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23 08:36:31| 人氣15,89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清代客家家族的拓墾和地方發展探討-以中壢為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清代客家家族的拓墾和地方發展探討-以中壢為例

中壢文史工作室:陳盛增

http://tw.myblog.yahoo.com/chungliart/article?mid=880&prev=885&next=877




前言:

   研究地方開闢史,當以家族史為重要入口,而中壢平鎮地區大都是客家大本營聚居地,如以姓為地名的就有東勢葉屋、南勢王屋、埔頂吳屋、陳屋、鍾屋,還有以莊為名的「宋屋莊」,以人名字為地名之「興南莊」(人名叫鍾興南),在在顯示家族對地方勢力影響不可忽視。筆者93年六月應中央大學邀請,和一批文史工作者,從事南桃園家族與寺廟基礎調查,筆者以火車前站為訪談區域,後站因其他同學對當地不熟識,尚有許多家族未受訪查。故當此計劃結束後,筆者仍陸續進行訪談,對此廣大家族而言,所能調查對象,除非是非常知名,或地方有祠堂宗廟較易訪問到之外,其他家族則有漏訪的遺珠之憾,故本文亦挑選22個在中壢較知名家族做重點訪查紀錄。

  家族在傳統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客家人尤重家祠宗廟,如現存中壢平鎮有非常多華麗雄偉之家廟,家廟不僅記載各代各宗血緣世系,與渡台開拓遷徙過程,這些過程和社會發展亦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本文就以中壢家族為探究重點,用田野調查、口述歷史、史料文書、族譜、譜諜為依據,在查訪中發現若干共同或相似問題?即部分家族渡台祖開墾地方不詳,年代亦多種或概略某某年間,但其兄弟後裔往後又會聚居在同一區域附近,的有趣現象.部分由南部登陸墾荒一段時日,又聚居於北桃園(註一)相當時日後,又往南桃園發展,此種種現象,充分顯示,家族史不僅提供家族興衰榮枯,和變遷過程這對社會發展經絡,亦息息相關。此發展過程剛好還原歷史原貌,俾使下一代更清楚了解家族史與社會史,建立鄉土史科,為本文最終目的。





註一:南北桃園:從民國42年民選第一屆縣長開始,桃園除復興鄉除外,12鄉鎮一分為二,即北桃園以桃園、大園蘆竹、龜山、八德、大溪共六個閩南鄉鎮,南桃園以中壢、新屋、觀音、楊梅、平鎮、龍潭六個客家鄉鎮,當時並訂下不成文之規定:北桃園當縣長,南桃園人士當縣議會議長,並以兩任為期,,南北角色職位互換,此即所謂南北輪政之始也。但此現象在南區劉邦友縣長被打死,呂秀蓮當選縣長屬北區時,已打破南北論政了。



一.中壢早期的開發與歷史背景



中壢地區在明末清初時,為凱達格蘭族南崁四社中(龜崙社坑仔社南崁社霄裡社)霄裡社棲息之地。清領時康熙年間所繪「台灣輿圖」(註二)中,只見標示:澗子力社距鳳山二十里,之巴社=芝芭里社…,其餘荒蕪一片,四周只見平埔族人打獵馳聘場所,再過來就看到南崁社和竹塹社的標示。郁永河「稗海紀遊」記載康熙三十六年經竹塹至南崁,八、九十里間盡是土番之地,盛清沂在台灣文獻31卷第四期出版的「桃園新竹苗栗三縣區域開發史」中寫到,雍正年間,中壢、楊梅一帶,尚為霄裡社番地。故本邑在漢人尚未移墾之時,盡為霄裡社管轄之地。如現在八德霄裡地區,有一老地名為社角,為霄裡社發源地,其後裔仍住在一棟老三合院,蕭柏舟帶筆者(註三),去踏查時發現,三合院正身左側有一古老土屋,土牆厚達二尺多厚,窗戶外孔小內口寬,並留下許多槍眼,蕭公說:此乃蕭家舊公館的課館[早期收租的辦公室]所在。另本邑尚留下許多和平埔族相關的古地名,如龍岡旁邊的東社村和和西社村,原名為社子莊或稱為社子,東勢里靠龍潭邊境一狹長地形叫殺人窩,在六十六號公路旁,有一圓型空地,當地人稱生番立葬(註三),龍潭中科院旁為番子寮,中壢新明里古地名為舊社,興國國小邊有一水圳叫番子圳,芝芭里平埔地名…等等都是早期平埔族的聚居所。

而漢民族到何時才入墾呢?據洪敏麟編著-台灣舊地名沿革說:中壢平鎮一帶的拓墾,開始於康熙58年(西元1719年)有客籍陸豐縣人葉奕明,涂耀東入墾,雍正年間有王克師和湯尹炳等人,到乾隆9年(西元1744年)有宋富麟、宋高麟兄弟入墾於廣興庄一帶,並鑿八字圳灌溉田地,後來宋來高、宋敬文…許多姓宋家族跟著入墾被稱為宋屋庄。而中壢地區的入墾以雍正年間吳雨吉為最早墾戶,到乾隆30年以後漳州大墾戶郭樽,從桃園南崁地方南下,到中壢地區方大規模的拓墾。







(註二)台灣輿圖:此圖很長時間被認為是康熙61年(西元1722年)首任巡台御史黃叔璥,請人繪製而成,呈獻朝廷之用,因此日治時期稱此圖為(黃叔璥台灣番社圖),後來許多學者發現圖中一些標示,如康熙43年(西元1704年)清朝將諸羅縣志如目加溜灣(今台南善化一帶)遷到嘉義,而圖上仍繪在目加溜灣,故表示此圖在康熙43年即以完成,經近年許多學者大致歸納同意,此圖因約在康熙38年至43年間完成的,較為可信。

