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27 00:54:22| 人氣8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學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與作了二十多年考古工作的朋友見面,當晚他寫了email來,談到他在想什麼是「歷史」。大概是問歷史學的特色是什麼,一個歷史系的人常會面臨的問題。要知道什麼是歷史學,可能可以想想有範式資格的歷史學家及其研究。

 

晚上重讀《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近日好友小草告訴我,他重讀這書,發現許多過去沒注意到的部分。雖然這本訪問紀錄作者自刪不少,但其中除展現歷史學家的研究精神,還是可讀到坦率的真性情與識見,對許多事、許多人都有評議。

 

翁佳音先生說王世慶先生是「功在臺灣文獻學術界」,定位為受日本普遍教育而在戰後崛起的臺灣史研究新生代。庶民出身,整理地方沿革、撰寫地方志,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發表,搶救日漸散迭的古文書。19501960年代整理臺灣地名,1970年代初撰寫地方文獻和整理、運用及介紹總督府公文檔案,1970年代中期以來蒐集族譜、民間古文書,1970年代末以後累積治學與田野經驗而成為臺灣史研究權威。許雪姬老師認為王世慶先生研究之特色是運用檔案及私文書,從著作目錄來看,清代臺灣米價、清代及日治南臺灣的牛墟、民間信仰、板橋林家、清代臺灣水利、臺灣北部農村金融、銀錢比價變動等,都是重要開山之作。

 

選擇清代為主題,王先生的自我說明,指出學術與政治之間微妙互動的關係:「就當時的研究人才、材料及時效性而言,受過日本教育的我們去研究日治時期的專題,不管是在閱讀日文史料或是史料的收集,都不是問題,然而時局的敏感性,使得大家自動不去碰除了日治時期抗日以外的課題,只能往前做清代的專題。」

 

1970年代之前與國際學者的來往,王先生提及與1960年代以來國際情勢有關,由於中國大陸仍處封閉狀態,外人無法進入,美國學者因此以研究臺灣為研究中國社會的取樣。

 

關於史學研究與理論之間的關係:19718月至19725月底、6月初應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武雅士教授(Arthur Wolf)之邀,赴該校擔任訪問學人,期間嘗試把學院理論與實際田野經驗互相印證,武雅士以其人類學的角度提供的見解,使王先生在史學研究上有啟發。但王先生認為,一般而言,人類學要先建構理論,再以調查資料去佐證,然而史學則與此相反,要先收集完備資料,才能建構理論體系,這也是王先生較同意的歷史研究法。林衡立及武雅士是王先生自承的導師,在史料理論化與文章結構上,王先生受惠甚多。

 

在研究限制上,訪問紀錄中舉出的親身經歷是,以劉璈及劉銘傳為例,討論臺灣地方首長與士紳之間的互動,投稿於《幼獅月刊》,其中關於清代至日治甚至光復後,統治者利用地方士紳鞏固政權,此一觀點在文章刊出前就被刪除。而在協助美國猶他宗譜學會收集族譜時,「也曾派人提醒我要小心」,因為在當時保守的年代,常與外國人來往的,都會受到注意。如此淡淡三言兩語,其實已明指當時肅殺的思想控管氣氛。

 

我發現王生在199212月,曾在《史聯雜誌》21期發表關於三民主義青年團員與二二八事件之研究,在其研究主題中,是比較特別的一個面向。

 

日治時期的教育養成他的人生觀:腳踏實地,貫徹始終,任何事要成功都要下定決心,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這應也是他留給史學晚輩的一種研究精神。(榕)

台長: 波波與珠珠
人氣(8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