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26 21:56:23| 人氣9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韋伯(Max Weber)論佛教典範的轉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韋伯(Max Weber)論佛教典範的轉移

  韋伯在《印度的宗教:印度教與佛教》指出:佛教轉化成大乘佛教的發展調適過程中有三個影響因素:(1)順應現世裡的經濟存在條件、(2)順應俗人對救難聖人的需求、(3)還要順應飽受婆羅門教育的知識階層在神學上與思辨上的要求。( p.403)

俗人並不冀求涅槃,也無法滿足於一個像佛陀那樣光止於自我救贖的模範型先知。他們所希求的無非是今生今世的救苦救難者(Nothelfern)、和來生彼世的極樂世界。因此,大乘採取這樣一個步驟:以菩薩的(Bodhisattva救贖者)理念來取代緣覺與阿羅漢(自我救贖)的理念。菩薩思想的興起之前題條件則在於「救贖理論的內在轉化」。(p.400)菩薩思想事實上正是最大幅度的適應於「俗世」的需求。(p.405)

至於,印度教典型的神格化過程,首先發生在佛陀身上,並且與印度教的化身神化說(Inkarnationsapotheose)相結合。[大乘佛教結合印度教化身(avatara)神話的觀點將]佛陀轉化為(非人格性的)神恩之化身,透過一連串的再生而不斷現身於世間,因而一個永遠不變的本初佛(Adibuddha)被認為是真實存在的。此一聖者能以多樣的範型出現,並且還可能隨時再現,此即古代印度所謂的苦行與冥思的「自我神格化」(Selbstvergottung)[的作用],於是活生生的救世主就此進入到[佛教]信仰當中。然而成為信仰的對象的,是菩薩。(p.401)

韋伯認為:大乘佛教首先透過形式的祈禱禮拜,最後則透過轉經筒的技術,以及繫在風中或唾貼在偶像上的護苻,達到崇拜之機械化的絕對最高點,並且藉此將全世界轉化成為一所龐大的巫術性的魔法花園。(p.415)大乘佛教是一種將密教的、本質上是婆羅門式的、知識份子的神秘思想,和粗野的巫術、偶像崇拜和聖徒崇拜、或俗人公式性的祈禱禮拜相結合起來。(p.415)

評語:慶幸的是他不是今日華語佛學界的學者……,不然……。呵呵(苦笑中)

台長: Kevin
人氣(9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