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8-11 22:54:38| 人氣5,4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何謂"二勝六莊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何謂"二勝六莊嚴"


二勝六莊嚴

 “二勝是指古印度精通佛教最勝根本,即戒律學的兩大論師釋迦光菩薩功德光菩薩
六莊嚴謂裝飾南贍部洲的六莊嚴,是指古印度六位大佛學家:

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

戒律,代表釋迦牟尼佛的言教與行持標準,是佛教最基本的行為規範;自古以來,凡德高望重的佛教徒,必定是持戒精嚴、自律愛他,因而深受人們的敬重和愛戴。二勝六莊嚴像是藏地寺院供奉的主要塑像。

 

【八大論師-二勝六莊嚴】龍樹菩薩(六莊嚴之一)↑

龍樹菩薩是禪宗第十四代祖師,漢地佛教的八大宗派都奉為了祖師,在藏地被尊為印度二聖六莊嚴之一。
  龍樹,遲於釋迦牟尼五六百年(約西元世紀)出生於北印度。他是禪宗第代祖師,也是被尊為印度二聖六莊嚴之一(二聖即功德光、釋迦光;六莊嚴即龍樹、聖天、無著、世親、陳那、法稱)。幼時就聰敏過人,並且喜愛神秘的學術;在少年時代,曾與同學二人,遍學印度的神秘學;據說練成了隱身的法術,便與他的同學夜入王宮,行為不軌,戲弄那些宮女,有些宮女們因此而懷孕了,這件事震驚了整個王宮。國王用盡了種種辦法,甚至請術士入宮捉妖也都沒有辦法阻止;後來接受了大臣們的建議,認為不是鬼怪,就一定是人所為。於是,連夜在宮中佈設防護,使每一角落,都遍佈武士,隨意向空中揮刀刺殺,只有國王周圍一丈以內不准侵入;結果,他的兩個同學都被殺死,失去了法術的靈驗而顯出了人身;只有龍樹,屏閉了呼吸躲在國王的身後,虔誠向佛禱告,許下懺悔罪惡的心願,立誓過此一關,即出家為僧,方免於死。
  龍樹出家以後,潛心佛法;不久,就學遍了佛教大、小乘(大乘,準確的說是大眾部佛教或北傳佛教,小乘,即上座部佛教或南傳佛教,是佛教的兩個宗派。它實際上是早期佛教——上座部與大眾部信徒之間辯證教理而給予的稱呼。就其真實含義而言,並沒有高低、好壞、貶褒的差別,它們所講和奉行的義理都是佛陀的真實教誨。大小乘的分別主要在於:大乘著重利他,小乘著重自己解脫。大乘有不同的經典,在教義上有所發揮和發展。因恐讀者有高低、大小的誤解,故特此說明。)各派的經典,而且能融會貫通,毫無疑義;於是,就認為佛法不過如此而已,既然釋迦牟尼能夠創立佛教,他當然也可以開宗立派。據說:因此而感動龍王現身,歡迎他到龍宮的藏經閣去參觀收藏的真正佛學經典。他在龍宮的藏經閣中,騎著白馬,走馬觀花地看佛經的經名,竟然三個月都沒有全部看完;因此,大為折服,他放棄了傲慢思想,便向龍王商量,取來人世尚未流傳的《華嚴經》一部。據說,龍樹從龍宮取出的《華嚴經》一共有十萬(印度最早的原始佛學,喜歡用長短句的詩歌方式記述,後來譯成了中文,經文之外又有長短句一樣的韻語,便稱它為偈語)。中國佛經中,由梵文翻譯出來的三種《華嚴經》,最完備的一部,也只有卷。據說,龍樹僅只取出原經的萬分之一而已。後來龍樹登臺說法,也時常顯現神通,有時聽眾們只看見座上有一圓亮的光環,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等等。
  龍樹所著的《中論》,以及與《般若經》有關的《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佛教要典,以及《六十頌如理論》、《破有論》、《七十空論》、《回諍論》等都是佛學中的重要論典,思精義深,不容忽視。關於密宗的著作,龍樹撰了《五次第論》,該論精要論述了修學生起圓滿二次第漸次升進的五個階梯,是一部極其重要的密典,後世有多種注疏。另外還有《密集依法攝要》、《密集金剛續釋》等密典。龍樹的弟子龍智著有《生起次第建立次第論》,龍菩提著有《五次第釋摩尼論》,十一音師著有《金剛大持密道次第》。
  至於奠定印度晚期大乘佛學的根基,實由馬鳴菩薩開其先河,使釋迦牟尼佛沒有完成的傳教大業——般若空觀非空非有中觀體系,在佛陀過世後四五百年間興起,中觀體系後來傳入中國,經過了四五百年的吸收和融合,建立了中國佛教的十大宗派。而龍樹菩薩,被中國漢地佛教的八大宗派奉為祖師,如:禪宗、密宗、唯識(法相)、天臺、華嚴、三論、成實、淨土等。大體說來,密宗與唯識學一樣,是釋迦牟尼圓寂(滅度)後年間開始,到年間而集其大成的印度後期佛學。

