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06 12:48:05| 人氣1,8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高等教育中的性別隔離與女性就業》讀書報告(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三的教育社會學報告,



*******************************

《高等教育中的性別隔離與女性就業》讀書報告(一)


論文:高等教育中的性別隔離與女性就業
作者:陳曉穎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6月


一、 前言


在過去的歷史中,性別歧視一直存在,女性常被剝奪教育權、財產權、婚姻自主權、政治權。性別隔離也一直存在,女性被限制在家庭內工作,即使出外工作,女性能從事的職業,依然有限,即使她們有能力可以向上發展,也常受歧視而被打壓;女性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即使女性受教育也不是為了女性個人的發展,而是讓他們可以成為好妻子或好母親。女性直到20世紀才有女性運動,使得女性在本世紀得到政治投票權,女性權益慢慢提高,甚至女性也有更多受教育的權利,甚至到受高等教育。不過,本來女性受高等教育,依然是屬於少數,但隨著時代變遷,男女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經幾乎相等,可是性別隔離依然存在,存在於高等教育的科系中,有些科系就是女性集中的科系,有些科系是極少女性才會去就讀的科系,本文(以下所提及的本文皆指《高等教育中的性別隔離與女性就業》)要證明高等教育中的確存在性別隔離的現象,並且女性所選擇的科系,影響到她們將來的職業,而形成將來她們職業上的性別隔離。


二、研究目的、假設、方法


(一)研究目的


教育一直是決定社會地位、社會流動機制的主要影響因素,所以受教育成為一個人改變社會階級向上流動的重要管道,教育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尤其高等教育,除了社會地位之外,更可以決定一個人將來的職業取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將來的職業,比起沒有受過的人,更容易有社會、經濟地位,更容易有高的待遇,更容易可以從事專業性的工作。


台灣的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在近幾十年已經大幅提高,例如入學率,在6-11歲上,由68.6%(1951年)提高到99.4%(1994年),12-17歲上,1994年也已經達到88.59%,18-21歲部份,也達到24.99%。在高等教育部份,女性在大學生的比率中,也由1940年的10.89%提高到1994年的46.98%,可是這就代表男女受高等教育上的完全平等嗎?


國外研究中,存有高等教育科系的性別隔離,女性仍處於社經地位低的科系,將來的職業收入、地位、聲望也低於男性。


所以作者想探討是否我國也存有同樣的性別隔離情形?原因為何?對女性就業產生什麼影響?經過數次的教育擴張,女性越來越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情形下,這種性別隔離情形是否有改善?本文就這幾個問題去做探討,即為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設


本文設下六個問題,並提出假設,作者的假設是社會變遷以國民所得提高、家庭結構核心化、職業結構轉向以第三級產業為主,影響到高等教育,促使高等教育擴張。第二個假設是影響高等教育擴張的因素,亦為影響女性高等教育參與的因素。第三個假設是因為兩性教育參與方式不同,所以高等教育中存在性別隔離。第四個假設是近十年來高等教育中性別隔離的狀況,為女性進入傳統男性為主科系的比例高於男性進入傳統女性為主的科系。下一個假設是經濟、家庭、職業結構變遷影響性別隔離的轉變。最後一個假設是高等教育的性別隔離延續到職場,形成職業的性別隔離。


(三)研究方法


以統計、測量的數據作為資料來源和研究對象。資料多來自於政府官方的統計數據,例如行政院主計處、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教育部的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和各大學在學和畢業學生的人數。以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平均每戶可支用所得為經濟發展指標;以各級教育學齡人口在學率、教育經費佔GNP比例,為教育發展指標;以婦女勞動參與率、婦女生育率、每戶平均人口數,為家庭結構變遷指標;以三級產業勞動參與比例,為職業結構變遷指標;以各級學校女性在學比例,為女性教育參與的指標;以各大學、各學院、各科系的學生性別比例,為大學中性別隔離的指標;以大學教育程度就業者的職業,和大學程度就業人數的行業別,為女性高等教育與職業性別隔離關係的指標,其中職業的分類也是以行政院主計所分的十大類為依據。


三、書摘


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與討論」,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第一章分為三個小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問題」,第三節為「重要名詞解釋」。


第一節,前一部份已提及。第二節:探討社會變遷以何種方式影響高等教育和女性的參與,及高等教育中性別隔離的狀況,和近十年的轉變,並探究其原因。以及女性高等教育與職業的相關。


第三節:將本文中所用的重要名詞做定義。社會變遷在本文中集中於經濟發展、家庭和職業的結構變遷。高等教育則限於討論在大學教育內。性別隔離指在學學生男女比例相差程度。職業隔離,指一個職業內男女比例的差別。


第二章分為五個小節,第一節為「台灣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第二節為「社會變遷與教育」,第三節為「高等教育」,第四節為「高等教育中的性別隔離」,第五節為「高等教育與女性就業」。


第一節: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經過經濟重建期、工業發韌期、工業成長期到工業轉型期,經濟發展帶動社會各層面的改變,影響到社會變遷。社會變遷指的是在各種因素下對社會結構、社會現象、及社會成員在功能、意識型態是及價值判斷上所產生的一種改變。社會變遷過程包含的層面非常的多,其中之一就是教育,而台灣的教育發展和教育參與,與台灣的社會變遷更有高度密切關係。


