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0-21 00:15:58| 人氣3,46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代夢遊的惶惑不安——評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夢外之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16年10月13日,週四20:00

地點:板橋435藝文特區

導演:張藝生

戲劇顧問:陳佾均

製作人:梁菲倚

 

原本史特林堡所創作的《夢幻劇》當中,就有女兒漫遊人間、體驗人生苦難的空間意象,在那個世紀之交的年代,出現了好一批的漫遊書寫,像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環遊世界八十天》、《海底兩萬里》、《地心歷險記》、《頑童歷險記》,甚至是波特萊爾的巴黎漫遊者(Flâneur)形象,或者是受到波特萊爾啟發的班雅明的「城市漫遊者」概念,以及他對巴黎拱廊街的系列研究。

 

那是一個歐洲工業革命之後,城市快速發展的年代,再加上鋼筋建材的技術引進,使得城市空間可以垂直地往上興建擴展;同時,日常用品的大量製造,也刺激了消費市場,多層樓的百貨公司漸漸湧現,載客電梯也應運而生;倘若以水平擴散的空間視野來看,街區的擴張、拱廊街的設計規劃等,這些都在在地複雜化了城市空間的水平與垂直肌里,使得城市成為漫遊者的迷宮樂園。

 

而隨著歐洲幾百年來,對於歐洲以外的陸地及海洋的探險與拓殖,不斷地將世界地圖精細化,尤其是前人所未曾造訪過的處女地,更是挑起一眾探險家們的征服之心,趨之若鶩;有些奇想者,甚至想登月、鑽地、潛海、飛翔,有趣的是,當年或許是奇思異想,但卻在往後的年代,紛紛地達成。

 

除了外在世界與城市空間的探險與漫遊之外,還有一類,就是往夢境與潛意識鑽探而去的文學作家與心理學家,這類漫遊(或夢遊)其實是既古老又前衛的,從人類會睡眠、作夢的那一刻起,這類漫遊就已經開始,到了世紀之交,只不過是有些受過科學、心理學、精神分析等訓練的專家,想要將夢境世界的地圖予以精細化。

 

當然,時至今日,人類仍在漫遊中,哪裡呢?自然是網路超文本空間,以及虛擬實境。我想這個部份,就不用我來細說了。而所謂的「夢外之境」,究竟是甚麼樣的景象呢?夢是甚麼?夢真的有邊界嗎?是以內外之分嗎?

 

在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的《夢外之境》當中,依節目簡介所示:「夢裡,一個人正尋找一個名字……夢醒後再度入夢的女孩(禤思敏飾),遇見守護城堡的園丁(詹凱安飾)、渴望榮譽的軍官(王肇陽飾)、律師(廖威迪飾)、房地產大亨(陳柏廷飾)、守門人(詹凱安飾)……,一個個尋找名字的人,一幕幕若真似幻的寓言,夢持續蔓延,現實的苦難似乎循環不已……。以1902年史特林堡眼中的貧窮、階級、癡愛等人世考驗,測量今日蒼茫不安,尋求定位的當代現狀,一場場幻境,一幕幕人生,較夢更綺麗,較現實更一針見血!」保留了史特林堡年代的社會現實與人世苦難,也加入對當代生活情境(比如媒體)的批判與慨嘆(劇本改編:高俊耀)。

 

將板橋435藝文特區設計成一系列的景觀站(空間設計:曾文通),觀眾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之下,途經了柏油路園區門口、水泥地館前廣場、走廊、木質地板排練間、操場草坪、禮堂舞台,最後再返回館前廣場階梯;每一個景觀站,主要就是一場戲,或者說一場夢,觀眾跟著少女的腳步與視角,穿梭在夢境之間。這點和二十多年前國立藝術學院的《夢幻劇》,則是大異其趣,那是固定的觀眾席,一個個女兒遊歷的夢境,則是不斷地在舞台上流轉變換,同樣考驗著整體劇組人員台前幕後的通力合作。(這齣戲搬演不易,台灣似乎不常搬演,在我所看過的台灣演出當中,只能簡略地做此比較。)

 

將近三十位演員,有資深的劇場演員,扮演主要角色,也有十多位年輕演員(應該還是學生吧),擔任群眾演員。在多場次的夢境穿梭流轉之間,留下較大印象的,主要是服裝造型(設計:謝建國),既有未來感,在許多細節處,又有原野風,混搭披掛之中,透顯出流線與時尚,每一場的空間轉換,幾乎就是一場服裝走秀的開始,一席華麗視覺的饗宴。

 

然而相對來說,做為一名觀眾,雖然是跟著場景在遊走,但終歸是「夢外」的旁觀者,不太容易把劇中的情境過渡到自身的生活經驗之中,部份關於當代生活情境的批判,顯得有些疲軟,入不了心;語言的詩意似乎也彰顯不出來,印象所及,仍然還是相互斥責、抱怨之言,仍然還是嘲譏之語,有點期待落空之可惜。

 

幸好,音樂、音效(設計:陳偉發;現場演奏:NAI樂團;合唱及群眾演員聲音指導:斉藤伸一)、燈光、燭火(設計:馮國基)、影像(區秀詒)之類的視聽舞美裝置,顯而不顯地鑲嵌在各段的演出與換場之中,讓分散在不同區域的表演空間,有機地連成一體。這幾乎也是每一次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戶外環境演出明顯的特色,夾帶一股幽幽的儀式意味(培養與儲備正面能量),從《2012夜之祭典》到《十牛圖》(我只列我所看過的),多半都是如此。

 

相較於史特林堡《夢幻劇》中因陀羅女兒的悲憫者形象(她在劇中最常說的一句台詞,就是「人真可憐」),《夢外之境》的少女則充滿了惶惑不安,處在媒體與資訊爆炸的年代,連自我主體都很難好好掌握,更別說要去悲天憫人了;另外像是陳柏廷所兼飾的教師與商人,前後場的角色落差,性格巨大轉變,不僅延續原劇中的教育制度批判,甚至加入了教育商品化的諷喻。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夢外之境》在原劇的基礎上,加入了當代批判與省思的詮釋觀點,進而與經典及當代社會對話,這應該是這個時候做這齣戲的意義吧。

台長: 于善祿
人氣(3,46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梁菲倚
謝謝善祿以文字的回饋。
2016-10-23 11:13: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