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4-10 00:00:00| 人氣9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劉淑秋_00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潘文良著作集>勵益品>魚雁千里共今緣>劉淑秋_001
△給淑秋-001  (85)1996.09.05.四 15:30:09
 ◎教育理念 ◎為師如是念 ◎解題的方法
▼給阿文‥001  (85)1996.10.06.日
 

△給淑秋-001

淑秋老師‥
  學校開學了!
  不過,淑秋再也不是‥「背著書包上學去」的「學生」了,而是‥「背著……包包教學去」的「老師」啦——同樣都是到「學校」,而「授、受」不同的角色,其心情、感受,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呢?
  在「靈隱寺」的兒童學佛夏令營裡,看見淑秋,無論是帶小隊、帶活動、帶遊戲,或是講話,總是滿腔熱忱、盡心盡力的,帶領著小朋友,心裡真是很敬佩——也相信‥淑秋,會是一位「好老師」的——被淑秋老師帶的班級,真是有福啊!
 
  阿文對於「教育」,是有滿腔熱忱的,只是‥沒能當一個「正牌」的老師,每被小朋友,稱作「老師」時,總覺得「名不正、言不順‥名不符實」,而感到「慚愧」——當「老師」,要是只會(只能)教教摺紙、說說笑話、講講故事的話,那未免也太好「混」了!
  看來,還是改變一下話題好了,再扯下去,阿文又得「舊調重調」,雖然淑秋會是「第一次」聽到,不過,阿文可是講了好多次了呢!再扯,就會沒完沒的了。
  就來談談,阿文這些「教育理念」吧!
 

   ◎教育理念

  一、學不會,不是沒智慧,是教的方法不對(學的方法不對)。
  二、生活即是教育,教育是永不放棄;學習是快樂的事情,學校在大自然裡。
  三、知識是學來「用」的,「善用知識」,以改善自己的「做人處事」——
    讓「做人如意、處事順利」,這才是「讀書」的真正目的。
  四、任何逼迫,都比不上「自動自發」的學習有效。
    「學習」原是天生的本能,也是很有趣的事——
    然而,常因大人的「無知」,扼止、抹煞了小孩,對於學習的興趣。
    要小孩學得好——首要激發其學習的動機、誘導其學習的興趣。
  五、壞的會感染、好的會流傳‥日出霧消散、善起惡自降。
  六、多用心——多實行;多願意——多歡喜。
  七、求新求變求進步、多想多做多成功。
  八、只有「學生問題」,沒有「問題學生」。
  九、好學生(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壞學生(壞孩子),也是教出來的——
    因為「教錯了」,所以學生(孩子)變壞了。
  十、「智慧」與「慈悲」,是教育的最好根基;
    「尊重」與「自由」,是教育的最好方法。
  十一、快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所有變壞的孩子,都是不快樂的孩子。
    問題兒童,最大的問題是——不快樂。
    要想解決問題兒童的問題,就是設法讓他快樂。
  十二、解決兒童問題,最要在於「疏導‥疏其不滿~導其向善」——
    唯有先「疏其不滿」,才能夠「導其向善」。
  十三、多說(寓言)故事、多講道理——告訴學生‥
    「就是不懂才要講(聽),要是懂了,就不必再講(聽)——
     就像吃飯一樣‥肚子餓了,才要吃飯,肚子飽了,就不必再吃。」
    「做到才是真的懂,就像吃到飯,才能真的飽‥光說不練,一無是處。」
  十四、教孩子「聽話」,也要教孩子「說話」(說出心裡想說的話)!
 

