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其實是很久以前的電影了﹐2003年由彼得韋柏導演﹑改編自女作家 Tracy Chavelier的同名小說 。
維梅爾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歐洲中古世紀畫家。
我喜歡維梅爾畫中繁複華麗的基調﹐充滿了精緻無比﹑色彩濃艷的巴洛克風格﹐細膩﹑優雅﹑甚至﹐寫生入微到堆砌的地步。
而在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部電影之前﹐我還以為﹐那維梅爾畫中出現的景致﹐是僅僅會出現在畫中的絕麗。
看過電影之後﹐我又不得對這部電影的工作人員對維梅爾的色彩偏好﹑室內擺飾風格﹑以及畫中展現出來的意境和味道的熟稔﹐並將它們完整地以電影背景的形式畢恭畢敬地呈現出來的嚴謹﹐深感欽佩。
大部份的影評都說﹐這是一部蠻無聊的愛情電影﹐劇情略顯鬆散﹑愛情架構過於單薄﹑也沒太多的浪漫主義存在其中。
換句話說﹐是部頗為枯燥乏味的芭樂愛情片。
一開始﹐故事敘述女主角葛麗特拜別父母來到城市裡的畫家家中幫傭﹐其實看到這裡﹐後面的劇情已經可以大致上聯想出來了;總之家裡的男主人會愛上美麗的年輕女幫傭﹐既然是有關維梅爾﹐電影題名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想必就是畫家經歷愛情的靈感﹐深刻的體會﹐才得以完成的曠世鉅作。
果然﹐故事劇情沒什麼大起大落起承轉合﹐大抵﹐也就是這樣。
這部電影真正的好看﹐是在於畫面的美感。
而在看這一部電影之前﹐一定﹑一定要先熟悉維梅爾的畫作﹐不然﹐一定無法領略那鏡頭展現出的美﹑也一定無法明白導演攝影背景服裝美術設計甚至選角的煞費苦心。
首先從電影中維梅爾家的的女幫傭的選角開始說起。
如果看過維梅爾的畫作《倒牛奶的女傭》(圖2)﹐一定會覺得這位身材略顯肥胖﹑帶著白色頭巾﹑穿著純撲的黃色圓領上衣﹑藍色圍裙﹑工作時微微捲起袖子﹐總是沉靜地﹐帶著些微的無奈和認命的姿態的中年女傭﹐看上去十分面熟。
這名外表平凡﹑認真工作的中年女傭﹐因為成了維梅爾畫下的主角人物之一﹐似乎就讓她的生命﹐顯得不平凡了起來。
接著就是維梅爾家的畫室和拼花地板。
維梅爾流傳後世的畫作並不多﹐除了聖經和神話故事﹐其他就有有人物寫生﹑風景﹑和肖像畫三大種類。而至今我們所能見到的﹐總共也不過36幅。(傳說維梅爾一生只創作四十餘部作品﹐有幾幅已因故失傳於世﹐較廣為人知的大約僅有這36幅。)
但如果仔細研究過那些畫作﹐必會發現﹐其中在相同的房間看得見相同背景的--那扇總是出現在畫面左方的窗戶﹐窗戶中微微浮現的金色陽光﹐和背景上和畫中人物十分靠近的牆壁。
維梅爾畫中的光源多半來自畫面的左方﹐人物也似乎總面對左方﹐圖畫中的比例對比似乎也多半是以左半部延伸出來的;這似乎是他作畫的習慣。
而顯現出室內地板的畫作中﹐我們不難看到﹐維梅爾只畫過兩種地板:咖啡色的(也有可能是紅咖啡色的磚瓦)單色粗糙的原木製地板﹑這種單色地板配上的窗戶通常就是單調的方格子窗戶﹐窗戶通常緊閉﹐如《倒牛奶的女傭》(The Milkmaid) ﹑《被打斷音樂演奏的女孩》(Girl Interrupted at Her Music)﹑《地理學家》(The Geographer) 幾部作品。
電影中﹐我們看到傭人房﹑和後來格麗特打地鋪的閣樓房間﹐多半是以單調的咖啡色地板為背景的。
維梅爾其他畫作中出現的地板全部呈現黑色兩色的菱形拼花﹐而這類型黑白拼花地板所搭配的﹐似乎總是五彩彩繪﹑花紋精緻的數面雕花窗櫺﹐這是維梅爾畫作中較常展現出來的背景設計﹐如:《站在小鍵琴旁的女子》(Young Woman Standing at a Virginal) ﹑《一杯酒》(A Glass of Wine)﹑《二男一女》( A Woman and Two Men) ﹑《音樂課》(Music Lesson) ﹑《窗邊彈奏著魯特琴的女人》(Woman with Lute near Window) ﹑《畫室裡的畫家》(Artist’s Studio ) ﹑《演奏會》(Concert)﹑《寫信的女郎與女佣》(Lady Writing Letter with Her Maid) ﹑《情書》(Love Letter) ﹑《信仰的象徵》(Allegory of Faith) 等作品中﹐皆可見到相類似的景象。
究竟這樣的背景是真實世界中維梅爾自己的畫室﹑亦或是其他維梅爾時常取景的某個室內空間﹐如今的我們已無可考據了。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部電影中﹐舞台設計和攝影技巧﹐將這樣一個封閉的﹑夢幻似的神秘空間﹐完整地透過鏡頭﹐利用劇中維梅爾的畫室﹐原景重現似的﹐呈現了出來。
故事開始沒多久﹐當葛麗特初次進入維梅爾的畫室﹐電影已經將維梅爾的畫作中﹐最傳奇﹑也被重複過最多次的一個背景設計﹐完整地化為現實﹐展現在觀眾面前。
那總是出現在鏡頭左邊﹑一扇又一扇交疊重複的彫花彩繪窗戶﹑那窗邊堆置著雜物的小桌﹑窗戶外隱隱透出的亮金色溫暖陽光...
