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都城隍廟
與廟前小吃攤冒出的油煙同樣地熱鬧滾滾,
經常人潮川流不息。
門前的一對老石獅,
則堪稱臺灣石獅界的明星之一,
曾經發行過郵票,
其青斗石的石皮
也在香客往來情不自禁的動手盤撫下,
愈發濃綠油亮。
根據《淡水廳志》記載,
新竹城隍廟
乾隆十三年(1748)同知曾曰瑛建。
五十七年(1792)袁秉義重修。
嘉慶四年(1799)捐建後殿,祀觀音佛祖。
可知至1799年嘉慶初年,城隍廟已有前中後三進的格局,
之後嘉慶八年(1803),在廟左添建觀音殿,以後殿祀城隍夫人。
並經道光八年(1828)、三十年(1850)及光緒十七年(1892)等多次重修。
城隍廟對看牆青石水車堵,推測戲齣為"哪吒鬧東海",部分人物之人頭為後補。話說城隍廟三川殿的日治龍柱修補的地方也不少,觀其做工至少是民國70年以後所為的了。三川殿龍柱龍眼、龍鰭等多處為新補青石水磨沉花博古堵頗為雅緻耐看
石雕版"伯邑考撫琴" 木雕版"伯邑考撫琴"1976年郭秋福作湳搪"單刀赴會"
目前廟貌主為日治大正十三年(1924)由泉州大木匠師王益順主持再修所致。
今三川殿石作大多皆為日治時期作品,
前殿後步口的一對龍柱,
亦出自日治時期名匠辛阿救之手。
那麼這對石獅是否與城隍廟大多數的石作一樣,
都成於日治時期王益順主持的是次修建呢?
雖然這對石獅並未留下刻款,
也未見碑碣帳冊或改建前老照片足資比對。
不過筆者以為,
城隍廟門前此獅和祂的基座,
應該是清朝的古物。
新竹城隍廟門前石獅我的理由
其一是根據此對石獅的造型規制來判斷,
首先獅子的身形挺拔,
上身撐起甚多,
與晚近的石獅姿態多平緩臃腫有很大的不同﹔
再者其造型講究大塊文章,
先關照整體勢面,
再於細微處收拾呼應,
明顯與日治時期流行的繁複作風不同;
三者,
經與全台石獅比對,
惟流暢度不及朝天宮之石獅,
稍有板硬不順之憾。(我個人懷疑城隍廟石獅在早期(日治?)曾經有修刻過,
因鬃毛的紋路及許多地方的輪廓線常有中斷不順的狀況)
此外,石獅與其下白石基座俱比例調諧,
尺幅寬矮嬌美,
且座腳造型簡練,
各堵仁裝飾雕琢亦素雅大氣,
推測年代亦在日治時期之前。
城隍廟前公獅 公獅側面,可注意基座的做法相當特殊 公獅側面另一角度,可見將綁繫石獅鈴噹或纓穗的項繩繞結出結飾,此一作法在清代中葉曾風行一時。 母獅一景。其雕工處處可見骨肉,架式緊密極具張力。
鬃髯、肢幹等處薄如片狀,卻不覺其單薄,反而愈顯其厚,更見匠師的功力。
背鬃狀如行雲流水,極為雅致,項繩結飾與公獅同。
撇除上述極為個人主觀的"心法"不論,
若細細觀察
還可發現此對石獅除石獅和基座外,
基座的下方墊了一方石座,
此一做法極是罕見。
甚者再細看兩隻石獅當中,
只有公獅基座內側座腳下沿缺損,
故下方的石座還特意作凸字形補充缺失。
若此對石獅與三川殿店其餘石作皆成於日治同一時期的話,
實在不必如此大費周章。
其他基座處再無如公獅內側基座之特殊作法。 拜殿白石圓龍柱,柱身飾鷹、獅、鳳、麟等祥瑞禽獸,造型及裝飾作風皆近清代中、末期風格。惟懷疑早先或有修刻過。
因此,
綜合諸點並參諸廟史,
個人推測
此對石獅應為清朝古物,
若參諸其風格,
比較接近清道光8年~30年(1828~1850)之作風,
與乾隆乃至嘉慶初年之作風相差較遠。
所在:新竹都城隍廟
材質:青斗石/基座花崗白石
尺寸:♂深57×寬41×高93.5/基座高40.5
♀深69×寬40×高94/基座高40
清潔前照片,及剛刷下的厚厚灰塵。同一龍柱剛清過的柱珠,判若兩物呀!!!!!文末碎念一下,
新竹城隍廟的好些石作彷彿從不清掃的,
其上經常卡了一層超級厚的灰塵(如辛阿救的龍柱和門前石窗即是一例),
每次欲拍照記錄都看不下去,
只好自備清潔用具稍稍拂拭一番,
不然實在不能看呀~
特殊刷頭難得派上用場,但更高處就無能為力了(攤手~)
2015東港速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