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8-27 07:08:27| 人氣3,377| 回應34 | 上一篇 | 下一篇

崑劇:表演藝術14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八集紀錄片《昆曲六百年》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越劇青春版《十八相送》陳飛、吳鳳花詳參【圖博館】:京劇:表演藝術13
潮劇青春版《梁祝》小百花潮劇團
昆曲《遊園驚夢》梅蘭芳詳參【圖博館】:《梅蘭
昆曲《尋夢》張繼青
崑曲電影《牡丹亭》張繼青
昆曲《牡丹亭》張志紅

昆曲名劇名段
長生殿
桃花扇
西廂記
玉簪記
百花記
紫釵記
憐香伴
郭小莊思凡
雷峰塔
林沖夜奔
2008昆曲優秀青年演員展演北方昆曲劇院專場

繼續八卦張志紅 2009-04-05豆瓣

我個人非常喜歡張志紅,難得有扮相有閨門旦氣質,做工極佳。我看了以前的視頻,她原來的唱功不錯。不知道張志紅的嗓子是怎麼倒的?現在她怎麼樣了?
  回應 
  據說抽煙抽壞的,現在麼天天打麻將,也是對自己沒要求一類.
  青春版火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拉起了促進兩岸交流的大旗。所以梅花獎、黨政幹部儲備人才、火炬手什麼什麼都跟著來了……這個意義上,崑曲的式微確實是體制和主旋律的問題。 
  白先勇有王爾德情結,一心追求所謂的唯美,而不太注重事物的本來面目。個人認為,青春版新版的這個那個,只能說是把崑曲作為一個形式、架子,往裡糅進各種元素的某種舞台藝術。造成的這樣大的影響,恐怕是白本人不能完全預料與控制的。 
  年輕演員有選擇他們自己道路的權利。有時候覺得,崑曲未來的希望所在,不是他們中一部分人的選擇如何,而是有這麼多曲友在恨鐵不成鋼。只要有人還記得這種藝術應該是什麼樣子,還在爭論怎樣才是好的,崑曲就應該不會這麼快消亡。
  原來哪裡都有內部鬥爭啊,沒想到白先勇排青春版牡丹亭還招來很多同行的怨恨,既然都叫青春版了,一定有白先勇想突破的地方,不作突破和包裝,相信青春版牡丹亭不會引起那麼大的反響,青春版的主角是沒有專業選手專業,但如果還是老套路,勢必無法打開市場。有人肯定要說了,那樣不就喪失了崑曲的精華,不過我想,這個時代,是死是生?總要允許別人做一些嘗試吧!
  招來很多同行的怨恨?好像是招來蘇崑內部分裂.
  繼續討論張志紅,可以不僅限於八卦,我喜歡討論她的藝術。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932468/

(阿楨:對比方亞芬的越劇《西廂記》、昆曲尤其青春版的《牡丹亭》/黃梅戲尤其凌波的《梁祝》,則顯幽美之情/煽俗之情有餘、戲劇之情/內心之情不足!詳參【圖博館】:崑劇:表演藝術14  京劇:表演藝術13)

彭麗媛邀多國第一夫人逛豫園聽京劇昆曲 詳參【圖博館】:第一
賞江南戲曲,品海派名點
  中新網上海2014-05-21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21日邀請出席亞信上海峰會的部分國家領導人夫人共同觀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文藝演出。
  上午,柬埔寨首相夫人文拉妮、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夫人阿塔姆巴耶娃、亞塞拜然總統夫人阿利耶娃、哈薩克總統女兒納扎爾巴耶娃抵達豫園,受到彭麗媛熱情歡迎。
  習近平夫人彭麗媛與參加此次亞信峰會的各國元首夫人相約海上古典名園——豫園,用視、聽、味的曼妙多重奏,向世界再一次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無限魅力。
  第一夫人們在遊覽豫園後,到達庭院中素有江南第一臺之稱的古戲臺觀賞江南戲曲表演。古戲臺宏偉軒敞,藻飾華麗,雕刻精美,貼有金箔,富麗堂皇,戲臺藻井呈穹窿狀,上有二十二層圓圈與二十道弧線相交,四周二十八隻金鳥展翅欲飛。
  彭麗媛陪同來賓們觀看金山農民畫、面塑、顧繡、木版水印、扎染,她們邊看邊聽取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負責人的介紹,饒有興趣地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絕活兒,對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贊不絕口。
  在還雲樓,彭麗媛和來賓們欣賞少兒歌舞、京劇、昆曲、滬劇、太極拳、書法、剪紙藝術。濃濃的中國元素、精彩的文藝演出,贏得來賓們陣陣掌聲。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521/12489967.html

崑曲

崑曲《牡丹亭》表演片段
崑曲是發源於元末明初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唸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1]。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崑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唸語音為「中州韻」,北曲遵「北中州」,南曲遵「南中州」。
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臺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
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
  目錄 
1 歷史
2 崑曲名劇
3 職業崑劇團體
4 典籍
5 參考文獻
6 研究書目
7 外部連接
  歷史
File:昆曲创始人顾坚像.jpg
崑山腔創始人顧堅像
金代和元代,在北方興起雜劇,由許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戲文起源於建炎南渡前後。明太祖洪武年間時,南戲文加北雜劇成傳奇。
  根據文徵明手錄的婁江魏良輔《南詞引正》一文記載,「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燈鎮),精於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元代末年崑山顧堅為崑曲創始人。今崑山千燈鎮有顧堅紀念館。明代崑山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元代末年,南戲傳到崑山地區後,與當地的民間曲調互相結合,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聲腔,在音樂家顧堅推動下,有長足的發展。根據周玄暐的《涇林續記》,明太祖朱元璋也注意到崑曲,可見當時崑曲的規模已經不小。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輔繼承古來「以文化樂」的傳統,改良崑山腔,採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使崑腔具細膩婉轉的特色,因之又有「水磨調」、「水磨腔」之稱。稍遲出現了用崑腔演唱的傳奇新作《玉玦記》、《鳴鳳記》、《浣紗記》等,新腔始風行大江南北,成為領導性的戲曲聲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崑曲全盛時代,崑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此後花部興起,以崑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然薪盡火傳,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如京劇;民間曲社唱曲活動也一直綿延不絕,成為保存曲唱規範的主力。
  花部又稱「亂彈」,根據《揚州畫舫錄》卷五,特別以「亂彈」來統稱花部諸調便可以知道。徐扶明〈亂談亂彈〉一文指出,「亂彈」又名「鸞彈」、「爛彈」、「亂談」。花部腔調劇種中所用的音樂風格較活潑嘈雜。因此在清朝時,不論梆子腔、西秦腔、吹腔、二簧調、弋陽腔或時調小曲等,都有以「亂彈」一詞作為代稱或自稱的例子。
崑曲的旦角
崑曲的丑角
行當,又稱家門,崑曲以生、旦、淨、末、丑、外、貼七個家門為基礎,[3]而生又分為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淨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直到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崑曲腳色行當,由「江湖十二腳色」更精細的分工,發展成為「二十家門」。[4]樂器方面,主要採用笛、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等。[5]
  崑腔劇本之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舞台藝術以「摺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摺子戲。由於戰亂和政局動蕩,藝隨人走,今天崑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保護成為當務之急。
  1956年,浙江崑蘇劇團根據傳奇《雙熊夢》改編的《十五貫》登台,周恩來在觀看演出後說:「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這次搶救救活了崑曲的劇團體制和人事制度。從那時起各地陸續成立的崑劇團,形成了崑曲舞台。
2001年5月18日,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崑曲名劇:浣紗記;牡丹亭;長生殿;十五貫;琵琶記;繡襦記;玉簪記;西樓記;南西廂記;寶劍記;鳳凰山;紅梨記;艷雲亭;金雀記;桃花扇;爛柯山;牆頭馬上
  職業崑劇團體
在中國大陸現有江蘇省蘇崑劇團(成立於1956年,原名蘇州蘇崑劇團,2001年改名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江蘇崑劇院、上海崑劇團、杭州浙江崑劇團(現與浙江京劇團合組浙江京崑藝術劇院)、北京北方崑曲劇院、郴州湖南省崑劇團6家崑劇專業藝術團體,以及浙江永嘉崑曲傳習所,被稱為「六團(院)一所」。
  典籍
《納書楹曲譜》、《遏雲閣曲譜》、《六也曲譜》、《崑曲大全》、《集成曲譜》、《粟廬曲譜》[6]
  參考文獻
1崑曲傳習班教授各項戲曲課程,世界新聞網
2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藝術. 新華網. 2003-09-27 (中文(中國大陸)‎).
3崑曲六百年. 中央電視台 (中文(中國大陸)‎).
4崑曲大補丸. 台灣崑劇團 (中文(台灣)‎).
5人民日報. 崑曲聯姻歌舞伎 日歌舞伎大師演繹杜麗娘. 新華網. 2008-5-7
6崑曲簡介. 香港城市大學  中國崑曲年鑒.2013蘇州大學出版社
  研究書目
白先勇:《白先勇說崑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外部連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崑曲(英文)
中國崑曲網

崑曲與京劇(另參【圖博館】:京劇:表演藝術13  崑劇:表演藝術14)
 
崑曲和京劇在藝術上有那些不同呢?
首先在文學性方面作一比較。崑曲的劇本多為“傳奇”,少數是“雜劇”,是正統的中國戲曲劇本構成的形式,作者多為文學家、劇作家或知識分子;京劇是俚俗的劇本,傳統劇作者多為社會中下層,姓名有的不可考。崑曲的唱詞是曲牌體,由長短不規則的句子構成;京劇唱詞是五字句或七字句,也有變體到十字句,有著源自説唱文學的痕跡。崑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稱雖有一樣的,但曲調隨字的四聲陰陽不同而變化;京劇是所謂板腔,由少數十分單調的曲調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黃兩種,是上下句的説唱文學套上音調而構成,音樂非本質,本質是吟哦)加以幾個變型,型式少,調子往往聽來千篇一律。因屬吟哦,所以才以板為單位拉長縮短,這就是板腔的來源———説唱文學的“吟哦”。因而,崑曲是中國古典歌劇,京劇不是歌劇,是來自説唱曲藝的“説唱劇”,它唱的不是歌。崑曲的音階大部分是五聲音階,少部分是七聲音階構成;京劇則由七聲音階構成。崑曲的語言是中州音韻的國語,有些演員喜用深度蘇州方言化的語言進行演唱;京劇則以國語為主,有些有湖廣音。
  再從表演藝術方面比較。崑曲的主奏樂器是曲笛(加上屬於節奏樂器的拍板);京劇的主奏樂器是京胡。崑曲基本上是隨著唱腔而有舞姿,每個樂句甚至字詞都有由代代傳下來的固定身段及表情來表演出來;京劇在傳統上是呆站著唱,有動作的時候是不唱的。在武戲中尤其可以看出來。京劇在武打時是純武打,到開口唱時整個舞臺就沉寂下來,只有唱者在開口唱。崑曲則是邊舞邊唱,舞(打)得越熱烈,唱得也越激烈。
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2-08/08/content_5185608.htm

