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笑長 04/19/1996
今天想要跟各位談談編劇的方法。在這裡我打算介紹一種非常傳統的編劇方式--三幕式編劇法。也許有人認為這種方法太保守了,一點也不創新;或著認為我們不應該把劇本的形式架構給定死了,因為創作本來就應該是多采多姿才對。但是我一直認為,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都不熟悉,那我們拿什麼東西來啟發、來創新?要打破現有的框架,就要先去了解它。何況三幕式編劇法也真的是個非常不錯的架構,現今幾乎有九成以上的電影、戲劇、動畫等都是採用三幕式編劇法,尤其是好萊塢電影。理由很簡單,就是三幕式的劇情最容易被人所接受,所以票房有一定保證。還有就是用三幕式編劇法來編劇是非常容易的,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發展的架構。只要你有一個故事,你可以很輕鬆的把它放進這個架構中而形成一個劇本。所以劇本產生的速度很快,成本自然可以大幅降低。所以我們由以上這兩個原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現今商業片幾乎都是採用三幕式編劇法了。
首先,我們來想想戲劇的本質是什麼。在古典戲劇理論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戲劇的本質是衝突」(註1)。沒錯,只有在衝突中才能產生出趣味來,有了趣味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觀眾也才願意繼續看下去,戲劇也才能成立。其實所謂的情節,指的也就是一段段的衝突。因此基本上一部戲劇就是由一堆衝突所堆砌起來的。
那麼我們該怎麼樣把這些衝突給銜接起來,好成為一部戲劇呢?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了。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一個三幕式劇本的基本架構是長得什麼樣子。如下圖:
| |
第一幕 | 第二幕 | 第三幕
----|-----|----->
佈局 | 抗衡 | 結局
| |
轉折點A 轉折點B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整個劇本按照故事發展的時間次序分成三幕,也就是三個部份。每一幕以一個轉折點做為連接。以一個 120分鐘的電影為例,第一幕約有30分鐘的長度,第二幕約佔六十分鐘左右,第三幕則是最後的30分鐘。轉折點通常是一個事件,它的發生使得故事進行的方向有了重大轉變。通常轉折點A出現在故事開始後的第25分鐘到第30分鐘左右,轉折點B則是出現在第85分鐘至第90分鐘左右。在這裡要提醒各位的是,這些時間都只是個大概,不必嚴格遵守。現在我們將各部份分別介紹如下:
第一幕,佈局
在第一幕中,有兩個最主要的目的要達成。第一,就是要把你的主要人物介紹給觀眾。第二,就是要將故事的前提與主題告訴觀眾。然後在第一幕的結尾處要有一個轉折點,促使故事的方向轉變,而接到第二幕去。
以宮崎駿的「天空之城」為例,在第一幕中宮崎峻就將主要的角色帶了出來:男主角Pazu,女主角Sheeta,那群可愛的海盜,以及神秘的黑衣人等,哦,還有那塊最重要的飛行石以及天空之城LAPUTA。而Pazu的父親所拍攝的照片也確定了LAPUTA是真實存在的前提。然後在礦坑中藉由與老爺爺的談話肯定了Pazu與Sheeta的目標--找尋LAPUTA,而這也是本片的主題。最後Sheeta在走出礦坑後告訴Pazu她的秘密名字,緊接著兩人都被抓到軍事基地的這個事件就是前面所講到的轉折點A。因為這個事件Pazu才知道Sheeta與LAPUTA是有關係的,而且由於Sheeta被抓才引出Pazu與海盜合作救Sheeta的情節來。
說真的,我最喜歡以宮崎駿的作品作為介紹編劇方法的例子,尤其是「天空之城」。因為它真的是一部典型的三幕式劇本,非常符合前面所講的基本架購。這是題外話了。
第二幕,抗衡
