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29 20:30:33| 人氣2,6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展現在地樸質生命的原力-郭清治雕塑大師作品之探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展現在地樸質生命的原力-郭清治雕塑大師作品之探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空間設計系副教授 藝術中心主任 王以亮 撰文

關鍵字:後現代、現代、符碼、原力、原生、抽象、具象、生命科學、細胞、蛋白質、DNA、分子、量子、

前言:
「美感往往是一種記憶或習慣的認知反應,藝術家無須附庸於有關美的學理或傳說,作者以自己的方式,解析美的基因,透過結構重組的手法,嘗試表現新的美感體驗,擴大美的境界。」(註1)
達文西認為:「藝術家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對話與對抗的關係」,並說:「從事藝術創作就如同追求其他學問,如果想要精通最佳的方法就是每日勤加練習,」(註2)郭清治大師正是如此在作品中體現出這種關係,並在他的創作過程是如此的勤練精進,他在藝術的田地耕作與吸收養份,專注自己作品表現,向原生的文化再吸收更多元的養份,他是少數可以將藝術內涵回歸到藝術原生文化領域,創出自己藝術風格的雕塑家。
郭清治談起雕塑:「其實是辛苦的工作,曾想轉行,但沒有轉成,」他認為「雕塑要國際化、現代化,更要重視本土化,在本土基礎上創作才能受到重視,他目前從事就是本土現代雕塑創作。」(註3)藝術家能從台灣在地的環境、原生的文化等主體性發展角度來創作,同時又兼具當代思潮傾向,對於台灣藝術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作用。

壹、創作歷程-光芒四射獎不完
1939年出生於台中縣大甲鎮,郭清治曾說:「這一生從未想要當藝術家,也最害怕上班、教書、當藝術家,」但承受屬於來自上天的使命,藝術創作之路是永遠拋不下的工作,早期作品以寫實風格的作品在國展、省展屢獲首獎肯定, 1965年當他還在藝專之際,就參加社會上的各項美展,分別在這一年獲得全省美展特選第一獎、全國美展金尊獎、台陽美展雕塑首獎,這三個獎項都是當年的重要獎項,他一年內曩括首獎,因而在雕塑界中大放光芒,後受到各界名仕青睞,委託塑像,曾為花旗銀行雕塑白色大理石作品,為大阪萬國博覽會的台灣館進行雕塑工作,為已故副總統陳誠雕塑銅像,每一件的作品都展現出,當時社會對他最高的期許與讚歎。
繼1965年開始投入現代雕塑的研究與創作後,1966年創立形向雕塑會,並於國立藝術館舉辦「形向雕塑展」,此展出首次將臺灣的本體性融入現代雕塑中,引發了藝術在地性的爆點,1970年代以後,作品轉向多元的現代雕塑,並率先投入現代石雕的創作,引領風騷成為台灣現代石雕的先驅領航者,對台灣雕塑的發展貢獻卓著。同時也致力於現代雕塑的推展,1979年則獲得中山文藝創作獎,1994年名揚國際,獲邀亞洲現代雕刻大展,日本福岡美術館邀請展出,2000 作品列入1999 Forjar el Espacio,世界鐵雕回顧文獻與Chillida等國際大師並列於「大型雕塑」創作家,2004年獲吳三連文藝創作獎。
自1994年中華民國雕塑學會成立,即被推選為首屆理事長,推動會務不遺餘力,帶領著老中青雕塑家走向國際,又擔任中山文藝獎、南贏獎、大敦獎、省展、國展等各種大獎評審委員,以其專業熱心拔擢雕塑人才,2008獲聘台灣藝術大學講座教授 ,一生在藝術創作與教學上奮力不懈,而成就非凡。(註4)