(註三)蕭柏舟住龍潭高原村,多數人稱十股寮蕭家,此區為知母六後裔第二兒子阿生公派下,傳到第三代東盛公招佃開墾之所。蕭柏舟為第六代傳人,曾仕保正,農會幹事,日治時期,為中壢郡工商科課長,為龍潭一帶士紳,卒於今年年初,享壽95歲。

(註四)生番立葬,位於東西向快速路邊,黃仁紅三合院古宅前方,傳說漢人與原住民開墾時,與原住民發生衝突,被漢人殺死的原住民,以直立的方式下葬,此漢族的睡姿葬截然不同,或許是忌諱或詛咒,因年代久遠,已很少人知道了。



二.中壢清中期的開發

  

  淡水廳志水利篇所載:「霄裡大圳,在桃澗堡,距廳北六十餘里。乾隆六年業戶薛奇龍同通事知母六集佃所置。其水由山腳泉水孔開導水源,灌溉番仔寮,南興庄,三塊厝,棋盤厝,八塊厝,山腳庄等六庄田甲,水額十分勻攤,番佃六,漢佃四,內有大小陂塘四口」(註五)。由以上論述可知,清代時平埔族已和漢人合股開鑿水圳,經費共同負擔,其關係不可說不密,而霄裡大圳,距筆者實地踏查發現,其水源在東勢庄之紅圳溝(註六),旁還有一條路叫洪圳路,在桃花莊和黃興嘗老宅後方即為土牛溝遺址,沿著洪圳路往北走,即可通縣道112,其山腳下大轉彎處池塘,就是常說的霄裡大池,往前走即為新興莊和八德接壤,再往北望就是霄裡社發源地社角。

  要算大規模拓墾要屬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客籍墾首薛啟龍(淡水廳志寫薛奇龍)從斗六門北上,率眾數百墾至南崁到霄裡,崁子腳(今內壢)龜崙嶺(今龜山一帶),統稱為虎茅庄。因薛啟隆屬粵籍,故數百人中粵籍亦佔多數,如羅姓劉姓陳姓呂姓邱姓黃姓…等等,奠定了中壢平鎮客家大本營開發基礎。經數年蓽路藍縷,胼手胝足,終事業有成,在原鄉親輾轉風聞,到本邑移墾者日增,如閩人於乾隆六年謝姓賴姓黃姓呂姓張姓簡姓…等從鳳山移墾到南興.大溪等地開發 。陸陸續續乾隆七年有劉姓渡台主國永國化兄弟皆叔父神提公三人拓展到芝芭里,另一支劉姓宗親於乾隆12年,奇珍華珍樸珍,兄弟三人入墾於過嶺一帶(福明宮附近),今雙連坡還留一座三合院古宅。到乾隆三十年漳州人郭傳樽(有人寫郭樽)帶資金人力,大規模從大園墾至中壢才到觀音,如其派下裔孫有業主郭龍輝墾號、業主郭際唐墾號、業主郭際康墾號、業主郭際榮墾號、業主郭際錫墾號等。至此中壢一帶肥沃平坦埔地,業已墾拓完畢,在此營生的客家先民,日常都以客家話交談,自然的就成為客家莊了。









(註五):番佃六漢佃四:距筆者查看大台北古文書第二集第659頁,所立佃批,和乾隆42年買賣契載明….照霄裡社租金一九五抽,佃得85,業得15,照業四佃六勻派.乾隆43年所立亦同,業四佃六,此淡水廳志所寫番佃六漢佃四,可能有誤,值得深究之。    

(註六):紅圳溝:當地有一傳說,有一對夫妻和公婆不睦,被公婆拆散,叫代筆人寫離婚書,身受極大冤屈,當代筆人將墨汁往水溝裡倒時,水溝頓染成紅色水溝故以名。但筆者看當地地形,因以當地地表泥土為紅色,受雨水切割,紅土襯托清水形成紅色水溝較為可信。



三.中壢清晚期的開發

   

  清嘉慶以後渡台禁令已廢,閩粵族裔大舉遷台,澗仔壢莊(中壢古地名)漸成街肆,道光六年(西元1826)北部發生閩粵分類械鬥,以土地糾紛和部分為爭灌溉用水有關,粵人總理彭阿輝仍倡築土牆於新街,當時新街叫「七崁仔」(只七間店鋪),道光16年時王國華乃倡建媽祖廟(今仁海宮)前方廟埕有一井為大井頭,是新街一帶的用水井,而後發展至十崁仔(今龍岡路口一帶)在石頭庄後面有三崁仔(今金陵路口),待閩粵衝突漸歇之後,原先移往住新街地方老住戶又搬回中壢老街(即今天的中正路一帶),並大興土木整建家園成為非常吸引人的商店街,附近街庄如新屋庄石觀音庄靈潭陂庄楊梅壢庄的民眾,乃改「澗仔壢」為「新店」,據筆者收藏一張古文書時間為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的轎店公約出現有(新店)的字,和一些附近街庄古地名,如大姑崁龍潭坡大窩口石岡仔楊梅壢…等許多客家村莊,而現代民眾只知有澗仔壢或中壢之地名,聽到新店還誤認為是台北的新店,至此新店(中壢)業以完全開發完畢,南北往來商賈日隆,如清末有傳教士 馬偕 博士,即曾到中壢皇后飯店住宿,當時據他日記本形容為全省最漂亮,最乾淨飯店.從此各行各業,各姓氏族群,爭相往本邑發展,頓時中壢變成一大城市。

