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17 17:00:40| 人氣5,3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打狗歷史(八):左營歷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以高雄市現有的各行政區而言,左營是發展最早、歷史文化最豐富的地區,早在今日高雄市大部分地區都是荒煙蔓草,高雄港還是小漁港的時代,左營就已經是統領高高屏地區的首府,也因此,直到今日,我們還可以在左營看到許許多多歷史的遺跡。

回顧左營的歷史發展,其實與三件大事息息相關:一是鳳山縣治的設立與遷移、二是左營軍港的興建、三是戰後工業發展及交通重心的轉移,以下也將對此分項敘述,重新回到歷史的洪流中,觀看左營的起起落落

鳳山縣治的遷移
左營自古即有平埔族先民在此發展,日治時期要興建軍港時,在桃子園地區發現大批先民遺跡,說明先民在此的活動。

漢人來到台灣後,左營最早所被重視的,是其戰略上優勢。明鄭在台灣建立王朝後,首府及重心設在承天府(今台南),當時的打鼓港(現在的高雄港)則是台南港的副港,如果風大浪大,許多船隻會改由打鼓港上岸,而左營正好位於打鼓港與通道上的要衝,加上左營有龜山、蛇山的屏障,容易防守,因此明鄭對此地相當重視,不僅將當時台灣僅有兩縣之一的萬年縣(另一縣為天興縣)首府設在此地的興隆莊(也就是今日左營舊城內的區域),管轄今日台灣南部,北起台南縣,南到恆春的廣大地區,同時也派兵駐防。由於當時明鄭軍隊均要屯田自給自足,當時在左營地區駐紮屯田為左衝鎮前鋒營(在今舊城內)與左衝鎮左營(在今舊城外),這也是「左營」地名的由來 。

施琅打敗明鄭大軍,清朝接收台灣後,同樣看重左營的戰略地位,繼續將沿襲萬年縣的鳳山縣治設在興隆莊,並陸續設置文廟、縣署等,使其規模越來越大,但一直到此時,都還沒有興建縣城,許多官員也在府城(今台南)辦公,不願到興隆莊。

康熙60年(1721年),台灣爆發朱一貴之亂,攻陷鳳山城(今左營),亂平後,署理知縣劉光泗開始興建土城,這是左營的首次建城,這座城可能是由當時居民自衛的土堡改建而成 。隨著縣城的建立,當地漸漸繁榮,到乾隆51年(1786年),縣城再遭破壞前,城內共發展出六條市街:縣衙街(以前的興隆莊街)、下街仔、大街、南門街口、總爺街口、北門內街,以及城外的埤仔頭街。至此,左營地區的發展,達到了首次的高峰,但這總總,都隨著一次戰火的蔓延而急速衰退。

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事變起,興隆舊城二度被攻陷,遭林爽文同黨莊大田佔領。乾隆53年(1788年),亂事平定後,負責重新評估台灣防禦工事的福康安力主將鳳山縣治由興隆莊(今左營)遷移到當時已相當繁榮的埤頭(今鳳山市),乾隆帝也允請所請,將鳳山縣城遷至埤頭,失去行政機能後,左營地區也不復當初的繁華。

福康安要求遷移鳳山縣城的表面理由是因為興隆莊旁的龜山、蛇山容易被匪徒利用,登上山俯瞰,並藉此攻打縣城,但實際上真正原因卻是經濟的變化。在清初這段時間,南台灣的開發一日千里,今日的高雄縣、屏東縣不再是當初的人煙罕至,而舊名埤頭的今日鳳山市地區,正當前往屏東、恆春的門戶,商賈雲集,日漸繁華,甚至許多官員都嫌興隆莊的偏僻,跑到埤頭辦公,久而久之,縣治的遷移也是大勢所趨。

但左營並不是沒有重新取回縣治的機會。嘉慶11年(1806年),蔡牽之亂起,同黨的吳淮泗攻陷埤頭新城,亂平後,官員與民間輿論都覺得還是舊城好,清政府也在嘉慶12年(1807年)下令鳳山縣治搬回興隆莊(今左營),但因為舊城早已經被破壞,因此要回到興隆莊,需要重建新城,並改正當初龜山在城外,會被人利用的缺點。

