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02 23:04:33| 人氣3,5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東方的梵谷 王以亮 2010/2/6 台中文化中心展出 燃燒中的盼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開創拓樸形態藝術 — 場域自旋畫派

DSC_3755.jpg




東方的梵谷 — 王以亮
一九六三年生 於台南縣 後壁鄉 自義大利歸國後設籍台中市
歷年獲義大利國立米蘭藝術學院研究所最高等藝術家文憑、中興文藝獎章西畫獎、義大利波隆納市長金獎、美國休士頓市藝術榮譽市民暨親善大使、美國休士頓大學亞美中心頒藝術貢獻獎。歐美邀請個展三十多次,台灣受邀個展五十多次,現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專任副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新存在三部曲 聖嬰降臨 受召喚的啟示
「聖嬰」一詞源於西班牙文 El - Nino (意為上帝之子),是南美秘魯及厄瓜多爾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這種氣候發生於聖誕節期附近,鄰近熱帶太平洋海域的表層海溫及洋流發生異常高溫變化。反聖嬰係為聖嬰 ( El Nino ) 之相對詞, La Nina 一詞源自西班牙文,其意為女嬰。兩者均是指在赤道東太平洋區域,海溫及洋流之異常變化現象。是以在聖嬰時期之異常氣候情況可能呈現反常之涼夏或暖冬,但在反聖嬰時期則可能變為加強四季之特性,即是熱夏與寒冬。
我們一方面當然要努力去了解氣候變化的原因與機制,以最好的準備防患於未然;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開始順應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放慢開發的腳步,將人為對自然界的影響降至最低,才是利人利己又利生的長治久安策略。(參閱 :談「聖嬰現象」 地球所研究員 汪中和 )

聖嬰現象 洪水




這些地球的環境變遷現象,藉由聖嬰現象帶來的衝擊與反思,啟發藝術家另一個創作主題內容,以關懷自然中的生態、環境、現象為主題,生物與自然成為畫面的主角,但它不同於風景畫,風景畫是描寫自然,或表現自然之心靈感覺,而藝術家想畫出大自然對我們的啟示,重建一個新自然,創造一個新天新地。
哲學家新存在主義者 保羅 田立克 對存在主義思維題出反動,認為人不應只關心現存,更應有終極關懷之心,提出以生存的勇氣、理解最終、心靈重建為人類尋求出路。
我希望能夠藉由對相關當代議題、美學的研究,找出藝術家對於不同以往的表現議題反應,從環境的現象學中解讀藝術活動,進而了解聖嬰現象對藝術表現的影響性,同時也對於人類在社會文明高度發展下,對環境破壞所產生之自省精神,面對人類生存問題-生態環境的壓力與地球暖化危機,揭發環境議題在藝術表現性的啟示,藝術是對於環境、生命、靈魂的終極關懷回應最有存在意義的一個,人的價值也只有與藝術結合中才能體現。高度文明的工業社會發展下,地球暖化的聖嬰現象之事件經常可見,環境遭受破壞、氣候異常,海嘯、地震、生態環境污染—等,已成為普遍性的人類生存危機。人的精神與心理需尋求抒解壓力的出路,心靈若無法重建,面對危機隨之產生,災後生理與精神的病變也將致。
社會科學的研究,就其聖嬰現象對藝術影響的形式、內容、本質而言,包括對環境社會的思維與藝術表現發展二大傾向,藝術運動的範圍與方向,又呈現區域性與全球性,全球性的聖嬰現象,對藝術表現的影響,因環保運動而展開,在世界各國均有不少的藝術家有獨自的作品發表,也將串聯成當代藝術潮流的重要傾向,而台灣有相當數目的藝術家,有些是個別性的風格發展,有些是局部性的作品呈現,與世界各國藝術風潮來比,台灣藝術家在這方面的表現毫不遜色,並且將台灣自身的文化與環境觀念溶入世界的潮流中,因此,在全球性的聖嬰現象危機中,台灣的藝術運動發展,非但必須將台灣藝術的嬰現象議題提出研究,這是在地的藝術風格,也將是世界藝術運動的一環,讓台灣本土的共同美學精神結合社會運動得以擴展,甚至有啟示的作用,讓世界大眾瞭解我們台灣當代的環保藝術思潮。區域性的環境價值與科技文明的普世價值往往有很大的衝突性,若是沒有對環保的生活美與精神美作為共同的追求目標,只會增加文明與環境的分裂性與對抗性,邊垂性與區域性的環境藝術思想有其存在的尊嚴,被科技文明侵犯的環境生態是這個世紀的重大議題,這個造成地球暖化的聖嬰現象是人類文明發展與社會價值觀偏頗的惡果,而生存的規律也與這個形態共同脈動,東方的敬天與天人合一的思維是對大自然的尊重,太極的哲學不就是體會到與「他我」的生命相對互動的哲理。關心自然環境的生態,調和物質與精神文明之矛盾,體會社會優勢與弱勢生命的差距意義,將「它」與「我」的認知互相調和,貫徹內容與形式的合一,以尊重自然環境的哲學邏輯,在藝術的創作中表現,將是要來啟示藝術的新生命。因此我的研究以「藝術家」在聖嬰現象的共同環境危機中,展現的創作關懷議題與環境思維,從地球暖化現象之影響,來審視藝術家的創作世界,再從藝術家的創作表現,來詮釋這個世界危機之現象,並將環保概念與新存在主義的「終極關懷」精神加入,使心靈重建,尋求人類共同生命的出路,摒棄物質主義對藝術表現所影響之唯物與消費生活的概念,最終致力呈現「從環境現象到自然」對我們生命的啟示。