【八大論師-二勝六莊嚴】提婆菩薩(六莊嚴之一)↑

提婆菩薩善於辯論,曾折服過許多外道,並幫助他的師父——龍樹宣傳了中觀思想和佛教的教義。
  提婆尊者,即迦那提婆(簡稱提婆)尊者,是禪宗的第代祖師。姓毗舍羅,出生比龍樹稍晚,他生於古南印度的興哈拉國(今在斯里蘭卡)。
  他是學了龍樹的學說後不久就出家了,並很快成為龍樹弟子中的佼佼者。他善於辯論,曾折服過許多外道,並幫助他的師父龍樹宣傳了中觀思想和佛教的教義。當時,位於印度中部的那爛陀寺遭到外道的迫害,僧人們因辯論不過外道,有的被迫改變信仰,有的被迫讓出寺院,當地許多的僧人被迫到南印度的吉祥山——龍樹住錫講法的地方求援,龍樹派他的得意門生提婆到那爛陀寺去折服外道,大獲全勝而名聲遠揚。
  他的著作有《四百論》、《解卷論》、《正理因成就論》等;最有名的是《百論》(是《四百論》中的前半部分內容),因該論是三論宗主要依據的論典之一(另兩部是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
  提婆是龍樹的得意弟子,中觀學說全靠他來繼承和弘揚,並傳承下去。印度後期大乘佛學,由龍樹、提婆,後遞至無著、世親,就產生了不少的流派,如主要研究毗曇俱舍諸論的學者為一系;陳那、法稱、護法等人以因明唯識之學者為一系;功德光等人以毗奈耶(即戒律學)為主的為一系;解脫軍等人以般若為主者為一系。又有中觀學說,再傳至僧護便分成了兩派:一派為佛護,後傳至月稱等人;一派為清辯。兩派都是主張中觀思想與見地。此外還有兼涉龍樹、無著兩家之學,而不偏持一宗之一言的人為寂天——這就是印度後期大乘顯學,皆本龍樹、世親學術而各主其說的大致情況。


  提婆,是龍樹的得意弟子,龍樹創立的中觀學說,全靠他來繼承和弘揚,並傳承下去。

 

【八大論師-二勝六莊嚴】無著菩薩(六莊嚴之一

   無著菩薩,生於西元世紀左右,與後面要講的世親是親兄弟(無著是哥哥,世親是弟弟)。據說無著早先是在小乘佛教的教派中出家修行的,後來因為不滿意該派的教義,決定要廣泛地學習大、小乘諸派的教理;有一段時間,他因想親自聆聽彌勒菩薩的教導,曾把他自己關在雞足山(佛經中說雞足山是大迦葉尊者的道場,世尊入滅後,迦葉尊者並沒有入滅,在雞足山入定等待下一尊佛——彌勒佛出世,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袈裟傳給他)裏苦修,但並沒有見到彌勒菩薩出現,因此心中生起很大的挫折感;不過,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後,彌勒菩薩終於在他的眼前現身了,並帶他到了兜率天宮的彌勒內院受教——這是一段流傳很廣的傳說。
  無著根據彌勒菩薩講的《瑜伽師地論》(據說《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宮的彌勒內院所講的經典,是無著菩薩以定力上升到那裏,夜裏聽課,白天再下來記錄,據說這部書是如此完成的),將《瑜伽師地論》寫了出來;後來,根據所學寫出了《現觀莊嚴論》《攝大乘論》《大乘莊嚴經論》《顯揚聖教論》《究竟一乘寶性論》等重要論著。
  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和無著的重要論典以及世親菩薩所著的《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俱舍論》等是唯識學派的根本典籍。他也被尊為印度二聖六莊嚴之一。
  繼阿育王之後(約西元世紀),印度迦膩色迦王興起,佛教又昌盛了起來。迦膩色迦王本屬月氏的後裔,後來漸次吞併西、北印度及中印度的一部分。自信奉佛教後,發願請世友、馬鳴、脅尊者等諸有學菩薩,聚會于迦濕彌羅城,結集經典,歷年方成。唐代玄奘大師留學印度,回國時所帶回的三藏,大多就是那次結集的經典。此後世紀到世紀間,龍樹菩薩崛起于南印度,大弘佛教。西元世紀中葉,無著、世親弘揚彌勒學派,闡述唯識、法相之學,名噪當時。東晉時期,中國留學僧法顯大師,在西元年間(早于玄奘之前),到達印度求學。世紀時,有陳那、護法、清辨等論師弘揚唯識中觀佛學;唐初我國玄奘大師在這些大師之後到達印度,求學於戒賢、智光兩位法師,及勝軍居士處,但所學的都是淵源於唯識中觀這兩派的學說。同時印度有菩提流支、菩提達摩、真諦、那崛多、達磨笈多等高僧,都到中國來傳教、翻譯經典。世紀末,中國有義淨法師留學印度,曾留在南海諸島國家,回國後著述亦不少。世紀時,印度本土的佛教逐漸衰落;這時,有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藏等到中國來弘傳密宗教法,開唐密之端緒。到了世紀時,回教進入印度後,佛教徒多躲避至南印度及中國西藏等地,從此印度本土佛教日益衰頹,不久即告消亡——這就是佛教在印度本土流傳的脈絡。