四.中壢各姓氏家族之拓墾



  桃園縣志姓氏普查和平鎮市志人口普查統計表,只記載姓氏人口數排行榜,如陳 劉 王 張 董…等60個大姓,依照各縣市對家族撰述都偏重中國的姓氏考,和本身家族關係不大,例如方姓:方氏桃園縣第73大姓,風俗通:出方雷氏之後。氏族考略:榆罔之子曰雷封於後山,後人以地為氏……等專寫姓氏考察為主,完全看不出與在地的相關聯性,故筆者就根據中央大學所調查的家族案例和族譜、宗親會通訊錄、以田野調查和口述歷史,做根據所列家族如後:



[一]陳名顯家族:

   陳名顯於清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年方23歲隻身渡海來台,寓居於諸羅縣叨嘮國番社【今台南善化東正村】,傭工度日。乾隆15年遷至桃澗堡龜崙口廣福莊【今桃園縣龜山鄉楓樹村】定居,向龜崙社頭目有眉大腳郎鑿井墾荒,以啟山林,務農經商數年後,衣錦還鄉,重返祖居地,【廣東省饒平縣元歌都嶺腳鄉蝙蝠山下池塘邊】,欲接回愛妻,奈何愛妻已被迫改嫁,胞弟名庚公說:「汝一去十餘年?音訊全無,傳聞已亡故,汝妻正年少怎能死人绑生馬,如今錯已造成,我有數子,隨你挑選一位過嗣你名下如何?」明顯公傷心返台,至死不曾返回原鄉。到乾隆21年胞弟名庚公與明光公,明榮公也相偕來台,並做小生意餬口。名庚公次子文賜公,過繼給名顯公,延續香火,並感念先祖遠隔兩岸,不能週俸,兄弟叔姪互相商量,建立上公聽【今龜山鄉精忠六村附近】,後又建立下公廳於桃園大檜溪旁的虎頭山上【原址為現今桃園高中現址】。

  在楓樹坑數代發展,也買了許多田產,如龜山到虎頭山山林約100甲,水尾約 十甲 ,族裔越來越多,第四代新料公和陳傳元陳傳根,將自己耕地租給佃農,又向林本源租地墾拓於高山下,經六十年墾拓,小有成就,陳新料買了犁頭洲良田十餘甲,傳給四個兒子,分四大房,兩房分水尾(今中福里),兩房分犁頭洲。傳元公派下拓墾至湖口新豐一代。傳根則搬回龜山老宅。故高山下也是陳家第三次移墾,也被人稱高山下陳屋,今天還有好幾派在此居住。

  後來長峰路開通,上公廳剛好在道路用地上遭拆除,下公廳於日治時期,被日本政府相中好地理,被征收要建神社,神社後來遷往更高處,祠堂乃荒廢,民國以後被劃為學校用地(現桃園高中),兩個祠堂均被拆,子孫乃各自分香家中祭祀。到民國78年宗親乃發動新建祠堂計畫,覓得新屋富源吉地,於79年落成安龕祭典,原以下公廳伍世主彩琳公為主位,經宗親開會後,以饒平一世主百九公為主位,並成立財團法人台灣省百九公祭祀公業,將分散於各地的百九公子孫,藉著祠堂祭祀祖先機會又從新聚會,此乃渡台主名顯公與百九公之緣由也 。



[二]山東里吳雨吉家族:

     渡台祖為吳雨 吉 夫人吳氏黃媽,攜五個兒子於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從廣東梅縣渡台,定居於大崙庄,後裔再遷往山東里一帶拓墾。原先五兄弟分五大房,因一未婚一絕嗣就將祖產登記於三人名下,隔了數代均無繼承,乃成立讓德公益發展協會,管理祖產和祭祀事宜,奈何協會不能做為祭祀功能,適逢財團法人與祭祀公業法令修正,逐成立台灣省桃園縣讓德祭祀公業,登記祠堂面積77坪,董事長吳德林,日治時期曾仕保正,民國後當選代表。對家族最有貢獻者要屬第一任會長吳富北,曾做過大崙國小校長,並連任吳氏宗親會會長數屆,且教子有方三個兒子均留美,一個在美國政府機關任職,一在彰 師大當 教授,一個在台灣公家機構上班。可說一門俊秀。

 

[三]芝芭里劉家:

     劉家祖籍屬廣東省饒平縣元歌都浮山深峻鄉下田,於乾隆七年劉國化劉可永[十三世ˋ十四世]父子偕叔父劉神提三人一起渡台,初定居於龜山塔寮坑開基創業,墾得良田數百甲,逢閩粵械鬥遭大火焚屋,可永公搬到關西庚寮坑店子湖定居,可永公生二子傳良ˋ傳喜,傳良後來遷徙到興南庄務農,某次牛被搶匪偷走無法工作,改行做(香)的生意,到第十六世又遷至三座屋,最後在芝芭里定居,此地因人數眾多外人稱此地叫大庄底。祠堂於大正二年重建,地址在芝芭里3鄰33號,派下員子孫數千,分五大房,也各自新建家祠,一在高山下,一在關西,一在平鎮,最遠的在高雄,但以芝芭里人數最多。家族中劉邦友曾仕省議員ˋ縣長,劉興善曾仕立法委員ˋ大學教授ˋ典試委員。     



 [四]官路缺袁家:

      渡台祖為十四世袁敦壽,祖籍為饒平縣元歌都嶺腳鄉嶺腳社,於乾隆初年揹父親骨骸來台,初到鶯歌橋仔頭開墾,到十六世嘉振ˋ嘉勤二兄弟,於道光30年移居到霄裡定居。購買田產50 0甲 ˋ20 0甲 在霄裡,其中30 0甲 在觀音於大正九年賣出,在霄裡有一祠堂為[德慶堂],可說富甲一方,可惜民國42年實施土地政策被放領,僅剩現在袁汝成祭祀公業,祠堂所屬土地,園 三甲 ˋ田八分。