   ◎為師如是念

  一、遇到問題,要提醒自己‥
    〔除了生氣之外,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的?〕
    生氣、打罵,正是在顯露自己,是個‥
    「缺乏風度、缺乏修養、缺乏智慧、缺乏能力」的人。
    所有問題的產生,都有原因,不聽話、不受教、頑皮搗蛋、為非作歹,
    所呈現的,只是表相,當究其問題背後的原因。
  二、學生學會,是他自會;學生不會,是他不會。
    我所作為,不過助緣,學生學會,我固可喜;
    學生不會,無需哀悲、無需氣餒、無需厭倦。
  三、讓學生了解‥
    作錯並不可恨,可恨的是不認錯;犯過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不改過。
    人最大的過錯是‥死不認錯。
  四、少懲罰,多獎勵。
    懲罰是「以惡治惡」,學生畏懼而服從,然心中惱怒,而生怨恨,
    常被否定,則自甘墮落;
    獎勵是「因善導善」,學生在喜悅、鼓舞中,自我肯定、期許,
    而益發向上。
   ※可注意‥作業不交、遲交的,老是那幾個;
    講講話在黑板上的,老是那幾個——
    懲罰是最快的方法,但不是有效的方法。
  五、多數學生,為了自尊,羞於發問,
    在眾人前,承認不懂,這是需要勇氣的事。
    學生發問,應說‥「嗯!很好!你問得好!」藉以鼓勵,其他同學發問;
    不當以輕視、不耐的口氣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你也不會!?」
    當知自己,身為老師,「解惑」是職責,也是義務,
    同時也是老師,肯定自己、成就自己,以及「快樂」的泉源。
  六、多獎勵學生,幫助學習進度慢的同學,讓他們知道‥
    「把別人教會,便是肯定自己學會。」
    同學來問,或許因而知道‥自己哪裡還不懂、不會,對自己有利——
    正所謂「教學相長」是也!
  七、「叫」學生用功讀書時,也要「教」他們‥
    「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來用功讀書」;
    沒有一種讀書方式,可以讓每個學生都適用的!
    正如‥沒有一雙鞋子,可以讓每個人都適穿一樣。
  八、不要問學生‥「這題還不會的舉手!」
    而是要說‥「這題會了的同學,請舉手!」
    藉此,便可知道‥還有多少同學不懂。
  九、老師雖非萬能,但要有解決學生問題的愛心與誠意,付出時間、耐心。
    事實上‥學生的問題,就是老師的問題。
  十、尊重別人,即是尊重自己。
    學生也需要別人的尊重。
    是故‥宜當眾讚賞學生、私下告誡學生——給學生留面子。
  十一、學生猶如陶土一般可塑——
    坯器不好,不是陶土不好,而是師傅手藝不好!
    一味責怪陶土不好,而不反省自己的手藝,只是徒增怨惱,而了無長進。
  十二、老師要不斷地「充實自己‥「廣學多聞——增長智慧」!
    唯有如此,才有能力,去解決學生問題;
    處理問題,也才能得心應手、迎刃而解。
  十三、老師要有如是體認‥
    教好學生,是成就學生——成就學生,便是成就老師自己。
    有學生,才有老師,感謝每個學生!
    因為‥學生讓每個老師——學有所用。
 
  這些「理念」,都是阿文在經歷、觀察、思考之後的「體驗」所得,若能「善用」之,相信必能‥「獲益無窮、受益一生」的。
  阿文總是說‥「當老師,要有菩薩的精神、心行。」
  菩薩之意為「覺有情」,為何要‥「覺——有情」呢?
「有情」是為「有知情意識之眾生」——
「有情多苦」故,唯有從有情中「覺醒」,才能夠「離苦」而「得樂」。
  人生世間,一切行為,都是在求得「快樂」,為快樂故,必須「離苦」——
若人生在富貴豐裕之家,便無貧賤窮困之苦,而生在貧賤窮困之家,便常受貧賤窮困之苦,則欲離此貧賤窮困之苦,而得富貴豐裕之樂——因此‥
振作精神、發奮圖強、汲汲營營、戰戰兢兢,謀事作業,工作賺錢,而致富有——
以富有故,一切物質豐裕,因而離苦得樂。
  只是有情眾生‥「貧苦多怨——橫結惡緣」,光會怨天尤人、怨祖宗無遺產、怨父母無錢財,而不知省覺,貧苦根源,予以改善,奮發向上;常為貧賤窮困,而憂悲惱苦。 阿文故謂‥「貧而無志,則恆受苦磨也!」
  若人生而有智慧,明一切事、解一切理,便無痴迷愚昧之苦,蓋人生而懞懂無知,常受痴迷愚昧之苦,故欲離此痴迷愚昧之苦,而得智慧明覺之樂——
因此‥讀書學習、廣學多聞、增長智慧——
以智慧具足故,有能力處理種種人事物,不為其所惱苦,因而離苦得樂。
  只是,有情眾生,心穢智羸——喜貪世欲之受享,常生惱害(殺生、竊盜、邪淫、妄語、酒毒),以心污穢,不能清淨故,染苦為樂,不能徹見事理,是以智慧羸弱;無智慧故,無有能力,處理人事物等,種種問題,故常生憂悲惱苦。
 