貳、作品表現形式的特質-「材質」、「形式」、「空間」的深入探討
一、融合抽象與具象的元素-解構、重組、變異:
藝術是生命的凝鍊,感情的昇華,更是智覺美感的再現,透過具體和抽象不同的表現手法,往往會賦予作品不同的面貌與表情。郭清治「早期作品以具象人體為主,日後轉而創作抽象作品,圓柱體、變形方柱體和半圓體的構組,作品內部多穿洞,」(注5)(北市美館)。「有關雕塑材質與形式、空間的表現,自五、六○年代即已伴隨現代雕塑的興起,有了進一步的探討,且延續至今。藝專早期畢業的何恆雄、郭清治、高燦興、許禮憲....等均有此表現。」(註6)
關於1980年代銅雕塑作品:「上月弦」、「風雨如誨」,石雕塑:「聚結的空間」、「大地」、與1990年代的「生之頌」、「生命之碑」--等許多作品之中,他企圖將抽象的理念與具象的形體結合,透過銅或石的厚實感來呈現,解構、重組、變異的章法不自限於傳統與現代派之間,也和新興的拓樸學(有機幾何形)所關心的質性與形態問題非常密切,在解析下,生命是由甚麼構成,以何形態存在,由生命內在的形式連通外表的內容,從歐式幾合的線性直線到拓樸學的非線性曲線都是他形塑的理式結構,也是他所演奏的樂章-具象與抽象的交響曲。
二、銅、石、不銹鋼的構築-科技與自然的形式融合:
就作品的材質而言,銅、不鏽鋼和石材的組合,不僅代表著科技與自然的融合,同時也是原始美與現代美的結合。兩者原本看似衝突、對立關係,然而透過創作者的巧思,卻完美地將兩者融為和諧的一體。在1990年起的作品更令人感到一種新的振奮,部份的創作它開始跳脫了過去的單一材質模式與塑形繼承,由台灣高山海洋的原生種文化中,開創出新的藝術傾向,這一系列的作品很難用年代、與材料來區分,因為生活體驗不是瞬間的改變,而是潛意識在日積月累中的爆發,他找回一種台灣失去已久的「原始力量」,1994年「生命之碑」、1997年「太陽之門」、1998年「娑婆之門」與「新視界」、2006年「訊息殿堂」與「生命樂章」---等 作品,他把烙在台灣海洋身上的印記「波的線條」,刻印在雕塑的身上,原始的圖騰與符碼紋於代表科技文明的不銹鋼鏡面上,而這些在視覺上具有科技能量的材質卻與代表大自然力量的樸拙巨石緊密的融入,1997年作品「儷人行」採用白色大理石雕鑿而成的,「融合抽象與具象的元素,隨著波浪狀光影起伏的優美姿態,及精鍊線條中流露出的悠然自得,不禁令人為之心神嚮往。」(註7)「以波浪起伏的弧度、線條等抽象造型之美,營造出自由想像的空間,另一方面為了讓作品可以更貼近人的生活與情感,加上了眼睛、鼻子的具象圖像後,使得觀賞者在解讀作品時,也因此,有了依循的線索,更也拉近了作品與觀賞者的距離。再者,此件作品同時採用繪畫和雕刻兩種藝術創作手法,也讓整件作品展現出更豐富的意象和多種風情。」(註8)「現代感十足且宏偉的太陽之門,在藝術廣場中扶疏的草木、優美的環境下,更顯得相得益彰!然而此一作品最為人所驚喜之處,便是透過不鏽鋼材質反射作用所呈現出的『異次元』效果,仔細一看!原本只雕刻在花崗岩上的圖像,經過鏡面的反射之後,在不鏽鋼上也出現了相同的圖像!就連四周的景色,也投射成為作品的一部份。而這樣的手法,不僅賦予作品生動、多元的面貌,就藝術創作而言,更是一項十分具代表性的創新之舉!」(註9)
  郭清治大師運用大理石、花崗石、銅、不鏽鋼等多媒材結合的創作形式,以卓絕的美學能力化解彼此間的矛盾與衝突,並於材質的對比衝突中,突顯材料本身的原性,並形塑新的能量場域,將原始與未來兩種不同次元融合在於同一時空的視覺氛圍,顯出獨特而強烈的後現代感,也建立了個人原創性的作品風格。

參、形式即內容的內涵共振-原生文化與生命科學

一、 現代與原始的風情交會:
郭大師將現代與原始的材質並搭混用,建構作品從現代文化回歸原生文化的意涵是有相連性的,現代的「簡捷利落」質性與原始的「紋飾樸拙」特質相遇,是一場愛情火花或是戰爭?全賴於藝術家之手。石材與鋼材的相砌,以鋼材之鏡面效果,超越空間上多重的形貌變化,切雕鏤空的厚重石材,它是參透文化與環境的變異。心靈共振在有形與無形,亦在有情與無情,心思合鳴在乎輕盈與厚重,亦在乎細緻與粗獷之間。「原始與文明,簡約與繁複,在他的作品裡得到完美的平衡」。(註10)
二、探索 21世紀生命科學之藝術:
新的世紀,生命科學的突破必然是從『分子』『量子』為概念的微觀發展,相對以生命「細胞」為基本,逐漸邁向環境與宇宙的宏觀,郭大師作品另外一系列的發展是以此生命科學為創作主題,生命是主體,細胞、蛋白質、DNA是三種客體,他運用三種客體單元建構整體場域氛圍,傳達生生不息的生命動力,深入探索細胞、DNA、蛋白質的生命樂章。作品『生命之門』為整組作品的建置主體,以方體框架構成可穿透的空間形式,內外空間相互連貫,內即是外,外即為內。「門型意象以建築元素呼應研究大樓主體,延展入口廣場之視覺場域,造就一流暢輕靈的環境氛圍。作品構作以量塊體堆疊形式,寓意知識的傳承與發展,彎曲的線條表現人類思維的自由與創造的天賦,作品運用堅毅的臉部側面線條」(註11);作品『生命的樂章』以有機幾何型群聚的形式展現,將基因體簡潔地融入雕塑量體中,藝術品的凝聚力呈現於大自然空間中,傳遞人文、科技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份氣象;「作品以有機、幾何的造型型態,指涉感性與理性的人類意識,」(註12);作品『音符』紅磚步道的圓弧曲線上映照抽象化的DNA,親和的姿態融入自然與大地共構一無限伸展的柔性空間;「回歸人與自然的和諧對話中,作品構件以DNA分子結構之螺旋型態造型化,多件一組形式傳達DNA的複製作用,」(註13);作品『旋律』創作為透過藝術的語彙,重新解構、變異、重組蛋白質的立體構成,向上旋出生命源頭的律動;「將板條狀結構與螺旋狀結構以兩個單元體形式結合在一起,在互動中以揚昇的線條彰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像微萬物始源的生成起點,一如海洋生物的造型量體,」。(註14)

