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17 11:49:09| 人氣8,597|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梅莉史翠普計畫:《暗夜哭聲》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暗夜哭聲》A Cry in the Dark (1988)

 

導演:Fred Schepisi

合演:山姆尼爾

 

奧斯卡:第61屆最佳女主角入圍

坎城:第42屆最佳女主角

 

角色:育有二子一女的澳洲女子琳蒂。

職業:家庭主婦。

 

 

本片改編自發生在澳洲的新聞事件。一名澳洲婦人琳蒂和丈夫與三個孩子到澳洲郊外露營,其中最小的女兒卻失蹤了,營帳旁留有血跡。根據母親琳蒂的說法,她在聽到女兒哭聲後,到營帳察看時,發現了野狗從營帳內出來,且發現女兒已經不見蹤影。於是警方獲報搜尋時,只找到孩子的衣物,卻從未找到孩子的遺體。當時澳洲大批媒體開始報導此事件,並且大眾言論開始導向殺嬰兇手不是野狗,反而開始懷疑母親行兇的動機,甚至檢方也以謀殺罪名起訴琳蒂而喧騰一時。訴訟延續數年,琳蒂期間懷了新的女兒,也入監服刑了數年後,案情才大幅翻轉,最後的結果是無罪釋放,但琳蒂能夠重回社會重回家庭的懷抱嗎?

 

劇情看來曲折離奇,不可思議,感覺是編劇編出來的劇情,但這卻是真真實實地發生在澳洲社會的事件,到底是這個社會怎麼了?媒體怎麼了?司法體系怎麼了?還是其實是我們怎麼了?

 

雖然烏龍判決舉世皆有,因為輿論壓力或是檢方偏見影響案情發展也不新鮮,許多電影也曾深入此議題探討,比方曾得到柏林影展金熊獎的《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1994),就因為警方逼供而變成爆炸案主謀,讓一干被起訴的年輕人家破人亡,事後證明與他們無關,但卻人世已非,無法挽回。澳洲籍導演Fred Schepisi顯然在當時也感受到這個案情的影響力,也看到了其中的荒謬與事實,因此藉由這個事件,來喚起人們看事情的真正角度。

 

但是《以父之名》著重的是主角內心的衝突與成長,《暗夜哭聲》顯然更關注的是大眾的反應和輿論的影響,還有那些嗜血的媒體。因此片中我們並未看到女主角琳蒂的內心轉折,失去孩子後反而被指控為兇手,這樣匪夷所思的改變,理應很好發揮,但是琳蒂就如同當時媒體或是大家看到的樣子,冷靜克制還帶點不屑與自傲,因此受到的圍剿與攻擊,也就可想而知。

 

我覺得導演是有意不多著墨琳蒂的內心世界,也不太煽情地陳述她所受到的委屈,因為我認為他刻意不讓琳蒂變成一個太好太完美的完人,變成一個受害者模樣,而是表現出當時她出現在眾人面前的樣子,因為這樣他才能陳述他想說的主題︰當主觀的意念主導一切時,是否變成更可怕的禍害。因此,就因為琳蒂沒有痛哭流涕地符合大家對於喪親母親的想像,她就變成謀害的兇手?就因為琳蒂和丈夫信奉的是比較特殊的宗教,就把這宗命案想像成獻祭儀式?就因為某些專家學者判定找到嬰兒遺留的衣物的領口部分不是被咬掉的而是被斬首的推測,然後進而推測母親是兇手?就因為母親或是父親的某些證詞有點含糊不清,就認定當事人說謊?現在看來荒謬,但當時大眾被憤怒的情緒所導向後,結果就會朝著完全不同的答案方式。

 

於是當琳蒂對於檢方指控所回應:所以你的意思是說,我在5分鐘之內,先在車上殺了小孩後(因為車上有發現血跡,後來發現這款車子是用某種類似血的液體做為止滑還什麼的),然後在帳棚四週灑上血跡,附近還偽造了動物的足跡,之後換了衣服,完全沒事地走進人群,然後偷偷控制了預藏的錄音,在遠處播了孩子的哭聲(因為當時有其他人聽到哭聲),之後急忙跑到帳篷,徉裝孩子被狗咬走了。然後檢方只淡淡的回應她:不要低估你的能力。

