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30 11:14:12| 人氣75,2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愛情關係「依附理論」之研究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愛情」,一直是人類深為著迷的主題,「親密關係」則是我們一輩子都在學習的課題。最近為了讓療癒師們更了解人類的心理運作機制,也協助大家了解自身的內在心理運作歷程,因此拿出了十多年前的文章「依附關係」理論,內容探討著人類和母親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成年後的愛情關係。這篇文章當初是為論文而寫,但最終並未發表在論文上,雖然如此,依附理論仍然有其迷人之處,分享給大家,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觀點,來看待我們自身的愛情。

Love&light, Jade

 



第二節 依附理論與依附風格

客體關係的理論主要是從未婚女性的內在心理機制著手,但較少關照到與母親之間真實互動的情況,因此本節主要從依附理論來做探討,了解個體與母親之間實際的互動情形,與其所形塑出來的內在運作模式如何反映在外在可觀察的行為上;這一節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在探討依附關係的理論基礎;第二個部分則從依附理論在愛情相關領域的實際運用情形來探討。

依附的理論基礎

    這一節共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理論的基礎,以及更進一步探討內在運作模式的形成,如何在未婚女性心中起作用,並且呈現在外在行為上。

 一、BowlbyAinsworth的依附理論

「依附」(attachment)是指嬰兒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指母親)之間所建立的強烈而持久的情感聯繫 (Bowlby , 1982 )Bowlby的依附觀點得自動物行為的特性,他認為依附系統是進化而來的,是個體求生存的方式,就人生全程的觀點而言,具有維持生物生存的功能。雖然依附是一種本能行為,但並不是完全由遺傳得來,而是一種認知學習的「目標調整行為」( goal-corrected behavior),與認知發展同步 ( Ainsworth et al. , 1978 )。他並且認為依附行為會形成一套有組織的行為系統,而這套系統包含了探索行為、照顧行為和選擇性伴侶的次系統,其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確保人類的生存與繁衍;此依附系統的主要目標是在調節個體與依附對象之間能夠建立關係與保持接觸,也就是使個體覺得安全的” ( Feeney& Noller, 1996 )Bowlby認為依附行為系統是一個人可能存在的心理遊戲,是一種目標調整系統( goal-corrected control system ),透過不段與依附對象互動後,每個人形成的心理組織並不相同,而漸漸對整個環境、依附對象和自我形成一種內在運作模式( Bretherton , 1985 )。而這些普遍化的事件表徵則涵蓋了情感與認知的組合所呈現的情緒狀態,這些元素都被整合進入依附事件當中 (Bretherton, 1987; 引自 Diamond & Blatt )。因此Bowlby (1973 )形容行為系統是一個平衡的控制系統,藉此維持了個體與其環境的穩定狀態。

依附關係的發展約在六個月到一歲之間,嬰兒會隨當時的情境調整與母親的距離,尋求親近或接觸,以獲得安全感。一旦嬰兒與主要照顧者(母親)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其促使嬰兒對母親與週遭環境產生安全感或信任感,因而能毫無顧忌的探索環境,能夠忍受與母親分離,發展出對自己的信任與自我價值,成為獨立的個體 (蘇建文、丁心平、許錦雲, 79; 引自林佳玲, 89 )。隨著嬰兒的發展階段,與母親之間的互動方式也會產生變化,例如兒童會隨著語言的發展而達到與母親的雙向溝通,因此在溝通下的結果,當母親離開時兒童較不會產生壓力與焦慮;當兒童的神經發展而移動功能(如走、跑)變廣時,將促使兒童離開他的安全區域,轉而去冒險探索,和陌生人接觸,其中尤其是同儕 (Ainsworth, 1991 )

Bowlby的理論提出之後,Ainsworth etal. ( 1978; 引自林佳玲,89 )延續Bowlby的理論,以「陌生人情境」實驗,解釋了依附關係的個別差異,並提出安全堡壘( secure base )的觀念,更加充實依附理論的內涵與可驗證性。此研究結果發現,嬰兒對母親的依附行為有明顯的個別差異,可分為三種依附風格: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焦慮/矛盾依附型( anxious/ambivalentattachment )、逃避依附型( avoidant attachment )。三種依附風格的特徵如下表:

 

      

依附風格

特徵

安全依附型

與母親在一起時,會主動尋求並維持與母親的親近或接觸,並產生互動;與母親分離時會哭泣;重聚時對母親表現歡迎,尋求身體接觸與安慰。

焦慮/矛盾依附型

與母親在一起時喜歡纏住母親;母親離去時會強烈的抗議與哭泣;與母親重聚時卻又表現出想親近卻又拒絕親近的矛盾情感。

逃避依附型

與母親再一起時,缺乏情感的聯繫;與母親分離時無動於衷,不會哭泣;與母親重聚時無視母親的存在。

  圖二整理自Ainsworth, Blehar, Water & Wall ( 1978 ;引自林佳玲)