  其家族在拾六世時分六大房,大都在桃園縣境內,高雄有一房遷徙過去,祠堂於道光年間曾遭破壞,光緒23年十七世祖集成公曾整建,並成立袁汝成祭祀公業,民國44年也曾修繕,民國75年則拆掉重建,目前派下員有一千多人。在祠堂由袁明英帶領一團客家八音,非常知名。



[五]過嶺許家:

     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渡台主屬上璠宮魯必派下兄弟四人,於乾隆元年(1736)渡海來台,兄弟四人乘兩條小船,經過澎湖,沿台灣西部航行,生連ˋ生淡從淡水上岸,另兩兄弟失聯行蹤不名,兩兄弟逐往台北三芝發展,後因閩粵械鬥,除少數留在三芝外,其於遷往關西水扳頭拓墾,常遭外姓氏人欺侮,某次遭土匪搶劫發生衝突,土匪一個遭人打死,經大家長許家松與族人商議,靠仲介幫忙連夜搬離關西,一些往竹東發展,一些到過嶺一帶發展,成為過嶺一帶大家族。

  許家非常重視教育,許學斗為以文吟社社員,曾仕街庄協議員。許信良曾當選省議員,桃園縣長ˋ還造成中壢事件,其妻許鍾碧霞ˋ其弟許國泰都曾當選立法委員,許應琛曾代理縣長ˋ內政部次長等職,可說是政治家族之ㄧ。



[六]三座屋徐家:

     祖籍為廣東省鎮平縣琉湖霸穀倉下大路背,其渡台祖生德公率長子登讓ˋ次子登南,於乾隆初年渡海來台,初落腳於龍潭三洽水,住百年後移居桃澗堡三座屋(今中央大學後門),兄弟分家登讓分得新竹,登南分得中壢地區,故現在二房派下員在中壢地區較多,其祠堂在中壢五權里二鄰39號,於民國89年從新改建完成。



[七]過嶺邱家:

     其祖籍為廣東梅縣,渡台祖邱俊楠帶大小老婆共三人於乾隆年間來台,在大崙與過嶺交界處定居,並購得良田十餘甲,渡台祖生二子,兩個兒子又生二子共四大房,其派下員大都居平鎮、中壢一帶。祠堂建於過嶺里5鄰5號,並於民國70年成立邱俊楠祭祀公業提出升請,80年市公所核准,但無法拿到規約,待立法院修祭祀公業法後,到93年才正式成立。



[八]三座屋邱家:

     祖籍為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渡台祖為十三世國雙公[ 號翼選公],隻身一人於乾隆年間渡海來台,到三座屋定居,因本地林木參天,甚為陰密,外人逐稱為「樹林仔邱屋」,而三座屋的地名即以邱家、余家、謝家為命名的由來,其家族因人數眾多,分五大房人口約兩千多人,祠堂於民國74年整建完成。並約定每年8月1日為公祭日,其餘各節日紀念先祖忌日私下處理。因邱家各房都擁有田產,故先後成立如邱詩瞻嘗祭祀公業、名題公祭祀公業、禮脈公祭祀公業,因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各祭祀公業無租金收入運作,逐一一瓦解。



[九]興南庄方家

     方家祖籍為河南省澄海縣,來台祖方進興16歲,方進旺9歲兄弟偕叔父3人,於道光27年渡海來台,定居於台北府淡水縣桃澗堡澗仔壢石路尾定居(即今興國里中美路一帶),胼手胝足,克勤克儉,家道日興,購買田產數 十甲 ,於明治44年興建祠堂一座,近年來因中壢寸土寸金該祠堂於90年拆除(改建為中悅舞場),以租金代繳地價稅。

大房進興公傳下六子,其中第五子仰成公,從小即博學多聞,尤善詩作。為以文吟社創始會員之ㄧ,人稱賢卿仙,為中壢五仙之ㄧ,和劉世富[人稱世富仙]私交甚篤,結成莫逆。後來棄文從商,受聘於中港鎮泉源商行任總經理,歷遊上海,寧波各阜,購貨買物,穿梭於兩岸,某次遇颱風前兩船被大浪吞沒,仰成座船經九死一生,倖免波臣,自此以後辭職歸梓,在中壢組製酒公司,經營水利碾米廠,大正12年又受聘於林本源租管當書記,處事溫良,受人愛戴。後來被鄉親推舉當上興南庄保正之職,並推動地方建設,如中壢第一市場,中壢區役場,中壢公學校部分土地偕是他捐獻的,可見其對中壢貢獻良多,其子方石富、方石松亦虎父無犬子,方石福曾當中壢中學校長,方石松亦繼父職為興南庄保正,方力脩曾當選中壢市市長,可謂中壢之賢達也。

 

[十]五權里劉家

     祖籍同屬廣東省饒平縣,來台祖為奇珍、華珍、璞珍三人一起渡台,於乾隆12年(有些祖譜寫27年)從淡水上岸,初居觀音八里坌墾居,後因閩客不睦遷到龜山鄉崁頂地區創業,因奇珍與華珍無子嗣,璞珍公只得供俸其香火,後又因祖宅被焚,璞珍公只好變賣,將變賣所得龍銀 六千兩 , 三千兩 購買今中壢過嶺福明宮附近田產數 十甲 。

     家族中屬劉奕坤最有貢獻,曾是宋屋區的區長,宋屋農會信用組合組合長,配紳士勳章,任仁海宮主任委員,其子劉家城於昭和九年興建一棟巴洛克式紅樓一棟,後花園有小橋流水、亭台樓閣,還挖了兩個防空洞(日治時躲美軍轟炸),可謂美崙美化,為中壢地區一棟名宅。其子劉興枋還曾當選中壢鎮長,劉國興為中壢代表會主席,也是中壢政治世家之ㄧ,可惜後代均從醫,如劉興橋為中壢著名之「興橋醫院的院長」,興橋之子都在美國留學,在美國懸壺濟世。



