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08 00:02:00| 人氣1,2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The Wall‧這牆」建構搖滾文化新堡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藝文空間「The Wall‧這牆」上周五在台北市公館圓環正式開幕,以流行搖滾樂團「So What」及「動力火車」做為正式營運的第一炮。雖然歌迷和搖滾客們大都抱著嚐鮮新奇的眼光,看著「The Wall」起步,但整體空間氛圍的構成,洋溢搖滾文化風味仍讓人十分興奮!

「The Wall」為台灣搖滾鑄下新標地。要與通俗主流音樂相衡的另類新潮流,向來都以小空間做為發展據點,再往外擴散。校園民歌時期的餐廳;搖滾樂團的地下pub,都成為年輕音樂文化傳播、發展、茁壯的小園地。

以台北搖滾樂而言,早期「Wooden Top」、「人狗螞蟻」、「Scum」,再來有「VIBE」、「地下社會」、「聖界」、「女巫店」、「河岸留言」等等,陸續成為搖滾樂團的根據地,如Double X、刺客、骨肉皮、四分衛、濁水溪公社、董事長、糯米團、瓢蟲、夾子、閃靈、五月天等等,幾乎可以串起台灣一頁搖滾史。

這些小pub維繫著年輕的、不同於主流價值的音樂創意,及自主的開發、培養,有著濃厚的草莽、原始、叛逆、混音樂的氣息,不同於追隨流行、崇拜偶像的娛樂生活。除了展現音樂理念、技術、分享創作,還成為地下音樂團體與擁護者學習交流、相濡以沫的陣地,是一股不同於消費市場的新生音樂力量的潛流,甚至成為主流商業唱片的人才搖籃。沒有這些陣營,伍佰、五月天、糯米糰,及一些搖滾樂團出身的製作人,像劉天健、沈光遠、韓賢光、賈敏恕等等,也才有機會為流行樂注入不同的新意及專業。

台灣搖滾勢力並沒有因為伍佰、五月天等人的崛起,而波瀾壯闊。台北樂團表演場所甚至日益萎縮,聖界、VIBE、華山音樂館相繼停業,目前有表演的大都集中「地下社會」、「女巫店」、「河岸留言」,前陣子還常受警察臨檢騷擾,少部分樂手甚至打算到大陸發展。台灣搖滾似乎前景看淡,直到靈閃主唱前聖界負責人Freddy、春天吶喊主辦人JIMI、董事長樂團阿吉聯手打造「The Wall」,又為搖滾樂注入一道新流。

當初規劃時,阿吉帶我到公館百老匯影城地下街參觀,那是像是一般百貨公司廢棄的地下美食街。阿吉東指西指,說以後這是舞台,那兒是練團室,這是唱片店,那是樂器行,儼然要築起「搖滾一條街」的模樣!而開幕時,這些夢想都鮮活地躍上地面,賣二手效果器和搖滾服飾的「Orange Store」;「J’s Tatto」刺青、噴畫、彩繪;「地獄大使」歌德搖滾與重金屬唱片進口、小白兔唱片行等等攤舖,都一一進駐。

表演空間挑高4米5,屋頂是露出鋼管的後現代風;舞台90公分高9米寬,舞台旁是樂手休息室;音場感覺良好,開幕那天的演出,由音控工程師小徐負責音控,硬體及設備音響效果都優於地下pub的狹窄簡約。使獨立樂團不能再抱著玩團混音樂的心態,而必須拿出真本事,更專業和好創作來面對觀眾。相對於過去三、四十人就客滿的場地,如今在此要能吸引上百名人進場,才不會使場子太冷清,對樂團的作品、舞台表現力及歌迷經營等等,都是獨立樂團新的挑戰和激勵。

在股東之一的阿吉心中,「The Wall」不會侷限於地下樂團,也歡迎主流樂團、藝人來表演,打破主流、非主流、地上、地下的界限。是個夢想,因為好音樂原本就不分哪一流的。「The Wall」源自於英國搖滾樂團PINK FLOYD1979年的專輯,濃郁的批判色彩、吶喊自由的、超越性的、革命性的經典搖滾作品,因而藝文空間「The Wall‧這牆」的精神,自然不能是僵化的、拘泥的。

「The Wall‧這牆」是否能為台灣搖滾越過「高牆」,走向開闊恢宏的大路?在當今泛政治化和八卦充斥的洪流下,當然沒有太樂觀的理由,但至少他們勇敢地走出第一步!不依賴官方的資源,以單薄的資金、豐沛的熱情和理想支撐,為政府再三籌謀的文化產業政策,做了具體行動的開展,值得我們支持及喝采!

台長: 翁翁
人氣(1,21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