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3-02 01:50:37| 人氣10,78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粵語外來詞研究(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由於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 且地理位置優越, 自殖民地時代伊始, 已是國際商務中心, 成為各國文化交匯之處. 加上本港經濟富裕, 資訊發達, 市民的教育程度普遍較高, 此等因素加強了大眾接受外來新事物及掌握外來語的能力. 因此香港出現的外來語數量及種類均甚多, 且廣為市民所用. 本文將從類型、特點、運用三方面討論本港所見的粵語外來詞.


甲. 粵語外來詞種類分析

一.英語外來詞

  香港深受西方文化影響, 故所見的外來詞以英語為最. 其外來詞有下列若干種類:

  1.音譯

  幽默, 巴士, 的士, 芝士, 檸檬, 忌廉, 雷射, 結他, 菲林, 卡通, 迷你,
   梳化, 派對, 沙龍, 高爾夫, 卡, 咪, 霉(mou), 浪漫, 俱樂部, 的士高
   葡萄牙, 西班牙, 歇斯底里

    英語音譯詞是最常見的外來詞, 部分例子需要說明一下:「卡」是card
的譯音, 指一張張的小紙片, 又譯作「咭」; 同時也是car的譯音, 指車廂或貨櫃車的貨櫃, 如「車卡」、「貨卡」等. 「咪」既是「咪(米)高風」(microphone)的省稱, 也是長度單位metre(meter, 按此字本來自法語)的首字音譯, 亦作「米」; 還可以是英里mile的音譯. 「霉」本讀mui , 被借用作mold的譯音, 讀如mou .「浪漫」是romantic的首二字音譯, 具譯為「羅曼蒂克」.

    「的士高」即disco, 後者其實是法文discotheque的省略, 六十年代譯作「的士夠格」, 隨著英語disco的流行, 這譯名現今已甚少使用.「歇斯底里」音譯自hysteria, 指人情緒激動、舉止失常的狀態, 有人誤以為此乃漢語成語.「幽默」為humor的譯音, 與「風趣」意義相近, 有人以為後者也是外來語, 實際上「風趣」乃漢語本有的詞語. 「葡萄牙」與「西班牙」分別譯自Portugal及Spain, 兩詞最末的「牙」音與原詞不甚對應, 原來此兩詞並非現代的漢語或粵語譯音, 而是出自清人的福建方言譯音. (清人徐繼畬編纂《瀛寰志略》時, 參考旅居福建多年的美國人的地方譯名)

  2.意譯

  跳蚤市場, 蜜月, 熱狗, 班房, 電子郵件
  生物學, 細胞質, 溫度計, 電視
  牛油, 雪櫃, 百葉窗, 電腦

    上例第一行直接意譯自英語原詞, 詞中每一語素均可跟英語原詞對應, 如跳蚤—flea市場—market; 蜜—honey月—moon; 電子郵件的英語為e-mail, e是electronic(電子的)的簡稱, mail是郵件, 故全譯為電子郵件. 至於班房, 很多人都沒留意是class(班)room(房)的意譯.

    第二行的也是意譯自英語原詞, 而詞中語素可跟英語原詞對應, 但並非如第一行的詞般, 那麼容易看出它們和英語原詞的關係. 若對英語的語源、詞根及詞尾沒有一定的認識, 可能誤會其與第三行的詞同類. 生物學譯自biology, bio-是「生物的」, -logy是「學科、學問」; 細胞質乃cytoplasm的意譯, cyto-是「細胞的」, -plasm是「物質」; 溫度計的原詞為thermometer, thermo-代表與熱或溫度有關, -meter表示測量工具; 電視則是由tele-(電傳的)和vision(視覺、影像)組成的television的意譯.

    第三行的詞是翻譯新出現的外來事物, 但既非音譯, 亦非直接對譯英語原詞的意思, 而是根據該事物的性質、特點、用途等方面, 替其造一新詞. 牛油的英語原詞是butter, 因其來自牛, 狀如油類, 故名(牛油另有譯名作「品脫油」); 雪櫃的原詞乃refrigerator, refrigerate是冷藏之意, 因其形如櫃, 內裡又有冰塊凝固, 因以為名; 百葉窗的原詞為shutter, 因其層疊相依, 狀如牛百葉, 故名牛百葉窗. 後因牛百葉名字不雅, 略作百葉窗. 電腦即computer, compute是計算之意, 漢語因而譯作「電子計算機」. 因其能作複雜計算, 好比人腦, 故粵語譯其為電腦.


  3.音意兩譯

  a.音譯加說明詞

    啤酒, 啤梨, 漢堡包, 吉普車, 來幅槍, 士多房, 桑拿浴, 周打魚湯, 地厘蛇果, 嘉年華會, 卡片, 車厘子

      以上這一類詞, 先音譯英語字詞, 後加上一個詞補充其意義. 大部分後加的詞表示該事物所屬種類, 如啤酒及啤梨的「啤」分別是beer和pear的譯音, 後加詞則表示前者屬酒的一類, 後者則是梨的一種. 少數後加詞是對該事物的形容, 如卡片和車厘子, 前者的「片」是形容一張張的卡(card), 後者的「子」則是形容一粒粒的cherry(車厘, 即櫻桃. 一般不單言「車厘」, 必與「子」連用).