[十一]三座屋范家

     祖籍為廣東省陸豐縣,由十四世祖范開蘭公,於乾隆中葉,背父親骨骸來台拓墾,到今三塊厝定居,並有范開蘭公祭祀公業。
關於三座屋 范家更多資訊 請點閱下列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chungliart/article?mid=893&prev=904&next=885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nlub9379/3/1301462218/20080106201200/#centerFlag


[十二]埔頂陳

     祖籍為廣東省梅縣五華山,於乾隆初年,十六世振韶公隻身渡海來台,並背著父親陳登青骨骸,到三峽媽祖地定居,其父骨骸也葬於此,後來和泰雅族發生衝突,半夜搬離逃到中壢埔頂一帶拓墾,據陳家後代表示,埔頂當時一片荒蕪,許多無主的土地,其家族乃插竹為界,闢成的田園約200多甲,成為埔頂地區的大地主。

  來台祖振韶公生有六子,故分六大房(達英、達富、達貴、達有、達財、老六達用)其中老四達有獨立搬到新埔關西一帶拓墾,其他兄弟都在中壢發展。家中祠堂在清代經過幾次重修,目前陳家子弟有開會討論是否要重建或修繕,目前有成立一個陳振韶祭祀公業,擁有田園 一甲 園地四、 五甲 ,祖宅面積越40 0坪 左右,位置在華勛新村屬於仁福里,以前人煙稀少時埔頂村長幾乎都是由陳家擔任,此乃埔頂陳之由來也。





[十三]高山下沈屋

     祖籍廣東平遠縣四水鄉,於清朝時期來台,因沈縉揚當時是文官,因此可攜家帶眷渡台,初至淡水定居,後移居至廣興莊,且分上沈屋和下沈屋兩座祠堂,雖屬同宗,但日治時期還曾為爭奪水權而發生命案,聽說殺死三ˋ四人。因家族龐大,田產盛多,據家屬沈鳳勳表示約有數百甲土地,派下員有三千多人,大都定居於平鎮高山下,部分移居到楊梅或中壢一帶。





[十四]義興里鄒家

     其祖籍為廣東省梅縣,其渡台祖鄒沐宗生於康熙28年,卒於乾隆27年確實來台年代不詳,只知從淡水上岸,墾拓於台北中崙,有些家族移墾到石牌天母一帶,清末時才移墾到中壢楊梅一帶。後來台北敦化北路拓寬,鄒沐宗土地被徵收,領補償費六千多萬,購買中壢環南路和環西路兩塊土地,原先以環南路153號為祭祀公業場所,後來有成立財團法人鄒沐宗祭祀公業,將會址設在環西路411號4樓,其他空間出租,租金收入作為管理祠堂祭典以及頒發獎學金之用,目前在中壢一帶所傳下來的派下員約一千多名。



[十五]後寮莊家

     祖籍廣東省潮州府潮安縣(淡東郡獨樹鄉),來台祖莊德太,於乾隆32年隻身來台。初到桃仔園大灣莊(今桃園豐林里大樹村)定居。後因閩粵械鬥,搬到後寮一帶定居。於民國54年2月6日成立(財團法人台灣省桃園縣莊和睦嘗祭祀公業),家族墓在平鎮北勢村,祠堂於59年正月14日落成典禮,地址在後寮里龍興路548巷底,堂號「天水堂」。



[十六]月眉呂宅

     祖籍為福建省詔安縣,渡台祖為十世祖呂孟生,於乾隆26年背父親神主牌位來台拓墾,原居土城大安寮,後移居八德,由長子番西番南負責,其中番北第三子,移居月眉地方。據呂家第十七代孫呂庚揚口述得知,其父親呂文週生財有道,在月眉地方購置田產百甲,牛十多隻,長工30多位,為地方上富農,相傳清末時,李文週想到福建考武舉人,後因時局變動又逢台灣割日才放棄,否則憑他過人的智慧,高大英挺的體魄,武舉人之名唾手可得。

  其家族番西、番南以八德為根據地,目前建有一棟富麗堂皇燕尾式祠堂一座,旁邊設有呂孟生紀念公園,祭祀公業在明治時期就已設立,登記財產有土城一萬八千多坪,八德約一萬多坪,光租金收入就可辦獎學金和老人年金。八十歲以上發六千元,七十歲以上發三千元,派下員每年秋季祭祖都興高采烈,分享祖德。

  番北公傳下月眉地方也富甲一方,在日治時期擁有兩個碾米廠,並有兩張期貨執照(專職稻米期貨買賣),為中壢產業界的泰斗,其祠堂興建在明治38年,地點在月眉里6鄰88號。另一名人呂芳科,大正三年生,公學校畢業,台灣總督府茶葉傳習所結業,曾任產業組合書記,新竹商工水產課員,光復後任桃園縣商會理事,省商聯理事,中壢中學家長委員,桃園縣礦油工業理事長,八德農會總幹事,桃園縣農會評議委員,呂氏宗親會會長。



[十七]中美路宋新恩公祭祀公業

     宋來蘭祖籍為廣東梅縣人,於乾隆9年皆兄弟宋富麟、宋高麟相偕來台,居於桃澗堡廣興莊(今稱宋屋莊),因宋家在平鎮家大業大,兄弟各房均建有祠堂,如宋來高在中壢壢新醫院旁,建立一個祠堂叫「賦梅第」,宋高麟在廣仁里也建一座祠堂,宋富麟在新光纖維廠後面另建一祠堂,也叫「賦梅第」,故宋家在平鎮就有三個祠堂。