  所謂‥「般若波羅蜜」者,是謂‥智慧到彼岸。
智慧,能令人從痛苦的此岸,渡至快樂的彼岸——智慧,令人離苦得樂。
  「般若」有所謂‥「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菩薩但因「廣學多聞」故,得見一切「文字般若」(包含「語言般若」),繼而進行「觀照般若」,觀察~思考~分析~體驗~實踐……故而證知「實相般若」,得以明白一切事理,之真諦實相,不為一切事物迷惑,故能「離苦得樂」也!
  這「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簡而言之,就是‥
凡「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意所知」者(文字般若),
都要進一步的,去觀察、去思考、去分析、去體驗、去實踐(觀照般若),
方能徹見一切事理真諦、實相(實相般若)——
如是「明覺」,則不為「無明」所惑;不為無明,而憂悲惱苦。
(「佛」是謂「覺者」‥明覺宇宙人生,一切事理者;
 而未徹底明白者,則謂「菩薩」。)
 
  所謂‥「聞、思、修、證」,是也!
  「聞」,是謂「文字般若」;「思、修」,是謂「觀照般若」;「證」,是謂「實相般若」。
  蓋有情眾生,聞而不思、思而不修,因而不證,是故‥不能離苦得樂,不能得其實益。
  譬如‥世人聞知「不能亂丟垃圾」,卻「聞而不思」,不知到底,為什麼「不能亂丟垃圾」;「思而不修」,雖思而知「不亂丟垃圾」的好處,但是,卻不去實踐,反而到處亂丟垃圾,是故‥不能得證「不亂丟垃圾」的好處,而常受「亂丟垃圾」的害處。
  是故《心經》云‥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即是『文字般若』;
   行深般若波羅蜜時——即是『觀照般若』;
   照見五蘊皆空——即是『實相般若』;
   渡一切苦厄——即是證知『實相般若』之後的受用成果。」
  …………
 
  阿文想到說到,「這壺不開提那壺」,可真是越扯越離題了!
  佛教有所謂的「四聖諦‥苦、集、滅、道」。
「四聖諦」,即是「四種聖人,所證知的真諦」。
「苦聖諦」者,是在說明,人生世間,種種苦的現象。
「苦集聖諦」者,是在說明,人生世間,一切諸苦的來源、原因。
「苦滅聖諦」者,是在描述,惱苦消滅後,所證知的清淨安樂境界。
「苦滅道跡聖諦」者,是在說明,如何消滅苦惱的方法。
 
  菩薩因為「廣學多聞」,而深具智慧故,知此人生世間「苦」、知此「苦集」、知「苦滅」、知「苦滅道跡」,故自欲「離苦得樂」,而從智慧中,流露出「慈悲心」(慈是予樂、悲是拔苦),亦欲教令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
  是故‥菩薩是「上求佛法以自利、下化眾生以利他」——
自能從多苦的有情世間覺醒,離苦得樂;
亦教令此,多苦的有情世間之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老師」之於「學生」的職責,在於「傳道、授業、解惑」,簡而言之,便是在教令學生,能夠「離苦得樂」——蓋學生,若不明道理、無有技能、多有疑惑,則常受憂悲惱苦,何以能夠「離苦得樂」呢?
  阿文所謂‥
「『智慧』與『慈悲』,是教育的最好根基;
 『尊重』與『自由』,是教育的最好方法。」