白先勇教授主講「崑曲新美學:傳統與現代」
白先勇南开讲述青春版《牡丹亭》
我的文學創作和我的崑曲之旅
  華美人文學會於本年十一月三日週六,特別請到馳名中外四十餘年,中國當代文學巨辟,傑出小說家及崑曲藝術傳介人白先勇教授以“我的文學創作和我的崑曲之旅”為題作講演。此為白氏首次於紐約作公開講演。美華藝術協會, 哥倫比亞大學亞太發展協會和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大中華協會是此次活動的協辦單位﹐在此我們僅表示衷心的感謝!
  白先勇教授廣西桂林人,為國軍高級將領白崇禧先生哲嗣。白教授於美加州大學執教多年,現已退休,專心致力於寫作與推廣崑曲工作。
  白先勇教授小說創作風格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之人物故事與生活,富于歷史興衰及人世滄桑感。中國文學評論大師夏志清教授寫道:“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藝术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他並讚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
  白氏自己說:“政治是一時的,文化則是永恆的。對於我來說,後者更重要。”並謂:“崑曲是超越性別、超越年齡、超越地域、超越時間、超越文化層次的藝術, 我想用個人的力量來吸引媒體吸引大家對崑曲的關注,要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最美的藝術,要讓中國的青年人知道我們有這麼美的東西.”
  就由於他如此深深認識到文學藝術之美在生命中的重要性,近年他不僅寫作,並大力推崇崑曲藝術,擔任崑曲《牡丹亭》策劃人和製作人。其製作“青春版牡丹亭”風靡中國,台灣,香港,美國西岸各地,極獲好評與讚賞。
  人文學會於十一月三日“白先勇教授演講會”中將放映白氏製作的“牡丹亭”片段﹑根據白氏著名小說“遊園驚夢”改編的話劇片段以及由香港電視台制作的《杰出華人系列——白先勇》紀錄片。
  關於此次活動的詳細節目表﹐請注視本網站。
  美東岸所有對中國文學,戲曲與藝術有興趣人士,絕不可錯失此一極為難得之盛會!  
  此次活動將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


白先勇:我的崑曲之旅
很小的時候我在上海看過一次崑曲,那是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梅蘭芳回國首次公演,在上海美琪大戲院演出。美琪是上海首輪戲院,平日專門放映西片,梅蘭芳在美琪演崑曲是個例外。抗戰八年,梅蘭芳避走香港留上鬍子,不肯演戲給日本人看,所以那次他回上海公演特別轟動,據説黑市票買到一條黃金一張。觀眾崇拜梅大師的藝術,恐怕也帶著些愛國情緒,景仰他的氣節,抗戰剛勝利,大家還很容易激動。梅蘭芳一向以演京戲為主,崑曲偶爾為之,那次的戲碼卻全是崑曲:《思凡》、《刺虎》、《斷橋》、《遊園驚夢》。很多年後崑曲大師俞振飛親口講給我聽,原來梅蘭芳在抗戰期間一直沒有唱戲,對自己的嗓子沒有太大把握,皮簧戲調門高,他怕唱不上去,俞振飛建議他先唱崑曲,因為崑曲的調門比低,於是才有俞梅珠聯壁合在美琪大戲院的空前盛大演出。我隨家人去看的,恰巧就是《遊園驚夢》。從此我便與崑曲,尤其是《牡丹亭》結下不解之緣。小時侯並不懂戲,可是《遊園》中《皂羅袍》那一段婉麗嫵媚,一唱三嘆的曲調,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中,以致許多年後,一聽到這斷音樂的笙簫管笛悠然揚起就不禁怦然心動。
  第二次在上海再看崑曲,那要等到四十年後的事了。一九八七年我重返上海,恰好趕上“上昆”演出《長生殿》三個多小時的版本,由蔡正仁、華文漪分飾唐明皇與楊貴妃。戲一演完,我縱身起立,拍掌喝彩,直到其他觀眾都已散去,我仍癡立不捨離開。“上昆”表演固然精彩,但最令我激動不已的是,我看到了崑曲——這項中國最精美,最雅致的傳統戲劇藝術竟然在遭罹過“文革”這場大浩劫後還能浴火重生,在舞臺上大放光芒。當時那一種感動,非比尋常,我感到經歷一場母體文化的重新洗禮,民族精神文明的再次皈依。大唐盛世,天寶興寶,一時呈現眼前。文學上的聯想也一下子牽繫上杜甫的《哀江頭》,白居易的《長恨歌》:“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到樂隊吹奏起《春江花月夜》的時刻,真是到了令人“情何以堪”的地步。
  從前看《紅樓夢》,元妃省親,點了四齣戲:《家宴》、《乞巧》、《仙緣》、《離魂》,後來清楚原來這些都是崑曲,而且來自當時流行的傳奇本子:《一捧雪》,《長生殿》、《邯鄲夢》還有《牡丹亭》。曹雪芹成書于乾隆年間,正是崑曲鼎盛之時,上至王卿貴族如賈府,下至市井小民,對崑曲的熱愛,由南到北,舉國若狂。蘇州時明清兩代的崑曲中心,萬曆年間,單蘇州一郡的職業演員已達數千之眾,難怪賈府為了元妃省親會到姑蘇去買一班唱戲的女孩子回來。張岱在《陶庵夢憶》裏記載了每年蘇州虎丘山中秋夜曲會大比賽的盛況,與會者上千,彩生雷動,熱鬧非凡。當時崑曲清唱是個全民運動,大概跟我們現在台灣唱卡拉OK一樣盛廳,可見得中國人也曾是一個愛音樂愛唱歌的民族。由明萬曆到清乾嘉之間,崑曲獨霸中國劇壇,足足興盛了兩百年,其流傳之廣,歷時之久,非其他劇種可望其項背。而又因為數甚眾上層“雅部”,成為雅俗共賞的一種精緻藝術。與元雜劇不同,明清傳奇的作者倒有不少時進士及第,做大官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寫過傳奇《續琵琶》,可見得當時士大夫階級寫劇本還是一件雅事。明清的傳奇作家有七百餘人,作品近兩千種,存下來的也有六百多,數量相當驚人,其中名著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早已成為文學經典。但令人驚訝不解的是,崑曲曾經深入民間,影響我國文化如此之巨,這樣精美的表演藝術,到了民國初年竟然沒落得幾乎失傳成為絕響,職業演出只靠了數十位“崑曲傳習所”傳字輩藝人在苦撐,抗戰一來,那些藝人流利失所,崑曲也就基本上從舞臺消失。戰後梅蘭芳在上海那次盛大崑曲演出,不過是靈光一現。
  南京在明清時代也曾是崑曲的重鎮。《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寫風流名士杜慎卿在南京名勝地莫愁湖舉辦唱曲比賽大會,竟有一百三十多個職業戲班子參加,演出的旦角人數有六七十人,而且都是上了裝表演的,唱到晚上,“點起幾百盞明角燈來,高高下下,照耀如同白日。歌聲飄渺,直入雲霄”。城裏的有錢人聞風都來捧場,雇了船在湖中看戲,看到高興的時候,一個個齊聲喝彩,直鬧到天明才散。這一段不禁教人看得嘖嘖稱奇,原來乾隆年間南京還有這種場面。奪魁的是芳林班小旦鄭葵官,杜慎卿賞了他一隻金盃,上刻“艷奪櫻桃”四個字。這位杜十七老爺,因此名震江南。金陵是千年文化名城,明太祖朱洪武又曾建都於此,明清之際,金陵人文會萃,亦是當然。
  一九八七年重遊南京,我看到了另一場精彩的崑曲演出:江蘇崑曲劇團張繼青的拿手戲《三夢》——《驚夢》、《尋夢》、《癡夢》。我還沒有到南京以前,已經久聞張繼青的大名,行家朋友告訴我:“你到南京,一定要看她的《三夢》。”隔了四十年,才得重返故都,這個機會,當然不肯放過。於是托了人去向張繼青女士説項,總算她給面子,特別演出一場。那天晚上我跟著南京大學的戲劇前輩陳白塵與無白匋兩位老先生一同前往。二老是戲曲專家,知道我熱愛崑曲,頗為嘉許。陳老談到崑曲在大陸式微,忿忿然説道:“中國大學生都應該以不看崑曲為恥!”開放後,中國大學生大概都忙著跳迪斯可去了。當晚在劇院又巧遇在南京講學的葉嘉瑩教授,葉先生是我在臺大時的老師,我曾到中文系去旁聽她的古詩課程,受益甚大。葉先生這些年巡迴世界各地講授中國古典文學,抱著興滅繼續的悲願,在華人子弟中,散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苗。那天晚上,我便與這幾位關愛中國文化前途的前輩師長,一同觀賞了傑出崑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的《三夢》。
  張繼青的藝術果然了得,一齣《癡夢》演得出神入化,把劇中人崔氏足足演活了。這是一齣高難度的做工戲,是考演員真功夫的內心戲,張繼青因演《癡夢》名震內外。《癡夢》是明末清初傳奇《爛河山》的一折,取材于《漢書朱買臣傳》,及民間馬前潑水的故事。西漢寒儒朱買臣,年近半百,功名未就,妻崔氏不耐饑寒,逼休改嫁,後來朱買臣中舉衣錦榮歸,崔氏愧悔,然而覆水難收,破鏡不可重圓,最後崔氏瘋癡投水自盡。這是一齣典型中國式的倫理悲劇:貧賤夫妻百事哀。如果希臘悲劇源於人神衝突,中國悲劇則起于油鹽柴米,更近人間。朱買臣休妻這則故事改成戲劇葉經過不少轉折。《漢書朱買臣傳》,崔氏改嫁後仍以飯飲接濟前夫,而朱買臣當官後,亦善待崔氏及其後夫,朱買臣夫婦都是極厚道極文明的,但這不是悲劇的材料。元雜劇《朱太守風雪漁樵記》最後卻讓朱買臣夫婦團圓,變成了喜劇。還是傳奇《爛河山》掌握了這則故事的悲劇內涵,但是在《崑曲大全》老本子的《逼休》一折,崔氏取得休書後在大雪紛飛中竟把朱買臣逐出家門,這樣兇狠的女人很難演得讓觀眾同情,江蘇昆劇團的演出本改得最好,把崔氏這個愛慕虛榮不耐貧賤的平凡婦人刻劃得合情合理,恰如其分,讓張繼青的精湛演技發揮到淋漓盡致。她能把一個反派角色演得最後讓人感到其情可憫,其境可悲,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要靠真功夫了。張繼青演《爛河山》中的崔氏,得自傳字輩老師傅沈傳芷的真傳。沈傳芷家學淵源,其父事“崑曲傳習所”有“大先生”尊稱的沈月亭,他自己也是個有名的“戲包袱”,工正旦。張繼青既得名師指導,又加上自己深刻琢磨,終於把崔氏這個人物千變萬化的複雜情緒,每一轉折都能準確把握投射出來,由於她完全進入角色,即使最後崔氏因夢成癡,瘋瘋癲癲,仍讓人覺得那是真的,不是在做戲。《爛河山》變成了張繼青的招牌戲,是實至名歸。我們看完她的《癡夢》大家嘆服,葉嘉瑩先生也連聲讚好。
  在南京居然又在舞臺上看到了《遊園驚夢》!人生的境遇是如此之不可測。白天我剛去遊過秦淮河、夫子廟,亦找到了當年以清唱著名的得月臺戲館,這些名勝正在翻修,得月臺在秦淮河畔,是民國時代南京紅極一時的清唱場所,當年那些唱平劇、唱崑曲的姑娘,有的飛上枝頭,變成了大明星、官太太。電影明星王熙春便是清唱出身的。得月臺,亦是秦淮水榭當年民國時代一瞬繁華的見證。我又去烏衣巷、逃葉渡,參觀了“桃花扇底送南朝”李香君的故居媚香樓。重遊南京,就是要去尋找童年時代的足跡。我是一九四六年戰後國民政府還都,跟著家人從重慶飛至南京的,那時抗戰剛勝利,整個南京城都盪漾著一股劫後重生的興奮與喜悅,漁陽鞞鼓的隱患,還離得很遠很遠。我們從重慶那個泥黃色的山城驟然來到這六朝金粉的古都,到處的名勝古跡,真是看得人眼花繚亂。我永遠不會忘記爬到明孝陵那些龐然大物的石馬石象背上那種亢奮之情,在雨花臺上我挖掘到一枚胭脂血紅晶瑩剔透的彩石,跟隨了我許多年,變成了我對南京記憶的一件信物。那年父親率領我們全家到中山陵謁陵,爬上那三百九十多級石階,是一個莊嚴的儀式。多年後,我才體會得到父親當年謁陵,告慰國父在天之靈抗日勝利心境。四十年後,天旋地轉,重返南京,再登中山陵,看到鍾山下面鬱鬱蒼蒼,滿目河山,無一處不蘊藏著歷史的悲愴,大概是由於對南京一份特殊的感情,很早時候便寫下了《遊園驚夢》,算是對故都無盡的追思。臺上張繼青扮演的杜麗娘正唱著《皂羅袍》:
原來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在台下,我早已聽得魂飛天外,不知道想到哪去了。 離開南京前夕,我宴請南京大學的幾位教授,也邀請了張繼青,為了答謝她精彩的演出。宴席我請南大代辦,他們卻偏偏選中了“美齡館”。“美齡館”在南京東郊梅嶺林園路上,離中山陵不遠,當年是蔣夫人宋美齡別墅,現在開放,對外營業。那是一座倣古宮殿式二層樓房,依山就勢築成,建築典雅莊重,很有氣派,屋頂是碧綠的琉璃瓦,挑角飛檐,雕梁畫棟,屋外石階上去,南面是一片大平臺,平臺有花磚鋪地,四週為雕花欄杆。台北的圓山飯店就有點模倣“美齡宮”的建築。宴席設在樓下客廳,這個廳堂相當大,可容納上兩百人。陳白塵、吳白匋幾位老先生也都到了,大家談笑間,我愈來愈感到周圍的環境似曾相識。這個地方我來過!我的記憶之門突然打開了。應該是一九四六年的十二月,蔣夫人宋美齡開了一個耶誕節“派對”,母親帶著四哥跟我兩人赴宴,就是在這座“宋美宮”裏,客廳擠滿了大人與小孩,到處大紅大綠,金銀紛飛,全是耶誕節的喜色。蔣夫人與母親她們都是民初短襖長裙的打扮,可是蔣夫人宋美齡穿上那一套黑緞子繡醉紅海棠花的衣裙就是要比別人好看,因為她一舉一動透露出來的雍容華貴,世人不及。小孩子那晚都興高采烈,因為有層出不窮的遊戲,四哥搶椅子得到冠軍,我記得他最後把另外一個男孩用屁股一擠便贏得了獎品。那晚的高潮是聖誕老人分派禮物,聖誕老公公好象是黃仁霖扮的,他背著一個大袋子出來,我們每個人都分到一隻小紅袋的禮物。袋子裏有各色糖果,有的我從來沒見過。那只紅布袋很可愛,後來就一直挂在房間裏裝東西。不能想像四十年前在“美齡宮”的大廳裏曾經有過那樣熱鬧的場景。我一邊敬南大老先生們的酒,不禁感到時空徹底的錯亂,這幾十年的顛倒把歷史的秩序全部大亂了。宴罷我們到樓上參觀,蔣夫人宋美齡的臥居據説完全維持原狀。那一堂厚重的綠絨沙發仍舊是從前的擺設,可是主人不在,整座“美齡宮”都讓人感到一份人去樓空的靜悄,散著一股“宮花寂寞紅”的寥落。
  這幾年來,崑曲在台灣有了復興的跡象,長年來台灣崑曲的傳承徐炎之先生及他弟子們的努力,徐炎之在各大學裏扶導的崑曲社便擔任了傳承的任務。那是一段艱辛的日子,我親眼看到徐老先生為了傳授崑曲在大太陽下騎著腳踏車四處奔命,那是一幅令人感動的景象。兩岸開放後,在台灣有心人士樊曼儂、曾永美、洪唯助、曹馨園等人大力推動下,台灣的崑曲欣賞有了大幅度的發展,大陸六大昆班都來台灣表演過了。每次都造成轟動。有幾次在台灣看崑曲,看到許多年輕觀眾完全陶醉在管笛悠揚載歌載舞中,我真是高興:台灣觀眾終於發覺了崑曲的美,其實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能夠把歌、舞、詩、戲糅合成那樣精緻優美的一種表演形式,在別的表演藝術裏,我還沒有看到過,包括西方的歌劇芭蕾,歌劇有歌無舞,芭蕾有舞無歌,終究有點缺憾。崑曲卻能以最簡單樸素的舞臺,表現出最繁複的情感意象來。試看看張繼青表演《尋夢》一折中的“忒忒令”,一把扇子就扇活了滿臺的花花草草,這是象徵藝術最高的境界,也是崑曲最厲害的地方。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心靈上總難免有一種文化的飄落感,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在這個世紀被連根拔起,傷得不輕。崑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戲劇藝術,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我們實在應該愛惜它,保護它,使它的藝術生命延續下去,為下個世紀中華文化全面復興留一枚火種。
  白先勇簡介:
白先勇1938年生於廣西桂林市,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現旅居美國。大學時,和歐陽子、陳若曦等創辦《現代文學》雙月刊,大學畢業後又創辦了晨鐘出版社。代表作品有:《驀然回首》、《孽子》、《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 、《金大奶奶》 、《遊園驚夢》等。