  宋來蘭派下宋新恩公,其裔孫於咸豐3年,靠宋來蘭祖產83分捐獻所得,在靠近新屋交流道旁,新建一個祠堂,因高速公路開設,祠堂祖宅被徵收一半,地理遭破壞,就將領的補償費,購買約10 0坪 土地,新建一棟五層樓建築,地址在元化路66號(中壢藝術館對面)樓上放置祖先牌位,1、2樓租人收取租金,做為祭祀公業祭祀祖先費用、發放獎學金的基金。



[十八]埔頂鍾家

     祖籍為廣東省嘉應洲鎮平縣(今梅縣)招福鄉順嶺下杞林埧世興社,渡台祖為十一世沐芳公,於清乾隆3年,從廣東攜子渡海來台,由淡水登入,入墾於新莊,克勤克儉,勤勞工作,稍有積蓄,就往南發展,廣置田產於中壢埔頂、水尾ˋ龍潭、關西等地共 一百五十甲 ,沐芳公生有四子,長子起仁在中壢發展,次子義起在龍潭發展,三子禮起在關西發展,四子智起不詳,各聚ㄧ方,事業有成,在中原戲院附近祠堂已經改成兩層式建築,名叫鍾家祠堂,一樓為開會之用二樓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中壢地區派下員共一千多位。



[十九]埔頂吳家

    吳家祖籍為福建省永定縣金豐里奧究有鄉,渡台祖為十六世乃錦公攜子俊亭公,於乾隆年間渡海來台,從淡水登入後,出居八德更寮腳(今大湳)墾居。俊亭公生有兩子,長子能來公,次子近來公到18世進林公搬遷到中壢埔頂一代拓墾,並生有五子,水養、水安、福安三兄弟留在本地,壽安公移墾到苗栗卓蘭一帶,亂安公則遷往到楊梅開墾,鍾家還是以埔頂派下員最多。

  吳氏源於周泰伯之後裔之苗裔,出封於吳,後代逐以吳國為姓。祖宅於71年吳仁輔提議興建,到75年吳義深又重新倡導興建,幸好苗栗的吳陳母媽後裔慷慨捐地,宗親努力奔走,出錢出力,終於在民國77年孟冬落成祭典,堂號為「至德堂」。



[二十]埔頂盧氏家族

    中壢盧氏祠堂和湖口北窩盧氏宗祠,其渡台主都屬同支,即玉招公派下,康熙末年約(西元1720-1725)年,從廣東潮州府會來縣梅林寨渡海來台,初至雲林西螺入墾,後又到嘉義開墾時認識福紹公,兩人私交甚篤,因福紹公無子嗣,死後繼承其香火,永為祭祀。玉招之後與許氏(1705-1778)結婚,連生四子榮鳳、榮基、榮賽、榮連,慢慢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美滿後,始終惦記自己是粵東開基十四世梅林寨子孫,而將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祖妣名諱,列入祖牌,永遠奉祀,而十一世以前之族系,因戰亂失散,故還寄望子孫能返回原鄉,將失散部分接上,使族譜完整,一脈延綿,永世長昌。

西元1786年乾隆51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之亂和義民動亂,玉招公派下裔孫結束西螺產業,北上移居中壢水尾地區,當時水尾蠻荒一片,盧氏後裔開荒闢土,努力經營,未幾即富甲一方,成為地方望族,爾後兄弟分家,榮賽公派下乃遷往湖口長安發展,榮鳳、榮基繼續在中壢、新屋地區發展,現已有三百多丁口,九零年代台灣經濟大興,全台各地姓氏興起改建宗祠熱,尤其同來台主湖口長安榮賽公派下盧電光祖堂改建完成,並成立盧電光祭祀公業,將湖口北窩南窩12筆五點七公頃土地,登記為祭祀公業,永為祭祀之用地.榮鳳、榮基派下又散居新屋中壢各地,由新屋盧姓宗親會會長盧文賢發起祠堂興建發起人,總幹事盧澄勤副總幹事盧澄繼熱心奔走,感動住中壢普仁里盧肇福答應獻地200坪,經盧家各宗長出錢出力,努力捐獻,終於1992年農 曆正月六日 動工興建,經二年時光,號資ㄧ千七百五十餘萬元,一個以(范陽堂)為堂號的兩層樓祠堂,終於完工,並於八十三年農曆十月十一號舉行落成安龕大典,目前二樓為祭祀盧姓祖先神主牌靈位之用,一樓為盧姓桃園縣宗親會會員大會會址,並舉行宴會場所之用。

盧氏族裔尋根從1990年5月30日開始,祖籍廣東省潮州府惠來縣梅林寨,經詳查後在普寧市梅林鎮二華里之埔尾村有一棟(范陽堂)祖祠,經幾次通信後,確信渡台祖玉招公是從此地出走的,但此祠堂無族譜記載只到第八代,但有第一代祖坦素公祖墳,因輩續名諱都連不上,只好回鄉,後來1995年、2002年、2004年陸續有族裔到大陸祭祖,又調查到離梅林二三十公里之普寧市近郊白沙壟有一個范陽堂祠廟,經盧文凡和數位宗親親往白沙壟祖廟詳察族譜之下,真相終於大白,發現盧氏來台開基主,有潮州、澄海、饒平、楬陽、普寧、惠來、豐順、至興梅也都以蘆侗為一世祖,並記載十四祖玉招公渡台史,至此真相大白,普寧市白沙壟才是盧氏家族真正發源地。



[二十一]下內壢張莨芝祭祀公業

    祖籍為廣東省陸豐市大安鎮,來台祖張莨芝於雍正13年隻身前來,最早時,其堂兄張永坤聽說曾來台拓墾。從淡水登陸,到鶯歌開墾,數年後家道日興,購得良田數 十公頃 。清中葉時以步行到內壢,看蠻荒一片,值得開墾,乃全家搬到下內壢,胼手胝足,勤奮有加,又獲得良田數百甲,光復後,實施耕地放領,土地全遭放領,頓失依靠,家族部分遷到高雄發展,其於大多散居於上、下內壢一帶。祖先祠堂原先在內定里三鄰40號,後因中壢擴大工業區徵收,改建在文化里18鄰吉林路77巷1號,為一棟兩層是鋼筋水泥建築,每年清明祭祖之後,有吃祖宗福的習俗,大約有40~50張桌,為內壢地區的大家族之ㄧ。