  蓋無「智慧」,則不知世間「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自不知「離苦得樂」;自都不知道要「離苦得樂」,又哪會發「慈悲心」,教令他人,「離苦得樂」呢?
  譬如‥世人多嗜「煙、酒、檳榔、毒、嫖、賭」,因喜貪故,染苦為樂,深生愛著,既「不以為苦」,便不會追查此苦,形成的原因;既不知、不會、不肯離苦,自不能證知‥「不吸煙、不飲酒、不嚼檳榔、不吸毒、不嫖妓、不賭博」的好處,既不證知‥「不吸煙、不飲酒、不嚼檳榔、不吸毒、不嫖妓、不賭博」的好處,哪知、哪會、哪肯去尋求「戒除」,此般惡嗜的方法呢?
自既不知、不會、不肯戒除惡嗜,又哪會教人‥戒除惡嗜呢?
  眾生因喜貪愛著於「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故令心穢智羸,對於「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刀兵劫、天災人禍」等等,未能深刻地體會,故「不以為苦」;既不以為苦,則不會追究其苦的來源;不能證知‥「無『生老病死』」之清淨安樂境界;故也不會想要追求、實行「了生脫死、離苦得樂」的方法。
自既不知、不會、不肯「了生脫死、離苦得樂」,又哪會教人「了生脫死、離苦得樂」呢?
  身為老師,若缺乏智慧,那別是說‥無慈悲心,就算是「愛心」,也不肯付出
——因缺乏愛心故,也就沒有耐心;沒有耐心,也就沒有時間——遇到學生犯錯,或者是有問題,就不肯費時、費力、費精神的去解決,而予以打罵、嘲笑、譏諷、詛咒、體罰、處罰等,來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父母之於子女,亦復如是。)
  之所以「無智慧」,是因為‥心多「瞋恨」、心多「貪欲」故——
老師、父母們,從小就得不到別人「尊重」,也享受不到應有的「自由」。
大人常常為了彰顯、維護自己的「權威」,故時常「大欺小、強凌弱」;
小孩為了要「自衛」,故常是「口服心不服」,滿心怨恨,而隨時伺機「報復」‥搗一下蛋、犯一下錯——讓大人不好過。
更天天唱著‥「只要我長大!只要我長大!」
長大了,便有能力對抗權威——
長大了,卻發現‥「父母永遠是父母,父母永遠比我大」;
如是‥瞋恨心,不能解故,便遷怒於他人,把他人當作出氣筒,好能使自己,心中的怨恨,得以發洩,從發洩怨恨中,得到報復的快感,是以樂此不疲,如毒上癮,故時常為了彰顯、維護自己的權威,因而「大欺小、強凌弱」——
不知尊重別人、不知「給人自由、給人快樂、給人希望」——
自己成了,自己所憎恨的對象,而不自知、不自覺。
  因無愛心,而無耐心,不肯付出時間、不肯等待,也就事事求快,因而「好高騖遠」,希望能夠「一步登天」,最好「不勞而獲」,以期「坐享其成」‥
不知「學習」,是要付出時間、付出精神、付出勞力,乃至付出金錢等代價的——老師(父母),往往對學生(子女),不視其能力、願力,而要求太高、太大、太多、太快,使學生(子女),不堪負荷,產生壓力,達不到要求的程度,也就被輕視、被嘲諷、被打罵、被詛咒、被排斥、被懲罰,因而對自己沒「信心」。
  阿文有話說‥「自卑者,以自棄為過程,以自殺為終結。」
  蓋自卑者,得不到別人的肯定、得不到自己的肯定,久而久之,便「妄自菲薄」,而「自暴自棄、自甘墮落」——最後,認為不被愛、不被需要,而自己也不愛自己,因失望而絕望,也就萌生念頭,想一走了之,以為一了百了。
  是故‥教學生、教子女,首要「尊重」與「自由」——
學生、子女,也是「人」!
大人需要被尊重、需要自由;學生、子女,也需要被尊重、需要自由。
  阿文也一直堅信著‥
「受尊重故——方知自重;
 得自由故——方知自律。」