 

【八大論師-二勝六莊嚴】世親菩薩(六莊嚴之一)

世親菩薩最早的時候自鳴得意,認為自己已經通達一切教義,自認為無法可學”——自滿為足,甚至誹謗大乘,後來滿身生瘡……
  世親是無著的親弟弟,年輕時就出家了。一開始他學的是小乘佛教的教理,如說一切有部經量部;最早的時候自鳴得意,認為自己已經通達一切教義,並依據所學寫了一本《阿毗達摩俱舍論》;因得不到佛教傳統的整體體系和大乘教義的修學,自認為無可學了——自滿為足,甚至誹謗大乘;後來滿身生瘡,經哥哥無著勸說悔過,病好後轉而大力弘揚大乘學說,著作頗豐,重要的有:《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等。
  世親之後,瑜伽行派有幾大分支,有陳那、無性、護法的系統;有德慧、安慧的系統;有難陀、勝軍的系統;無性亦造論,釋《攝大乘論》。而德慧、安慧、親勝、難陀、淨月、火辨、護法、勝友、最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次第出世,都各有造論,以解釋世親的《唯識三十頌》。玄奘在印度所拜的老師戒賢就是護法的弟子。有所謂集唯識十大論師精髓的《唯識三十頌釋》,又有以護法的《唯識三十頌釋》為本義,參糅其他九釋於其中的,即是《成唯識論》。故唯識宗學說,大體上多是護法的學說。安慧與難陀的學說,其中一部分的教義,後來由真諦開創的攝論宗傳承了下來。
  至於顯教和密教的佛法,真正得到推廣、傳播和弘揚開來的,卻是得力於印度名王——篤信佛教的阿育王(約西元世紀),因他的崇敬與宣揚,東南亞的許多國家都很受益。有關後來藏密所建立的大、小乘佛學理論的完整體系,將釋迦牟尼佛與龍樹菩薩尚未宣講完滿的教理,完成唯識心學的思想理論體系,則要歸功於釋迦牟尼滅後八百年的、弘揚彌勒法統的無著、世親兄弟倆。因為他們的宣講、整理與弘傳,使後來的藏密教理,能貫穿顯、密的學術思想而成為通途;融通般若畢竟空唯識勝義有為一體的兩用;使佛學的微妙奧義更趨圓滿而獨樹一幟,可謂善莫大焉功德無量。因此,他被尊為印度二聖六莊嚴之一。
  將釋迦牟尼佛與龍樹菩薩尚未宣講完滿的教理、完成唯識心學的思想理論體系,則要歸功於釋迦牟尼滅後八百年的、弘揚彌勒法統的無著、世親兄弟倆。

 

【八大論師-二勝六莊嚴】陳那大師(六莊嚴之一)

