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細亞部落民謠節11.1 sat 18:00-22:30 pm
台北縣政府縣民廣場
(台北縣政府前,板橋火車站出口步行約一分鐘可達)
09:45 Palafong(迎賓舞)∥10:00 迎靈、獻祭、祈福∥10:40 Malikoda(大會舞)
11:00 原聲原舞競賽(一)∥12:00 Malahok(原味美食大餐)∥13:30 原聲原舞競賽(二)
15:10 原聲原舞競賽(三)
現場設有原住民族手工藝品展售
11.1 ( 六) 15:00-22:00 ∥ 11.2 (日) 09:00-17:00
主辦單位:台北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
繼台東南島文化節及剛結束的「流浪之歌音樂節」之後,另一個與原住民音樂相關的「亞細亞部落民謠節」於11月1、2日在台北縣政府縣民廣場熱鬧開唱。
原是台北縣阿美族「聯合豐年祭」活動,加入「亞細亞部落民謠節」,使單一部落文化的延續、傳承,擴大為不同部落的文化交流,進一步與國際接軌,以音樂增進台灣原住民與亞洲各部落間的連繫,一起為發揚文化傳統及踏向新生之路吸取經驗,互相鼓勵,同時也讓一般民眾在多元的部落音樂中,接觸、欣賞原住民文化。
音樂節是各國間超越政治、文化和種族侷限的交流管道。法國1869年開始有類似的文化節慶,80年代蔚為風潮,以音樂節參與人數最多。如法國卡薩爾斯(Pablo Casals)音樂節、荷蘭「阿姆斯特丹運河音樂節」、英國「逍遙音樂節」、舊金山史坦樹林露天音樂節;搖滾的音樂節以Woodstock為濫觴,較著名的有英國V2000音樂節、維特島音樂節,亞洲以Fuji Rock Festival最受樂迷推崇。
台北縣是全台灣最多原住民居住的縣份,以「部落民謠」為音樂節特色,是可以契合的。且縣境內的國際住民相當多,特別是東南亞勞動人士為數頗眾,說是另一種型態的「亞細亞部落」並不為過。「亞細亞部落民謠節」不論是台灣原住民部落的古謠、新舊融合的音樂歌謠,或是來自日本北海道、沖澠島、尼泊爾部落團隊的演出,應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也是對漂泊異地的人一種懷鄉的慰藉吧。
如果參加過去年海洋音樂祭或台東「南島文化節」,對這次「亞細亞部落民謠節」邀請的國外團體應不陌生,像來自尼泊爾的波賓樂團(Bobin and the Mantra)去年海洋音樂祭的演出,就贏得好評;參加過台東「南島文化節」北海道愛奴族的加納沖與達那樂團(OKI & N’DANA),當時讓台東親鄉讚不絕口。首度來台的是沖澠的「千博樂」(CHAMPLERS)樂團,曾受邀在日本對馬海峽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中表演。
波賓樂團,融合硬式搖滾、雷鬼、藍調等多元曲風,傳達傳統尼泊爾文化對人、大地與宗教的和諧關係,讓人感受到音樂中的瀟灑、自在,發行過《輪迴》、《Bobin與祈禱文》兩張專輯。北海道愛奴族的加納沖(OKI),演奏愛奴族傳統弦樂器東郭里琴(Tonkori),五絃式的琴體外型模仿女體製成,非西方音階,如水流、風鳴,音色渾然天成。山北紀彥和木村正人的「達那」樂團,雖以北海道為演出基地,但兩人都精通非洲鼓樂,山北紀彥以北海道的樺樹及蝦夷鹿皮自製非洲鼓,開始演出;木村正人專精源於奈及利亞,在古巴的宗教儀式中被廣泛使用的BATA 鼓。
台灣部落音樂人與團體,對原住民音樂的保存、挖掘、再創作及流傳,成就也不遑多讓。紀曉君、盧皆興為以動人心腑的歌聲,傳達對古謠的愛敬,貢獻深遠;Amis旮亙樂團(KAKENG)親手製成的打擊竹樂器,演奏傳統部落歌謠,貼切、生動且趣味盎然。達悟、排灣族的「鐵虎兄弟」融合最流行的rap、電音與原始的部落歌謠,打破新舊的定義;陳建年和巴奈是部落現代創作民謠的代表人物,為原住民新民歌跨向新步伐。
近年,台灣各地十分流行辦音樂節,結合音樂、觀光與地方文物特產,成為新型態的文化、休閒產業。台灣各大節慶,包括跨年晚會,中央到地方辦的party,總統、縣市長或各級民意代表選舉的晚會等等,都是群星賺錢的重要管道。而「亞細亞部落民謠節」中的表演團體或個人,無論台灣或外籍,其音樂作品和生活態度都深富人文關懷,及濃厚的文化責任感,如果淪為一場秀或party,便扭曲了本義!
主辦單位了避免大拜拜似地熱鬧一番就成過去的老毛病,以「亞細亞混種音樂運動」為題,特別安排Bobin and the Mantra、champlers、OKI 樂團,11月2日於北市羅斯福路台電大樓旁巷內的live house「河岸留言」,與國內用心的音樂創作人、樂手,一同座談、即興演出交流,也歡迎民眾旁聽,並期許「亞細亞部落民謠節」能更好更長遠的累積,成為亞洲音樂文化的象徵活動之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