[二十二]水尾陳家

    陳貴邦其先祖原居福建漳州平和高坑下窯,後移居廣東陸豐縣吉康都新田溪閣,屬客家人,據貴邦侄子陳文岳(中壢中區陳姓宗親前理事長)表示,其渡台祖是一婦女攜五個兒子,於乾隆年間從淡水登陸,定居於南崁,經過三代以後,又移居中壢,即新竹州中壢郡水尾字百33番地,現啟英工商位置,傳至貴邦已是第六代了。

貴邦繼承其父陳烏番為水尾土地供管理人,此水尾伯公建於道光十年九月二十日,信徒分佈甚廣,包刮水尾里、青埔里、芝芭里、洽溪里、埔頂里、內壢里、內定里等,此土地公公產甚多,據家父說:「他處理公眾農田都秉持公正,對弱勢佃農照顧有加,故迎得庄民敬仰和信任。大正三年被推舉中壢支廳水尾保保正,是先生首次服務公職,處理地方事務之始。」

大正九年,地方自治大改制,出任中壢庄協議員,並擔任水尾、上內壢、下內定、青埔、芝芭里、等五保甲聯合會會長,同年擔任國勢調查有功,受總督府表彰,大正十年多任職公共事務有功,受郡守表彰,大正十四年任中壢公學校兒童保護者副會長,桃園大圳開鑿組合擔任常務委員,中壢農業倉庫評議委員,又因督導縱貫公路工事有功,受新竹州知事頒杯紀念,大正十五年(昭和元年)任中壢農業信用組合理事,受新竹農會長銀盃獎,其後又因督導水稻增收,受新竹州知事表彰,昭和10年(1935年)五月,被推舉台灣五州三廳新竹州唯一代表,接受大日本農會總裁{守正王}頒獎表揚,賜金質{勤勞顯功章}乙枚,並親自前往京都領取,受守正王親書{尊農}墨寶,現仍掛曾孫新生路陳家客廳上。昭和20年(民國34年)五月又獲總督安藤利吉表揚,再賜銀質(勤勞顯功章)乙枚。

中壢守護神媽祖娘新街廟(仁海宮),陳公於昭和元年組修建建廟發起人,據呂文周子口述:「樂捐第一陳貴邦,第二呂文周,可見其對公眾事務投入真出錢出力,在所不惜。同時被選為中壢郡18個派出所聯合會會長之職,光復後民國35年,當選鎮民代表,兼職中壢農會監事,繼續服務地方,不辭辛苦。到民國50年正月,仁海宮又重新修建,被推舉主任委員,可見庄民對他的信任,可惜到53年陳公不幸辭世,未能完成建醮工程,而仁海宮於56年十月慶完成建醮,為先生一大憾事。」

由以上陳公所有事跡中,其一生真多采多姿,完全無私無我,出錢出力,奉獻地方,貢獻地方,當真無人能及。對農業上表現,更可圈可點,尤其高潔人品,和樂於助人的處世之道,堪為中壢庄民之表率模範,特書為記。



[二十三]其他姓氏是家族

    中壢是一多元家族聚居地方,如湯姓住環北路一帶,巫姓住平鎮附近,謝姓住三座屋附近,戴姓、余姓他們祠堂均設平鎮,故未舉例,然而許多派下裔孫仍往本邑。還有因土地開發祠堂被拆的家族有:林姓、黃姓、曾姓、黎姓、陳姓、吳姓…等等,其派下員仍散居中壢各地,還有楊姓因開發中壢工業區,其家族和政府對抗,以致坐牢。近年高鐵徵收在青埔呂家在日治時亦頗為顯要,因時間不夠,無法一一列舉,實美中不足。



五.各家族、祖籍、年代、遷徏之互動關係

<一>以祖籍來分:就上面22個家族做分析。

1. 廣東饒平家族:陳、袁、許ˋ雙個劉姓共五個。

2. 廣東梅縣家族:吳、鍾、徐、邱、陳、宋、鄒 共七個。

3. 廣東陸豐家族:陳、范、張共三個家族。

4. 廣東潮州府會來縣:盧家。潮州府潮安縣莊家。

5. 福建詔安縣的有呂家與邱家。

6. 其他河南澄海縣方家,福建永定縣吳家等…。

由上面家族可看出,在中壢以梅縣人口居第一,饒平人口居第二,陸豐家族第三,所以目前在中壢地區語言方面,以四縣話居多(屬梅州市),饒平話應該也不少,但事實上饒平話卻很少聽到,筆者也是屬饒平家族,日常生活也以四縣話交談,而饒平家族遷徙過程,有個共通現象,都是從南部往北桃園定居,又因閩粵械鬥,在遷往中壢附近定居,卻都聚集於同區域,如許信良家族ˋ陳名顯家族ˋ紅樓劉姓家族都如此,陳家和劉家裔孫還曾結為秦晉之好,此同鄉之情誼呼?或為同為饒平話家族呼?….。

〈二>以年代來分:

  雍正年間有吳雨吉家族、盧氏家族和張莨芝家族,乾隆年間來台居大多數共18個家族,道光年間來台僅方家一戶而已,由此可證中壢在清乾隆年間,蠻荒大地已獲墾畢,或水源較豐富區也已開發完成,後移民者大都往市區高地或較不好開墾之地發展,如元化路邊興國國校校地,興農路一帶,都屬方家原先墾地,還有如曾家墾地在中美路和裕國戲院邊。在靠中豐路中央西路周圍都屬李和家和宋貴霖家族所擁有。再往後如光緒日治年間在中正路以和興五金家族陳姓,許阿母永香餅店家族。吳家ˋ戴家ˋ邱家……在街上的家族,但都是以買賣業為主了。



<三>以來台人數分:

  隻身來台共有10家族,兄弟來台者有劉姓和宋姓家族,父子來台者有劉家、鍾家、吳家、徐家共四戶,可攜家帶眷的有吳家、邱家、沈家、陳家,其中吳雨吉和陳呂氏媽是由母親帶子女來台者、而邱家是帶大小老婆渡台,兩者在清代時常說:有長山公沒有長山媽:的情況不符,且甚為少見。沈家則全家整體移民,攜家帶眷在所難免。另外中美路的方家,是兩兄弟小小年紀,就跟隨伯父來台開墾的也很罕見。



六.結論

   對於中壢地區的拓墾,從家族路線來說,從東向西,最早的東勢庄葉奕明和七各兄弟家族約數百甲,南勢涂耀東家族數 拾甲, 再來後寮陳家300甲,埔頂吳家數 十甲 ˋ鍾家200甲,內壢地區張莨芝家族300甲,水尾ˋ胡家ˋ楊家ˋ詹家ˋ湯家…加起來共上百甲,整條石頭溪以北都被以上家族開墾完畢了。

  另一條路線以北往南路線。郭樽大墾戶帶領著許多家族,從大園墾向中壢,陳名顯家族和劉樸珍家族ˋ劉國化家族,都是由桃園龜山往過嶺方向拓展,許生淡家族從三芝到關西到過嶺,吳雨吉家族,從大崙往西部沿海方向發展,陳呂氏媽從南崁到水尾….等等,老街溪往西也已完全墾拓完了。



  中壢地區的拓墾,從語言來看,廣東客家語占絕大部分,但部分家族雖然為客家底,如吳雨吉家族因長年說閩南話,且在山東里屬閩南莊,其後代還自認是閩南人呢?這總現象和後到中壢移民者如米商蔡家ˋ餅店許家ˋ五金陳家,三光建材吳家….等都是屬閩南籍,在生意場所說福佬話有關係。因多數客家人都是以農為業,農民看天吃飯,等收成要半年,生活本來就較辛苦,商人轉手就獲利,農人收成好賣給商人又要看商人臉色,地位上自然不平等,久而久之,客家人為了懂得討價還價,保護自己利益,非要說福佬話不可,自然消長,中壢原本完全客家庄,慢慢就變成閩客都會說的客家城市了。

  

  然而生在今天中壢百姓何其有幸,因本邑地震很少,雨量充足,地勢較高ˋ又不淹水,天然災害少,又有全國知名的中壢工業區,就業無酬,市區工商發達百姓安居樂業,難怪日本統治時稱中壢為日本輕井澤(形容非常適合人居住的好地方)。然而中壢早期卻流行一個俗諺,述說先民請人或長工開拓時,面對蠻荒大地,蓽路藍縷,儉腸凹肚,鹹酸苦澀,又面對瘟疫漳厲之氣,沒有晨昏,其辛苦可想而知,故我們不僅欽佩,更感懷為這塊土地奮鬥的先知.下文乃筆者根據鄉土耆老口述而成,敘述一個長工辛苦和東家如何勤儉的心境.:

一::知囑 知囑(註七) 做零工不要作東勢葉屋

雞啼出門 半夜轉屋

做滿一冬 還不知頭家帶給系茅屋也系瓦屋.

二:知囑 知囑 做零工不要作東勢葉屋

兩碗青菜鹽來碌 起工完工 買到 四兩半斤 豬肉

請到滿堂子叔

三;知囑 知囑 做零工不要作東勢葉屋

起工完工 買到 四兩半斤 豬肉 筷ㄟㄧ夾 目珠一觅



   另一句桃園俗諺說:[食不完霄裡米,斬不盡鶯歌竹,行不盡霄裡埔]此句俗諺,和開墾俗諺相互呼應,從辛苦開墾到高興收成,此中蘊含著無盡的鄉土情懷,讓我們共同攜手,愛護我門的鄉土,共創美好的未來。


攝影:游俊堂

台長: 平鎮市大志工社
人氣(15,890)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陳迪華
陳理事長:您好!
本館目前正進行「臺灣民俗文物辭條」出版編輯工作,儘量以一辭條一照片對照。有些照片想藉由「臺灣傳統家具」一書中掃瞄使用,希望同意提供使用。茲將相關圖片列如下:

1、 竹菜廚 頁36,圖49
2、 竹躺椅 頁73,圖128
3、 鼓凳椅 頁77,圖137,頁78,圖138
4、 八步床 頁81,圖149
5、 貴妃床 頁81,圖151
6、 腳踏板 頁91,圖171
7、 家俱金屬飾件 頁114,圖236、237
8、 翘頭神案 頁162,圖369
9、 太師椅組 頁180,圖413
10、交椅 頁192,圖439
11、條案 頁213,圖474
12、貴妃椅 頁214,圖475
13、竹太師椅 頁216,圖479

若蒙同意,非常感謝,並將於書後列出圖片提供單位。

臺灣文獻館採集組 陳迪華 敬上

2009/07/16
2009-07-17 08:28:01
宋新恩公祭祠公業內容幾乎都不正確。
新恩公祭祠公業財產不是來自宋來蘭,而是其昌、敬昌公兩兄弟都未婚,因生病典當給張家人。過世後宋家宗長出面集資八十五份贖回⋯⋯還有其他內容出入甚多⋯⋯
2018-08-31 09:28:2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