據說,陳那大師曾與外道教派——巴拉蒙教進行學理辯論,大獲全勝,佛教也因此提高了聲望;後來,他被尊為印度二聖六莊嚴之一。
  陳那,又名龍域,出生在南印度的巴拉蒙,最早是在小乘教派犢子部出家,學習小乘部派的原始教理;後來學習大乘教義是從世親菩薩的思想開始的。一方面他學習般若學說的體系,一方面他也深入研究唯識學派的精髓,並有所改進和發展,漸漸形成自己的心得體系。聽說他曾與外道教派——巴拉蒙教進行學理辯論,大獲全勝,佛教也因此提高了在當時的聲望;後被尊為印度二聖六莊嚴之一。他的理論體系中最鮮明的一個論調就是經典上佛陀所說的教理未必都是究竟的;也就是說,佛所說的聖言量,有時也會順著眾人的生活習慣,講的不全是超越世間、引導解脫的了義教法,如做人、調養身體、安居等;關於他的這一論點曾引起過爭論,但這也是他進步的地方。世人對他的評論就是:能從理性的推理和自覺的感知中得出新的結論、新的思路,令佛教的包容性更強。
  他根據自己新的體悟,寫了兩本重要的著作,即《因明入正理門論》和《集量論》;特別是《集量論》,在執筆的過程中受過許多的挫折,但最後他終於還是完成了,聽說是得了文殊菩薩的啟示和指點才得以圓滿完成。後來他用世親傳下的體系學說,結合自己的觀點,站在唯識的立場來解說《般若經》要旨,寫了一部《般若波羅密多圓集要義論》,又寫了一部關於唯識要義並有所發揮和改善的《觀所緣論》,這兩部論典是他的重要著作之一。
  他的學說體系後來傳到印度佛教最重要的寺院之一的那爛陀寺,後面接著要介紹的法稱就是陳那的三傳弟子(即徒孫);玄奘法師留學印度回國後,將這一派的理論傳入了我國。
  世人對他的評論就是:能從理性的推理和自覺的感知中得出新的結論、新的思路,令佛教的包容性更強。

 

【八大論師-二勝六莊嚴】法稱大師(六莊嚴之一)

不但是佛教徒,即使是巴拉蒙教佳伊那教的信徒或學者,對法稱大師也是敬重、禮讓三分。
  法稱大師,生於南印度巴拉蒙地區一戶人家,全家都信奉當地的宗教——巴拉蒙教。他信奉佛教的因緣是得益于陳那的弟子自在軍,在他那是聽聞了陳那的《集量論》三篇之後,才漸漸領悟佛教的真實義理。在第一次聽《集量論》時他就已經明白自在軍的解說了,在第二次聽後,他已經領悟了陳那造論的真實含義和教理,但他並沒有完全瞭解陳那的整體學說。
  後來,他為了推廣佛教並折服外道,破除外道建立的論點,曾偽裝身份到外道學者的家中工作,並因此而精通了巴拉蒙教的學說。後來得到國王的援助,寫了七篇有關因明的論著,並寫出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論典——《量釋論》,這部論著的學問水準在當時來看是相當高的,但卻得不到合理的評價和重視。甚至遭到過一些無知學者的嘲笑,但法稱並不在乎,後來他的弟子寫了一部關於《量釋論》的注釋,但第一次他的弟子並不能完全理解他的真意,到第二次時才漸漸講出一些他的精義,直到第三次注解才接近他的原著真義,但還是不怎麼完全,不過得到了法稱的認可而流傳於世。
  到這時,法稱的學問水準才得到一個很高的評價(後被尊為印度二聖六莊嚴之一),不但是佛教徒,即使是巴拉蒙教佳伊那教的信徒或學者,對他也是敬重禮讓三分。在藏傳佛教中,一般研究彌勒菩薩的五部論著時,也會注重研究法稱的《量釋論》。法稱還著有《吉祥攝輪修法》、《金剛薩修法》等密宗經典。 
  近代歐、美諸國的學者,都比較重視法稱大師的理論體系。

【八大論師-二勝六莊嚴】功德光大師(二聖之一

 

功德光,也是生於南印度馬度拉國的一個叫巴拉蒙的地方。他早年十分精通巴拉蒙教派的學說,但後來改信佛教,並跟隨世親菩薩出家修行,遍學一切大、小乘的佛教經論;特別是對戒律知之甚詳,是小乘部派中說一切有部律的權威,後被尊為印度二聖六莊嚴二聖之一。關於戒律方面的著作很多,他的代表作為《律經》,是研究戒律不可缺少的典籍之一。他不但是一位教理的研究者,並且是一位著名的實踐家,曾在他的故鄉設立寺院,由於持戒精嚴,所以整個寺院道風純樸,好像是佛陀在世。聽說他晚年比較熱衷於小乘教法,對大乘教理的真實性產生過懷疑,並全心轉向了小乘部派。
  功德光大師不但是一位教理的研究者,並且是一位著名的實踐家,曾在他的故鄉設立寺院,由於持戒精嚴,所以整個寺院道風純樸,好像是佛陀在世時一樣。

 

【八大論師-二勝六莊嚴】釋迦光大師(二聖之一

 