 
  雖然‥沒有佛菩薩的智慧,能夠了知眾生根性,徹見眾生的病因,而予以「對症下藥」,但是‥也要有佛菩薩的精神;至少當「誨人不倦」——
付出愛心、付出耐心、付出時間,去探討、去處理、去解決問題——
經驗累積之後,久而久之,處理問題,也就能夠得心應手、迎刃而解了。
  若遇學生(子女)有問題,不能解決,而心生怨惱、亂發脾氣,則當「反省」自己‥
〔是因為我缺乏智慧,故缺乏能力,解決問題——
 怨惱學生(子女),這是不對的……
 是故‥當「廣學多聞——增長智慧」,以期能得,有效的解決方法。〕
  …………
 
  真是千言萬語,也訴說不盡啊!
  只因為阿文,自己不是老師,於是總將自己的期望,寄託在別的老師身上——把別人,當做是自己的「實驗品」;當作是達成自己願望的……工具……
這可真是要不得啊!
  只是‥每一個人,都有其知見、有其作法,是故‥阿文所言所論,也就「僅供參考」吧!
  至於‥受不受用,那就是看當事人的「抉擇」了。
 
      *      *      *      *
 
  附上阿文的《夢的故事》,這些故事,是道地的「中國風味」,很溫馨、很感人的,有點辛酸,卻又很有趣。
  小朋友,永遠喜歡聽故事,有事沒事,但願淑秋老師,能替阿文,講講這些故事給小朋友聽,也算是間接的,讓阿文與小朋友們,結一分善緣。
  (過去,阿文常到學校去,講故事給小朋友聽,因為「時間」的關係,故事又長,很少在一班,把一個故事給講完的——到昨天(九月四日)遇到小朋友,都已經上國中了,她還唸著‥「你上次(兩年前)說的故事,還沒有講完呢!」)
  還有「摺紙」,那是阿文,費了一番工夫,才繪製好的「摺圖」,也但願淑秋老師,能夠把它學會,然後——教給小朋友們。
  雖然‥「說說故事、摺摺紙」,好像不是什麼「大事業」,但是‥只要淑秋老師,能「善用」它,包準能夠「受益無窮」的。
  當知‥「帶人要帶心——令人歡喜、令人信服、令人敬愛,也就好帶。」
若是讓人(學生)討厭的話,那再怎麼教、再怎麼罵、再怎麼打、再怎麼逼,也都起不了作用的;要是令人歡喜,那麼‥不用教,他們也會自己學得很好的。
                  阿文
                    (85)1996.09.05.四 15:30:09
 
※阿文校註
  劉淑秋,民國八十五年新竹靈隱寺青少年福慧夏令營,所認識的隊輔。
 

■附錄

   ◎解題的方法

壹、遇到問題的各種反應
 一、否定懷疑‥出乎意料,不相信會有問題——怎麼會這樣?
 二、氣忿惶恐‥指責彼此——可惡!為什麼會這樣?
 三、討價還價‥拜託!沒有那麼「嚴重」吧!?
 四、憂愁無措‥如何是好?怎麼辨呢?
 五、推卸逃避‥都是別人害我的!
 六、妥協接受‥自作自受、敢做敢當、甘願承擔——總是有希望解決的。
 七、求人拜神‥求助外援、祈神消災賜福。
 八、誇大胡說‥為博取別人注意、同情,而誇大問題。
 九、分析了解‥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形成的過程為何?
 十、設法解決‥設列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求有效的解決方法。
 
貳、看待問題的應有態度
 一、不出問題‥不要製造問題,就沒有問題——能斷惡因,則無惡果。
 二、發覺問題‥隨時省覺自己,預防重於治療——小病好醫。
 三、接受問題‥背對敵人是危險的,故要面對問題——敢做敢當,不能逃避。
 四、分解問題‥分析、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形成的過程。
 五、解決問題‥列出種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求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解決問題的八種方法
 一、滅絕‥斷除惡緣,阻絕後患——斷除機會。例‥關住犯人,使其無法作惡。
 二、懲罰‥吼叫打罵、威脅恐嚇——以大欺小。例‥使其心生畏懼,而不敢做。
 三、逆增‥以彼制此,此止彼停——以強伏弱。例‥強制壓抑,使其無法做。
 四、消失‥消極對待,使其自失——花開蒂落。例‥等他懂事,自然不做。
 五、對立‥以相對法,引其向善——此有彼無。例‥孩子吵時,教其唱歌。
 六、暗示‥形成暗號,控制發生——令出行起。例‥鄰居小孩要來玩,定時間。
 七、取代‥讚其善法,取代不善——日出霧散。例‥孩子吵,待安靜則予獎勵。
 八、變動‥改變動機,令不生惡——形正影直。例‥找出病根,對症下藥。
 