第二幕就是整個故事中的主體。前面提到戲劇的基礎是衝突,第二幕就是把這些衝突表現給觀眾。這裡不是指只有第二幕才能有衝突。事實上衝突是無所不在的,大大小小的衝突充斥在整部劇本中。只不過第二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表現衝突,所以才稱這個部份為抗衡。
當你確定了劇中人物的需求或目標後,你就可以為這個需求或目標設置阻礙,這樣就產生了衝突。說得更難聽點,只要你有了故事的開頭與結尾,你就只要在其中擺滿了阻礙,就可以構成一部劇本了。說穿了編劇就是這麼一回事,簡單吧?只不過劇本好壞就靠才能與功力了。在這裡要強調一點的就是,不是只要安排阻礙就好了,還要注意到劇情的發展性。也就是說劇中人物每解決一次阻礙,就要能向其目標前進一步才是。千萬小心不要變成主角重頭到尾都只是在原地踏步才好。
在第二幕結束前有一個轉折點,將故事進行的方向引至結局的部份。在「天空之城」中,第二幕所呈現的就是Pazu與Sheeta在找尋LAPUTA時所遭遇的衝突。如他們逃出軍事基地的過程,以及飛往LAPUTA時遇到軍方的攻擊等。而轉折點B就是Pazu與Sheeta在LAPUTA上救海盜時,Sheeta被Muska 抓走的這個事件。因為這個事件的發生,我們才知道Muska是有秘密的,這也將故事的發展轉到結局的部份。
第三幕,結局
在這個部份就是把故事做一個總結,如劇中人物怎麼樣了?達到他的目的了嗎?故事結束的過程又是如何?...等等疑問都要在這裡解決。在這裡要強調一點,當你開始寫劇本時,先想好你的開頭與結尾,尤其是先想好結尾。原因很簡單,當你先有了一個目的地之後,自然你就知道該從那邊出發,該走那些路。編劇也是一樣,當你有了一個結局,就比較容易想出該怎麼樣開頭,也比較容易想出中間的情節該如何發展。所以如果你先想好結局,相信你就比較容易掌握劇情發展的方向,因此寫起劇本來就比較省時省力,也可以避免走錯路、做白工。
轉折點
轉折點通常是指一個事件,它的發生使得故事進行的方向有了改變。所以在一個劇本中,轉折點可能多到十幾個,或著少到只有兩三個。但是在第一幕與第二幕結束時的兩個轉折點A與B是最為重要的,因為這兩個轉折點將三幕式劇本的基本架構給支撐住了。這兩個轉折點的發生不但改變了故事發展的方向,而且是使故事進行方向產生了非常大的轉變。所以當你要開始寫劇本時,開頭、結尾與轉折點AB一定要先想好,因為這些就是構成劇本的骨架。
在押井守的「機動警察劇場版第一集」中,轉折點A就是篠原遊馬發現機器人的失常與 HOS有關,然後向後藤隊長報告。轉折點B則是從篠原遊馬與阿茂發現當風速超過 40KM/hr時,風吹方舟所產生的共鳴會使得所有的機器人失常,到電視報導即將有颱風要登陸東京灣為止。
在「耳XXXXX」(無法輸入日文)中(台譯:心之谷),轉折點A就是女主角追貓的那一段。轉折點B就是女主角到同學家,並且決定要寫小說。
在「紅豬」中,轉折點A就是 Porco被Curtis打下來的那一段。轉折點B就是 Porco接受Curtis的挑戰那一段。
前面所介紹的,就是三幕式編劇的基本架構。接下來要告訴各位在編劇時要注意的幾項基本原則:
一、故事的發展要依照時間的順序。這裡並不是說不能倒敘,而是指整個事件還是向前發展的,倒敘只是其中插入的部份。
二、故事是由一定的中心發展出來的。這個中心可以是個人,可以是個團體組織,也可以只是一個物體。但是要注意的是,故事中事件的發生都應該與此中心有關。如天空之城的故事中心就是Laputa,整部片子的人物及行為都是圍著它在打轉。
三、故事的發展要有邏輯關聯。也就是由一定的因造成一定的果。任何事件的背後,都應該有其合理的原因;同樣的,任何行為的背後也要有其動機。因此事件的因果關係一定要合理,否則會使觀眾產生突兀的感覺而失去其真實感。
以上就是三幕式編劇的基本架構與原則。各位可以拿許多作品拿來對照,一定可以發現這個架構被廣泛的應用。所以非常建議有心想寫劇本的人,能以這個架構多多練習,並且在看一部作品時嘗試找出轉折點來,相信對你日後在編劇上有很大的幫助。
註1:由布魯尼提耶(Ferdinard Brunetiere, 1849 ~ 1906)在 189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戲劇的法則>(The Law of the Drama)中所提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