張小虹:杜麗娘的胸部 青春版的猥褻2009-03-21中時:異議文化

五年前看白先勇教授為蘇州崑劇院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雖覺演員生嫩、戲味不足,但對其在崑曲薪傳與如何帶領年輕觀眾進入崑曲世界的苦心孤詣,卻是深感佩服,而該劇也不負眾人之所望,全球公演一百六十多場,成功開展了當代崑曲技藝的新生命。
  而今年五月青春版《牡丹亭》的原班人馬,又將來台推出明朝高濂舊劇新排的《玉簪記》,描繪道姑與書生突破禮教禁忌的愛情故事,勢必再將崑曲風潮推上高峰。
  但在看到該戲宣傳用的海報時,卻仍不免一陣愕然,不為其他,只為海報上道姑妙常明顯可見的胸部輪廓,不是說道姑不能有胸部(無關古代的性壓抑,亦無關當代的性查禁),而是說崑曲身段之美的「平胸美學」似乎已然被徹底摧毀。
  這愕然之感,立即強烈召喚五年前觀看青春版《牡丹亭》時最大的尷尬:舞台上遊園驚夢的杜麗娘,胸部怎麼這麼大?
  這並不是說女演員本身的體態是否特別健美,戲服遮不住而「春光外洩」,而是說在崑曲改革創新的努力中,哪些元素可動而增加了當代的美感經驗,哪些元素不可動,否則將嚴重破壞了崑曲作為「百戲之母」的抒情寫意美學。
  換言之,舞台上杜麗娘的胸部跑出來,不是女演員的身材問題,而是戲服的寬鬆緊窄問題。青春版《牡丹亭》的各種舞台燈光身段唱腔實驗,甚至對用「年輕」演員才能掌握「年輕」杜麗娘與「年輕」柳夢梅的堅持(不再「虛擬化」演員年齡與角色年齡的落差)都還是在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範圍,頂多只是改得好的地方鼓個掌,改得不好的地方抱個怨而已。
  但對戲服「合身」這件事卻真的不願讓步,其重點不在於病危消瘦的小姐是否可以有胸部,而在於不論是否病危消瘦,也不論是由男演員或女演員演旦角,都不應該看得見胸部線條。
  崑曲抒情寫意的美學,本就在「虛擬」的「意」,而不在「寫實」的「真」,而其戲服形制乃是遵循參酌中國傳統服飾的基本要件,不顯現體態曲線的「蔽形」美學。
  近幾年有不少針對傳統戲服改革的一些努力嘗試,像葉錦添為全版《長生殿》設計的全新戲服,強調將崑曲「水磨腔」的委婉細膩,轉化為戲服設計的含蓄古雅,於是放棄原本刺艷華麗、對比鮮明的用色,而讓「紅是棗紅,黃是明黃,黑是層次,白是淡的五彩,綠是深綠與粉綠,藍是墨藍,紫是灰紫」。 
  話雖說得漂亮,做出來的舞台效果卻未必如人意(對比色改為調和色,沒了喧譁,就沒了喧譁中的蒼涼),但這種改革創新的努力重點,主要還是放在戲服的色彩配置上,而非戲服形制結構上的基本變動。
  而青春版《牡丹亭》就不一樣了。量體裁衣、服裝合身這件事,卻徹底破壞崑曲表演「氣韻生動」底蘊。戲服不宜過寬亦不宜過窄,必須要讓戲服與身體之「間」」留有游移飄動的空間,以至於走快步跑圓場時可以衣袂飄飄,就連優雅緩慢的身段動作,也有蓮步輕移、微風徐擺的飄逸之感。
  這不僅在布料的材質上要講究,更在服飾的形制上要用心,才能在唱作念打中體態輕盈,步若流雲。而一旦戲服變得較為合身,壓擠出戲服與身體之間的「氣」,也許視覺上較合乎現代對身體「線」條的美感,但卻失之在「露」(洩了氣,漏了形),讓崑曲的「雅」中竟出現了「肉慾」之感。
  更遑論改了合身戲服卻不改基本身段,讓原本須透過身體牽動而出的飄逸美感,因戲服合身而顯得動作過大,好似刻意賣弄(胸部之明顯不僅在於戲服合身,也在於改了戲服未改身段),就連舞台上杜麗娘一個「臥魚」,看得都讓人驚心動魄,不是擔心年輕女演員的肩膀貼不到地,而是怕她身上戲服就要蹦裂開來。
  歲月不饒人,昔日「青春版」《牡丹亭》的男女主角也已年近三十,「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只是真的不希望在《玉簪記》琴曲書畫的雅緻貞觀裡,又看到一個大胸部的道姑進進出出。(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比基尼京劇:該變的可變 該守的要守 2012-10-21中評社(詳參【圖博館】:京劇:表演藝術13

