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逐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年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翻譯社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翻譯社,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翻譯社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府!」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人工翻譯社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翻譯社資源能否永續,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翻譯社明
徐承堉查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翻譯社,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要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永續翻譯社、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翻譯社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翻譯社,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翻譯社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翻譯社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殖、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翻譯社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翻譯社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翻譯社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包裝上可以翻譯社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翻譯社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意義了。
台灣是海洋國家,沿海漁獲量卻翻譯社年銳減,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推動永續漁業,盼望下一代也能嘗到屬於大海的鮮味。
時序進入春天,正是東港、宜蘭漁民到蘭嶼附近捕撈黑鮪魚的時候,雖然屏東縣政府年年舉辦「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漁民心裡都知道,黑鮪魚捕獲量早已年年不穩,且大幅減少,短短13翻譯社內已經從上萬條,銳減到1000條。
黑鮪白鯧銳減 民眾要少吃
東港區漁會祕書鄭福山分析,由於漁民捕魚的範圍和鄰國經濟海域重疊,作業受影響,捕到的黑鮪魚量約是全盛期的一成。
他回憶,2000年當地有500艘黑鮪魚船,年產值達5億元,如今,捕不到魚,漁民捕撈意願降低,只剩下約80艘翻譯社船,產值下滑到1.3億元。
儘管黑鮪魚和美食畫上等號,是饕客最愛,可以帶動漁村經濟,然而,根據國際鮪類組織統計,全球黑鮪魚族群已在過去60年減少96%,讓人想起「2048年以後,無魚可吃」的預言。
一直以來,保育團體總是呼籲漁業署能拿出管理辦法,保護漁業資源。但其實民間水產業者已迫不及待,不等政府出翻譯社手,已自行參考國際漁業保護組織,研擬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法則,希望這個產業能永續下去。
例如從事水產銷售28年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不願看到漁業保護停留在空洞的口號,2015年提出「責任漁業指翻譯社標」(Responsible Fishery Index,簡稱RFI),希望以這項指標,教大家食用產量足夠的海鮮,一飽口福之外,又能保護漁業資源。
「漁業保護要靠民間,不能靠政翻譯社府!」畢業於海洋大學漁業系、應用經濟研究所的徐承堉,從事進口、內銷水產近30年的時間,看到台灣保護漁業的腳步落後國際,他感慨良多,自告奮勇,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永續漁業的業者。
2月農曆年前夕,漁業署推動年節禮盒,白鯧也在其中,當時徐承堉不太贊同。他帶著不解的語氣表示,白鯧無法翻譯社人工養殖,必須從海洋捕撈,現在抓到的白鯧,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資源面臨枯竭,導致價格大漲,甚至一條要上千元,他建議政府應教導民眾少吃白鯧。
包括黑鮪魚、白鯧在經濟水域捕撈的沿近海魚獲,可以反映一國的漁業資源充分與否。翻閱台灣漁業半世紀年報,沿近海魚類年捕獲量從1980年的40萬噸,減少到2013年的15萬噸,漁業資源能否永續翻譯社,是否還有明天,不無疑問。究其原因,民眾不了解盤中海鮮攸關海洋資源,政府也沒有大力宣導,才使得台灣的漁業保護不如人意。
水產品產銷履歷 資訊透明
徐承堉查詢美國「保育國際」組織在2012年設立的「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y Index),包括沿海保護、食物供給、水質潔淨等十項指標,在全球220個經濟水域裡,台灣從2012年的143名,退步到2014年的189名。
「台灣的漁業保護不但是全球後段班,而且還持續退步!」他憂心表示。
觀察先進國家,人民具環保意識,漁業資源保護由民間團體發起,甚至業者會主動呼籲消費者不要逞口腹之欲,而翻譯社選購數量眾多、對魚種影響較少的海鮮。
例如,1998年設立的愛爾蘭Global Trust公司,向23個國家的中小企業、政府、水產業、消費團體,推廣海洋生態翻譯社續、海鮮消費信託認證,教民眾購買適合食用的海鮮。美國Montery Bay水族館從1999年推動「海鮮觀測站」(Seafood Watch),近年還製作App;世界自然基金會在1997年成立「海洋管理委員會」,為符合永續漁業的水產品認證。
身為業者的徐承堉想效尤,但是,又考量台灣有自己的海洋環境和特有水產,國外推薦適合食用的海鮮指南,未翻譯社必適合台灣,應該依照國情,發展本土指標。