 

 

梅莉史翠普難得接演不是美國本地的影片(本片是澳洲片),在美國以外的英文片名是Evil Angels,邪惡與天使這兩個應該是反意字的詞彙卻出現在形容一個女人,也直接表現出這個女人給世人的觀感,也難怪有一場:丈夫走出法庭後,拿出放大的照片(琳蒂與女兒親密的合照),說大家都覺得琳蒂冷血,但她就和其他愛女兒的母親沒有甚麼不同。但妙的是,哪一場戲,導演仍舊讓琳蒂戴著厚厚的墨鏡不發一語,既沒刻意討好大眾,也不多做解釋,交給觀眾公評。因此在導演刻意營造下,梅姨在本片實在不甚討喜,她仍舊稱職,但本來主題就不在於琳蒂的掙扎或是她的痛苦心路歷程,而是大眾與論與媒體的影像力有多驚人,看看導演在事件發生後,不斷地插入路人的評論,從同情到懷疑到一面倒的撻伐再到同情,眾人不只被媒體操縱,也被自己的情緒操縱,於是三人成虎,懷疑變成事實,臆測變成結論,最後良心再推翻自己,最後到底是不是事實已經不重要了。

 

因此梅姨角色看似峰迴路轉,但傳統可得獎的高潮片段幾乎沒有,即使審判的高潮戲,也只看到女性的堅強,因此如果單就角色角度而言是可惜的,整部電影導演手法壓縮了梅姨可發揮的空間,梅姨只剩下拼命模仿本尊卻無法深入本尊靈魂的窘境。雖然當年的坎城影后給了此片的梅姨,我覺得當年除了是對梅姨出道以來的演技推崇(當時梅姨三大影展影后還未有一個入袋),更多用意在鼓勵全片。

 

當年奧斯卡女主角競爭激烈空前,幾乎人人可能獎,各各有資格,因為不管是《危險關係》中精明狡詐爆發力十足的葛倫克羅絲,《上班女郎》裡力爭上游讓人心疼的梅蘭妮菲絲葛瑞,或是《迷霧叢林十八年》扮演致力保護動物的傳奇女生態家Dian Fossey的雪歌妮薇佛,以及最後得主《控訴》中受盡屈辱身心俱疲卻又堅強的茱蒂福斯特,我覺得幾乎勢均力敵,而梅姨難得是這個項目最弱的也最不討喜的,因此如果知道茱蒂福斯特會再得獎,我寧願葛倫或是梅蘭妮得,因為他們再也沒有比今年演到更好的角色了。

 

至於梅姨,連兩年不討喜的演出(前一年是《紫苑草》),當年甚至出現反梅姨的聲浪,以前推崇梅姨的影評人開始嫌棄梅姨演技,覺得她演法矯揉做作又冷漠,只是在演戲而失卻了真實情感,現在看來梅姨這兩部電影的確有這問題,但我真的覺得問題出在導演,讓梅姨原先的優勢反而成為缺陷,讓梅姨當年的確沉寂了一段時間。

 

 

台長: 哈比人
人氣(8,597) | 回應(2)|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梅莉史翠普 |
此分類下一篇:梅莉史翠普計畫:《誘.惑》
此分類上一篇:梅莉史翠普計畫:《越戰獵鹿人》

hatsocks
據澳洲朋友說,梅姨的演出精準地抓到事件主角的神態;當初事件發生時,母親在媒體鏡頭前的冷靜,確實引起很多爭議。
也許,我們都只愛看事情的表象,卻不願真正深入了解事件或當事者內心的真相。
因此我認為梅姨的表演是成功的,觀眾越是對她的角色沒有同情心、甚至感到距離感,就越代表透過鏡頭觀看事物的偏差性。(一如新聞媒體刻意強調母親的冷靜,造成話題與爭議!)
2011-04-19 16:38:52
版主回應
所以就梅姨表演方面是有點可惜的,她成就了導演需要的主題面貌,卻失卻了人味。
不過當年澳洲自己的電影獎把影片/導演和女主角都頒給這部,肯定了梅姨的表演,因為連他們自己檢視下都覺得成功,應該就是最好的讚美了。
2011-04-19 21:18:16
威爾剛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6 08:06: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