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1-17 21:33:26| 人氣9,26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二)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陀慈悲,循循善誘,不放棄任何弟子。弟子也要,用心用功,不放棄時間,專心受持。

佛陀初轉法輪說,苦、集、滅、道,這是不是小乘法!這是法、道理的起源,要讓大家知道的開頭起點,最終就是到「四弘誓願」。

羅漢,雖然到極果,煩惱去除,卻是大心還沒有發,還未發大心。自己還有疑,自己對自己的信心還不夠,這種的阿羅漢,在法華會上從佛的聲音,所得來的法,啟發大心沒有憂惱。

舍利弗說:「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凡夫的漏,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這六根、六塵,就是在凡夫的心,凡夫的心將外面的境界,會集在六識裡。

修行,若能夠漏盡,煩惱都去除了,法都在心裡,煩惱清出去法入心,這些煩惱讓它盡,這樣能一路、一心,到達三乘極果。

學佛者,時時要有慚愧心——慚自己、愧他人,不要很自大。要發露懺悔,懺悔則清淨。

辟支佛與聲聞,都是停滯在一切生滅法。

法,都是從佛陀的口中說。

「空中妙有」,涵蓋著「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無不都在人心裡,「生、住、異、滅」。

舍利弗在佛陀弟子群中,稱「智慧第一」,但是他的心沒打開,所以到了法華會時,「嗚呼深自責」一直修的獨善其身,自己很滿足。

舍利弗體會,一念間的封閉,障礙了行善、行菩薩道的法。

聽到佛隨宜說法,舍利弗內心的疑,在慢慢一直在打開。

舍利弗聞大法之後,內心的躊躇、懷疑。在《法華經》靈山會上,舍利弗慢慢在釋疑,佛陀的法,漸漸體會、漸漸了解,這面鏡子,慢慢透徹了這個鏡子的本質,展現了照耀,而不受外面境界所染著,這面心鏡慢慢已經在澄清出來。

他執在小教偏空的道理,希望獨善其身,能夠自己的心、身清淨。所以看到佛陀,向大乘法的菩薩在讚歎,自己的心開始又起懷疑了,「數度思量曾猜疑」幾次的思考。不論是日夜思惟,一直都在思考。這就是舍利弗的習氣,還留著偏執、執著、堅持、懷疑,所以他這樣數度思量曾猜疑。

舍利弗自己自我反省,思惟透徹,瞭解只要這種煩惱、這種的無明去除,這樣應該就能夠,承擔佛、如來的家業,發弘誓願,度眾生,入人群,保持著這念心的清淨,發揮這分能夠傳承佛法、教化眾生的責任。

學法,不要讓自己有障礙,不要只想獨善其身,必定要兼利他人。

佛陀只是引導我們的路,不要再走往分叉的路,應該要趕快回歸這個菩提直道面向正道走。

佛陀在大眾中,「說我當作佛」,「我」就是舍利弗。

佛在大眾中說,要發大心、立大願,人人要去除了這個偏、執的邪見,不是只偏在「空」。

福就是要付出,慧是要法入心,成為人群中的貴人,這叫做菩薩道。

真正的慈悲就是眾生平等。佛陀疼惜眾生如羅睺羅一樣,那種平等心,用父母心來看待每一個人,這也叫做「無緣大慈」。

有一段這樣的佛教故事。一位老和尚要蓋寺院,請師傅來蓋,同時寺院裡面的僧眾,也下去幫忙做。這位老和尚,看到釘子,一些鐵釘有長、有短,本來是一堆一堆,他將它混在一起,之後就向那些弟子說:「這些釘子,二吋、三吋、一吋的,都要再將它分類分好。」

這些弟子有怨不敢說,在那裡猶豫。

這位老和尚看大家沒動作,回過頭來就問他說:「這時候你若不挑,難道你要等到往生時,讓你能夠選時間,到哪裡嗎?」這些弟子恍然大悟:「是啊!趕快,要趕快來挑。」這尺寸二吋、一吋、三吋,趕快將它分類,分整齊。這樣到了將要半夜了,才全部分好。去向他的師父說:「已經全都分好了。」老和尚就說:「要分、不分,是你們的事情,與我無關。」

大家的內心覺得:做得這麼累,一句讚歎都沒有,又說做這些事情,是我們的事情。

這位老和尚回過頭來又問他:「誰要你來修行?你為什麼要來修行?」「修行是我自己歡喜來。」「你為什麼要在這裡蓋寺院?」「因為是有一個修行安身的地方。」「安身的道場蓋起來了,你為什麼還在這裡?」「因為要修佛、法。」老和尚就說:「佛與法,又沒有壞,何必要你修?」「對啊!佛與法沒有壞,為何要我修呢?」後來其中一位弟子就說:「明白了!是要修自己的心。」

「譬喻言說種種法」,用種種的譬喻就像那位老和尚,釘子一堆一堆,尺度都分清楚,沒事將它打散,才要人再去分類;分完之後,很辛苦,竟然,說「要分、不分,都是你的事。」

這是一種教育,這種譬喻、言詞、種種的法來教育,希望接受的人能心安善解。

因為眾生就是根機不同,不得不用種種的因緣,不得不用譬喻、權巧來說法。所以佛陀必定要用慧,秉慈、運慧。

修行最重要就是,顧好心念。心若安得住,迷途中就有一條路,能夠回歸清淨如來本性。

身行若有戒,自然心就定了;定了心,心定如鏡,一切的境界明朗現前。

慈濟人展開了冬令救濟,史瓦濟蘭、莫三比克也是一樣,用這個有形的物質,去幫助飢餓中貧困的眾生,貧困的眾生,接受了這個物質之後,他們感受到愛,慢慢地啟發了,他們內心心靈的財富,那就是愛心。開始落實在這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也已經,培養出了發菩薩心的志工,無所求要付出。

修行的起步,方向要正確,瞭解之後隨著芳蹤腳步走,就沒有錯。(2022.01.17 夜)

台長: Tellme
人氣(9,264)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三)
此分類上一篇:靜思妙蓮華 譬喻品 讀書心得筆記(一)

(悄悄話)
2022-01-17 21:44:30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