    戒律,代表釋迦牟尼佛的言教與行持標準,是佛教最基本的行為規範;自古以來,凡德高望重的佛教徒,必定是持戒精嚴、自律愛他,因而深受人們的敬重和愛戴。 
  釋迦光出生地及具體的時間已經無法考證,只知道他是功德光大師的高足,是西元世紀左右的人,活躍於北印度加西米魯地區的一位元高僧;對戒律十分精通,後被尊為印度二聖六莊嚴二聖之一。他的相關著作不多,比較有名的是他有關戒律的一部論著——《三百頌》。另外,密宗經典中有一部叫《初會金剛頂經》,作者是一位署名為釋迦友的人,而這位釋迦友就是他的弟子之一。 
  戒律、禪定、智慧,是佛教行持與理論的三大基石;而其中的每一項,都有它具體的、合理的修持方法;而且都是純潔、善良、平和與無傷害的——所以佛教才會被廣大信眾所接受。



大破外道思想的聖天祖師

聖天(Aryadeva)是龍樹眾多的弟子最傑出的一個。南印度獅子國人,即今斯里蘭卡。傳說他是王子,最初學習婆羅門學說,天賦絕頂聰明,博學廣識。他年輕時很自負,曾說:天下的學問我已學到十之八九了,就苦還沒有人能信用我。
聖天的左眼瞎了。有這麼一段傳說:獅子國有一大廟,廟裏塑著一尊天神,即"大自在天",像身有數十米高,屹立在大殿中央。每日燒香者不斷,但殿門永遠關著, 善男信女只能在殿門外磕頭求禱。一日,聖天來到神廟,一定要開門進去。守廟的阻止說:天神威靈顯赫,會惹怒他的,殿下還是不進去的為好。聖天說:天 神既然立了像,自然讓人觀瞻,不然塑了像幹什麼!,守廟的說不過他,加上他又是王子,只得開門讓他進去。
聖天踏進殿內,果見天神高大無比,棋眉怒目,對他似有慍色。聖天對神問道:你既然是天神,受四方供奉,就應該以智德感人,為什麼要以威風嚇人呢?我今挖掉你一隻怒目,人們見你就不會畏懼了。,真的挖去天神一隻眼睛。然後大開殿門,鼓勵燒香者大膽進去。
是 日,聖天憑他的聲望和智慧,廣羅各種精美供品,當夜供奉天神。那夜天神現形前來受供,身軀甚為高大,酷似白天所見的大自在天。天神說:你對我說的話 我都聽見了,其實我的本來面目並不那麼可怕,是塑像人出於敬畏之心所為。我很佩服你的膽識,你是以心敬我,而別人的敬我,乃是畏我。,聖天說:那你對 我有什麼要求呢?,天神說:我的一隻眼睛被你挖去了,現在我要向你討還。,聖天說:我怎樣償還呢?,天神說:也用你左眼,就看你有沒有勇氣!,聖天說:這有何難!,當即把自己的左眼挖下奉給天神。天神讚歎說:你這真是無上佈施啊!
獅子國與龍樹菩薩所在國僅一水之隔。聖天聞龍樹之名,少年氣盛,自持學問淵博,又長辯才,心中不服,就想去與龍樹辯論。
龍 樹也聽到聖天的名聲,聞他前來,就叫一個弟子端了一滿缽清水,不許說一句話,出來相迎。聖天見到迎者手捧一缽清水,不吭一聲,心中會意,就從身上取下一枚 針來,投入缽中,也不說一語。這兩人打的是什麼啞謎呢?原來,龍樹的意思是:我的胸懷似清水一般,滿而不溢。,聖天的意思是:我的見解如針沉水,一 探到底。。那弟子回到裏面,龍樹見到水底一根針,又聞聖天不說一句話,佩服聖天十分聰明,就親迎聖天入內。
聖天原來是前來辯論的,但一見到龍樹 面容慈祥,出言和善謙遜,已是敬佩了三分,就不言辯論之事,先和龍樹交談起來。兩人交談了一整天,聖天凡有所問,龍樹必有所答,而且答的十分圓滿。聖天深 為折服,自覺遠非龍樹對手,難探其源,感到佛法博大精深,遠超婆羅門學說之上,遂放棄了原來信仰,甘拜龍樹為師。而龍樹自感已屆暮年,大乘學說還沒有滿意 的弟子繼承發揚,今見聖天聰明蓋世,足堪傳燈,十分欣慰,於是悉心傳授。從此以後,聖天放棄了驕慢之心,如饑如渴地隨師學了數年。中印度摩揭陀國原是盛行 佛教,此時卻被其他外道勢力侵佔,壓制佛徒,不得在寺院擊打犍椎集眾,這實際上是禁止佛徒活動,企圖扼殺佛教。此事被龍樹聞知,心中不適,就想到摩揭陀去 找外道辯論,挽回佛教頹勢。聖天自告奮勇,勸說:師父年紀老了,不堪跋山涉水,還是讓我去吧。,開始龍樹不怎樣放心,就自扮外道,叫聖天先與他演習了 好幾天,龍樹見屈不了他,心頗滿意,便放心地讓他去了。