  中評社香港2012-10-21電/“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近日引起廣泛關注,關注的原因倒不是三點式比基尼,而是比基尼選手那戴著“京劇頭飾”的扮相,該組照片在網上被廣泛轉發,並引發口水,有人稱之為“糟蹋國粹”,有人稱之為大膽創新,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究竟是糟蹋還是創新?其間的尺度如何?頗值得玩味。   
  據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組委會執行主席李裕龍解釋,這個頭飾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比賽中採用這種形式,會更加出彩、更有東方韵味,也會讓西方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向世界傳遞東方美感。他說,這個引起網友熱議的“京劇頭飾”是賽事組織方創作出來的,並沒有刻意模仿京劇的造型,只是採用一種“寫意”的形式去表達中國傳統戲劇文化。此前,他們還用旗袍、青花瓷、道德經、江南水鄉等中國文化元素嫁接過,似乎並無“異議”,此番引發口水,有點出乎意料。但他闡發的動機,竊以為並無不當:“比基尼屬於西方文化,如何與東方文化、中國文化相結合,是一個大課題,如何挖掘文化底蘊,讓中華文化元素體現得更深刻,需要不斷探索完善。”   
  東西方文化如何融合,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確實是一個大課題。在這個大課題下進行各種嘗試,其前提當屬無可非議,“非議”的,只是嘗試的手段。怎樣的手段屬於“糟蹋”?怎樣的手段屬於“創新”?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探討的。這裡且擱下“寫意”層面的“比基尼京劇”,不妨看一看傳統戲曲的“創新之辯”:前不久在媒體引起廣泛討論的“昆味兒不正”的《2012牡丹亭》,演出後論辯雙方陣戰甚酣,最終演變成一樁“文化事件”。論辯聚焦於“傳統戲曲可不可以創新”?“守派”有守派的說法,“變派”有變派的看法。釐清兩者的立場,從中找到合理的答案,對於回答“比基尼京劇”同樣適用。   
  《2012牡丹亭》編劇、台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的名字,始終都與京劇改革、戲劇創新勾連在一起。對於而今的傳統戲曲生態,她有自己的看法:“在大學裡教戲曲,每天跟年輕人接觸,等於做民調。因此我十分清楚同一齣戲在不同時代的學生中有什麼反應。現在的孩子離京劇,離中國的文化、歷史越來越遠。”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青年人重新建立起關聯?這是王安祈考慮得最多的問題。“我們必須實驗和嘗試新事物,這是復興昆曲的唯一途徑。”《牡丹亭》主演者、著名昆曲演員張軍在接受美國《紐約時報》採訪時,這樣表達觀點。在“變派”看來,傳統戲曲想要復興,就需要有更多觀眾的關注,假如現代理念時尚元素的加入能夠吸引年輕觀眾,就說明這種創新是成功的。   
  而“守派”更多的是從保護遺產的角度質疑創新,擔心“變派”以創新之名把遺產弄丟了。就昆曲而言,他們認為,首先得知道什麼是昆曲,哪些可以動哪些不可以,不能不顧傳統,隨心所欲。不能把各種各樣屬於流行的東西,放置到作為經典的戲曲遺產裡面去,這樣做將失去遺產的價值。一位昆曲研究者說:“把昆曲改成周傑倫,那大家直接看周傑倫就是了,何苦來看昆曲?如果昆曲成了周傑倫而吸引了年輕觀眾,那也是周傑倫的勝利而不是昆曲的勝利。你把大家引導到錯誤的路子上去,那只能加速昆曲的滅亡,把李白的詩都改成白話,那還是李白嗎?”這是許多戲曲學者的共識。   
  其實,守還是變的問題是一個偽問題。戲曲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講,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關鍵還是看變的尺度。面對文化遺產,不能以庸俗的文化進化論看待之:以為現代的藝術一定超過古典的,今天的一定比過去的好,所以傳統的、古典的戲曲藝術必須改革以適應今天的時代、今天的觀眾。著名學者王元化曾指出,“以西學為坐標的風習由來已久”,對中國戲曲的改革,假如不是從戲曲傳統的思維出發,而是按西方的藝術模式削足適履,未必有好的結果。  
  回到“比基尼京劇”。首先,這個調侃的提法是不恰當的,京劇符號只是“寫意”到頭飾上,與改編京劇是兩碼事,不能簡單地據此以為是“糟蹋國粹”。但酷愛京劇者們的汹汹民意又提醒人們,對於國粹的觸碰,決不能隨心所欲,京劇符號承載下的民族情感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如與大眾審美相距太遠,就有可能引起反感,乃至造成文化情感的傷害。雖然我不同意有人把這種嘗試簡單歸結為“美女經濟加低俗表演”的路子,但我同時認為,此類“露透社表演”,由於先天具有時尚和煽情的功能,一旦將經典京劇的典型符號雜糅進去,或有“穿著芭蕾服跳街舞”之弊,喜感則喜感矣,但對於“把中華文化元素體現得更深刻”則未必有益,甚至有可能南轅北轍。   
  該守的守,該變的變。如何把握其中的藝術創新尺度,是對當事者“了解傳統”與“合理創新”的全面考量。不要害怕嘗試,不要回避辯論,理清思路後的創新才會走向正道。

體育女主播曝半裸彩繪照 京劇造型美臀隱現2014-1-17中國網

日前,90後體育女主播張心兒曝光一組人體彩繪寫真,以京劇造型亮相。其稱“京劇是我們國家最大的戲曲劇種,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已經淡忘了,我希望通過一種創新的表現方式,繼續傳承我們的國粹。”不過,有網友表示反感,“京劇穿的很嚴實,你的宣傳畫該放在酒吧、浴室、洗頭房效果更好!”







http://sports.china.com.cn/2014-01/17/content_31224801.htm

京劇比基尼別扣帽也別拔高(楨:偽京劇偽時尚)





近日,一組名為“比基尼京劇”的圖片在網上瘋傳。圖片中,性感的模特門穿著比基尼卻打扮成京劇扮相現身T台,代代相傳的國粹京劇被如此演繹也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有的網友認為這是一種創新,是一種時尚潮流;也有網友表示,創新是好事,中西文化交融是一種進步,不過怎麼看怎麼都覺得不倫不類,重點是這些女孩子沒有京劇基礎,動作眼神都很生硬。還有網友激動地呼籲,不要污染國粹糟蹋京劇。
  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組委會執行主席李裕龍24日下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網上廣為流傳的這組照片來自今年4月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表演者為往屆獲獎選手。“在去年7月舉行的第36屆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中國總決賽上,採用了手工繡花比基尼和具有中國傳統戲劇特徵的頭飾,以崑曲作為選手們表演的背景音樂。在今年4月舉行的第37屆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新聞發布會上,部分往屆獲獎選手再次以這個造型進行了表演。”[ 詳細 ]
  亂扣糟蹋國粹的帽子是文化不自信
組圖:國際小姐比基尼京劇裝引爭議組圖:國際小姐比基尼京劇裝引爭議
如果說比基尼選手頭戴傳統戲劇特徵頭飾跳舞是糟蹋國粹,那麼如果有老外將漢字紋在身上是傾慕漢學呢還是糟蹋漢字?可能比基尼和傳統戲劇頭飾放在一起有很衝突的視覺效果,但是不要忘記,在現代社會,比基尼選美比賽並不是色情表演,在這個比賽的中國總決賽上體現中國元素無可厚非。
  觀者可以指責比基尼和傳統戲劇頭飾的搭配並不好看,但是扣一頂糟蹋國粹的帽子實在是有些小題大做,一旦傳統文化元素以非常態的形式出現,就擔心傳統文化被扭曲、被糟蹋,實際上就沒有考慮到傳統文化能延續千百年至今不衰,自有其生命力。
  這種扣帽子的言論其實是文化不自信的體現,怕傳統文化被異化,怕傳統文化失去其精髓,怕傳統文化以非純正的形態傳承……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界發展的規律,也是文化延續的規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會有異化,會有改變,如果這種異化和改變是不符合歷史潮流哪怕是當時人的審美習慣也會被淘汰掉,所以,對於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偶爾出現的異化,不需過於擔憂,可能會有利用傳統文化異化譁眾取寵的現像或者對傳統文化創新的失敗探索,但是沒有什麼力量真的可以糟蹋傳統文化。
  別用弘揚國粹來拔高商業噱頭
選美比基尼京劇引爭議主辦方:弘揚國粹選美比基尼京劇引爭議主辦方:弘揚國粹
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組委會執行主席李裕龍24日下午在接受采訪時說,他認為這個頭飾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比賽中採用這種形式,會更加出彩、更有東方韻味,也會讓西方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向世界傳遞東方美感。“我們的本意是依托比基尼小姐的賽事弘揚中華文化,決沒有故意'糟蹋'京劇的想法。”
  國際比基尼小姐選美大賽只是一個商業比賽,商業比賽的目的是獲取商業利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對比賽進行一些包裝是可以理解的,尤其在中國總決賽現場融入中國元素也是不錯的包裝創意,但是面對質疑時將“弘揚國粹”搬出來,就給人裝大尾巴狼的感覺。
  在讓選手穿比基尼時戴上傳統戲劇頭飾就是弘揚中華文化了?放一首崑曲背景音樂就是弘揚中華文化了?
  如果真的是弘揚中華文化,能不能給傳統戲曲單獨展示或安排致敬環節?能不能對選手進行稍微專業點兒的培訓,起碼讓她們在台上的動作不那麼不倫不類?
  商業活動就是商業活動,借傳統文化之勢就是藉傳統文化之勢,活動主辦方應該清楚,是商業活動需要傳統文化噱頭,而非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而將戲曲頭飾和比基尼放在一起。所以,請別把一個商業活動包裝拔到弘揚傳統文化的高度,因為傳統文化是沉甸甸的所在,你們拎不起。
  莫棒殺也莫捧殺
  華西都市報:不必棒殺比基尼京劇的混搭華西都市報:不必棒殺比基尼京劇的混搭
  從已亮相T台的“京劇比基尼”的效果來看,主要體現在比基尼女郎的頭飾和服裝部分襲用了京劇“行頭”,其手眼身法、輾轉挪騰上如何體現“京劇味兒”,“嫁接”出來是否又游離比基尼的本質,轉而成為“比基尼京劇”,則考驗著創意者的審美組合能力和分寸拿捏。如果僅僅把更具現代氣息和開放精神的“露”的藝術——比基尼,與含蓄蘊藉、博大厚重的“藏”的藝術——京劇的戲服硬生生湊在一起,只能給人以不倫不類之感,結果也只會是兩頭不討好,兩邊都招罵。
  不過,創新無論如何都應當予以鼓勵的,不排除這或許只是一個膚淺、低俗的噱頭,但若是有利於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刻意製造的“驚艷亮相”當也在包容之列,至少可以拓展人們的思維空間。
  切記不要僅僅滿足於從形式上去討巧,就自鳴得意,而應汲取其他門類藝術的元素為我所用,並努力做到文化氣質上的契合。比如,“京劇比基尼”尚可接受,但如果女孩子全無半點京劇的基礎,動作僵硬、眼神冷漠,甚至咿咿呀呀地唱將起來,那恐怕就會走向創新的反面,只能淪為轉瞬即逝的搞笑式“創新”。
  總之,不要過早“棒殺”,而急煎煎地“捧殺”也是一種浮躁的媚俗。這是一個多元開放的時代,如果墨守成規,拘於傳統,也就沒了時尚的立錐之地;傳統,不就是用來被挑戰的嗎?!只要改造適宜,嫁接成功,說不定過些年,“京劇比基尼”會成為新的時尚,越看越耐看,越看越順眼。這就應了那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一切皆有可能。”
http://news.sina.com.cn/z/bjnjj/


台長: 阿楨
人氣(3,377) | 回應(3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表演藝術 |
此分類下一篇:歌仔戲:表演藝術15
此分類上一篇:京劇:表演藝術13

圖博館
李玉剛- 維基百科

李玉剛(1978年7月23日-),原名李剛、李裕剛,是中國當代藝術家,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員。2008年曾被聯合國授予「世界和諧大使」稱號。2009年曾赴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演出[1],成為繼宋祖英後,中國第二位登上雪梨歌劇院舞台,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演員[2]。他是中國藝術界第一個將傳統藝術輔以時尚包裝的藝術家;是第一個在聯合國總部向世界人民弘颺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家。被海外媒體稱爲「中國國寶級藝術家」。2012年在中央電視台春晚上演唱歌曲《新貴妃醉酒》而更受注目,2013年在蛇年春晚反串演唱《嫦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8E%89%E5%88%9A

《鏡花水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4Ou87U5gD4
《新鏡花水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KeeTkz90AQ
《新貴妃醉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YFaTrZiA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86xGcOmn98
《逐夢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qo-0JGOX4
《四美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p-dgKLTy40
2015-06-12 07:41:51
圖博館
詩詞吟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PiRaNJUekA&list=PL2F5038AEDF856349

詩詞吟唱

詩詞曲賦,它流躺著民族的血液,百花齊放、爭奇鬥艷,是中華文化的一股巨流,
不僅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如今更堅強耀眼的矗立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國人都知道接受詩詞洗禮的重要,那些詞句將會根深蒂固的伴隨我們一生一世。
吟唱詩詞是自然的、生活的、滿足的。
中國的詩歌真美 吟唱樂無窮 願與您同樂
本專輯運用中國民族美聲101、崑曲水磨腔228、西洋美聲304、傳統吟唱416、琴歌吟唱534等唱腔錄製
吟唱 邱文苑 鋼琴伴奏 邱文苑 李佳霖 笛 邱文苑
[ 點選曲目可以連結詩詞解析 ]
http://163.20.173.1/~t88fh163/news.html
2015-10-03 21:39:37
圖博館
哈辉·新雅乐世界巡回演唱会——以色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ITrknMhvNs&list=PL2F5038AEDF856349&index=114
哈輝-新雅樂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3GoG55mjA9JFelltJJFS9IvzRzckR7E

哈輝-新雅樂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98758/6259287.htm
2016-07-05 21:57:59
圖博館
新(编)京劇/崑劇/越劇/黃梅戲/潮劇/歌仔戲...