      特別要說明的是, 地厘蛇果指蘋果,「地厘蛇」為delicious(美味)的譯音, 又略作「蛇果」, 唯今人已經少用.

  b.音意譯混合

    新西蘭, 新澤西, 新德里, 劍橋, 阿美利堅合眾國, 聖誕卡, 奶昔

      上述詞語跟之前一類不同, 前一類的詞是於音譯後額外加上說明詞, 上列詞語則是半音譯半意譯.

      首三詞的「新」字均譯自new, 除新西蘭另有全音譯「紐西蘭」外, 餘者皆為定名. 劍橋即Cambridge, 首音節Cam用音譯, bridge則意譯. 阿美利堅合眾國即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如今較少用, 不及「美國」常見. 聖誕卡及奶昔分別為christmas card和milk shake的翻譯, 皆是前一語素意譯, 後一語素音譯.


二.日語外來詞

  香港自經濟起飛以還, 受日本文化影響日深, 是以筆者將日語外來詞別立唯一類舉例如下:

  文化, 經濟, 寫真, 料理
  社會, 新聞, 投資, 圖案, 動畫, 雜誌, 宗教, 哲學, 電話
  物語, 壽司, 空手道, 榻榻米, 大出血, 大廉賣, 好評, 人氣, 卡拉OK
  呎, 噸

    跟其他語言的外來詞不同, 日本也使用漢字, 故日語外來詞並非音譯或意譯, 而是直接取用其漢字(少數如「榻榻米」、「卡拉OK」除外).

    第一行的詞亦見於漢語, 但日語用以表達不同意思.「文化」、「經濟」、「寫真」古已有之, 原來分別是「文治教化」、「經世濟民」、人像繪畫的意思, 日語則是culture及economics的翻譯和人物照片.「料理」於漢語中作照料解, 日語則指飯餐.

    第二行的是日語新造詞, 原來不見於漢語, 但已廣為華人所用. 這些詞語都是數十年前日本對西方外來詞的翻譯, 清人翻譯外來詞時直接取用日本的現成譯名. 例如我們每天所看的新聞(news)、雜誌(magazine), 用的電話(telephone), 討論的社會(society)、哲學(philosophy)、宗教(religion)等. 其融化入漢語及粵語的程度, 甚至令人不察覺它們是日語.

    第三行的是日語固有的詞語(而非翻譯外來詞), 一般較前一類容易分辨它們原屬日語. 這些詞部分是日本獨有事物, 如壽司(sushi)、空手道(karate)、榻榻米(tatami)、卡拉OK(karaoke)等; 部分則是見於漢語及粵語的概念的日語說法, 如「物語」即故事,「大出血」即瘋狂購物(漢語稱「大甩賣」),「好評」指受到好的評價,「人氣」則指受歡迎程度.「大廉賣」即「大平賣」, 口語一般不這樣說, 多見於書面.

    值得一提的是, 卡拉OK(karaoke)雖是日本人發明, 但此一詞本身卻屬日英混合詞. Kara是日語「空」的意思, oke則是英語orchestra(樂隊)首二音節的音譯. 隨著卡拉OK於世界日益流行, karaoke又重新進入英語中成為新詞彙.

    第四行的詞日本叫「國字」, 即日本人的自造字.「呎」是英制長度單位foot的翻譯, 日語讀作fuito;「噸」則是重量單位ton的翻譯. 許多人以為它們是漢語新造的翻譯詞, 其實不然.

    此外, 日語外來詞還包括不少人名和地名.

三.漢語及其他方言外來詞

漢語(普通話):
  這是指進入粵語中的內地流行語或俗語, 例如:

  幹部, 單位, 同志, 老粗, 特區, 爛攤子, 大鍋飯, 一刀切, 一條龍,
  小報告, 小道消息, 山頭主義

  按: 幹部及單位分別指官員及機構; 特區則指中央對其施行特別政策的地區, 如深鎮是「經濟特區」, 香港及澳門為「行政特區」; 大鍋飯, 香港作「大獲飯」.

  港人對部份詞語的用法跟內地的原意有異, 例如「同志」原是中共黨內人士彼此的尊稱, 港人卻指同性戀者.


壯語:
  粵語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中, 受到鄰近地區方言的影響很大, 壯語即其中一種廣被粵語吸收的方言. 比漢語的情況更甚, 壯語外來語已高度融入粵語中, 成為粵語的日用詞彙, 有的已有逾千年的歷史 . 一般人多以為這些詞是粵語的俗語, 而不知其真正來源. 茲舉若干例子如下, 左面的是壯語字音, 右面的是粵語字詞及字音(部份字詞僅存於粵語的口語中, 書面沒字可寫), 括號內的是其漢語意義.