於是,他參考國際海鮮選購指標,以數量充足、合法捕撈、魚種繁殖能力、對環境衝擊、管理法令為評選依據,並且依循產銷履歷制度,同時設計責任漁業標章。民眾用手機掃描,就能查詢翻譯社魚和環境生態的關係,了解捕撈方式是否瀕臨危機。
他並且引用產銷履歷,在海鮮包裝上標示產地、生產方式,可謂水產品產銷履歷的先驅。
回溯1980年代後期,台灣商人競相從冰島引進鱈魚,他是其中一員,為了另闢戰場,他率先大量進口阿拉斯加鱈魚,可是,隨著當地鱈魚捕獲量減少,他又引進挪威鱈魚,沒有幾年,挪威捕獲量下降,再次面臨減產問題。
翻譯社貿易商的工作也讓他走到國外第一線的漁港,了解漁業減產,見識先進國家如何保護漁業資源,埋下保護台灣漁業的種子。
199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規定漁船的鱈魚捕撈量,也限量捕撈河裡的鮭魚;此時,他也在加拿大紐芬蘭省的小翻譯社島上,聽說漁民捕不到原本盛產的鱈魚,生計出問題,才了解不妥善管理海洋,有一天魚兒也會捕完。
直到1999年,他加入台灣箱網養殖發展協會,隨後擔任祕書長,建立台灣海鱺內需市場,經歷箱網養翻譯社、水產加工,還到市場賣魚,推動產銷履歷,讓他接觸漁民和產官學界,對台灣的漁業有深入了解,才發現政府對漁業管理不夠周延。
責任漁業指標 防不當捕撈
「他是最常跟著漁民上船,了解漁業現況的水產業者,」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祕書長陳詩璋說,一般業者指翻譯社派員工和漁民見一、兩次面,就直接交易,可是,徐承堉為了掌握漁業資訊,受訓考取船員證,親自登船前往海上。
「我一年出海5、60次,」他說。每一週他都到不同的港口,登上不同的船,前往沿近海域,觀察海洋環境、漁民作業變化,不但曬成一身古銅色的皮膚,也見證台灣生態環境的改變。
由於親眼檢視漁貨來源,他選購的水產都是合法捕撈,並不會威脅生態環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翻譯社黃淑德說,因為認同他的理念,十多年來,持續銷售湧升的海鮮。
徐承堉堅持漁業永續的理想,還找了水產加工、餐廳,一起推動「責任漁業指標」。家族共同經營的溪和食品總經v翻譯社理簡大新回憶,徐承堉找他合作,一開始家族反對,但徐承堉不死心,第二次才獲得家族同意,可見他對永續生態的堅持。
立川漁場關係企業奇萊美翻譯社地董事長蔡志峰則觀察,徐承堉憑著多年的水產工作經驗,引領國際生態趨勢,他現在若不跟進,就會晚一步。
經過幾個月研究,湧升已選定紅魽、齒鰆、黑鯛、黃鰭鯛等四種魚,符合「責任漁業指標」,適合食用,翻譯社包裝上可以看到資源保護現況。未來將會有更多種海鮮,列入這項指標。
推動產銷履歷的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也將參與海鮮評選,祕書長陳詩璋表示,趁著6月8日的世界海洋翻譯社日,他們將成立責任漁業指標籌備委員會,以民間力量教導大眾重新認識海鮮,還要把捕撈魚類納入產銷履歷。
徐承堉每年受邀到學校翻譯社、保育團體、政府機關演講約52場,平均一週就有一場,還不斷被問到「永續」的定義,他笑著說,如果下一代還能吃到同樣的鮮,就是永續的最佳翻譯社意義了。
********************************************************************
20 20 20 20 20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翻譯社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翻譯社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翻譯社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熙文表示,他們運用膠原蛋白研發技術,一路從慢性傷口護理、皮膚修護修補、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翻譯社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翻譯社結合胰島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翻譯社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生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翻譯社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翻譯社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會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翻譯社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翻譯社、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翻譯社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翻譯社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建完翻譯社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翻譯社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翻譯社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們嗎翻譯社?」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翻譯社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高階醫材翻譯社,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翻譯社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外科主任蔡翻譯社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翻譯社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翻譯社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翻譯社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翻譯社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翻譯社),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翻譯社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翻譯社、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翻譯社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翻譯社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翻譯社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翻譯社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翻譯社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離開學術的舒適圈?