仿彿﹐仿彿它們果真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仿彿它們從維梅爾的畫中﹐轉活了過來﹑從厚布油畫板上﹐跳躍出來。
看到如此傳神的展現﹑和如此精細的背景佈置﹐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在電影的帶領之下﹐我們幾乎走入了維梅爾的家﹑走入了他一幅又一幅﹐濃艷華麗的畫作之中。
仿彿身入其境。
在電影中出現的﹐因為維梅爾見到格麗特在擦窗時引發的靈感而做出的畫作《拿水罐的女孩》(Young Woman with a Water Jug)(圖3)﹐在鏡頭帶過格麗特的一霎那﹐我們仿彿看到了﹐維梅爾的精彩傑作幻化成了真﹐那個窗前的女孩﹐活生生的出現了在我們眼前。
就連之後被格麗特搬開的椅子﹐都沒被電影工作人員忽略﹐忠實地在背景中展現了出來。
電影中有一架只有維梅爾的妻子凱薩琳娜會彈奏的鋼琴(風琴?)﹐實際上那也是維梅爾畫中曾經出現過的背景物件。
《演奏會》(Concert)(圖4)這幅畫中﹐就真實地出現過這樣的一部平臺琴﹐琴蓋打開後﹐內部出現一幅曠野 風景圖畫﹐畫中有藍天﹑有樹林﹑也有橙黃的綠野。
看到這些電影中的經心設計﹐就好似﹐維梅爾的每一幅畫﹐頓時成了真。
電影來到的外景(維梅爾家以外的背景)﹐我們看到了格麗特和中年女傭從市場買菜回來﹐手上挽著菜籃﹐緩步走在一條人聲鼎沸的黃土地的窄街上﹐經過一條幽藍色的河濱﹑河邊有船隻也有搬運工﹐交織成一個熱鬧的城市一景。
如果將旁邊的熙來攘往的路人減少一些﹐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正是維梅爾的《德夫特即景》(View of Delft) (圖5)這幅畫中的景象。
而電影中維梅爾居住的﹐紅瓦白牆的獨立小屋﹐屋旁有條小巷子般的通道直達後院﹐這個設計﹐自然就是拷貝自維梅爾的《德夫特街景》(Street in Delft) 一畫了。
電影中被維梅爾的贊助人范.盧文在公共場合稱讚﹑後來畫中女主角成為他的老婆的畫作﹐是真實存在的一幀作品﹐畫名叫做《二男一女》( A Woman and Two Men) 。
畫中和亮橘紅色禮服的美麗少女(電影中范.盧文的老婆)調情飲酒的男子﹐就是電影中色慾熏心﹑不斷想染指格麗特的有錢色老頭范.盧文。
至於歷史上﹐究竟這幅畫中的主角究竟是不是范.盧文﹐那就不得而知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畫中﹐有一名陌生的神秘男子坐在房間的角落呈深思狀﹐在電影裡並未交代該男子究竟為何人;而歷史上對這幅畫中的幾名主角﹐更是無跡可尋。
而電影的主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格麗特﹐自然是維梅爾最膾炙人口的知名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圖1)的翻版﹐電影中格麗特的穿著打扮﹑神情﹑動作﹑眼神﹑頭巾﹑耳環﹑紅灩灩的嘴唇﹑甚至那似笑非笑﹑略略撩人感的姿態﹐以及畫中一片漆黑如墨的神秘背景﹐均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原畫如出一轍。
如果不是這和維梅爾的傑作作品絲絲入扣的影像處理﹐忠實地讓觀眾體驗了維梅爾的藝術美感﹐光憑這部電影的劇情和整體結構﹑手法﹑還有演員的表現﹑劇本的張力來說﹐《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實在是一部十分平凡無趣的作品。
但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最真實﹑最完整的維梅爾的藝術之美﹐將它們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在觀眾眼前﹐就衝著這其中原本只屬於藝術作品中的美﹐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這部電影。
但前提是﹐你必須是維梅爾的畫迷﹑並且先將維梅爾所有的作品﹐先研究了個透徹﹐才能坐下來好好地欣賞﹐這部電影中最極致的﹐維梅爾式的美感。
圖1:維梅爾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圖2:維梅爾作品《倒牛奶的女傭》。
圖3:維梅爾作品《拿水罐的女孩》。
圖4:維梅爾作品《演奏會》。
圖5:維梅爾作品《德夫特即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