在當時,清代的財政已經大不如前,因此建城經費多半由鳳山縣居民自掏腰包,經過多年的討論、籌資、興築,道光6年(1826年),一座嶄新的石城落成。在當時的台灣,僅有彰化縣城與該城是磚石城,在氣派上可謂傲視全台,甚至刺激了淡水地方居民改建淡水城。但在興建完畢後,原先熱切希望能遷移回興隆莊的鳳山官民,卻拒絕搬遷,最後只空留一座氣派的新城,道光27年(1847年)清朝再將縣治遷回埤頭(今鳳山市,而實際上從嘉慶到道光年間,僅是行政命令將鳳山縣治設在左營,所有人員及機能都還是在鳳山市辦公),左營終究沒能回到南台灣行政中心的地位。

鳳山縣官民為何不願回到興隆莊,這是件左營歷史上最爭議的事件之一。連橫在其《台灣通史》中提到主因是當時的知縣杜紹祁在建成完畢後突然死亡,大家覺得不祥,所以沒有遷移,此說更經日人伊能嘉矩的補充,幾乎成為定論。但在近人的努力考證下,逐漸釐清真實的原因 。

實際上在新城建好後,興隆莊與埤頭在商業上的差異仍存在,而當初埤頭居民因為遭到攻擊,急於搬到安全地區的心理因素,在時間流逝後,也不再存有。更重要的是,當初為了怕龜山成為新城的防禦障礙,特別將龜山納入城內,但城內的排水系統卻沒有配合,導致一下雨,就城內處處積水,如此失敗的內部設計,難怪居民會拒絕遷徙,僅留下一座看似氣派的石城。

左營軍港的建立
在清代的鳳山縣治爭議後,影響左營地區最大的,莫過於軍港的建立。左營港原名萬丹港,是靠近打狗港的一處小漁港,日治晚期,昭和14年(1939年),日軍為了「南進」需要,決定將萬丹港擴建為台灣地區規模最大的軍事港口,成為南進海軍基地。日軍在二次大戰失敗,撤出台灣後,國民政府則順勢接收左營軍港,成為民國海軍的基地,而同時日軍興建的第六燃油廠,則也搖身一變,成為中油煉油總廠。

當初為了擴建港口,台灣總督府展開大規模的遷村,將原來港口用地上的居民遷至他處,如原來的桃子園、港口、竹子腳、溫岸頭、灰窯子等地居民,就被強迫遷至現今的新莊仔。許多傍海維生的居民,魚塭、土地都遭到日政府的強制徵收,生活自然有所影響,整個左營地區的經濟型態,也從以往的務農、捕魚,起了重大的轉變。

同時隨著軍港的興建,與軍港相關的建設影響了左營的地貌,左營大路在日治後期開闢,成為左營地區最重要的通道,而軍事區域四周的禁建規定,也讓左營地區的發展受到侷限,許多地區也成為管制區,一般市民無法自由進出,這些種種限制,一直到解嚴後,才慢慢有所改善。

舊的居民被強迫遷走,但也產生了新的居民,一棟棟與海軍相關的宿舍、專供軍事或油廠子弟就讀的小學、中學在左營建起,日本人、外省人也紛紛進駐左營,尤其在國民政府兵敗大陸,軍眷隨著軍隊一起遷移到台灣後,為了安置大批的軍眷,左營蓋起了一個又一個的眷村,徹底改變了左營地區的風貌。

這些重大的改變,使得左營誕生了許多新的商業機能。沿著左營大路,許多外省小吃陸續出現,在海軍中山堂旁的軍校路附近,更成了左營最繁榮的地區,針對眷村的需求,不但有各省小吃,還有各地南北雜貨、軍用品、供阿兵哥休閒的冰果室、撞球店,加上中山堂的電影、戲劇表演,繁華的程度,讓這個區域被稱為「小上海」。

