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母」又稱為「床神」、「保母」也稱為「鳥仔母」或「鳥仔婆」,是小孩子在十六歲前的守護神。是遠古時代的自然神祉之一,中國人敬天畏地,一切取之於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切都要感恩,所以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家就有家神,而床母就是最古老的家神之一。
古老的家神除了床母外,還有窗神、門神、井神和灶神,連廁所也有個「茅廁神」。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都在床上渡過,因此人和床的關係是何等親密。而古時衞生習慣及醫療技術都不是十分發達,小嬰孩出生後夭折的機率很高,所以人們為了祈求孩子能平安健康長大,便有了「床神」這個孩子的守護神出現。又因為古時男神臥房止步,故床神為女神。在佛教尚未傳入中國,没有「觀音」這位女性形象出現的女神之前,女性祈求孩子平安,夫妻感情甜蜜,家庭和樂都是拜床母。
床母在天上是司照顧玉帝外孫(也就是牛郎織女所生的兒女)的工作,所以又叫作保母(褓母),在十六歲以內的小孩都稱為「花園仔內」,認為未滿十六歲前的孩子,都受到床母的保護與庇祐。床母有十二位,每個年一人輪值,因此也有人叫祂們為「十二婆姐」。在迎神廟會中常會看到有十二個女性穿著鳯仙裝,一手持紙傘一手拿手帕或抱或牽嬰孩,走路搖啊晃的,這個就是十二婆姐。很多人會將孩子抱去給婆姐們摸摸頭,聽說孩子會較聽話好帶,也可以平安長大。
床母在民間没有固定的形象或畫像(但現代畫美化後,都為一般婦女樣貌),其實床母身高不高,上半身為人形下半身有鳥腳,說話聲音高亢,像鳥叫聲,故又稱祂們為「鳥仔母」或「鳥仔婆」,另外一種說法是,「鳥母是輔助生育的神,鳥母是擬燕子而化作神明。古人認為燕子是送子神,古書記載春分時節,燕子感陽氣而飛來群集於堂庭屋宇,築巢以產乳繁殖為吉兆。」
七夕(農曆七月初七日)除了祭拜織女外,也是床母的生日,在七夕當天下午五點到八點中間,準備好簡單的飯菜:
麻油雞、油飯、去殼炒花生、龍眼(水果)各一碗。切記喔!不可以有海鮮,因為床母不愛吃海鮮食品
金紙為四方金(爻金)三支或金元寶大約10個(後來的人創造的「床母衣」,可有可無)
在床旁邊(不可以在床腳喔)的地下放置供品,點三炷香向床頭祭拜(因為床母都守在床頭)
說:床母婆 我是信女(士)XXX,今天是七夕,準備簡單供品祭祀您,祈求全家大小平安……
或是:床母婆 我是信女(士)XXX,由於我的小孩XXX不好帶,請您協助我把他帶好……
或是:床母婆 我是信女(士)XXX,由於先生(太太)XXX……,請您協助我們夫妻和合……
在舉香拜完後,便立即將香及金紙帶到外面燒化,然後馬上撒供。
因為地上有地基主神及其他好兄弟,若拜太久容易引進一些不必要的好兄弟來搶食,所以千萬不可拜太久。
而床母除了可以護佑孩子平安順利長大外,祂也是夫妻的和合之神,故祭拜除了可以祈求孩子平安順利之外,也可以祈求夫妻感情融洽,又因為是家神當然也可以祈求全家大小平安。
還有,祭拜床母將供品放在地上的原因是因為床母的身高不高,而且祂們都是蹲著吃飯(因古時女人是不可以上桌吃飯的),所以千萬別把供品高放,這樣對床母是不敬的。這個和拜地基主也有共工異曲之妙,因為地基主也不高,所以拜地基主只能用矮桌或板凳擺放供品。
而除了每年農曆七月七日(七夕)是床母的生日要祭拜外,如果家裡有了新生兒,一般會在出生第三日祭拜床母,叫作「三朝」(準備祭品和上述一樣,但若生男孩則加一顆滷蛋,若生女孩則加一塊榚餅)。這個動作代表稟告床母家裡有新成員報到,請床母要費心多多照顧,幫忙庇護寶寶能夠健康平安,乖順夜裡不吵鬧。
又如果,家裡有寶寶夜裡會哭鬧,不易安睡,或難帶者,也可以隨時準備上述之供品及金紙,祭拜床母請求寶寶不夜啼,父母好帶,但記住拜床母不用看日子(遠古神不禁忌好壞日),但時間一定要在下午的五點至八點間。
◎更多文章:
http://kingnnc.spaces.live.com/§ 臥龍居相關部落格圖文歡迎原文意參閱轉載,但請配合使用引用功能或註明出處。嚴禁未經同意使用於商業用途(網站部落格截文轉貼、電視戲劇或命理節目、書藉、...一切公開活動)。經發現,將委任律師蒐證採取法律行動。請尊重著作智財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