肆、律動出虛實之界-形塑空間
雕塑家郭清治在創作上堅持一貫的創作理想,著重在本土文化的價值與自我思維體系的建立,從道統哲學上的虛實觀演化出「形塑空間」的理念,以自我之在地思維,塑出「虛與實」的相襯律動,雕入穿透連通空間之限度。他追求新雕塑的形質擴展與表現領域的創新,將空間當作形塑的媒材,把空間穿透、解構實體與重組,創造出無限的伸展世界與律動的虛實空間;作品「上弦月」是對於虛、實關係相互對應的議題,絕佳的空間造型研究,從宇宙的運行,月的圓缺,人事情感的深刻省思下,所創作出來別具深意的藝術。塑造型體方面,它採用雕、鑿的觀點,將作品的中心放空,也就是「虛」與「實」相對的意圖,四邊的框柱與中空之關係,儼然如繪畫中的墨與紙的留白效應。中間留空的部分,是虛亦是實,感覺到是作品的實體的減少,實際上是藉由作品上中空的穿透,將周圍的環境融入為雕塑的身體,虛與實、用與無用是超乎表象所見,以心靈之眼可洞見虛無之間的萬象,而非形而下的肉眼所看到的物體,「就此作品的命名來思考,特別具有雙層涵義,「上弦月」不見得真指雙眼所看到的上弦月,或是天空的月夜之景,事實上是另外一個層次,真正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一個名字的思緒連結,引發觀賞者想像的空間,見月不是月或見月是月,是藝術家與欣賞者的清談。(註15)


伍、結語-文化原力與符碼的再現
後現代的思維在那裡?當代藝術創作就在那兒,如何超越前衛回到文明之前的文化原力,是當代藝術家重要的創作傾向,國家文化資料庫中指出郭大師晚近的作品,在表現上趨向悠遊寫意的自由造型,在抽象造型上融入具象的型符,或書法式的書寫線條,結合繪畫性與建築性的語彙於作品之-現代藝術的真義是在追求自由的思維和創新性。
脫離現代主義的冷漠與低限,追尋生命生長的「原力」,使用樸實原生的自然材質,加上原民的符碼,接種於科技的材料上,使它發芽成長,再關心原生環境與當下的生活精神,如此將使思想自由與解放,郭清治大師的作品即有這種原力,作品中符碼的再現,似乎是此「原力」併發的咒語,是台灣在地的「原力」,它來自海洋高山,文化上來自承接原民的血脈,引爆在科技文明的面版上,如此的振憾與感動在你我之間。



註解:
註1 參引 花蓮石雕博物館 數位典藏網站。
註2 參引 達文西(繪畫論)。
註3 參引 國家文化資料庫。
註4 參閱 石雕先驅 型塑空間 文/杜文靖。台灣文創網站。台灣大百科全書,(新浪網 【2004/11/15】,國家文化資料庫。
註5 參引 北市美館數位資訊。
註6 參引 台灣近代雕塑陳列室。
註7 參引 鐵砧山風景區管理所 網站、台灣近代雕塑陳列室。
註8 參引 鐵砧山風景區管理所 網站、台灣近代雕塑陳列室。
註9 參引 鐵砧山風景區管理所 網站、台灣近代雕塑陳列室。
註10 參引 台灣文創網站。
註11 參引 資料提供:基因體與蛋白體實驗研究大樓新建工程執行單位。
註12 參引 資料提供:基因體與蛋白體實驗研究大樓新建工程執行單位。
註13 參引 資料提供:基因體與蛋白體實驗研究大樓新建工程執行單位。
註14 參引 資料提供:基因體與蛋白體實驗研究大樓新建工程執行單位。
註15 參閱 石雕先驅 型塑空間 文/杜文靖。

台長: e亮
人氣(2,6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藝術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彩畫天地有情韻-女畫家高惠芬作品之探究
此分類上一篇:韓德爾 演唱會 海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