聖嬰現象 紅影




關於聖嬰現象面的研究,目前僅以環境保護、地球暖化方面有論述,透過藝術方式發現聖嬰現象的問題和危機,並適時的預防和紓解,以免最後嚴重到不可收拾世界毀滅的悲劇。透過繪畫或是廢物利用創造出的藝術品,可以檢視藝術家的內心,反應出內心的狀態和壓力及問題的來源。然而,就相關文獻的檢視發現,並無類似的藝術論證,其他相關的則以藝術批評與美學理論為多。
因此,本人先從環境學上,環境影響人的精神層面與生活面之觀點切入,從藝術之表現論到藝術行為之批判,最後建立一個藝術理論,其中透過一些哲學家對於藝術的觀點進行整理,部份相關環境對藝術思維之影響在起步中。
  以聖嬰現象為藝術創作之主題,希望能找出一種屬於當代台灣藝術美學上尋求的新議題,探討出台灣新的藝術表現主題與風格,從當代藝術史的發展與共時性的環境議題與新存在主義美學來探討,自19 世紀佛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以來,認為人內心的潛意識必須得到某種程度的抒解與發洩,否則將會造成人本身於精神上的失控,進而影響行為,對藝術家就是創作行為。聖嬰現象帶給人類震撼的危機恐慌,藝術家透過各種創作管道慢慢的釋放「本我」(id)內心或是潛意識中「害怕」的壓抑,而表現在作品中。佛氏認為,審美的快感能有效的將本壓抑的需求慾經由昇華而得到滿足;亦即「超我」(super ego)的壓抑昇華。故此,藝術活動有助於審美慾望的昇華與恐懼心理之消除,因而,從佛氏的論點上我們不難看出,藝術創作行為與潛意識的相互關係,透過藝術的創作表現能將潛意識中「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裡所描述之壓抑的「需慾」昇華且釋放出來,以求精神之平衡。到了21 世紀的今日,人們莫不在於尋求一條以藝術抒解恐懼壓力,或借由社會運動解決社群集體恐怖之道路。藝術創作可視為人類文化活動的一部份,亦是生理與精神抒壓的有效方式,人類透過藝術的創作反映自身內心的精神與感知表達,藉著有形的東西反映出無形的一種知覺或是精神狀態,因而常被視為是感性與不科學的解釋,事實上,藝術本身的價值也是以科學與真理的表達為其目的,就這點而言與狹義的科學精神是相符合的,兩者也都在追求未知事物的真理,只是科學透過實驗與論證尋求真理與知識,以實驗、分析、統計、整理出事物的法則藉此獲取新的知識與正確論點。相較於科學,藝術則是透過個人對於宇宙萬物的感知與認知,隨著心中或是腦中的一種形而上的混沌意識或是抽象的思維,以形而下的形體諸如視覺上的圖像造型或聽覺上的音樂節奏等等,將其體會之真實性表現出來。哲學家黑格爾就認為,一個的精神是在「客觀的世界」中建立,藝術、宗教與哲學都是絕對精神面的一種具體表現,將藝術、哲學、宗教、政治、法律及社會組織等一切人類活動之產物,視為人類之「精神」與「觀念」活動具體化的表現(p.26-27 劉思量,1992),這種藝術上唯物的實證論亦可解讀為理性的藝術,成為強調內容與形式之現代藝術理論的濫觴,但是,很明顯的,藝術並非唯物論的觀點所能道破,也因此,黑格爾的藝術論點亦開啟了後來現象學論點的批判與質疑。新存在主義哲學的觀點更對此提出批評與新看法,簡而言之,科學的態度是以客觀為出發;藝術則是以主觀為出發,也因理性與感性,主觀與客觀之間的認知造成長久以來藝術與科學行為的抵斥。只是藝術上的真實並非直觀認知上的表象真實,而是藝術創作者經過內心所體會出來的真實,但是這種真實卻也往往更能與欣賞者產生互動或是共鳴,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更是對社群有重大的影響性。近代由於社會科學與藝術心理學的發展,漸漸的將藝術這塊傳統創作的非理性逐漸導入以科學方法實證的理性中,傳統藉由心理分析的解讀模式,轉向導入以實證的社會科學方法,它解開傳統藝術創作主觀的知覺部份與社會環境的關係,以環境危機對藝術創作的行為,解讀環境危機的顯著性影響。也說明藝術活動受到環保意識的影響已非單純的哲學思考與藝術理論之議題,應可逐漸的延伸至社會危機與環境意識的現象學、心理學甚至於環境科學的層面。

台長: e亮
人氣(3,5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藝術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鑽研拓樸學 繪出新風貌─析探畫家王以亮的藝術耕耘歷程
此分類上一篇:東方的梵谷王以亮-自旋風格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