吳興國《欲望城國》當代傳奇劇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MAv5cjNEs
昆剧《血手记》“闺疯”(张静娴)
www.tudou.com/programs/view/M4JVOhpavpI
《蜘蛛巢城》則是黑澤明最沈重也是莎士比亞《馬克白》所有改編電影最佳者(比如波蘭斯基的《森林復活記》,其因可能是太忠於莎翁原著而被限制了,而黑澤明則發揮了日本能樂假面劇/歌舞伎)。

莎劇「慾望城國」的啟示 by周惠娟

我是抱著存疑態度觀看「當代傳奇劇場」如何將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改編成富有中國歷史故事色彩,並以京劇形式演出的「慾望城國」,結果我深受感動了。
  首先談編、導、演,這三角關係。在編劇方面,是拿準了莎劇與中國歷史、小說、雜劇等某些不謀而合的情節把「麥克白」中國化了。
  中國歷史小說、雜劇等的文字風格是硬中帶軟,莎劇則軟中帶剛。編劇巧妙地將兩種不同的文化溶和起來,並注入中國文學、哲學和宗教思想。難得是沒有把莎士比亞原作精神歪曲,亦沒有不論不類不中不西的現象,卻為京劇增添了一股新的浪漫色彩。
  第一幕「山鬼」無論佈景燈光音樂和舞台造型,一開始已經營造了一股懾人的氣氛。在「麥克白」是有三位女巫的,現在由一「山鬼」取代,我不知是否編導的意圖,但在「慾望城國」的獨白是揉合了禪味、慾念、貪婪。「山鬼」就是人、鬼、神的化身,符合了中國人的人情,眾生是佛是人也是妖魔,全繫一念之善惡。在「麥克白」三位女巫也說:Fair is Foul,and Foul is Fair。與山鬼有著互相呼應的象徵意味。
  在弒君一幕;原著著重心理刻劃,人性與魔性的掙扎,在「慾望城國」敖叔征徘徊在忠義與權位之取捨矛盾,是明顯的中國儒家思想。
  很多朋友都認為刪去了「麥克白」接到侍從通報夫人死去時的獨白大感惋惜,我倒有一些不同看法,既然這齣京劇巳中國歷史人物化,中國的英雄梟雄是習慣流血不流淚的,他把悲愴化為殺氣。原來「麥克白」的獨白美麗淒絕唸來有英雄落泊,對命運操縱的無可奈何,但放在敖叔征口中似乎劇情線條不統一。
2016-07-05 22:41:42
圖博館
第四幕「洗手」,女主角聲情並茂,內心戲出色,重複重複地把兩手浸在盤中,但洗不去心中的殺人斑斑血跡,令觀眾登時呼吸減慢。這場戲加進了電影手法,敖夫人在薄薄的屏帳裡面雙手向天不斷顛糾;一面唱出心中的恐懼和良心責罵,她幻覺眼前是搖晃著染血的手,唱腔悽厲慘切,整個舞台瀰漫著愁苦。身體語言是現代舞的肢體動作配合京劇身段造型,出來的效果更豐富了心理的表達和層次感。
  頗欣賞最後一場敖叔征誤以為森林移動;大勢去了,站在城牆之上,一枝一枝地把背後插旗拔去,霸王卸甲夢也一場。同時呼應了「麥克白」聽到夫人死去時最後的一句獨白:「Signifying Nothing。」敖夫人是死於人的良知,敖叔征是死於天理循環,可能編導有意將敖叔征給自己的叛軍亂箭射殺,而非原著的「麥克白」戰死沙場。弒君者,今亦為人所弒。
  背景音樂有的很多用了西洋的和聲,但主音是單音,不斷重複幾個單音,在擬造氣氛方面達到荒涼蕭索的效果。但同時亦削弱了京劇的魅力和內聚力。如第一場「封賞」,敖叔征與孟庭的京曲男聲二重唱,就參照了西方歌劇的二重唱,其實聽來並不比純京曲來得更有味,他們的站立企位也是按西方歌劇形式,反為令場面僵硬化了。而舞蹈滲入了西方現代舞的象徵色彩;令劇力增強不少。
  此外,京劇是以唱為主,「慾望城國」唱得太少了,對白佔了主位,使人以為是古典舞台劇,可是在聲線運用卻是以京劇的半假聲賓白方式.這是全齣劇最不協調之處,能夠多唱點更增強劇力和藝術感染力。
www.moniquearts.com/art/criticis/shake.htm

「慾望城國」毀譽參半的首演
書名: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
作者:魏海敏/口述,陳慶祐
出版社:積木文化

  敖叔征夫人是我第一個出來的角色。而她也教會我,從演員跨到創作者,從傳統青衣角色跨足到具現代感的複雜女性角色。
  一九八七年(民國七十六年),當代傳奇劇場將新編京劇「慾望城國」搬上了舞台,在台灣造成了極大的轟動,卻也在京劇界造成震撼。
  當時,林懷民等藝文界人士都給與大好評,認為這齣戲是京劇界創新的里程碑。但是,京劇界習慣看老戲的觀眾們,卻是罵聲四起,覺得我們是邪門歪道,做出一齣「傳統不傳統、現代不現代」的四不像。
2016-07-05 22:43:02
圖博館
尤其是喜歡我的老戲迷,更是不斷責難,說我破壞自己美好的青衣形象,要我別再為吳興國跨刀……
  說自己完全不在意外界的批評,那是騙人的,我也曾陷入是否要繼續演出的長考中。但是,那時我很氣我自己,我覺得自己並沒有把敖叔征夫人的角色演好,我其實並不認同她的作法與轉變,也不明瞭她的心狠手辣與狂顛。當時的我,身陷化蝶前的結繭階段,還未能明白京劇的傳統與創新、寫意與寫實、程式表演與心理描寫的融合與取捨。
  一九八八年(民國七十七年),「慾望城國」公演幾次之後的一個夜晚,我一個人將表演的錄影看過,正視自己演出時的尷尬,以及對角色的疏離與排斥,不禁搖頭自問:一個連我自己都無法說服的角色,又要怎麼說服別人呢?
  從那一刻起,我才放下了青衣身段,從一個演員,升格為一個創作者。
  我要求自己去認識敖叔征夫人,她的個性是怎樣的?怎麼變成壞女人的?我這才開始懂得了這個城府深、個性強、有野心的女人,也才明白她內心裡那些細緻的、女性化的一面。
  認識了這個女人之後,我開始用唱腔、唸白、動作來形塑她,也才終於放下了傳統的包袱,用比較現代劇場的觀念,讓這個女人立體起來。
  等我將這個角色的表演方式整理好之後,演出就具說服力了,老戲迷雖然不習慣我這樣的演出方式,卻也願意從創新的角度,來看看我的詮釋。
  敖叔征夫人是我第一個創作出來的角色。而她也教會我,從演員跨足到創作者,從傳統青衣角色跨足到具現代感的複雜女性角色。
  花二十年經營一個角色
我初和吳興國、林秀偉合作,就知道我們可以一起走長長的路。因為彼此個性互補、理念契合;但我從來沒想過,「慾望城國」的舞台生命可以這樣長久,並因此而走上國際舞台,讓更多不同國家的觀眾認識我。
  一九八七年,就在「慾望城國」首演之後不久,英國皇家劇院總監到台灣來看戲,並且希望能將這戲帶到英國演出。後來經過駐英代表戴瑞明及文建會主委郭為藩的奔走,當代傳奇劇場終於在一九九○年,在莎士比亞的故鄉演出「慾望城國」。
  對於英國人的冷漠,我們都有心裡準備,沒想到演出之後佳評如潮。最後一場演出時,劇院總監偷偷在舞台頂端放上花籃,我們一謝幕,一片花海就這樣飄落下來,那一刻,台上所有人都落淚了。我們多麼驕傲,用自己國家的傳統藝術,創造出這樣一齣國際級的表演。
2016-07-05 22:44:15
圖博館
一九九四年,我們接受法國巴黎「夏日藝術節」的邀請,在羅浮宮戶外,以皇宮為背景,我和吳興國演出「霸王別姬」。之後,我們轉往南部土倫的「夏德瓦隆藝術節」,以戶外劇場的形式,演出「慾望城國」。
  除了日本、韓國、香港各地爭相邀約之外,一九九八年,我們再次去了法國,在亞維儂藝術節「台灣週」演出,與國光劇團、優劇團接連演出,讓法國人看見台灣藝術表演的多種面相。同年,兩次應西班牙之邀,演出「慾望城國」。
  二○○一年,這齣戲遠赴荷蘭一個小鎮的展覽館演出。那小鎮看起來幾乎沒有人煙,開演時間一到,只見車水馬龍,人群一湧而入,是個很特別的經驗。
  而最特別的海外演出,應該是二○○一年和中國京劇院合作的表演。當時中國京劇院院長吳江盛情邀約,並且期望由當代傳奇劇場的吳興國和我,與中國京劇院的演員一同演出。這次的表演,在中國京劇界造成極大影響,雖然有人批評「京味不足」,但好評還是較多。
  中國京劇院演女主角B組的刁麗就說,我們在中京院丟了一個炸彈,可見這齣戲的影響是夠大的。
  二○○五年,我們也將這齣戲帶去了美國,在舊金山演出,紐約時報劇評家讚譽有加,寫了許多篇好評。
  二○○六年,「慾望城國」首演至今已經二十週年,也創下二十年來主角沒有換人的紀錄,我和吳興國花了二十年的時光,去經營一個角色。
  終於在二十週年的演出中,有不同演員一起來詮釋敖叔征夫人。我非常期待坐在舞台下,看著自己創造的角色在別人身上發光發熱;更希望經過不同演員的千錘百鍊,讓這個角色能夠更立體,也更有力度。
  敖叔征夫人所給予我的,已然遠遠超過我所給予她的。
http://news.sina.com.tw/books/love/barticle/122.html