Anisworth ( 1991 )認為依附關係的品質取決於依附對象對嬰兒需求的敏感與回應。安全依附型通常有一個可信任、有回應的照顧者,不安全依附者的照顧者則通常是不敏感且不可信任的。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是建立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礎,依附關係提供安全堡壘讓孩子能向外探索環境,然而當依附關係過於緊密時,孩子僅尋求與母親的親近,則會阻礙其向外探索世界;相對地,當依附關係過於疏遠時,孩子對環境則不能有效反應。唯有當依附對象是易得的( accessible )且有回應的( responsive ),才能促使孩子向外探索世界。

內在運作模式

在依附關係中除了依附行為的表現也會形成一個對主要照顧者、對自我及對環境的內在運作模式 ( Internal Working Model ) ,嬰兒在與照顧者接觸中,對依附者所產生的感受、情緒、知覺會內化形成內在客體表徵,也會形成對自我、對他人、對環境的概念以及適應行為。這些內化的模式持續的扮演著活躍的角色來控制特定行為的表達 ( West & Sheldon-Keller, 1994 )Bowlby ( 1973 )使用「內在運作模式」一詞,描述個體發展出對世界、重要他人與自我的內在心理表徵,此表徵奠基於嬰兒期 ( Bretherton, 1985 ; Scrouf &Waters, 1977; 引自林佳玲, 89 )。而嬰兒所形成的內在運作模式,主要取決於依附對象,如果依附對象是可靠的、穩定的、可得的、有反應的,嬰兒將在此情感連結中獲得安全感,從而向外探索、忍受分離、並發展到對自己的信任與自我價值;相對地,如果依附對象是不可靠、不可得、不一致的反應,個體在情感連結中沒有安全感,個體會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不值得注意、沒有價值,別人是不可信任、不反應的,這種不安全的內在運作模式將導致不良的適應或發展 ( Collins & Reads ; 引自柯淑敏, 90 )因此Bowlby(1969)和其他人(e.g. Main et al, 1985;Ainsworth, Blehar, Waters & Wall, 1978 )認為,個體會內化主要照顧者的依附經驗,如果個體欲從依附對象中尋求舒適感,卻遭到拒絕或嘲弄,則其內在運作模式的心理表徵會由拒絕的父母與自我(self)互動而所組成,其中包含著自己的無用與無價值感;反之亦然( 引自Diamond & Blatt, 1994 )

內在運作模式使個體去覺知、干預人際關係的經驗,且形塑未來人際關係的處理方式與行為 ( Diamond& Blatt, 1994 )因此內在運作模式被理解為一個骨架或是有組織的架構,過濾與依附相關的訊息,這是個體的自我創造歷程,其建立在與真實依附對象互動的歷史脈絡當中;其中也包含了有關記憶、知識、經驗和情感的內在組織而形成一個互相密合的整體,並可以直接影響到個體對外界的評價與行動 ( West & Sheldon-Keller, 1994 )

Bowlby( 1977)認為內在運作模式和其他精神分析所謂的內在表徵世界( representational world)不同的地方在於,內在運作模式不只是過去人際互動紀錄具體化的表現,而且也是一個發展的、有動力的結構, 個體會以既存的內在運作模式同化與解釋新的人際經驗,因此它能夠成為預測、引導未來依附經驗的一項指標 ( 引自Diamond &Blatt, 1994 ),而這項指標也反映出某種特定的行為類型 (Diamond& Blatt, 1994 )

Scroufe & Warter ( 1977; 引自林佳玲, 89 ) 的研究開始,後續的研究也不斷支持依附是一個發展性的結構,依附有其延續性的觀點。目前研究結果顯示,只要個體所處環境沒有劇烈的變動,內在運作模式有其穩定性 ( Vaughn, Egeland, Sroufe,& Waters, 1979 ; Egeland & Farber, 1984;引自林佳玲, 89)。這是因為內在運作模式採取同化方式處理訊息,依照自己預期的方式形成與他人的關係,也預期將如此被他人所知覺與被對待,因此,即使與他人互動中,出現與內在運作模式相衝突的線索,也傾向被排除 ( Bowlby, 1979 )