第二節:認為社會變遷與教育的關係,有三種,可是作者認為兩者其實互為因果,互相影響。首先,「經濟發展對教育參與之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力影響到這個國家國民的教育參與,多是反映在各級學校在學率,也有的以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毛額比例為指標;在經濟力比較低的國家,國民可能在受完基本教育之後,就必須投入就業市場,可是在高度經濟的國家,國民有能力負擔高等教育的費用,也承受的起因為升學而失去的工作收入,同時當時的社會發展,本身也需要高等人才;所以經濟成長帶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人才的充沛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兩者互為因果,所以隨著國家發展的不同,每個時期所訂定的教育目標也不同。台灣教育參與的擴大,與台灣經濟發展有密切關係,越成長越需要高等人才,此外也與傳統家長重視教育有關。


其次,「家庭結構變遷對女性教育參與之影響」,過去農業社會,子女數眾多,經濟力又有限,在重男輕女下,女性被限制受教育的機會,後來隨著經濟發展,女性較有機會得以入學,但仍缺乏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就是當家庭經濟力有限下,男性為首先受教育的對象。但後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家庭結構的改變,子女數變少,由大家庭到核心家庭,女性不再單純只是生育、照顧子女、家務的功能,女性因為經濟需求,也必須投入就業市場,改變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所以由女性勞動參與率、生育率、家庭平均戶量為家庭結構變遷指標來探討家庭結構對女性教育參與的影響。


最後,「職業結構變遷對女性教育參與之影響」,影響傳統女性職業角色變遷有下列原因:1.自動化、腦力工作及服務業的快速成長,少有女性體力不能負荷的工作。2.受高等教育及專業訓練的女性增加,一方面強化了女性的就業能力,也強化了女性就業的欲望。3.家務工作的簡化,就業、就學的生活型態,家中不再需要全職家務工作者。4.子女人數減少,加強女性就業意願。5.小家庭結構夫妻角色不容過於分化。6.生活水準提高,單薪家庭難以從容應付。國內的產業結構由第一級到現在的第三級產業,需要社會服務業人才,高度專業知識勝過勞力,所以本文也將以職業結構變遷,來探討女性教育參與。


第三節: 現在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功能是社會化、選擇和研究。則意味以受教者的成就(成績)來分配角色,並根據所受的教育種類、科別來決定職業角色,尤其台灣,學歷被視為求職的重要基準,所以在台灣,高等教育反而像是一種篩選人才的機構。台灣高等教育分為三類,傳統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因為傳統大學扮演高等教育主要的角色,而且大學生將來在就業、社會地位,也高於其他兩類,所以本文以傳統大學為主要研究對象。現在就讀大專院校的機會已比以往提高,但取得教育機會又與父母社經地位、家庭背景有關,尤其在台灣,性別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因素。


第四節:「高等教育中的性別隔離」在國外研究發現,高等教育中的性別不平等,不再反映在人數,而是表現在選修的領域上,男性比較偏向將來提供較高地位、收入的科系,例如有執照的、與未來職業相關性較高的、較專業性的。而女性則為配合傳統上妻子及母親的角色,會比較不傾向尋求於此種類型的科系和職業,並會避免選擇傳統屬於男性的課程、科系,以避免進入會導致男性性別歧視的工作領域。而且這種科系的性別刻板印象是普遍事實。


在「影響學生科系選擇的因素」上,因素例如學業成就、動機與表現、教育參與機會、種族與階級、教育的回收等。其中,例如數學學業成就,男性普遍比女性高,使得男性較偏向數理、理工的科系,女性則向人文科系集中。


在「社會化過程」上,其歷程影響到學生科系選擇,包括家庭背景、父母背景、同儕等。其中,住在市郊、大城市的,身為長女的,母親是受過高等教育和就職的,來自高社經地位家庭的,都會使得女性較容易選擇非傳統女性所選擇的科系;在「學校、同儕」上,持有平等、現代的女性角色心態的,因社團經驗而有自信心、自我瞭解的,比較會去選擇傳統上認為不適合女性的科系。


在「職業的聲望與未來收入」上,國外研究發現雇主會因為學歷和科系來起薪,學歷的差異上,大學學歷的男女差異比較小,但在大學畢業的科系上,男女的科系差異會導致的歧視差異可達43%,而且男性在選擇科系上,會在乎職業的聲望、權威、收入,可是女性會傾向將自己的教育目標指向次級勞動力。


第五節:在「女性就業的發展」上,台灣的女性平均教育年數並不會比男性低,甚至還稍微高於男性,但女性仍聚集在傳統女性化的職業中,例如高考,男女比已經從民國39年的26:1,到80年的1.4:1,但男性仍多於女性;可是在普考方面,民國65-70年,女性已經多於男性。在「職業隔離」方面,一個職業在職業體系中位階、聲望越高的,婦女所佔的比例越低,例如行政及主管人員。教育中的性別隔離與職業隔離間之相關上,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修習領域隔離,成為將來她們就職的劣勢,而出現性別在職業上的隔離。

台長: 白菜2號
人氣(1,8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白菜園 |
此分類下一篇:《高等教育中的性別隔離與女性就業》讀書報告(二)
此分類上一篇:《EQ》讀後心得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