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翻譯社」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翻譯社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翻譯社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翻譯社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翻譯社「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翻譯社建完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翻譯社「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翻譯社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翻譯社們嗎?」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翻譯社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翻譯社階醫材,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翻譯社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翻譯社醫院外科主任蔡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翻譯社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
21 21 21 21 21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今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力,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年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灣工業銀行,去年也大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300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翻譯社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其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翻譯社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翻譯社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翻譯社、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銀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翻譯社租創始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翻譯社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存、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翻譯社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翻譯社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著。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翻譯社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能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翻譯社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翻譯社以抓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灣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翻譯社。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稅後翻譯社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本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翻譯社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翻譯社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台灣大型金控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一大截,但中小型銀行的表現卻超越國際水準,如何做到的?翻譯社
近年來台灣的金融機構獲利屢屢創新高。今年首季15家金控合計稅後純益891.63億元,又比去年同期大增逾27%。
進一步探究,中小型銀行獲利能翻譯社,更比大型金控集團驚人,形成一批「小而強的銀行」。
京城銀行 年獲利高達52億
業界人士普遍坦言,其實台灣大型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距離其他國家還差了一大截。唯有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反而繳出超越國際水準的亮眼成績。
例如立足於台南的京城銀行,去翻譯社營收77.5億,獲利就有52億。在中部地區獨霸一方的台中銀行也很亮眼,去年營收99.9億元,稅後盈餘竟有37.1億元。
才剛獲金管會首肯可申請轉制商銀的台翻譯社工業銀行,去年也大賺19億元,年增超過四成。已是中型銀行的遠東銀,2014年獲利亮麗,自結2014年全年稅前盈餘42.89億元,年成長率高達兩成以上,在中型銀行中,獲利成長相當強勁。
為何台灣中小型銀行這麼會賺?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去年紅透半邊天的日劇《半澤直樹》談起。很多人看完《半澤直樹翻譯社後,對男主角堺雅人的精湛演技及劇中金融業對大企業融資過程的機關算盡,留下深刻印象,卻忘了故事開端,其實是從一家小公司貸款的需求開始。
故事開端,半澤到內視鏡插座小工廠「牧野精機」訪視生產線,看到其技術精良及社長對產品的堅持,決定要放貸翻譯社0萬。
沒想到,半澤的上司淺野分行長因為與大企業「西大阪鋼鐵」私下勾結,否決半澤提案,反倒以固定利率、免擔保的極優惠條件,貸款5億給後者。
後來,西大阪鋼鐵有計畫性地惡意倒閉,5億貸款險些成為呆帳,還差點讓半澤被誣陷開除。 翻譯社
其實像這樣對大、小企業厚此薄彼的情翻譯社形,各國皆然,和劇中的淺野分行長沒太大分別。
但台灣的中小型銀行卻很特別,反倒像極了半澤直樹,不是把主要業務目標擺在大企業大型聯貸案,而是鎖定中小型企業,靠著第一線人員深耕客戶關係,將銀行業務與企業發展的命運牢牢結合在一起翻譯社,創造出打敗大型行庫的獲利績效。
更直接地說,台灣在全世界獨有的發達中小企業文化,正是孕育出這批「小而強」銀行的根本原因。台經院院長林建甫指出,過去總認為銀行若小,很難跟大型機構拚績效。但現在「小而美」的銀行反而有它的好處,因為小,可以朝專精的路線走。
談到這一點,過去在台企銀副總任內退休、翻譯社如今任職台中銀總經理的李俊昇更是有感觸。他說,大型銀行為了衝高營業額,經常犧牲利率,很多業務其實相當薄利,甚至零利。但中小企業客戶放款金額雖小,利率卻不差,往往利潤空間更大。
勤跑業務、深耕在地客群
基本上,中小銀定位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利基型」,專攻擅長業務;一是「社區型」,深耕在地客群。利基型銀行的優勢在於專精。日前才獲金管會同意可改制商銀的台工銀,16年前創立的目的翻譯社,就是為台灣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素來以企金為強項,尤其是中小企業放款。
但跟著中小企業做生意,靈活求變很重要。台灣工銀公關部兼國際事務部協理蕭至佑指出,工銀內部企金業務RM(翻譯社Relationship Manager)在人才養成上,必須很注重對產業情勢的掌握。像台灣產業過去長期偏重科技業,近年消費民生產業快速崛起,銀行也得立刻反應。
只是,中小型銀行不比大型機構口袋深,「不能捲入價格戰,那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蕭至佑強調,相反的,應該思考如何在別的地方勝出。例如一般銀行一件案子流程通常費時半個月到一個月翻譯社「我們要求最快1~2週就要把它跑完。」
企業草創時期力量單薄,工銀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避免業者因無力做大筆投資而錯失發展契機。隨著企業規模成長,衍生上市、併購需求,就可以轉向證券、融業務。這種一條龍式的服務,將企業與翻譯社行的關係牢牢結合在一起,就像並肩作戰一樣。
業界流傳,如今已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的鴻海,最早也是向中租租賃設備起家。直到現在,董事長郭台銘每回見到也是中租創始股東的工銀董事長駱錦明,都還要提起這段往事。這種草創時期並翻譯社肩合作經驗所種下的信賴感,無論日後企業發展規模再大,也往往很難被取代。
經營中小客戶群,首重維持良好忠誠度,這一點在「社區型」銀行更可明顯看出。在中部地區已經耕耘超過一甲子的台中銀,就是最好例子。
台中銀在中部地區(中、彰、投)的翻譯社、放款,目前仍占全行營運規模65%以上,很多分行深入鄉間,如彰化埔心、永靖,及南投竹山。「這些大型機構看來食之無味的小地方,常常藏了很多財力雄厚的大戶,」台中銀總經理李俊昇指出。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的財務數字看來根本不符合授信條件,但卻實力堅強,惦惦賺錢,這種現象在中部地區尤其顯翻譯社
李俊昇說,過去有外資銀行業者也想切入中小企業市場,但拿到財務報表後,發現數字都很難看,紛紛縮手放棄,百思不得其解地跑來問他:「這些客戶明明碰不得,為什麼台灣本土銀行敢承接業務?你們是怎麼做的?」
翻譯社找到利基 專注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營運狀況不翻譯社看表面數據,而是要懂得看報表以外的「軟式資訊」,是內行人士普遍知道的定律。若是銀行業者從客戶創立就建立合作關係,一路陪伴他們業務拓展,對他們的實力自然非常了解。
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謝順峰說明,例如在審核授信時,銀行人員不是看表單上的營收,而是親自訪廠看生產線評估出貨量,甚至把工廠水、電表找出來看,再向上、下游打聽原料叫貨量或訂單量,就可翻譯社出實際獲利。
但除了利基型與社區型路線外,真正在台翻譯社銀行界中獲利拔尖的,則是靠著「投資型」取勝的京城銀行。
若從股神巴菲特最愛的財務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來看,京城銀去年ROE高達22%,傲視同業。京城銀是少數積極操作,投資眼光又精準的業者。金融海嘯後更因投資債券賺多賠少,翻譯社純益逐年提升。
京城銀行前身是台南中小企業銀行,京城入主後大幅調整過去的不良體質,連信用卡業務都賣掉,會有任何多餘成翻譯社或風險的就縮編或裁撤,集中全力在創造獲利的企金、投資交易等業務,銀行雖小,投資團隊卻很專業,頗有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之風。
金融界人士透露,京城銀負責操盤的,除了檯面上常被提到的董事長戴誠志,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商學系、史丹翻譯社佛大學財金碩士高學歷的副董蔡炅廷(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長子),更是帶兵打仗的主力。
在台灣大型金控積極海外擴張的同時,諸如京城、工銀這樣「小而強的銀行們」,只要能找到利基,專注走自己的路,經營翻譯社績效自然愈來愈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