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28 23:09:36| 人氣19,3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重讀金士傑《荷珠新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荷珠新配》改編自京劇《荷珠配》,原本就是一齣以丑為主的折子戲,金士傑將其改編為融合古今的舞台劇《荷珠新配》,劇本首登於1980年《中外文學》第79期,同年七月份由蘭陵劇坊首演於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主辦的第一屆實驗劇展;近三十年來,該戲一直被認為是臺灣現代戲劇發展史上相當重要的一部作品。

用金士傑的話來說,《荷珠新配》在「寫一群騙子以假面互相作弄耍詐」 ,劇中六個主要人物:荷珠、趙旺、老鴇、齊子孝、齊妻與劉志傑,無一不是以私利為著眼點,為貪戀錢財而裝模作樣,假情假意且裝腔作勢地齊聚一堂。在戲劇語言的表現上,運用了自報家門、相聲的捧逗等形式,劇中人物因為各有算計,彼此的對話常常口是心非,嘴上說的、手上做的、心裡想的,經常不在同一軌道上。

趙旺身為齊家僕人,常得受氣,但是在外頭卻自我吹噓,把自己說成是總經理,和齊家老闆大華公司董事長齊子孝是多麼熟絡的朋友云云;荷珠對趙旺的自我吹捧則是打蛇隨棍上,故意暫時不戳破趙旺的謊言,利用趙旺所透露的情報,逕赴齊家,辯稱自己是齊家失聯多年的女兒金鳳。然而齊氏夫婦對此也是半信半疑,並在這之後又牽扯出劉志傑、老鴇等人也來到齊家,都主張自己對荷珠有養育或知遇之恩,無非都是要來攀緣附貴,希望能夠分得齊家財產的一杯羹。偏偏齊氏企業經營也有問題,齊子孝眼見老鴇是「夜來香大眾傳播公司董事長」,更想藉此機會攏絡合作。戲的最後就在觥籌交錯中,相互道賀、喜氣洋洋,但鬼胎依舊,而荷珠也在這虛假的語言與身分認同的混亂中,迷失了自己。

金士傑生於1951年,屏東人,二十三歲(1974年)首度參與舞台劇演出,那是基督教藝術團契的《和氏璧》,後來還陸續演出該團契的《第三害》(1975年)、《嚴子與妻》(1976年)與《位子》(1978年),均為張曉風編劇、黃以功導演;他也參與由中國戲劇藝術中心主辦的《大漢復興曲》(1976年)與《楚漢風雲》(1978年)的演出,編劇為李曼瑰,導演還是黃以功;此外他也演出由姚一葦編劇、黃美序導演的《一口箱子》(1977年,中國文化學院主辦)。可以看得出來,金士傑在這段「前蘭陵」或「前荷珠」時期,所參與演出的舞台劇,內容多半是取材自中國歷史,不論是藉古諷今,以史為鑑(李曼瑰),或是古事今詮,賦予新意(張曉風),都對後來金士傑編創《荷珠新配》有所啟發。

金士傑雖然生長於屏東,但從小父執一輩就愛票京劇,他雖「毫無傳承」,且「待長大以後,讀書思考也多是西方那一套」 ;後來在吳靜吉與卓明等人的慫恿之下編創《荷珠新配》,為了創作的準備功課,又到了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看了京劇《荷珠配》的演出,從小耳濡目染而不自覺,既熟悉又陌生且久違了的老戲感動,再次湧上金士傑的心頭,「這樣以假說真、以虛說實的舞台,它深深觸碰了我對生命許多無以言表的情懷,成了我心裡揮之不去的主要場景。之後,它一再地出現我繼續寫作的劇本裡。」

這種不自覺與再發現的心理狀態,存在於當時部分的藝文愛好者與知識青年,對於美國所帶進來的歐美文化霸權而不自覺(知識分子的崇洋媚外),對於中華文化的懷鄉情結、兩岸政治現實(漢賊不兩立,這也正是李曼瑰一系列兩漢歷史劇所體現出來的主題)、台灣本土意識與身分認同的糾結不清,經過1977年至1978年間的「鄉土文學論戰」,自覺地檢討中國現代文學傳統、台灣當代文學精神,並對媚外意識提出文化批判之後,「鄉土」的範疇與疆界、「台灣」的面貌與形象都漸次清晰。

1970年代的臺灣在政治上,正遭逢一連串的挫敗 (釣魚台事件、退出聯合國、與許多原有邦交的國家斷交等等),國際間在兩岸中國的分立下,多半選擇了中國大陸,以確保其自身較多的利益,臺灣在這樣的外交氛圍下,不得不重新辨認自己的主體性,國家認同與社會族群的矛盾開始突顯;在經濟上,臺灣每年的經濟平均成長率高達9.6%,資本主義加速推動了臺灣社會的結構轉變,中產階級人口數有長足的增加;1970年代中期以後,逐漸出現以本土意識及中下階層為主的政治反抗運動。

這個因時局變遷而產生的政治潛意識,表現在戲劇主題上,則是慢慢擺脫了「大中國」的意識型態,轉而向富有存在主義思辨的荒謬劇學習,以普遍形式暗喻人生的手法,採用不同的象徵、比喻等技巧迂迴地來編寫劇本 ;而1970年代後期零星的實驗性質演出(像《一口箱子》),雖然沒有在戲劇的內容主題與劇場表現上,刻意強調「臺灣」意識 (這部份主要浮現於1980年代中期以後),但卻是1970年代臺灣現代劇場工作者從傳統「擬寫實」話劇與西方現代主義劇場走出來的一條路線,不再八股教條,風格多屬清新小品。金士傑的《荷珠新配》在這樣的文化脈絡裡頭,對於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化霸權,不論他自覺或不自覺,該作品融合古今中外的戲劇形式(京劇身段、默劇技巧、折子丑戲、現代社會情境),可說是整個1970年代以來臺灣現代劇場工作者在這部分努力的集成縮影,或者也可說是《荷珠新配》之所以「新」的理由。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9,3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