聖天到了摩揭陀國,立即在王城建起論壇,寫明瞭辯論的主題:一、一切諸聖中佛為第一;二、一切諸法中佛法為第一;三、一切道人中佛僧為第一。又說:八方論士若能辯勝此者,我願斬首以表屈服。
摩 揭陀國的婆羅門和諸外道論士,聽到龍樹的弟子敢來論壇辯論,而且發出豪言壯語,便都趕來參加盛會。有的外道論士一看到聖天的誓約,不甘示弱,也立誓道: “你既敢拿性命打賭,那我們也照章辦理,如果我們辯不過你,也願殺頭!,聖天笑道:我要你們的腦袋何用,我只要剃除你們的鬚髮,老老實實的做我弟子就 可以了。。經歷了三個多月,沒有一個人能辯得過他。不但如此,有不少論士雖然輸了,但都心眼亮了,情情願願拜聖天為師。更有許多沒有參加辯論的外道,聽 到聖天的論點圓滿有理,得到開悟,也自願歸依正法。聖天如此前後化度了近百萬人。從此,佛教在摩揭陀國又重新興起來。人們為了紀念此次盛次,特地建了座犍 椎塔,來頌揚聖天的功勳。玄奘大師到印度摩揭陀國時,還瞻仰過此塔。
之後,聖天又到中印度及北印度諸國弘傳大乘佛法,收了不少弟子。晚年他回到南 印度去,其時龍樹大師已經離世了。南印度有一國王不信佛教,聖天也親自前去教化了他。聖天在晚年隱居山林,專門著書立說,弘傳大乘佛學。他一生中曾和不少 外道進行過辯論,晚年亦不放棄口誅筆伐。有一個心胸狹隘的婆羅門年輕外道,見師被聖天屈服,心裏很不服氣,屢想報仇。他發誓說:你聖天以口勝我師,我要 以刀勝你!,一直暗暗跟蹤聖天,找機會行刺提婆。但聖天弟子眾多,無從下手。一日,終於被他得到了機會,看見聖天在大樹下坐禪,他就縱身跳到聖天跟前, 怒地說:聖天,你這老瞎子,你知道嗎,我己經跟了你很久了,過去你以利口戰勝我師,而今我要以快刀劈開你腹,看看誰厲害!,說罷舉刀就砍。
但 聖天沒有就死,他心無怨恨,反而憐憫那年輕人的魯莽行為,誠懇地對他說:年輕人啊,學術上的爭論哪有用刀劍來代替的?你毀了我的肉體,毀壞不了佛法。你 是被無明烈火燃燒得神智昏迷了,我原諒你的愚昧無知。你快逃到山上去吧,暫時不要下來。我的弟子們快要回來了,他們中有不少人還沒有獲得法忍’(心能安 住於實相之理叫法忍’),他們必不饒你。,那年輕人聽了,愕住了!聖天接著說:你這所所為,是沒有受過佛法教化,個人情見太重,為愚癡所欺,為狂心 所惑,我不會計較你,快逃命去吧!,那青年外道見聖天竟如此寬恕他,怎忍再砍第二刀,反而跪下來懺悔認罪。聖天催他快走,他只得逃上山去了。
不 一會,眾弟子回來。見師倒於血汨之中,大吃一驚!沒有證到法忍的,果然怒火中燒,捶胸號啕,要追趕賊子報仇。此刻聖天尚未氣絕,竭力地用微弱之聲勸阻 道:行刺者早已遠去了,原諒他吧,他是被妄心愚見所驅使。我已到了暮年,終有一死,怨怨相報,必無了期,佛法講的是無我、能忍、我要你們寬恕他吧!。 說畢,瞑目而寂,面無一點憎恨之色。
聖天一生中著作甚多,流傳後世的有《百字論》、《廣百論》等。最後的著作是《百花論》,傳說是聖天被刺以後,在未死之前,用自己鮮血寫下來的。它的內容是破除各種邪見,是一卷最慨括、最扼要的著作。懂了它也就懂得了他的其他著作的基本精神了。  
-------
選自祈竹仁波切著《福德根源》

