計除了實驗變項以外,其他均維持不變,並利用控制組,以保證刺激引發效應,達到最大內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Bryman 1992:30 引 Campbell 1957)。控制實驗的研究,實驗設計簡列如下表︰
實驗變項的影響應當等於︰(Xe'-Xe)-(Xc'-Xc)
控制實驗的方法雖然理想,但是社會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學研究一般的在實驗室內完成,倫理上及技術上又都不便以人作實驗,所以只好在社區內進行觀察事件發生的規率性。在社區內研究者不可能如實驗室內一般操控社會環境,以觀察實驗變項介入的結果。但是,研究者有時可以使用統計控制某些變項(如性別),有時可以以配對方式或隨機分配個案,促使實驗組及控制組在未經實驗變項介入前相同。如果以隨機方式分配個案至實驗組或對照組,那麼這兩組之間應當只存在隨機的不同,如此一些未知的變項即可相互抵消而得以控制。這种方法在研究者不十分明白什麼變項應當控制時特別有用。因為永遠可能有未知的影響變項存在,所以隨機分配個案比不隨機分配要好(Bowen & Weisberg 1977:7)。在隨機分配的實驗組加入實驗變項,然后觀察控制組及實驗組的不同,其基本構想與實驗室內的控制實驗仍是相同的。然而,大多數的社會研究既不能任由研究者置入實驗變項,搜集資料的工作也是一次完成的,這樣的調查設計叫相關設計(correlation design)(Bryman & Cramer 1990:14)。
實驗設計的目的是建立實驗變項及實驗組之間的因果關係。因為因果關係一但建立我們即可經由「因」而製造「果」或控制「結果」。相關設計要建立因果關係非常困難. 此時有時可以用時續的先後進行推論,譬如我們發現種族與受教育年限相關,其因果關係當然是種族影響受教育年限,而不可能是教育年限影響种族。因為受教育年限的多寡不可能改變一個人的种族。因果關係的建立通常需要三個條件︰相關、時序、及此關係非假性(Bryman & Cramer 1990:9)。其中要達到第三者非常困難,補救的辦法有時可以使用path or panel設計(Bryman 1992:32-33)替代一次搜集資料。
2)研究過程及邏輯結構︰
邏輯實證論興起於二十世紀初的維也納,邏輯實證主義是極端的經驗主義,對邏輯實證主義者而言理論不但需要通過經驗的事實驗證,還要經由邏輯構造而出才能被接受,也才算有義意。巧合的是邏輯實證論的興起正始於量子物理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表之時,量子物理及相對論都無法符合實證主義「感官可經驗到的」要求(Chalmers 1988︰xviii)。
早在十七世紀Francis Bacon即曾對科學方法及其推論邏輯提出過說明。對Bacon來說科學方法就是經由有組織的觀察搜集事實資料,並據此歸納衍生出理論(Chalmers 1988:xvii)–也就是事物的普遍原理原則以及因果律。Chalmers(1988)將這一類對科學的看法稱為「單純的歸納主義」(naive inductionist)。單純的歸納主義者認為科學知識的根基是客觀的觀察,科學的進展是由不斷的觀察結果累積而成。科學知識受到尊重及信賴就是因為一般相信科學知識是有事實根據的知識,是經由不偏不倚的觀察者客觀觀察歸納的結果。不過這樣的信仰後來受到了批判。
1934年Popper發表了「科學發現的邏輯」一書。在書中Popper說明由於歸納的難題–歸納永遠不能保證不被下一個例證推翻。因為再多的白天鵝也無法結論所有天鵝都是白的。所以科學依賴的是對假設性演譯(hypothetico-deduction)的否證(falsification),而不是歸納。–即以一個特稱命題去否定一個全稱命題,如以一隻黑天鵝的出現去否定「所有天鵝都是白的」。
Kuhn & Popper都反對科學通過累加而進步的觀點(孔恩1989:126),也都強調科學觀察難免同科學理論互相糾結,所以沒有所謂的不偏不倚的客觀觀察。事實上,因為科學的觀察需要理論引導(如︰對沒有物理訓練的觀察者,原子粒生成及衰退過程的圖片只是無意義的圖線),所以科學活動並非始自觀察的陳述而是始自理論。至此實證主義的研究過程及邏輯結構大致成形。(見下圖)
狀況 處理過程
理論
-----------------------演譯
假設
------------------------操作化
觀察/資料搜集(驗證測試)
------------------------資料處理
資料分析
------------------------解釋
發現
------------------------歸納
3)操作化及測量
概念(假設)要被驗證測試,且要能被「感官經驗到」(‘observable’),所以需要「操作化」(operationalise)。「操作化」即是將概念化成能為感官經驗到的變項及指標,且量化成數據的過程。為了要使社會研究與自然科學一樣精確,社會研究也使用測量及計量(Bryman 1992:24)。
4)概括化
為了要將研究的結果推論的更廣,并增加外部效度(extenal validity)(Campbell 1957),研究者通常會取代表性的樣本,利用樣本平均值的趨中特質(Central-limit theorem)(Bowen & Weisberg 1980:123)推論母群体的特性。
5)重復及客觀性
為求知識的客觀性,實證主義的研究需要能複製。實驗設計應盡量做到無論由任何人去做,或重復多少次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因為問卷能使用大量樣本,且不因訪員不同而有差異,所以實證主義研究多用調查問卷。又因為使用測量計量及統計處理的關係,實證主義研究又被稱為量的研究。
文章定位:
人氣(1,182)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