【形成】形成良好行為——增強良好行為復發。
【增強】訓練者,給予對象,適時的獎勵、稱讚,
    使對象在「自我肯定、期許」中,進步~完成——
    訓練者,成就對象,便是成就自己。
 
  這是阿文,花了一番心思,整理出來的「解答」,善用它,就會有所收穫的!
 

▼給阿文‥001

文良老師‥
  近來可安好?
  收到您的來信,以及寶貴的資料,對於我,有如及時雨,怎麼說呢?
  曾是滿腔的熱血、曾是教育大愛,在「靈隱寺」,與您暢談著,但經開學一星期,混亂的一切、鎖碎的雜事,以及那「二十六顆‥不安的心」,等待我去安撫,竟也讓我,一時失去耐心、失去愛心……
  那時,您的適時鼓勵,不正是‥「乾旱時的及時雨」嗎? 帶給人希望,重新找回,那曾被蒙蔽的善心。 謝謝您!真的!
  一直到現在,仍在摸索‥「如何不用懲罰,達到學習效果」?
  答案似乎,尚在時間的另一頭。
  曾試著用規勸,來改善不寫作業的惡習,但老師的用心,學生不知,卻間接引起家長的不諒解,那時,我真的好失望、好懷疑……請教過許多老師的經驗,給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處罰」。 最近,我不斷思索著,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也是我給自己,最大的功課。
  不過,您放心!淑秋相信‥「人有善苗!」
 
  當我下課,坐在教室裡,看著那一張張,天真無邪的臉蛋,我總會笑一笑‥〔何必呢? 愛玩而不寫作業,是小孩子的本性,捫心自問‥
 現今教師,在小孩時,不也如此,讓老師傷腦筋啊!?〕
  只是,要讓他們明白‥「寫作業是他們的工作,就像爸爸,也要工作一樣——從小培養責任心,是很重要的。」
若我在這方面,有新的發現、新的方法,一定會和您分享的。
  每個人,都渴望受重視,小孩的心,更是敏感,把愛平均分散給每個人,是我最大的驕傲,尤其是那常被忽略的,哪怕是一句‥
「你今天,穿得好漂亮喔!」 「你今天,上課很專心,老師很喜歡!」……
我每天,都要說上好幾句,我的確,收到了正面效果,他們好快樂、好有信心——「幫助他們,找到希望與肯定」,是我的工作,也是義務。
  一個在以前,被歸列為‥「成績低落、不寫功課」的小男孩,自己跑來告訴我,要留下來,請老師再教導,或者在一早六點,打電話問我‥「今天上課,要帶什麼?」 我好高興,因為‥他對自己有信心,他想要改變——真好!不是嗎?
  「教學」工作,不只是「教」與「學」,這其中,還包括了太多的「情感」;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有不同成長的背景、不同想法,但他們都需要「愛」與「關懷」——往後的我,會繼續付出——
「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無須回報,卻獲得更多的。」
  好了!就此擱筆!
  字愈寫愈醜了。(有學生,說我的字不好看,我答應要改進。)
  再聯絡!
  還是‥謝謝文良老師!
  祝‥
心怡!
                  淑秋
                    (85)1996.10.06.日
 
============================================================
※舊文整修,首舖於「新聞台」。2024.04.10.三 00:00:01
◎潘文良《魚雁千里共今緣》劉淑秋_001。1996.09.05.四 15:30:09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1776271
佈告於臉書。
※內存於:我的網站/01/B/B8/B83/3e03.htm
■標籤:#老師 #學校 #開學 #教育 #讀書 #學習 #說話 #理念 #菩薩 #智慧 #慈悲 #寶貴 #諒解 #敏感 #改變

台長: 阿文
人氣(9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令營 |
此分類下一篇:◎劉淑秋_002-1
此分類上一篇:◎溫慧敏_00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