除了以休閒為主的「小上海」,在左營孔廟旁,民國40年代逐漸形成一個市集。此處原是農田與果菜園,因菜公有一私宰豬的屠宰場,可提供海軍官兵的蔬菜、豬肉副食品,加上附近場地遼闊,可以停放軍用大卡車,還有創造新村也在旁,於是便漸漸形成清晨交易的著名「哈囉市場」。至於名稱的由來,則是因為當時有許多美軍在台,因此軍人見到陌生人的口頭禪就是「哈囉」,和民間交易時,也常以「哈囉」開頭,於是就以此為名;與此相同的是,當初在小上海做生意的外省商家,雖然台語並不流利,但見到顧客,也都入境隨俗的詢問「買啥」(台語:買什麼),於是被稱為「買啥街」相同,雖然此處後來因為當地居民風聞外省籍最會做生意的是上海人,所以改稱「小上海」,但在背後蘊藏的,卻是多種文化交會時,所帶來的融合精神,而這種濃濃的外省風情,也一直延留至今,成為左營現今最大的特色 。


戰後的工業發展
左營地區在戰後的發展,除了眷村人口的大量移入,高市突飛猛進的工商業發展,也讓身為高市北區重鎮的左營,經濟發展達到高峰。在高市北區,除了位於左營的中油煉油總廠外,楠梓的中油廠及加工區,也都吸引大批人口進駐,而當時左楠地區要到高雄市區並不方便,而左營又具備生活上的各項機能,於是左營就成了高市北區,以及鄰近高雄縣鄉鎮的生活重心,當地居民要購物、上館子,多半會在左營消費。而當時由高雄前往台南,必須由鹽埕、鼓山,經過左營,才能到達,當時左營的地理位置優越,可見一斑,也在這些種種因素下,帶動了左營的經濟發展 。

從民國37年開始,左營的人口開始呈現高度的成長,根據統計數字,民國36年,左營地區人口僅有17,784人,到了民國58年,則突破10萬,成為100,477,足足成長了5倍,這也是左營最黃金的時代,同時期的成長,都冠於高雄市和台灣。隨後人口雖有成長,但都規模不大,直到民國68年開始,一連8年出現人口負成長 ,也宣示左營黃金時代的消逝。

左營的衰退,主要也是因為其優越地理位置不再。民國64年,貫穿高雄市南北的中華路開通,由高市北區到高雄市中心時間大為縮短,讓許多原本到左營購物、消費的鄰近居民,可轉往更方便、更多樣的高雄市區 ,隨後10多年內,陸續又有博愛路等開通,使得左營的衛星城市機能更加消退。其後如翠華路等外環道路通車,讓通過左營的車輛根本不需經過左營市區,終使左營的商業繁華遭到了最大的考驗。

左營發展的明日轉機
「成也交通、敗也交通」,左營今日的瓶頸,主要是來自於交通建設的變化,讓左營喪失了原本擁有的高市北區首府地位,但展望未來,新的大高雄交通網路,也可能讓左營地區再度成為高雄地區的交通重鎮,重振雄風。

未來5年內,台灣地區西部走廊最重要的交通幹線—高速鐵路,以及高雄地區的交通命脈—高雄捷運,都將要陸續完工,再配合原有的台鐵幹線,這三者將構成高高屏地區的鐵道交通生活網,而三者的交會地,將在左營。

左營火車站附近的G9用地,將是未來的新左營火車站,當地是台鐵、高鐵、高雄捷運「三鐵共構」的車站,由於現階段,高鐵的終點站將是左營,因此在未來,左營將扮演高高屏的門戶。要前往中、北部的高高屏地區民眾,搭乘捷運、台鐵到達左營換車北上;要經由小港機場出國的南部民眾,也得搭乘高鐵,到達左營後轉換捷運到機場。再加上日後的快速道路,也將經由車站連接高速公路,使得左營將成為南台灣最重要的交通中心。

在交通機能帶動下,可以想見的是,左營將是日後人潮湧現之處,配合車站旁的蓮池潭美景、舊城古蹟,左營市區內的人文小吃,必能吸引大批遊客,或是新居民的移入,帶動經濟的復甦及成長。經歷過多次轉折的左營,再次登上高峰,也是指日可待。

台長: 王御風
人氣(5,3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高市歷史 |
此分類下一篇:高市歷史10:百年世家陳中和
此分類上一篇:打狗歷史(七):紅毛港的歷史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