從崑曲《血手記》對《麥克白》的改編看戲曲人物塑造的藝術特徵 2015-08-11

  摘要:崑曲《血手記》改編自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麥克白》,是以中國傳統戲曲形式處理並表現外國經典戲劇題材的成功案例之一。其主題並非傳統崑曲擅長的題材,但它對人物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傳統的韻味和藝術特徵。本文以《麥克白》和《血手記》的舞台視頻資料為基本依據,結合古典戲曲美學的相關知識,分析《血手記》在人物塑造上所體現的傳統戲曲的藝術特徵。
2016-07-05 22:49:20
圖博館
一、引言
   中國傳統戲曲進入20世紀之後,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衝擊和挑戰。傳統戲曲的題材、語言風格、欣賞方式等都與逐漸進入現代社會的人們漸行漸遠。而一個世紀以來,戲曲也一直在尋求自身的改革,以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戲曲改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製造符合時代精神的新劇本。宗白華先生在《戲曲在文藝上的地位》中提到戲曲改良“第一步的事業就是製造新劇本。這種新劇本的製作有兩種,一是翻譯歐美名劇,一是自由創造”①。事實也是如此,近年來,戲曲領域的創新主要有二:一是進行新編劇的創作,尤其是歷史新編劇不斷湧現,如上海崑劇團排演的《班昭》《景陽鐘變》等;二是對外國戲劇的改編,尤其以對莎士比亞戲劇作品的改編為主。新編戲曲在取材、人物表現上似乎是在努力向現代人的審美觀念靠攏,比如致力於刻畫人物的深度,加入大量的心理獨白,對主題進行理念上的昇華等等。然而觀眾對於新編戲曲的評價往往並不高,相對於新編戲,傳統戲依然更吸引戲曲觀眾。
   當然,新編以及改編的戲曲作品中也不乏成功的作品。上海崑劇團在1987年代以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為底本進行改編創作,排演了崑曲《血手記》。從主題、故事發生的背景到唱詞都盡可能地進行了中國化、崑曲化,獲得了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當中國傳統的戲曲形式成功地處理並表現了外國經典戲劇的題材時,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的也許並不是它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創新,而是它在哪些方面保持了自身的根基。根據筆者的觀察,《血手記》雖然是《麥克白》的改編之作,在主題上並非傳統崑曲擅長的題材,但它對人物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傳統的韻味和藝術特徵。當我們欣賞傳統的崑曲劇目時也許並不會對這些藝術特徵十分敏感,因為這些特徵正是從傳統戲中總結出來的,它們在自己的土壤中顯得恰如其分、舒適自然,以至於會被我們忽略。然而當戲曲遇到陌生的題材和人物時,它需要不斷地進行調試,以使人物盡可能地在自身的形式中顯得自然舒適,而這種調試的標准其實正是傳統戲曲在表現人物時所慢慢發展出來的一套審美習慣。這時,我們習以為常以至於忽略的審美習慣就不得不從傳統戲的人物身上分離出來,從而變得顯眼醒目。這也正是筆者選擇《血手記》這部較為成功的改編作品作為研究對象,以探討中國戲曲人物塑造的藝術特徵的原因。
2016-07-05 22:51:57
圖博館
本文以《麥克白》和《血手記》的舞台視頻資料為基本依據,結合古典戲曲美學的相關知識,重點分析《血手記》在人物塑造上所體現的傳統戲曲的藝術特徵。在必要之處結合西方的戲劇美學進行對比分析,但並不作為重點。
   二、行當制對於人物塑造的限制
   行當制是中國古典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行當”又稱“腳色”,大致可以歸納成生、旦、淨、醜四種基本類型,每種類型下又各有小的分支,在崑曲體系中行當的分類達到了最精細的程度,如旦行底下又分正旦、閨門旦、刺殺旦、武旦、彩旦等等。
   《血手記》在人物塑造上並非沒有突破崑曲的慣例,事實上它盡了最大的努力來彌補行當制的局限。這個局限性就是行當在表現人物時難免趨於類型化、單一化,雖然演員在表演的時候會在行當的基礎上賦予腳色不同的個性,但行當的規範性制約了腳色個性的容量和復雜性。因為一個行當從方方面面對人物的特徵進行了規定,因此留給演員深入挖掘和發揮的空間是很有限的。《血手記》的編排者針對這種局限性採取了容多個行當於一身的策略。
   男主人公馬佩(對應《麥克白》中的主人公麥克白),以紅生打底,並糅合了武生、淨以及醜腳的表演技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行當的糅合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服務於表演的需要,如紅生的外形可以突顯馬佩勝仗歸來時那種威風凜凜的氣魄和威儀,而武生的技巧則用於滿足舞台上打鬥動作的需要,而淨和醜腳的一些身段則用以表現馬佩精神扭曲失常時的那種失魂落魄。這種行當的糅合雖可以將人物的外在動作形像比較完整地表現出來,但在表現人物性格的深刻性上依然是收效甚微的。以馬佩行刺鄭王那一段為例,行當的糅合賦予了演員更豐富多元的表演程式,因此有利於演員表現出當時馬佩的心理變化,比如當馬佩害怕退縮時,演員就使用抖劍這個動作,而鼓起勇氣要去刺殺時又儼然是一個威風的將軍。這種糅合的好處能十分有力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張力,馬佩在進與退之間猶豫的心理以一種兩極化的方式表現了出來。戲曲能很好地處理這種心理張力,因為它同時具備表現畏縮和勇武這兩種狀態的表演程式,只要將這兩種程式放在同一個人物身上即可,但這種糅合同樣有它的局限。
   首先,當需要表現一種情緒或狀態而戲曲無法提供相對應的程式時,問題就會出現。例如在莎劇《麥克白》中,麥克白在刺殺老王時,雖然也有這種來回的心理掙扎,但還有一種更為深沉的恐懼潛伏在他的心裡。而這種恐懼感,恐怕不是任何一個行當的程式所能表現出來的。
2016-07-05 22:53:37
圖博館
《血手記》很聰明地迴避了這個問題,它沒有刻意去模仿《麥克白》原劇中那無處不在的陰沉的恐怖感,而是選擇偏離原劇以貼合崑曲的表演模式。其次,行當的糅合併非是將復雜的性格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賦予人物,而只是將不同的性格特徵拼貼成一個人物的很多面,因為當演員以某一行當的程式進行表演時,這一行當所承載的性格特徵就變成那個時刻唯一主宰人物的因素,演員需要不停地切換錶演的程式以達到人物的複雜性。總體而言,這種糅合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人物的複雜性,但這種複雜性更像是一個拼接而成的多面體,而非一個渾然的球體。
   綜上所述,戲曲的行當制在塑造人物時擅長於表現人物最典型的情緒特徵,比如基本的喜、怒、哀、樂,並且往往是以一種很典型的方式表現。因為行當的形成本身即是某一類人物形象典型化的結果。因此也導致它在塑造人物時限於表現一些典型化的性格特徵和情緒狀態,而面對人物更深層更複雜的情感和心理時則顯得束手無策了。
   三、表演程式賦予人物的美感
   戲曲的表演程式來源於生活,卻又是生活的變形和誇張,與戲曲的程式化相對的是寫實主義話劇的生活化。寫實主義話劇力求在舞台上表現生活的真實,而戲曲則更注重在舞台上表現美。例如開門的一連串動作雖然基本與生活中的真實動作相近,但是每一個動作都被賦以優美的線條和鮮明的節奏,從而製造了美感。當然,戲曲中不僅現實的動作有一定的表演程式,人物的特點、心理、情緒也往往通過程式表現出來,如武將頭盔上的雉翎被延長美化,並運用雉翎創造出了豐富的翎子功,用以表現喜悅、驚恐、得意、憤怒等情感特徵。戲曲舞台上從服裝到台步,從唱腔到身段,無一不是程式。什麼樣的角色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配什麼樣的圖案都有細緻的規定,表演憤怒、喜悅的時候有哪幾個動作,分幾個步驟也都有大致的套路,演員若是走錯了一步也會引起內行觀眾的笑話。程式雖有一定的規範性,但並不代表著刻板僵化。現在留存在戲曲舞台上的表演程式基本上都是經過古人的不斷積累總結出來的最具美感、最合適的表現手法,而在塑造新形象、表演新劇目的過程中,新的程式也會不斷地出現。
   《血手記》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各式各樣的表演程式,並成功地賦予了人物以美感,這與西方戲劇中那種崇高的人格和精神帶給觀眾的美感享受是迥然不同的。這種美感是一種直觀的視覺和聽覺感受。
2016-07-05 22:54:32
圖博館
在《鬧宴》一折中,馬佩見到杜戈的幽靈,觸發了內心的罪惡感,以至於一時精神失常,此時演員表演了一系列的程式動作,包括抖髯、甩發、搓步、變臉等等,在表現人物心理的同時,在直觀上給了觀眾一種美的享受。若是觀眾觀看西方的戲劇演員表演此時的麥克白,恐怕只會獲得一種心理的恐懼感和緊張感,而當觀眾觀看崑曲舞台上的馬佩時,雖然也覺得緊張,但是程式的美感大大緩解了這種緊張恐怖的氣氛,觀眾甚至會因為演員高超的表演技巧而鼓掌叫好。
   程式的美感不僅體現在人物的動作上,也體現在人物的服裝、念白、唱腔上,這些富有規範性和格律性的因素無一不體現著戲曲的程式化,而 ​​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糅合在一起的。以旦角的水袖為例,《血手記》中的鐵氏在《閨瘋》一折中充分利用了水袖,表演了一連串的水袖功,而水袖的舞動伴隨著鑼鼓的節奏和鐵氏的娓娓唱腔,使台下的觀眾同時獲得了視覺上和聽覺上的美感。 
   四、心理活動的動作化和具象化――以《閨瘋》為例
   戲曲表演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物的心理幾乎都要靠外在的動作表演出來,我們很難在戲曲中看到“哈姆雷特”式的那種心理獨白。戲曲中並不缺少大段大段的抒情獨白,但演員在抒情的同時必須配以外在的動作。典型的如《牡丹亭》的《尋夢》一折,從頭到尾都只是杜麗娘在花園裡回想自己做的那個夢,但這齣戲極考驗演員的功力,因為在將近一個小時的表演過程中,幾乎每一句唱腔都伴隨著變化多端的身段動作。這一方面是出於對程式美的追求,另一方面則是將杜麗娘的心理活動通過外在的身段一一展現出來。比如在唱到“話到其間靦腆”一句時需要做出表現害羞的身段動作,唱到“哈哈生生抱咱去眠”一句則須做出抱的動作,而唱到“淚”這種字眼時是必然會做拭淚的動作的。而在西方的戲劇中,心理活動往往是通過單純的獨白展現出來的,雖然也有動作,但絕不可能像戲曲這樣完全把心理活動動作化。這種差異在《血手記》對《麥克白》的改編中顯得格外突出。
   《血手記》相比於《麥克白》增加了麥克白夫人(鐵氏)的戲份。麥克白夫人在原劇中精神失常後夢遊、洗手的情節在《血手記》中被擴充成了一整折戲――《閨瘋》。這折戲被公認為是《血手記》中的神來之筆,其崑曲化之徹底甚至讓人看不出是改編之作。
2016-07-05 22:57:04
圖博館
在《麥克白》原作中,麥克白夫人的夢遊和洗手是通過醫生和侍女之口描述出來的,她先是表演這些動作,然後開始喃喃自語,繼續伴隨著洗手的動作,我們通過她的獨白和這些簡單的動作以及醫生、侍女在一旁的評頭論足感受到她內心強烈的不安和恐懼。而《閨瘋》則把這種內心的不安和恐懼通過鐵氏的身段動作完全外化了,其中有一系列甩水袖的動作以表現鐵氏內心的驚懼,還有接連的轉身以表現鐵氏內心翻來覆去的變化。最值得一提的是,《閨瘋》將鐵氏內心的不安和恐懼通過鬼魂的上場具象化了。《麥克白》中並非沒有鬼魂,在第四幕中,麥克白好幾次看見了班珂的鬼魂,但在舞台表演中,鬼魂一般不出現,觀眾只能通過麥克白的神情和話語想像鬼魂的存在。而在《閨瘋》中,鬼魂不僅輪流上場,還和鐵氏有精彩的 ​​對手戲,包括打鬥、對答等,這些對手戲在表現鐵氏驚懼心理的基礎上更展現了她內心翻來覆去的掙扎和不安。綜上所述,鐵氏的心理活動在舞台上通過外在的身段動作和鬼魂的上場得到了十分具象化的展現。
   五、結語
   《血手記》作為莎劇崑曲化的改編之作,之所以獲得了較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對戲曲的體制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戲曲本身的藝術特點表現出了最大的尊重。在塑造陌生人物的過程中,戲曲自身的藝術特徵被放大了,行當制的局限性、表演程式所帶來的美感以及人物心理活動的動作化和具象化得以凸顯。戲曲藝術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行當制、表演程式和心理活動的動作化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不同的行當通過不同的表演程式得以區分,而心理活動的動作化也正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表演程式來完成的。以中國戲曲演繹西方的戲劇依然是如今的一股熱潮,在改編的過程中,如何調和中西方不同戲劇模式之間的矛盾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筆者以為,如《血手記》這般取西方戲劇之題材,盡可能地以傳統戲曲的藝術手法來展現是較為合適的路徑。這種改編模式自然會顯得束手束腳,無法將西方戲劇的原貌展現出來,戲劇所傳達的主題、人物的內涵等都會發生偏離,但古典戲曲的美學精髓會在新的劇目和人物形像中重新煥發自己的光彩,帶給我們美的享受。
2016-07-05 22:57:50
圖博館
京劇《聖母院》和崑劇《血手記》(2008-04-26