雖然內在模式有其穩定性且不易改變,但內在運作模式在某些狀況下仍有可能改變,如社會環境發生重大改變,不符合個體現存的內在運作模式 ( Collins & Read, 1994 ; Feeney, 1999 ) ,例如不安全依附型在婚姻關係中可能因伴侶長時期的支持與信任,而轉變為安全依附型 ( Rutter & Quinton, 1984, 引自Collins & Read, 1994;引自林佳玲, 89),相同地,安全依附型可能因負向的關係經驗而轉變為不安全依附型。此外, Main ( 1991 )認為成人內在運作模式可以透過個體對自己思考過程的思索,而對過去經驗有新的了解與詮釋;由此看來,內在運作模式亦可透過個體內在經驗的改變而有所轉變( 引自林佳玲, 89 )。因此未婚女性可以從其與母親之間互動所建立而來的內在運作模式,反應於外在可觀察的行為上,並且透過自我覺察的能力而有改變的可能性。

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之相關研究

    隨著依附理論的發展, 以及個體成長逐漸接觸不同的社會層面, 與更多的個體有情感連結, 成人依附的研究已不再侷限於親子關係。蘇建文 ( 82, 引自林佳玲) 指出成人階段依附的研究, 大致上可分為愛情關係與親子關係兩大向度。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未婚女性在愛情關係中的內在運作模式,因此僅就愛情關係這方面的文獻加以研究。

    1987年兩位社會心理學家HazanShaver (引自Feeney & Noller 1996 )突破性地把原本應用在兒童期親子關係的「依附」概念,延用至成人的親密關係。他們綜合經驗研究資料提出愛和依附的理論分析,其基本論證是浪漫愛是可被慨念化視為一種依附過程。根據這個觀點,愛情的過程就是依附的過程,情侶與配偶之間建立的關係是依附的。戀人的依附類型與嬰兒的依附類型相似, Hazan & Shaver並且提出以下觀點: (引自Feeney & Noller 1996 )

1. 愛情即情緒:人們對「愛」情感的反應(安全感、保持親近)和Bowlby   陳述的依附行為的目標是一致的。

2. 愛與依附之間的關係:(1)幼兒依附和成人浪漫愛之間行為和情感的相似點包 刮眼神頻繁的注視、微笑和擁抱、渴望與他人分享發現和反應、強大的心領神會等。(2)兩種關係的動力也相似。假如依附的對象是可獲得和有反應的,個體會感覺安全;假如依附的對象不可獲得,個體會發出訊號或接近依附對象,直到重新恢復安全感。

3. 愛被視為整合的行為系統: 幼兒和成人依附這兩種結合在基本的方法是有區別的,即成人依附有其相互性、性關係和可忍受較長時間的分離(Main Hazan & Zeifman,1994)。因此,Hazan& Shaver1988)提出浪漫愛是三種行為系統的整合:依附、給予關懷、性。這三個系統中,依附系統似乎是關鍵性的;它是第一個出現在個人發展中的系統,對於形成自己及他人心理模式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它是其他系統的基礎。

其次,依附理論可說是一個情緒調節的理論 ( Kobak& Hazan, 1991),特別是一個關於人們如何處理負向情緒的理論(Howes & Markman, 1989; 引自 Berman, Marcus &Berman, 1994)。依附形式的個別差異被認為是來自嬰兒時期和照顧者的悲傷管理經驗。也就是說,立基在照顧者對嬰兒發出的信號和悲傷的回應性,嬰兒學得一套策略來組織情緒經驗和處理消極的感覺( Sroufe & Water, 1973; 引自 Feeney& Noller, 1996 )。藉著概化的過程,這些策略變成適用任何悲傷情況( Feeney & Noller, 1996 )

相同的,成人依附風格和這些回應悲傷模式是有關聯的;安全的個體以比較建設性的方式處理負向的感覺,他們承認自己的悲傷,轉向他人尋求支持和安慰。這些策略來自於他們與有反應的照顧者的相處經驗。逃避的個體可能表現出對於負面情緒的有限認知有限的生氣或悲傷。這是為了減少與拒絕或不敏感的照顧者發生衝突而習得的策略,高度自我依賴的方法取代尋求他人的支持。矛盾焦慮的個人可能持續不斷的覺察負向感覺;他們高度警戒地將注意力放在這些感覺上,表現出強烈的害怕和生氣;這些策略的習得是為了與不一致的照顧者保持聯繫的一種方法( Kobak & Sceery, 1988; 引自 Feeney & Noller,1996 )

雖然嬰兒依附與成人依附在許多方面是相似的,但也有一些相異點 (Weiss, 1982;引自 Berman, Marcus & Berman, 1994)。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成人依附關係之間的互動性。在嬰兒與兒童時期,其依附關係是互補與單向的,嬰兒會受到依附對象的照顧與支持,但依附對象並不會希望獲得嬰兒相同的照顧與支持。然而,成人的依附關係則是雙向的,雙方均給予彼此安全感與照顧 ( Berman, Marcus &Berman, 1994 )。也就是嬰兒的依附關係只有尋求照顧系統,而成人的依附關係上包括給予照顧系統。除此之外,另一個不同點是,成人依附關係存在著性關係。總之,在成人的依附關係中,有尋求照顧、給予照顧與性關係三種依附行為系統。

