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原名 : 告白(こくはく kokuhaku)作者 : 湊佳苗 (みなと かなえ minatokanae)出版 : 時報
日文原名 : 告白(こくはく kokuhaku)
作者 : 湊佳苗 (みなと かなえ minatokanae)出版 : 時報
**2009年書店大獎第1名****第29回小說推理新人獎****週刊文春「2008年Mystery Best 10」第1名****寶島社「2009年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第4名**
書封文案:
本書自從出版以來,即話題不斷,銷售屢創佳績。改編電影今年終於上映,由松隆子飾演那位痛失愛女、決定報復的老師,其演技備受矚目。其他主角還有飾演熱血老師的岡田將生,及飾演寵溺孩子的母親的木村佳乃。導演是導過《下妻物語》、《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的中島哲也。這個將一位老師和37位嫌疑犯中學生的對峙搬上大銀幕的故事頗令人期待。配合電影上市,時報也將這本小說加上電影書腰,重新再版。當倫理和正義分歧,你該選哪邊? 一位中學女老師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後來經她私下調查,原來是班上兩位學生謀殺的,但殺人動機實在荒唐。痛失愛女的老師辭職,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而在結業式那天向全班學生告白真相,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畫,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因子……全新的校園犯罪書寫 作者利用《罪與罰》的反推理手法來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學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等主觀視角分別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動機的核心,藉此也提出許多重要問題,像是師生親子關係如何有效溝通、校園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拿捏、如何與疑似有問題的學生相處來預防犯罪、如何落實個別化人格教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規章是否該檢討等等,小說適切地用個人的自白故事點出當今教育出了問題的因果所在。 全書的結局極具爭議,是「考驗大家的倫理觀和正義感」(本書日文版編輯平野優佳的話),《讀賣新聞》報導說很多人就是因為想跟別人討論一下這個結尾,而向身邊的人推薦此書。
個人書評:
這是本犯罪小說。一般而言,犯罪小說多為描寫犯罪過程以及犯罪者自身心理變化,著重於犯罪動機的寫法,本書即為此類。
書名取為告白,是與其表現方式有關。各章分別由被害人的母親(森口老師)、女同學(美月)、嫌疑犯B的姊姊、嫌疑犯B、嫌疑犯A,分別以自述的形式,對事件的來龍去脈,以自身的角度進行"告白"。
青春期,一個尷尬的時期。在這半大不小的年齡,這些自認為已不小的"孩子"們,對大人們採取不信任的態度,甚至有些輕視,認為大人都是笨蛋。這樣的情節在「GTO麻辣教師」與「極道鮮師」中都出現過了。故事的背景就是在如此的校園中。不同的是,學生的年齡降為十三歲的國一生,也沒有熱血的友情及師生之情,有的只是"殺意"與"復仇之心"。
在第一章中,國中教師森口悠子在自己對學生的告白中,就透露了自己之所以會從事教職,並非有著什麼崇高的理想,而是教師這工作還算是一個穩定的經濟來源。這就已道破了後面所描寫的日本教育體制,師生關係面臨崩壞的窘態。接著,又對少年犯罪者因未達可完全負責的法定年齡,可不受完全處罰,屢屢被少年拿來做為擋箭牌的情形感到憂心,認為不論年齡,人都應對自己犯下的錯付出代價。如果法律無法制裁,那麼又該如何呢?
是阿,因為森口明白殺害自己孩子的人是班上學生,才十三歲的少年,法律是無法制裁的。因此,森口認為報警也無法讓罪犯得到應有懲罰,於是決定處以私刑......。後續,還是請各位自行拿書來細細品位吧。
順帶一提,我相信人性本惡。這從小孩就看得出來。小孩是最天真的,所以最能看出人的本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小孩是最殘忍的不是?君不見小孩子是如何排擠同儕,如何欺壓非我族類者。又是如何殘虐動物。也因此才需要靠教育來導正。如果人是性善,那麼只要注意使其維持就好,又何必要花費那麼大的工夫來做教育?
原著改編電影是由日本戲劇女王松隆子(松 たか子 matsutakako)主演,大致上算是符合原著,雖然故事進行與原著相同,但整體感覺上表現的有些零碎.
部份故事細節電影中未仔細說明,單以畫面呈現而已,有些甚至一閃即逝,要不是已看過原著,可能還看不出來...很懷疑未看過原著的觀眾是否能完整的接收整部作品所呈現的一切. 真的是戲劇女王,完全沒有過去扮演過的角色出來干擾DVD外殼
これは私の復讐です
DVD外殼
犯人はこのなかに......AKB48 也有演出? 答案就在電影中 原著改編電影 臺灣中文版預告
日文電影介紹片
私はシングルマザーです
娘の愛美、愛美は死にました
警察は事故死と判断しました
でも事故死ではありません
愛美は............
我是個單親媽媽
我的女兒愛美,愛美死了
警方判定是意外致死
但我知道這不是意外
愛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