 

(自四百論廣釋)

    
作者聖天菩薩,梵名阿紮雅提婆,勝嘎拉國(今斯里蘭卡)的王太子。《布頓佛教史》及《西藏古代佛教史》中說,菩 薩從楞伽島中的蓮花化生,為當地國王所收養;漢傳佛教中諸論師依《提婆傳》也秉持類似的觀點。然今依《印度佛教史》及月稱菩薩在本論注釋中的記載,為胎生 之王太子較為可信。

    
聖天論師宿具不共悲心與智慧,自幼即精研諸明處學術,顯示出非凡的特質。稍長,棄王位出家,依班智達瑪哈德哇 受具足戒,學習三藏。後為朝禮各聖境,遊歷至南天竺吉祥山,值遇龍樹大士,時大士已值晚年,歎其器量淵弘,堪為正法城塹,即攝受為近住弟子,此于玄奘大師 之《大唐西域記》第十卷中有記載。聖天一心依止龍樹大士,盡得顯密佛法之教授,及一切明處學術,成為善巧精通者,遂于南印度助師廣弘正法。

    
其 時於印度北方,出現了一名為難勝黑者的外道,(有的譯外道名為未沸,藏語名之曰麻柯)。他通達外道一切典籍,並修大自在天有所成就,常依辯論術及 神通力與諸內道論師作辯論。時內道論師無一能與其諍勝,於是多處寺廟遭到摧壞,眾多有情被引入他的教法中。難勝黑者的母親,是一虔誠的佛弟子,她多次力勸 也未能阻止兒子的罪行,便想聲震天竺的那爛陀寺一定有具德聖士,能降伏自己的兒子,故攜子至那爛陀寺。然而寺中諸班智達與難勝黑者累日論戰,竟無一人能 勝。寺僧只好在大嘿日嘎神像前陳設廣大供養,竭誠祈禱嘿日嘎聖尊賜予回天之力。其時,石像胸口現出一隻烏鴉,寺僧便將辯論詳情俱書於紙,系之鴉頸,祈神鴉 送往南方有大力之勝士,以迎請前來折伏外道。神鴉徑直飛至千里之外的吉祥山,將信交給龍樹大士,大士父子據信中所言,對外道宗義進行了周密辨析,但是當時 無法決定究竟由誰去那爛陀寺對付外道。於是龍樹大士提議以辯論作抉擇,初由聖天模擬外道,與龍樹大士爭辯,大士竟未能摧伏外道;後由大士扮作外道,聖天論 師代表內教,二位尊者完全投入地進行了激烈論辯,舌戰至高峰時,聖天論師竟然認為對方是真實的外道,脫下鞋子就打在對方頭上。當時龍樹大士說:好了,你 去與外道辯論,必定獲勝。但是,你以鞋底擊打師頭,以此原因,北上途中必然會遭違緣。

    
遵照師囑,聖天論師立刻啟程,趕赴那爛陀 寺,途中果然遭受違緣。原來聖天生來容貌端嚴,尤其是雙眸,靈潤含精,神采飛揚,超逾天人,以此他的母親為其取名聖天。當時人們非常欽羨,父母若得相貌端 嚴之子,都要說:我的兒子容貌似提婆一般!聖天論師行至中途,在一棵大樹下歇息飲水時,大樹女神戀慕其眸,乞求施予,菩薩遂自剜一睛,佈施給女神(關於此 段傳記,說法不一。一說途中遇醫師乞菩薩之睛配製藥物;另說途中遇一女人,貪慕菩薩的眼睛,菩薩了知此女發心入道時機已成熟,便自剜一目,持之以示女人: 還可貪否?鳩摩羅什譯師所譯之《提婆傳》中,則說是將一目佈施給大自在天,因施一目,故菩薩又名伽那提婆,即一目天)。女神大為感動,因而將摧破外道之策 告訴了菩薩。菩薩依計尋得一瘋狂者、一隻貓與一瓶清油,攜至外道難勝黑者處。

    
時正值難勝黑者的母親已死,他正在依外道儀軌作水 施,聖天論師問:你在做什麼?外道回答說:我的母親墮在孤獨地獄裏,以此水施,願濟慰之。 ”聖天論師即尋一根吉祥草,沾水向南挑灑,外道見狀也 問:你在做什麼呢?答曰:大士龍樹與我,在南天竺擁有一塊田地,現在遭到了旱災,想以此沃灌那塊田。外道笑言:你真愚癡,相隔如此之遙,以此小 小草梗沾些微水滴,如何能及呢?聖天論師正顏回駁道:你尚能以一小杯水,熄滅八萬由旬之地獄烈火,我又何嘗不可以此澆灌區區千里之外的田地呢?外道 聞言無以作答。片刻後,外道了知他是南天竺聖天論師,欲來與自己辯論,便立刻作了準備。難勝黑者在辯論時有三種取勝對方的助緣,其一是有一辯才無礙之女班 智達為助手,其二為一巧舌如簧無人能敵的鸚鵡,其三於辯論急難之時,大自在天會親自現身提示(或說由銅鏡中顯示而為外道解難)。