  上海京劇院的京劇《王子復仇記》,在這兩三年間,五進歐洲,創下國內一台京劇大戲在短時間內赴國外演出的新紀錄。以西方觀眾所熟知的名著故事為載體,用京劇手段準確外化,這樣的劇目極易打動西方觀眾,為在國際舞台上傳播民族文化找到了新的方式。《王子復仇記》的成功,讓上海京崑藝術中心嚐到了甜頭。這些天,根據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改編的京劇《聖母院》和根據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改編的崑劇《血手記》,正在上海京劇院和上海崑劇團的排練場裡緊張排練。下月,這兩出都是根據外國名著改編的京崑大戲,將在逸夫舞台聯袂亮相。《王子復仇記》獲得啟示  
  中國文化產品出口一度只佔全球總量的0.3%,中國的文化貿易逆差缺口還在逐步增大,京劇《王子復仇記》的出現,則讓人們看到了一絲希望。
  事實上,在京劇《王子復仇記》之前,國內京劇院團也經常赴海外演出,但擺脫不了以武戲為主的模式,幾乎所有的故事都離不開3000年的中國題材。京劇所表現的內容多半不為外國人所熟悉,因此較難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而《哈姆雷特》則不同。京劇《王子復仇記》首度出國,便是“哈姆雷特”的故鄉丹麥。對於每年都舉辦“哈姆雷特戲劇節”的丹麥人來說,莎翁筆下的故事、乃至台詞他們早已爛熟於心。“舞台上有令人驚奇的造型、服飾、音樂、歌舞,甚至雜技……不過,最令人驚奇的還是京劇音樂,它如此精確,總是緊緊抓住你的注意力。”丹麥觀眾評價此劇“京劇藝術,通過外國人熟悉的故事載體,輕鬆地傳達到了他們的身上”。
  《王子復仇記》在丹麥連演4場,場場爆滿。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接二連三地接到歐洲演出商的邀請。去德國,赴荷蘭,進法國,入西班牙,短短三年間,“王子”五赴歐洲。當京劇遭遇莎士比亞所產生的巨大“藝術化學反應”,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聖母院》圓一個梅派夢
  梨園界一直有則逸聞:京劇大師梅蘭芳對弟子言慧珠說,你很適合扮演《巴黎圣母院》裡的艾斯米拉達。十年浩劫,言慧珠未能排演《巴黎圣母院》。用梅派演繹艾斯米拉達,成了梅派弟子們的一樁夙願。
2016-07-05 22:59:15
圖博館
在梅派青衣史依弘的積極推動下,青年編劇馮鋼將《巴黎圣母院》改成了京劇《聖母院》,只是雨果筆下的艾斯米拉達變成了京劇中的艾雅,史依弘當然出演這一女主角,而伽西莫多則成了京劇中的醜奴,由花臉新秀董洪松飾演。史依弘說:“排演《聖母院》,不是為了去拿什麼獎,而只是希望排演一出中國觀眾和外國觀眾都喜歡看的京劇好戲。”
  京劇《聖母院》的故事被置於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原著中的宗教色彩被盡可能模糊了。上海京劇院副院長單躍進透露說,《聖母院》的音樂,會出現類似《好漢歌》一樣的“補缸調”等音樂元素,但不會太出格。即使有些是比較新穎的音樂,但細聽其實還是京劇的西皮、二黃、南梆子。
  《血手記》青年演員擔綱
  崑劇《血手記》是1987年創排的作品。當年,上海崑劇團的名角計鎮華、張靜嫻等排演了根據莎士比亞名劇《麥克白》改編的《血手記》。該劇不但將莎劇 ​​合理的中國化、本土化,同時保持了崑劇藝術的鮮明個性。1987年,《血手記》出訪英國、瑞典、丹麥,參加了第41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和“ 貝爾法斯戲劇節”,都引起很大的轟動。
  在上海崑劇團建團30週年之際,上昆決定重排此劇,推出上昆的尖子人才———優秀花臉演員吳雙。吳雙嗓音高亢、颱風大度,在2007全國優秀青年演員展演中曾獲得“十佳優秀青年演員”稱號。當年的《血手記》,老生名家計鎮華曾在老生表演的基礎上吸收了大量淨行表演的元素,所以上昆領導決定,不妨由淨行應工的吳雙來接演此戲,但在唱腔、表演上,則根據吳雙的特色進行重新調整。
  新版《血手記》對劇本稍作剪裁壓縮,將全劇的演出時間從原先的2小時40分鐘控制在2小時15分鐘左右。張軍、餘彬、袁國良等優秀青年演員也將與吳雙共同擔綱新版《血手記》的主演。“青年演員演繹國外名劇”,上昆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的青年觀眾。(記者張裕)(摘自《文匯報》)
2016-07-05 23:00:08
圖博館
中共八大革命樣板舞戲電影 現代京劇/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
臺灣國光劇團《孟小冬》

中国京劇院新编京劇【洛神赋】董圆圆 李宏图 叶少兰 朱强 陈俊杰

《洛神赋》描写了两位人物:即"君王"和"洛神",通过对两人尤其是对洛神的塑造刻画,重点表现了曹植当时内心情绪感受,渲染出笼盖天地弥漫一切的哀愁气氛。哀愁是赋的主旨,君王是哀愁之王,洛神是美丽之神,也是哀愁之神。两位人物的哀愁融为一体,成为无法消解的情结,所以洛神最后是"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君王最后是"揽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此种言有终而意无尽的哀凄悲怨,正是《洛神赋》震撼人心的魅力所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A4eEfzBSM&list=PLTCPGex60a0HPHpXhltEVbe3OB1-s-Imm&index=3

水月洛神 郑州歌舞剧院
导演: 佟睿睿;
编剧: 冯双白;
曾鹏飞 - 曹丕
汪子涵 - 曹植
唐诗逸 – 甄宓
舞林争霸第三期水月洛神: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唐诗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R2iByKAK0

新编交響京剧《郑和下西洋》
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演出,上海大剧院。孟广禄 饰 郑和、刘桂娟 饰 幽兰、张克 饰 朱棣、石晓亮 饰 夏尚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4WUtD5BqjU

日本能劇/歌舞伎坂東玉三郎 吳汝俊 李玉剛 梅兰芳
张继青 王芳 张志红 青春版《牡丹亭》游园 惊梦
日本東京寶塚歌舞團 高雄藝霞歌舞團 上海東方歌舞團
2016-07-05 23:02:50
圖博館
吳汝俊新京劇「七夕物語」

吴汝俊一直被称作京剧改革的"急先锋"。这位京胡高手,2007/10/08晚不仅自己拉京胡录好音乐部分,而且还在剧中领衔主演"织女"一角。《七夕情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音乐,这一主题音乐糅进了越剧、昆曲、江南小调等音乐元素,抒情缠绵,象征着牛郎与织女的爱情。在剧中设计主题音乐,这在一般的京剧演出并不多见。吴汝俊的唱腔,在京剧西皮二黄的基础上融进了昆曲的特点,还借鉴了越剧"清板"的演唱方式,听来别具一格。演出时,每场都穿插着古典舞、民族舞等舞蹈,"鹊桥相会"时,舞蹈演员更是踮起脚尖跳起了芭蕾。吴汝俊和扮演牛郎的文武老生王平配合默契,把一段经典的爱情传奇演绎得感人至深。整台演出分为贬下凡尘、兄弟分家、云房抒怀、如花美眷、祸起萧墙、银汉永隔及鹊桥相会七场,由吴汝俊这位身肩"京胡王子"和"中国最后男旦"两大称号的传奇人物扮演织女,天津京剧院院长、二度梅花奖得主王平出演牛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5UrMHWwAA4

吳汝俊新京劇「四美人」
《四美图》体现了"吴氏青衣"不同于传统的一个特点,该剧用四个折子戏的舞台形式,将历史上"四大美人"的爱情主题重新理解和诠释,用"美"和"情"贯穿始终。吴汝俊施展变脸术,一人扮四美,开了戏曲舞台之先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2yAwAjPRfg

吳汝俊新京劇「武則天」

吴汝俊和中国著名京剧演员李崇善、李长春、寇春华等同台演出。全剧共7场,演绎了从唐代贞观11年14岁武则天入宫到32岁被唐高宗李治封武则天为皇后期间的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yBmH3VjRI

隋晓庆 京剧《武则天轶事》奉先寺伴先皇灵风凄雨紧

CCTV11 空中剧院,2006年唐在炘作品演唱会。唐在炘(1922-2007.6.25),著名琴师,作曲家,李世济之夫。
2016-07-05 23:03:57
圖博館
日中平和条約締結30周年記念
新京劇「宋家の三姉妹」
李佩紅(天津京劇院)
呉汝俊(日本京劇院)
張萠孁(北京京劇院)
李 軍(上海京劇院)
冠春華(中国国家京劇院)
苅学欽(中国国家京劇院)
王小瑞(北方昆曲劇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lT3j4fFIQ

吳汝俊

吳汝俊於1962年出生,旅日藝術家,現任日本京劇院院長,是目前活躍在舞台上的男旦演員,從表演到創作,樣樣精通,曾自編、自導、自演過轟動一時的《武則天》及《貴妃東渡》等京劇大戲,而且他還在旅居日本的十餘年中,成功將數百年來一直處於伴奏樂器地位的京胡和最時尚流行的音樂元素融會貫通,獨創出風格鮮明的京胡輕音樂,為京劇走向世界、走向年輕人,立下汗馬功勞。
  目錄
責難吳汝俊是中國間諜
安倍妻子道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3984.htm

