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家族的歷代傳承,可從族譜中尋到記載。
1於周代始封滎陽
桓公是鄭姓始祖,名友,為周厲王幼子,黃帝第二十九世孫,也是周文王的第十一世孫。周宣王二十二年(西元前八○六年),封友為鄭伯,同時讓他擔任周朝宰相。友的封地即今開封府鄭州滎陽縣。周平王元年(西元前七七一年),桓公的兒子掘突繼承鄭伯為司徒,封為武公,鄭武公建都滎陽,所以滎陽就成為鄭姓的堂號,家族墓碑上都刻有「滎陽」字樣,有人誤寫成「榮」陽。
2.春秋時鄭莊公與母親在地道相見
武公的太太武姜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使其母受驚,因此取名「寤生」,她也很討厭這個孩子。
鄭莊公即位不久,共叔段企圖偷襲鄭國,武姜要為共叔段作內應開城門,然而被莊公知道而未果。莊公對媽媽武姜發誓說:「我們不到黃泉決不再見!」
可是後來莊公很後悔。他的邊吏穎考叔知道這件事後,就藉莊公賜宴時故意把肉留下來不吃,莊公問他什麼緣故?他說他的母親沒有吃過君子(封君)所賜的菜餚,因此想帶回家給母親吃。莊公聽了很感慨的說了經過,穎考叔於是建議他挖一條地道,直到地下出了泉水,然後在地道中和母親相見,這樣就沒人會說話了。
莊公照做了。當他走進地道時作賦說:「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其母武姜出了地道後也作賦說:「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母子倆人和好如初。人們稱讚穎考叔是大孝子,莊公也很孝順。
3.宋代遷入福建
自桓公以後,經過二千年,桓公的第六十九世孫敦公(又作銘公)於西元一一八○年間遷入福建汀漳,生「清芝」、「聖芝」,清芝就是福建漳州的開基祖,生於宋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年),字浩源,號碧泉,諡忠定,,他曾三拜宰相,卒於宋淳佑二十七年(一二五二年)。自入閩之後歷代序次如下:
始祖清芝(娶蕭氏、楊氏及一品夫人)-二世子鑄(娶張氏)-三世魏公(娶劉氏)-四世唐彥(娶胡氏、廖氏)-五世蘭友(娶廖氏)-六世仁傑(娶沈氏)-七世均寶(又名龍光,娶徐氏、廖氏)-八世虎臣-九世道生-十世為興與容
七世祖龍光(桓公第七十六世孫)官至大中大夫,被賈似道害死。八世祖虎臣官授會稽尉。當賈似道被降派到循州當司戶時,虎臣想報父仇,自動申請押解賈似道赴任,行至漳州時,在木棉庵把他殺害。當時國家動亂,虎臣就在漳州住下,生了道生及道養兩個兒子,都是武將。元朝至正年間(一三四一至一三六八),道生在與陳友諒的戰役中死亡,道養帶兵救兄,戰敗自殺。
4.容公開啟蘆溪鄭姓
道生有「興」與「容」兩個兒子,均移居南靖縣,容公定居蘆溪上卿口,為蘆溪鄭姓始祖。元末兵亂,族譜焚毀。明初由容公三世孫德森根據容公墓誌銘重修,並以容公為一世,可惜在明朝正統戊辰年(一四四八年),因土匪搶劫,又再度燒毀。後由容公四世孫庠生於明朝成化八年(一四七三年)重修。或許因為如此,現存大陸的族譜與台灣的相較,這段期間的紀錄稍有出入。以下依台灣的族譜,並參照大陸的加以敘述。
一世容(娶黃氏七娘)-二世:1衍2蔭3從4養-三世:1德生2德森3德發4德我5德旺6德嘉7德興-四世沛(德嘉子,又名元豐)
道生之子「興」謚「以柔」,牌位念臺郎。「容公」號翁太治,別號季仙,謚「以寬」;他生於元順帝六年(一三三九年)八月二十六日,明永樂五年(一四○七年)歿,享年七十歲。
容公生四子,依序為衍(號蘭室)、蔭、從、養。蔭、從、養三人均移居廣東等地。衍公生七子,依序為德生(水井房)、德森(中央房)、德發(坑口房)、德我(井坑房)、德旺(三塘房)、德嘉(又作德佳,字天賜,號文玉,殷田房)、德興(山崗陳田房),德嘉就是我祖。
5.德嘉子沛公始居漳州府平和縣
當時正抽民為兵,眾議文玉公當從軍,公生一子名沛,奉命代父而行。沛公行軍到福州鳳山橋時,明建文君失位(時為一四○二年),眾軍潰散,沛公逃離軍隊,又不敢回鄉,定居於漳州府平和縣大坪堡永豐里小桑坑穿尾社南洋樓,依陳黃兩家而居。沛公祀一郎、二郎、三郎香火,一郎即容公,二郎為衍公,三郎為文玉公,此後以文玉公(德嘉)為一世。按德嘉為黃帝第一○九世孫,鄭桓公第八十一世孫,清芝公第十二世孫。自德嘉公至吾家依序如下:
一世德嘉(文玉,娶劉氏)-二世沛(元豐,娶賴氏)-三世赤鼻(金山,娶林氏、邱氏)-四世志敏(東陽,娶林氏)-五世法存(娶李氏)-六世正直(娶賴氏)-七世普佑(娶黃氏)-八世一珠(娶謝氏)-九世林(娶曾氏)-十世振(娶曾氏、蔡氏)-十一世晏-十二世國(華元,娶邱氏,來台祖)-十三世秦-十四世寄生-十五世仁昧(娶周銀)-十六世清火(娶林不)-十七世鍚福(娶邱笑、陳甘)-十八世仁和(娶吳招)-十九世正波(娶許寶珠)-二十世:1國淦2國誠3麗真4國川5麗月6麗榕7麗伽
三世祖金山公兄弟二人同住,弟名二郎。金山公生五子,依序為志尚(赤鬚,各房共祀)、志昌(字南陽,暗瀨房)、志敏(打銀房)、志貞(字京陽,溪坪房)、志榮(字西陽,南洋樓房)。
志敏就是我祖,所以我派屬於「殷田派」下的「打銀房」。打銀房祖厝位於距離村美社(則穿尾社)約一公里處,祖厝外另有祠堂,但與族譜均毀於一九七○年間文化大革命。
6.清乾隆年間華元祖渡台
十二世祖國公(華元)於一七四○年間(清乾隆時期),率三子歸(名友,大湖祖)、秦(我祖)、統及孫,一家三代渡台,定居鶯歌大湖,二百餘年來,後代繁衍各地。
十七世祖鍚福(原名天厚)於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二月十六日出生於農家。公排名老三,上有兄二人:天福、天送(與鍚福公孿生),另有四弟:天德、天財、石水及阿屘。公出生地為八塊厝庄溝後(現八德市),後全家移居大溪南興庄埔頂仁和宮附近,一八九九年遷至小大湳庄三十三號。
錫福公為人風趣、幽默,自幼好學向上,上漢學十二年,凡國學、天文、地理及數學均有造詣,十六歲就當家,耕田二十五餘甲,二十九歲當保正(相當於今日里長)。一九一二年分家,公另立門戶,移居桃澗堡下庄子七番地(現桃園縣八德市廣興村),善於經營,成為前後置產田園約三十甲之富農,主要種稻及種茶,並且成為第一個在新竹州(現在桃、竹、苗三縣)設立機械化製茶工廠者,同時成立「益良茶業組合」(註)。於日本昭和十五年(一九四○年)十二月四日過世,享年六十九歲。
鍚福妣邱笑生於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五月十四日,日本明治三十四年(一九○一年)九月二十四日過世,享年三十歲;我祖十八世仁和公係邱媽所出。鍚福公繼妣陳甘清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十二月八日生,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年)歿,享年八十二歲。陳媽育有八子四女,依序為桃(女)、義和、禮和、淑(女)、智和、李(女)、信和、益和、萬和、添和、香(女)、慶和。
7.仁和公與招媽
十八世仁和公日本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年)九月十七日在仁和宮附近出生,一生追隨其父鍚福公務農、製茶,民國七十二年(一九八二年)五月十日去世,享年八十七歲。
仁和妣吳招詔安縣人,清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二月十三日出生,民國六十三年(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八日(陽曆十二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八十二歲。招媽操持家務,一生辛勞,以農忙時炊饌為例,當時家中工人極多,包括稻田工二、三十人、採茶女六、七十人,田工一日五餐、茶工中餐,全由招媽一人負責,有時尚需反映工人意見,協助鍚福公;另養豬二十多隻,雞鴨無數,柴火、蔬菜全部包辦,還要照顧小孩、小叔。晚年帶孫子理家,忙碌依舊。招媽口才甚佳,雖然忙碌,但樂觀進取,每日笑聲不斷。
我們鄭家淵源流長,歷代出過不少偉人。繼往開來,身為鄭家子孫,能不再接再勵、奮鬥向上嗎?
註:關於益良茶業組合的運作,在大正14年(1925)9月6日(日文夕刊第2版)及7日(漢文夕刊第4版)台灣日日新報上,刊登了當年舉行新竹製茶競技會的報導,新竹州桃園郡益良茶業組合獲得第二班中三等賞,與其他五家製茶組合並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