    
辯 論開始時,彼此規定論辯三場,外道依常規先讓女班智達出辯,聖天論師便將所攜之瘋狂者出示,那位瘋子作出裸體等種種無理行為,使女班智達羞愧難當,無法論 辯。繼後外道的鸚鵡上場欲參辯,聖天論師也出示所帶之貓,鸚鵡見貓瞪目呲齒,驚懼而遁。外道見狀,也不怯弱,仗大自在天可隨時幫助自己,親自出場與聖天論 師辯論。聖天論師在辯論場所灑下清油,並點火焚起濃煙,大自在天嫌惡煙氣,不能現身。至此難勝黑者助緣皆斷,只有憑自力參辯,時外道譏諷說:你只有一隻 眼,如何能與我爭辯呢?聖天論師慨然答言:三眼威猛神,不能見真實,帝釋具千眼,亦不見真諦,伽那提婆我一目,能見三界之真實!隨後以正法義使外道 的一切諍論全部失敗。外道見辯論全盤告輸,便以飛行術騰入空中準備逃走,聖天論師警告他:不要再往高處飛了,否則頭頂上的寶劍風輪,會斬斷你的頭!外 道半信半疑,拔下一根頭髮往上一舉,果然立斷,不由心生大怖畏而墮落於地。如是聖天論師將他徹底降伏,並以方便引入佛教,攝受加持。難勝黑者轉入內教後, 聖天論師為他取名為巴俄,譯成漢文即聖勇。後來,聖勇成為精通五明和內外宗派的大師,造了許多論典,如《菩薩本生正法犍槌音論》、《本生鬘》、《示善道 論》、《六波羅蜜攝頌》、《別解脫經本釋》等,此等論典在藏文的論藏中皆有收集。並且,聖勇大師還在其他方面為佛教做過許多有益的事業。

    
如 今,雪域諸多智者所編的《藏漢大辭典》及一些史書中說難勝黑者即馬鳴大士。但在《紅史》、《布頓佛教史》及漢傳佛教的史料記載中,馬鳴大士是龍樹菩薩前兩 代的住持教法者;另外《釋摩訶衍論》中亦曾列舉出六位馬鳴。難勝黑者與馬鳴大士可能並非一人,故而,我希望有志於此者重作全面的研究。

    
據 《如意寶史》所載,聖天論師前世曾為世尊座下的嘎拉巴模比丘。當年世尊為他及其他幾位比丘轉falun時,空中飛過一隻烏鴉,所遺糞穢落于佛的金身。世尊 即時授記:以此緣起,此烏鴉將來會成為一具力外道,毀壞佛教。嘎拉巴模比丘聞言,心中發願:此烏鴉毀壞世尊教法時,我一定降伏他。以此願力成熟, 當烏鴉轉世為難勝黑者毀壞佛教時,嘎拉巴模比丘果然出世降伏了他。

    
聖天論師是南瞻部洲六大莊嚴之一(其餘五莊嚴為龍樹、無著、世親、陳那、法稱),其論著有《中觀四百論頌》、《中觀學中論》、《斷諍論》、《成就破妄如理因論》、《智慧心要集論》、《攝行明燈論》、《理智成就淨治心障論》等,在密宗方面也有多部著作。

    
關 於聖天論師的果證功德,在《文殊根本續》中,世尊曾授記:非聖名聖者,住於勝嘎拉,制止外道宗,遣除邪道咒。很明確地說其為非聖,即尚未登地;然 而在印度阿闍黎菩提賢所著的《智慧心要集論釋》中,說聖天乃八地菩薩;還有說聖天論師即生證得了佛位,因為在《攝行明燈論》中,聖天論師說自己已證得了無 上瑜伽的不共幻身,如是按龍樹大士的觀點,得不共幻身者,即生可證得殊勝成就,聖天大士晚年也親口說過 “去呀聖天去,光身赴淨刹。這三種說法其實 並不相違,聖天論師上半生為凡夫,然依龍樹大士之教授深入修持,得不共幻身成就,位住八地,最後證得佛位,這是可以成立的觀點。就象龍樹大士在經典中有多 處授記:有的授記大士為一地聖者,有的授記為七地,有的授記於即生證入佛位,此亦無有矛盾,因各種授記,各自針對大士的早中晚年等不同時期。同樣,各種對 聖天論師的授記評論也是如此,所以不會存有謬誤之處。

    
依其傳記,聖天論師著述《四百論》時,已近暮年,因而此論乃登地以上的聖者所著。諸後學者,對此應生猛厲信樂,專精習之。

轉載出處:http://tw.myblog.yahoo.com/jw!g0QrnrqTGwTa.hoNv2doJFfEYy4-/article?mid=3980

台長: 公主
人氣(5,4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宗教 |
此分類下一篇:大悲心陀羅尼經淺釋 摘自:宣化上人
此分類上一篇:大悲心陀羅尼經淺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