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
時間:2012/10/20 19:30;2012/10/21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改編崑曲文本大不易,刪節、拆解、重組可能是比較明智的做法,因為古典原劇的文字高度與境界,今人實難望其項背。有一摘節重組文本的範例值得一提,2009年水磨曲集拆解《長生殿》以〈彈詞〉串演,執筆者陳彬先選出所需的折子,劇情有待補充之處再自原劇找出適用的句子,完全沒有新寫一詞一句,也未調整折子次序。此一改法彰顯現代解構精神,更開拓演出新貌,也只有真正瞭解原文的高度,才能謙虛地引用而不妄加改寫,否則今昔文字對照,高下立現。(除非改編者特意要文白夾雜並置,鋪陳參差對比的效果或笑料。)

2012年江蘇省崑劇院與臺灣現代劇場好手聯袂合作,挑戰明末劇作大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之一《南柯夢》,這闋傳奇完成四百多年來尚未曾連本搬演,當今崑曲舞台上也僅存〈花報〉、〈瑤臺〉兩折有演出紀錄可供參酌。面對帙卷浩繁的劇本,導演王嘉明從善如流:不改寫台詞,不更動結構,將全本四十四折戲刪減濃縮至十五折。在只刪節不改寫文本的前提下,加上崑曲繁複的表演程式與嚴密的舞台規範,導演只能自重重限制中尋找自由,將特別能夠展現當代劇場精神的場面調度與舞台設計揉合融入崑曲藝術。

二十根長短不一、間隔有序的木樁是最醒目也最創新的場景設計。木樁從空而降,或區隔舞台以為動線,或高掛上方營造空間氛圍,錯落有致、升降懸宕之間,讓觀眾不斷調整視點,這動態來源不只豐富了舞台空間,更彌補了演員沒有飽滿的演出程式之缺憾。淳于棼貪戀女色與三名異性周旋之時,木樁的作用發揮得最是淋漓盡致,追逐、躲藏、遮掩之間,將男歡女愛的真假虛實以外顯的調度與動態具體呈現。只是或因重量不足,或者下降速度過快,甚或演員不慎碰撞,木樁每每搖擺跳動,既妨礙演員走位也干擾觀眾看戲,創意之舉未能竟全功殊為可惜。將來演出如能克服技術問題,應當更能發揮動靜交錯的空間美學。

值得一提的還有道具的運用。淳于棼酒醉入夢來到槐安蟻國,兩名使者手持長竹竿變化各種形式動作,展演進入蟻國幻境的過程與風景。以竹竿作道具很難不讓人聯想起今年三月在台北演出的西方改編歌劇——彼得˙布魯克 (Peter Brook) 的《魔笛》(A Magic Flute),無論是移植挪用或者純然創新,這個場面調度都卓有新意,不只推展劇情發展,也隨著空間變化轉換象徵意義,刺激觀眾想像時空與情境。新編崑曲無有歷經幾代傳承定於一的表演程式可供依循,只能挪借或套用其他標準劇目的表演方式,並藉著道具創造新的程式動作,開發各種可能。質言之,劇場之內沒有什麼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端看改編者有沒有本事創新,並改得恰如其分。

崑腔於元末興起,是歷經七百多年遞嬗的傳統舊物,然而,當今之世多少東西新不如舊?誠如章詒和所言,崑曲是「落後中的先進」。關於新舊之辯,小津安二郎1950年的電影《宗方姊妹》中,作風新潮的妹妹和恪遵傳統的姊姊有段精彩對話,就以飾演姊姊節子的田中絹代所言之觀點,權作本文結語:「真正的新事物,我認為是永遠不會過時變舊的東西」。而崑曲正是這樣的戲劇典範,歷久而彌新,猶如一段永遠是主導動機的旋律,不斷刺激新一代的劇場人彈出變奏曲。

PS: 原文刊登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