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05 18:51:14| 人氣1,22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生中的一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齊邦媛的文字溫柔,時間感深刻,井然展現歲月的幻化。她真誠地把生命注入筆端,讓讀者不禁緊隨著她,陶醉地走入閱讀、文學與人生觀察的世界,與她同感家庭、朋友、文壇、世局的吉光片羽。

書一開始,自序就不同凡響,以一段段詩般的小感串成,像一系列跳躍的音符,各成天地,卻能組成一個讀書人、教書者的心靈世界。她很感性,「看到天上的虹總覺得不虛此生」。她不務實,常希望可以在時光隧道中等二十年,讓嘗遍人生酸、甜、苦、辡的學生再來聽講作品。最後她洩露自己讀書的方法,還有和書的親近關係,並以此為結語。

這本散文分兩輯:輯一是憶舊記遊文字,記自己教學生涯的最後一日,從戰後到職以迄退休所見的台大文風印象,故鄉的回想,布拉格、澳洲兩次旅行,莊慕陵、林海音、何凡、殷張蘭熙。輯二是文學札記,範圍廣闊,談史詩、西方作品中的東方意象、台灣文學西譯、老兵與離散文學、姜貴、李喬、東方白、李永平。流暢的文筆讀來是種享受,除分享作者生活的感觸、文學的領會外,有許多地方已足以當成文壇史料來閱讀,讀者可依個人的興趣,仔細選取品味這本豐富的作品。

舉例來說,台北帝大蒐藏的大規模有關西洋文學的文庫出版品,讓戰火中求學的齊邦媛初到台大時大為驚艷,成為她進入學術的開端,並吸引她留在台灣。台北帝大以及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的藏書,至今都還是台灣的知識寶庫。但在這裡,齊邦媛同時感慨,日本侵華,使中國人顛沛流離、家破人亡,而戰前日本人在其國內或殖民地卻尚能優雅地欣賞菊花、櫻花與茶道,涵養在文化氣氛裡。從這裡,我們也更可以體會,抗戰的艱辛是那一代中國人難以忘懷的痛,這與台灣人參戰感懷的方向確實大不同。

但出生於東北的她,對於邊陲的、弱勢的聲音,也是有所感、有所記的。1995年她參加布拉格舉行的國際筆會年會時,印象最深的是運用「小語言」寫作者的難題。她入木三分地傳達了這些作家缺少讀者的寂寞,不但心理上孤獨,甚且現實生活裡難以維持,滄涼到「聲音只有寒風聽見」,因之徘徊於是否投向「大語言」懷抱的選擇中。這不也是台灣母語創作者所面對的問題嗎?齊邦媛等推動翻譯台灣文學計畫,大概是解決這種困境的積極性作法吧。

讀了此書〈故鄉〉一文,不免對齊邦媛家世感到好奇,因此找來其父口述的《齊世英先生訪問紀錄》,除正文的口訪紀錄(可惜全以大陸時期為主)外,很高興在其中找到齊邦媛寫的序文〈二十年的聲音〉,以及附錄中康寧祥、梁肅戎、傅正等追憶故人,對於齊世英在台灣擔任立法委員、參與組黨的情形有一點認識。不過這個東北鐵漢只有國家社會而沒有個人家庭,在這一本口訪中,是完全看不到任何一個字有關他與妻兒的生活的。這也難怪,在台灣1969-1970年的口述訪問裡,還是以國家大事為主要關懷,很少及於個人感情世界。

意外的收穫,是知道當年齊世英扮演要角的立法院革新俱樂部,所推動的諸項法案中,也包括設立立法院國會圖書館、印行公報、新聞稿、編印大事記等,對於歷史的保存很有頁獻,也養活了我們一群參與其事的職工。惠我人生良多的諸多好友,都是因為國會紀錄工作而結緣,所以我真該感謝齊鐵老當年的事功。這竟是讀了一本有趣的書之後,連結而來的領會。

台長: 波波與珠珠
人氣(1,22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樂威壯
2020-01-12 21:01:0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