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立委後,接下來,我要談的是,我們要如何善用手中的選票?民主制度代議政治的設計,就是讓選民可以利用自己的判斷,選擇代言人,行使職權;不過,可悲的是,現在大部份的選民,或多或少都被誤導,或說被制約,無法理性地投下自己的一票。
怎麼說呢?這和台灣的政治氣氛有關。台灣近十年來,每逢選舉,政黨高度動員,社會嚴重對立,大部份的民眾都被迫選邊站;對於各項議題,淪為「只問立場,不問是非」,選民如此,立委民代更是如此,各種發言,只加深彼此的對立與歧見,無法解決問題。
仔細分析,這和台灣的選舉制度有關。在學理上,台灣目前的選舉制度稱之為複數選制,簡單的說,就是在同一選區內,選出一位以上的候選人。這個制度的缺點就是造成同政黨(或同屬性)的候選人,同室操戈;也就是說,政見相似,或政治立場相近的候選人,必須爭取同一批的人支持,而如何在眾多候選人脫穎而出?就只好讓自己的屬性更明確,立場更鮮明。以台灣的狀況來說,就是藍軍的候選人更藍,綠軍的候選人更綠,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內部挖票,穩固支持群眾,並讓中間選民選擇沈默,兩邊對立更加嚴重。
也因此,在同一陣營的候選人,都會往更激進的路線靠攏,往往造成同陣營的候選人,表面和諧,私底下為了搶票,互有心結不說,公開攻擊者是所在多有;至於在不同陣選的候選人方面,則是幾乎沒有交集;候選人之間,比的不是政見,比的是誰能在陣營中,獲得最的支持,比的是穩固選票的能力。
舉例來說,最近一連串的議題,包括柔性政變(還有立委宣稱要柔性自首,這個案例,就是在陣營中穩固選票的最好示範)、國徽、黨徽的爭議等,在天王級的助選人拋出議題後,其他助選員與候選人則各自發揮,尋求有利的時機與氣氛,再加以闡釋;不過,我想問的是,不論是柔性政變或黨徽爭議,對提昇經濟成長率、降低失業率、減少財政赤字國庫虛空、解決民生物資上揚、弭平族群歧見、治安敗壞、教改爭議、人權保障、婦幼安全….等等問題,有什麼幫助?又有誰,提出了政見?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善用手中的選票,選出最適合的立委候選人?我的建議是,不要太相信媒體的報導,通常會在媒體上出現的立委,大部份都是負面消息,要不然就是作秀,實際討論議題內容的,不能說沒有,但,我必須老實說,很少,當然,我這樣說,太過武斷,而且,我自己還在媒體記者!
另外,仔細閱讀候選人的文宣,候選人的文宣,通常可以明確地展現候選人的內在與外在風格;基本的學經歷是一定要有的,當然,我得承認,有些人學經歷是無法經得起考驗的,但,仔細檢視,你還是可以看出端倪;另外,他到底提出什麼政見,政見內容是不是只是空泛地畫大餅,還是有具體的遠景與方向,都是參考的指標;還有,如果候選人,是連任的立委,也可以看看,這名立委有沒有提出什麼法案,或是對什麼議題,提出看法,這些,都是可以參考的指標。
除了文宣外,有機會去聽聽政見發表會,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可惜的是,現在很少候選人辦政見發表會,以前流行的「肥皂箱」式的政見演講會,現在也不多見,主要原因就是大家比較重視包裝。不過,還是有候選人,強調與選民的面對面的溝通,不斷地利用小型演講會的方式,傳達理念,如果有機會,可以去聽聽。
而現在的候選人,上電視call-in節目的機會,愈來愈多了;因此,利用候選人在call-in節目的發言,也可以知道候選人,到底對事情的看法如何;是一昧的護航,還是只是在批評,或只是激化不同陣營的對立,卻無法提出事情的解決方案?這些都可以透過節,好好檢視。當然,也有候選人,花了很多時間提出想法與遠景,可惜,在今天媒體運作的機制下,這樣的發言通常不符合媒體口味,很難獲得媒體的邀約。
最後,我要呼籲大家,利用自己手上的力量,選出真的優質的立委。不要以為,立委,位居廟堂之上,和黎民百姓距離太遠,和自己無關。不過,我要提醒的大家的是,立委,是代表民意行使職權,只有選出真正代表自己,優質的立委,才能反應你的心聲,代替你監督政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