    HazanShaver( 1987;引自 Feeney & Noller, 1996)Ainsworth所提出的依附風格為基礎,編製出最早的成人依附量表,將成人的愛情關係分為下列三種依附風格:

1.  安全依附型( secure attachment ):容易與他人親近,可以很自在地依賴他人或讓別人依賴,並不擔心被他人拋棄,也不會因他人太過於親近自己而感到不安。

2.  焦慮/矛盾依附型( anxious/ambivalentattachment ):覺得他人並不像自己那麼喜歡親密,經常擔心伴侶會不在愛他,自己想和他人更親密時,有時卻把對方嚇跑。

3.  逃避依附型( avoidant attachment ):和他人太親近時會感到不自在,很難完全信任他人或依賴別人,當他人過於親近時,會感到緊張焦慮,若伴侶要求過於親密時,會感到很不自在。

    此外,Bartholomew Horowitz ( 1991;引自 Feeney & Noller, 1996  )根據內在運作模式,將自我及他人分為正向和負向,提出另一套的依附風格分類與評量方式,如下圖。

 

        ( 依賴或焦慮 )

                                           

安全依附型

焦慮依附型

放棄依附型

害怕依附型

        

    (逃避

     

圖三不同內在運作模式的四種依附風格

( Bartholomew, 1990; 引自 Feeney & Noller, 1996

 

各依附風格內涵分述如下:

1.  安全依附型 ( secure ):對親密關係感到自在,對自己或他人有較正向的看法,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有愛人的能力,同時認為他人會接納自己,有好的回應,維持親密關係的同時也能保有個人自主性。

2.  焦慮依附型 ( preoccupied ):對自己沒信心、覺得自己沒價值、不可愛,對他人則為正向的評價,過度依賴親密關係。此依附風格會依賴他人的接納以肯定自我,渴求親密關係,極需他人的贊同,害怕被拒絕,此讓他們追求極端的親密,自主性偏低。此風格類似HazanShaver ( 1987 )所提的焦慮依附型。

3.  害怕依附型 ( fearful avoidant ):一方面覺得自己是沒價值、不可愛的,另一方面也覺得別人不可信賴,會拒絕自己。因為害怕被拒絕,所以逃避和他人親密,以保護自己免受預期中的他人拒絕。此依附風格接近HazanShaver ( 1987 )所提出的逃避依附型。

4.  放棄依附型 ( dismissing avoidant ):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可愛的,但卻認為他人是不可信賴的或拒絕的,故逃避和他人親近。逃避親密關係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失望,限制親密已獲得自主性。此依附風格接近HazanShaver ( 1987 )所提出的逃避依附型不同。

Simpson ( 1990 ) 研究不同依附型態的群體對其約會關係品質的報告,指出安全依附和高度信任、承諾、滿足和相互依賴(如,愛、獨立、自我揭露)連結;相對地,逃避和焦慮矛盾依附兩者與信任、滿足負相關,同時逃避依附還跟低度相互依賴及承諾有關聯。這些結果與依附理論一致。此後的研究,亦發現不同依附風格者其戀愛關係、品質和穩定性有差異 (Feeney & Noller, 1990; Kirkpatrick & Davis, 1994 );在關係的承諾、信任與滿意度方面有差異( Feeney & Noller, 1990; Simpson, 1990 );自我坦露有差異 ( Collins & Read, 1990; Mikulincer & Nachshon, 1991; 黃于娟, 83 );關係期望有差異 ( 黃玲喬, 87 );溝通策略有差異 (Feeney et al. , 1994; Kobak & Hazan, 1991 );歸因方式有差異 ( 邱碧慧, 83;Collins, 1996 );且會影響人際親密能力及關係適應 ( 王慶福, 84 ) (引自林佳玲, 89 )。綜合這幾年對於依附理論在愛情關係上的應用,可以證明與母親之間的依附連結確實會影響到愛情關係上的表現,但以上這些結論幾乎都以量化研究為取向,因此本研究期待從質性研究的視野來觀察個體在愛情關係中的實際運作情形,並且配合客體關係的內在衝突歷程,期待能夠更細緻的表現出未婚女性的愛情面貌。

研究者:陳珏吟



論文.jpg


愛情關係「依附理論」之研究



台長: 珏吟
人氣(75,235)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超個人心理學 |
此分類下一篇:親密關係身心靈諮商優惠專案(提供四個名額)
此分類上一篇:Absolute Love 全然純粹的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