  Un —ong (推) tap —塔 t’ap (鎖)
  mau —mau (蹲) tam —掂tim (觸碰)
  lam — lam (倒塌) sai — o徒 sai (浪費)
  ha —蝦ha (欺負) ngau — o傲 ngou (搖)


藏語: 喇嘛(lama)
  喇嘛意為「上人」、「上師」, 是藏人對僧人的尊稱.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

蒙古語: 達賴(Dalai), 哈達(hatag)
  達賴, 蒙語意思是「大海」,「達賴喇嘛」乃元代皇帝對一西藏喇嘛所封的尊號. 哈達是藏族的一種顏色長絹(以白色最常見), 用以獻予客人或長輩表示尊敬. 藏語稱為「卡達」(khatag), 蒙語則作「哈達」, 漢地卻用了後者的譯音. 漢語及粵語中直接來自蒙古語的外來詞很少, 上述兩例均經藏語輾轉傳入漢地.


四.其他語言外來詞

  粵語中尚有許多來自不同語言的外來詞, 茲舉較常見之例子如下:

法語: 冷(laine), 普羅(proletariat)
  「冷」即粵語「冷杉」(毛衣)的「冷」, 指以動物身上的毛做成的紡織衣料;「普羅」全譯「普羅列塔利亞」, 原意為無產階級, 後引申指窮苦大眾. 現在英語中的部分詞彙亦來自法語, 這些詞彙又輾轉成為粵語的外來詞, 如meter、disco等(見前文).

希臘語: 希臘(Hellas), 宙斯(Zeus), 奧林匹克(Olympic)
  希臘一詞音譯自希臘文的Hellas, 而非英語的Greece. 由於「臘」字為las的對譯, 因此現今許多人將之讀成「希獵」是錯誤的; 宙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神名; 奧林匹克是希臘的地方名, 由於古希臘每4年便於此舉行包含體育競賽的祭典, 後世遂以之命名四年一度的國際體育賽事.

斯拉夫語: 南斯拉夫(Yugoslavia)
  此乃斯拉夫語的半音譯半意譯名詞,「南」是yugo的意譯,「斯拉夫」則為音譯.

德語: 海洛英(Heroin), 蓋世太保(Gestapo), 馬克(mark)
  海洛英是一種軟性毒品; 蓋世太保是希特拉時代的特務; 馬克是德國的貨幣單位.

馬來語: 檳榔(pinang)

梵語: 佛陀(Buddha), 偈(gatha), 劫(kalpa), 魔(mara), 閻羅(Yama raja) ,
   剎那(ksana), 支那(Cina, China)

  梵語乃古印度語, 由於佛教自東漢已傳入中國, 大盛於中國, 歷朝不斷有佛經翻譯, 故梵語外來詞融入漢語者甚多. 佛陀意為「覺悟者」, 是佛教徒對其教主釋迦牟尼(Sakyamuni)的尊稱, 一般略作「佛」; 偈具譯「偈陀」、「伽陀」, 原意是詩, 漢語用以稱呼聲律不嚴格的韻文(因翻譯梵語詩時很難兼顧韻律, 故譯出來的「偈」絕大部分是無韻的排句). 粵語更泛指談話內容, 如「傾偈」(聊天); 劫, 具譯「劫婆」, 原意是時間或時間單位, 因佛教相信世界經過若干劫後會遭毀滅, 故漢語將之引申作災難之意.

  魔即妖魔, 乃「魔羅」之略; 閻羅則是「閻摩羅闍」的省稱, 其為佛教及印度教中掌管地獄的神祇的名字. 又說成「閻王」、「閻羅王」;「剎那」是古印度的時間單位, 漢譯「念頃」或「一念」, 約0.013秒. 今引申指極短時間;「支那」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 相信是「秦」的譯音(支那cina本應作cin, 後補上元音成cina, 英語轉為China), 佛經中又作「振那」. 清末民初時日本人以此稱呼中國, 有時中國人也會這樣稱呼自己的國家, 但如今已經甚少使用.


五. 無法辨識來源的外來詞

  絕大部分粵語外來詞都能尋根追源, 只有極少數例外, 例如:

     金梳, 咕喱

  金梳是香港三、四十年代的流行語, 意謂送禮或打賞. 一說其為英語cumshaw(賞錢)的譯音, 是當時乞丐向西人討錢的用語; 一說是come shore(來上岸)的譯音, 是碼頭小販叫賣之語; 一說是當時西人聽到港人受到打賞後說「感謝」, 遂據粵語(或謂廈門語)音譯之. 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

  咕喱指搬運工人, 是英語coolie的譯音, 漢語譯作「苦力」; 但亦有謂coolie是漢語「苦力」的譯音. 不知孰是孰非.

台長: 主席
人氣(10,78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