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8-06 16:27:42| 人氣7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閩東方言本字考述── 說「食福味」/陳高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發表於2005-07-17 馬祖日報

 「擺暝」是母縣春節活動的重頭戲。在年假之後,各村莊會依自己的習俗,安排不同的日子來酬謝四時降福庇佑的神明。往昔的居民、耕海為業者居多,禮神場面大小常依當年漁獲量的多寡而定,雖然如此,其虔敬神祗的心意都是十分真誠的。

 敬神難免備有三牲供品,活動結束後,主事者按參加戶數預留宴席食材,剩餘的豬肉就平均切分給參與的家戶。次日的宴席叫「食福味」,有的地方則簡稱為「食福」,莒光地區叫做「食社」(說詳後)。鄉親們只知道如此作為只是處理供品的方式之一,卻不知這也是代代相傳的古禮。

 上古時代,人們生活簡單,雖然文字的數量不多,但是大致夠用,偶而碰到需要表達抽象的思想時,就以某個相關之字兼用,因此就會有一字兼表虛實的現象發生。今天說的「福」字,他由實轉虛,由具體而抽象,其變化的途徑就是這種情形。

 在甲骨文中,福寫作「 ? 」,這是酒罈的象形文字。祭祀時,先民向老天獻酒,目的是祈求神靈保佑;在人們的觀念中,天禮若肯歆受祭品,就表示將降賜祥瑞,故「 」既表示供品,同時也表示神佑,後來為求文字達意之精確,加示以成「福」,文意引申結果,凡祭品皆可稱「福」,不再單純指酒漿而言。《國語,晉語一》記載驪姬命太子申生到祖廟拜祭親娘,原文作「必速祠而歸福」,歸福的意見就是「致祭」。古人在祭祀結束後必須將酒肉獻給君上,這就是鄭玄注《周禮.夏官.祭僕》時說:「臣有祭祀,必致祭肉于君」的道理。《國語,晉語二》又說,申生將祭肉獻給父親晉獻公,因獻公打獵未歸,由驪姬代為收下,並且把毒藥放在肉中,以嫁禍於太子。原文寫做:「公田,驪姬受福,乃置鴆於酒,置堇於肉。」後來制度改變,將祭過的肉分送給左右親近,表示同沾天或鬼神所賜之福祿。鄉親口中的「食福」即源於此。

 有關「食福」的典故還有一個資料可供參考。《禮記.祭統》說:「夫祭有餕。餕者、祭之末也。:::賤餕貴之餘也,下餕上之餘也。」餕就是祭祀後的剩餘食物,我們叫做「汁底」,當時是根據身分地位的高低次序來享用它。現在是平等民主社會,權利義務相當,這種制度不可能重現。因此,在今天「食福」的場合,只見男女同享,老少均歡的快樂氣氛。

 筆者只知道牛角村將「食福」叫「食福味」(ㄒ一ㄝㄏㄨㄥㄇㄟ,末字應讀陽去聲,調值為242),語音的變化情形是如此的:

 《廣韻》:「味、無沸切。」它在閩東方言中有兩個讀音,一為ㄇㄏ,另一讀做ㄨㄟ,(國語注音符號只能注出近似音)這個不同的讀音也表現在不同的構詞上。食物有滋味叫「ㄨㄟ」,事情有趣味叫「ㄨㄇㄟ」,在中古隨唐時代,它們是同音字,兩個截然不同的讀音是音變的結果。因為中古時代的某些唇音字,在韻圖三等位置的合口音會變成輕唇音,「味」就是其中之一,這一類的字音在元朝初期就朝「f」(ㄈ)發展。古音中的「m」(ㄇ)有一部分卻變成零聲母「u」(ㄨ)。按理說方言保留的古音成分較多,但是,在閩東方言之中,卻有一些輕唇音存在,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味字聲母讀「ㄇ」是保留了古音特質,讀「ㄨ」則是近代的音變結果。

 同樣的,「福」字語音變化與「味」相同。它的古文字作「酉」「隸楷作「 」讀成「ㄅ一」,增加偏旁「示」表示與宗教祭祀有關。但入聲字的它為何會讀「ㄏㄨㄥ」呢?這是有趣的問題。漢字在構詞時,前後兩個字的音讀有時會互相影響,「福味」是一個詞彙,下字「味」的聲母是「ㄇ」,它將「福」的尾音同化了,也就是說,人們為了能順利的讀出「ㄇㄟ」的音,在唸「福」時,會把嘴唇緊閉,讓尾音由鼻腔而出,此時,「福」的音就由入聲變成陽聲了。

 筆者的岳家在莒光,當地的鄉親以「食社」(ㄒ一ㄝㄒ一ㄚ)稱之。社的本義為土地神,春秋戰國時代以社稷作國家的代名詞。《周禮》有「二十五家為社」的記載,後來變成群體的組織,此義一直沿用到唐宗。「食社」就是在元宵聚會時以群體為單位的飲宴。此說雖獲多人認同,但是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

 有一年孔子曾參加魯國的蜡祭大典,因見制度漸漸式微,故有感而發的提出「大同世界」的理想。蜡祭就是年終之祭典,字也可作

 《禮記,郊特牲》:「蜡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周禮.地官.黨正》:「國索鬼神而祭祀、則以禮屬民而飲酒於序。」《周禮》的記載對莒光「食社」制度的考證有助益。「序」是當時的學校,人們把眾神集合起來,在年終時加以祭祀,其實就是祈福活動,最後在學校舉行飲酒禮,讓活動作圓滿的結束。《廣韻》:「蜡、鋤駕切。」此音和閩東方言不合,但是《十三經注疏》載有陸德明《經典釋文》的音切作「仕詐反」,此音與「ㄒ一ㄚ陽去」相吻合。所以,個人的意見,「食社」宜作「食蜡」才是。

 古人說:禮失而求諸野。在我們生活周遭有許多活潑的古事、古禮、古語、古制,只要大家多留意,一定會有很豐碩的發現。每年的正月廿日是牛角村聚合牛峰境內眾神明合祭之日,此即前文所謂:「合聚萬物而索饗之」的場面。次日在原來中心國小(後改為復興分校)聚民飲宴,今天以學校作聚會場所當然是出於巧合,但是畢竟也合於古代制度,因此,特撰此文為念。

 又:在馬祖雲台瞭望網站上看到「拍鑼食酒」的廣告,利用正月期間舉行餐會,主要的目的除了聯絡感情之外,多少也有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用意。家鄉的「食福味」和這次的「拍鑼食酒」我都因時間無法配合而向隅,當日雖然到了英雄館會場,都因另有要事待辦而匆匆離去,內心深感不安,在此謹向兩地所有用心用力籌備活動的鄉親朋友致上最高的敬意。

台長: 陳高志
人氣(77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