吳汝俊 維基百科

吳汝俊(日語:ウー・ルーチン,1963.8.12-),中國京劇演員、京胡演奏家。出生於南京市,父親是京胡演奏家,母親是京劇老旦演員,妹妹吳小妹亦是二胡演奏家,曾任西雅圖中國劇曲協會會長。九歲進入京劇團,扮演旦角。1984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隸屬於中國京劇院。1989年與日本人陶山昭子(1942-)結婚,之後旅居日本。2001年,擔任吳子牛導演電影《英雄鄭成功》的主題曲演奏。2001-2002,吳汝俊策劃主演戲目《貴妃東渡》(日語劇名:《楊貴妃と阿倍仲麻呂》),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戲在中日兩國上演,影響一時。2003年,與旅日二胡演奏家姜建華、陳敏,及日本津輕三味線二人演奏組合吉田兄弟,一同獲得日本金唱片大獎的「中日邦交正常化30年特別獎」。2005年,擔任NHK製播的大河劇《義經》的京胡演奏。吳汝俊策劃、演出的京劇劇目還包括《孟母三遷》、《七夕物語》、《孔聖母》、《宋氏三姐妹》等,另在中國、日本發行多張京胡演奏專輯。
吳汝俊與許多日本政治人物有私交,包括曾任日本首相的鳩山由紀夫、安倍晉三,眾議員野田毅,與安倍晉三夫人安倍昭惠有十多年的往來。2013年7月,日本雜誌週刊文春指吳汝俊是中國間諜,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的情報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6%B1%9D%E4%BF%8A
2016-07-05 23:04:51
圖博館
新(编)京劇/崑劇/越劇/黃梅戲/潮劇/歌仔戲...
CCTV空中劇院新编京劇

 中國國家京劇院新编京劇《浮士德》《西安事变》《走西口》《赤壁》(中京院副院長于魁智《空城計》《楊家將》)《杨门女将》(青年演員) 梅蘭芳之子「梅派傳人」梅葆玖2016.4.25走了,台灣老一輩的戲迷逐漸凋零,中京院可能也不會再來台灣了,從1993年起幾乎每年都來台灣演出,讓不少戲迷年年必去朝聖。)
 北京京劇新编京劇《洛神赋》(董圆圆)《风雨同仁堂》《趙氏孤兒》《海瑞罷官》(馬連良)《赤壁之戰》(中京院)《秋瑾》《沙家浜》
 上海京劇院新编京劇《貞觀盛事》《閻羅夢》《狸猫换太子》《王子復仇記》《聖母院》(2008 史依弘李誠儒2002結婚2007離,朋友的情分還在,性格會成為婚姻的銼刀/互不妥協導致婚姻終結 cf陳曉旭兩段婚姻:1987拍完《紅樓夢》畢彥君結婚,但很快就離了。2003陳說「婚姻應該是非常嚴肅的,我那個時性格很像林黛玉,稜角太多,很難相處」。1991陳認識郝彤2001結婚。2007.2.23陳剃度出家3.8郝也出家,二人說已非夫妻而是同學和道友。)
 上海昆劇院新编昆劇《血手記.閨瘋》(张静娴1986)《春江花月夜》《川上吟》
 天津京劇院新编京劇《楊家將》《紅燈記》《逼上梁山》《鑒湖女俠》《清宮秘史》
 天津京劇院青年團新编京劇《郑和下西洋》(孟广禄)
 湖北京劇院新编京劇《徐九经升官记》(朱世慧1980)
 日本京劇院新编京劇《七夕物語》《武則天》《四美图》(吳汝俊)
 當代傳奇劇場新编京劇(吳興國/魏海敏)《慾望城國》(1986)《樓蘭女》(1993)《李爾在此》(2001) 《水滸108》(2007)《仲夏夜之夢》(2016)
 國光劇團新编京劇《媽祖》《鄭成功與臺灣》《廖添丁》《白蛇傳》《美猴王》《閻羅夢》《未央天》《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李世民與魏徵》《王魁負桂英》《新繡襦記》《胡雪巖》《秦香蓮》《金鎖記》《快雪時晴》《孟小冬》《神算記》《艷后和她的小丑們》《水袖與胭脂》
 明華園新编歌子戲《濟公活佛》《八仙傳奇》《白蛇傳》《蓬萊大仙》《蓬萊仙島》《火鳳凰》
 河洛唐美雲新编歌仔戲《曲判記》《欽差大臣》《錯魂記》《黃虎印》《宿怨浮生》《蝴蝶之戀》《燕歌行》《子虛賦》《狐公子綺譚》《文成公主》《冥河幻想曲》
2016-07-10 00:08:09
圖博館
八大革命樣板現代京劇(Peking Opera)歌劇芭蕾舞劇《紅燈記》《沙家浜》《白毛女》《紅色娘子軍》

張藝謀《鳥巢2008京奧開幕式》鳥巢版歌劇《杜蘭朵公主》

梅蘭芳/張繼青.王芳/張志红/青春版《牡丹亭.游園.驚夢》憐香伴

越劇《梁祝·十八相送、樓台會》上海越劇團方亞芬/紹興小百花越劇團陳飛/潮劇青春版《梁祝》小百花潮劇團

陳曉旭/陳力/王立平電視劇《紅樓夢.葬花.焚稿》方亞芬越劇
2016-07-10 07:43:17
圖博館
中國戲劇舞蹈的神韻cf法輪功的《神韻》/王亞彬《2014墨韻》《扇舞丹青》古典舞;:雲門舞集《2001行草》現代舞;張藝謀《鳥巢2008京奧開幕式》的行雲流水/吴雅南《太極拳》的氣韻生動

梅蘭芳/梅葆玖/魏海敏/史依弘/李勝素《貴妃醉酒》《霸王别姬》李玉剛

京劇演員李勝素的婚姻2015-09-22

  核心內容:于魁智和李勝素是京劇界的黃金搭檔,互相成就、默契非常。但是兩人卻因為默契搭檔而產生緋聞,事實上,于妻子並不是李勝素,而李離婚两次,第一任姓曹,是當时同院鼓師,第二任是生意人姓馬,同为回民)
  早在十幾年前,少年得志的于魁智就已是中國京劇院鼎鼎大名的票房老生,而大器晚成的李勝素還只是山西京劇院的當家青衣,一個從河北梆子半路出家的梅派青衣。兩人在中青年優秀京劇演員第二屆研究生班的時候成為了同學。
  從傳統經典到新編創作《大唐貴妃》、《梅蘭芳》、《赤壁》,十幾年一路走來,兩人最終因為藝術上的珠聯璧合成為菊壇公認的黃金搭檔。李勝素被公認為梅派青衣第一人,而于魁智的京劇第一老生也無懸念。兩人在舞台上下都已異常默契。
  因為藝術追求的一致,于魁智和李勝素都在藝術上日益精進。在餘楊派老生和梅派青衣領域,都可算無出其右。而他們的搭檔組合,更引來很多年輕粉絲的追捧。很多年輕觀眾因為看了兩人的表演,從此喜歡上京劇。所以說,兩人只是京劇藝術舞台上的黃金搭檔,並沒有緋聞中的事情,而且兩人很早就各自結婚了。

李勝素 維基百科

李勝素(1967.2.4-),河北柏鄉人,國家京劇院梅派演員,工青衣、花衫。李勝素為國家一級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文化部青聯委員。李勝素曾任山西省政協委員,山西省青聯委員。
10歲經特招進入河北柏鄉縣劇團學戲。1979年考入河北省藝術學校並學習青衣、花旦。1986年畢業並分配到邯鄲京劇團。1987年拜劉秀榮為師。1988年隨梅葆玖學戲。1991年調到山西省京劇院並任梅蘭芳青年團團長。1998年在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班學習。2001年,李勝素調入中國京劇院二團工作。2009年,梅葆玖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他學生中最好的是李勝素。
2016-07-10 23:00:31
圖博館
魏海敏曾有過兩次婚姻,但是都結束了。

  「二十一歲劇校畢業時,是我這一生最寂寞的時候。」魏海敏說,畢業前她每天過學校生活,還不覺得孤單;但畢業後,同學們都分散了,她的姊姊都嫁人了,媽媽也改嫁了。「放假時,自己一個人像孤魂一般漂蕩。」
  因為太想要一個家了,她匆匆地嫁給一個大她九歲的男人。
魏現在回憶起來,真的是隨隨便便就嫁了,「聽到這個男人的聲音很低沉,覺得像我心目中的先生,就結婚了。」然後,她生了兩個孩子,組成一個標準的家庭。
  婚後,她離開這個圈子,隨著先生搬去香港經商,沒幾年先生因故結束生意搬回台灣,魏復出唱京戲,也開始在電視台主持節目,一下子又紅了起來。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百忙之中,魏海敏甚至還跑去上夜校,進修戲劇理論,每天忙得像個陀螺。
  隨著魏的事業蒸蒸日上,他們夫妻的關係也陷入冰點,前夫不欣賞她的成就,甚至會壓抑她,「一個演員是需要人照顧的。」魏嘆息。雖然夫妻關係惡劣,但是魏還是想要為孩子保留一個家。
  「我沒有家的原型,我只能想像應該可以這樣;我以為不說話就可以過去了,但是其實在心裡是過不去的。」避免吵架,魏用拚命工作填滿生活,可是衝突還是愈來愈大,直到魏滿四十歲那年,她突然醒了。
  「我問我自己,下半生還要這樣過嗎?」魏提離婚時,前夫非常吃驚,因為在他看來,他們是從不爭吵的夫妻,怎麼會搞到要離婚呢?但是,魏已經忍了十八年,忍到孩子成年了。她跟先生離婚後,許多朋友才告訴她早該離了,「他們都很訝異我怎麼拖這麼久。」魏微笑。
  第二任先生,是一起工作的夥伴,倆人一起創作了許多好戲,但最後還是分手了。
  講到自己的感情,魏想了一想,說:「人生都是階段性的,每一階段都在成長,會和伴侶有共同的目標。」但是,這個階段能夠和她一同去拚、去闖的人,未必可以和她一起進入下一個階段,甚至可能會阻止她進入下一個階段,於是兩個人之間就會有劇烈衝突。
  她乾澀地說:「我會慢慢地發現別人的缺點,心中很難受。」她對自己嚴厲,其實也對愛情嚴厲。
2016-07-10 23:01:18
圖博館
魏海敏 維基百科

魏海敏(1957-),原名魏敏,台灣著名京劇演員,是京劇中梅派的傳人之一,現任國立國光劇團主演之一。擁有個頭、扮相、嗓音等各種京劇演員優質條件,許多人形容魏是天生「祖師爺賞飯吃」的好角兒。幼年進中華民國海軍海光劇隊附設海光劇藝實驗學校學習京劇表演藝術,工旦行。先跟梅蘭芳的女弟子秦慧芬學京劇梅派表演藝術,1991年拜師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在2008年挑戰梅、程、荀、張四大名旦演出方式向大師致敬。畢生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承推廣與創新,曾獲得中華民國的國家文藝獎及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中國大陸的中國戲劇梅花獎等獎項。
2016-07-10 23:02:16
圖博館
崑曲的複興抑或幻影 2016-08-22 《鳳凰周刊》

讓崑曲以時尚的身份出現在當代社會,或許恰巧是保護與繼承遺產時不得不採用的一種文化策略。
  由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劃製作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在台北首演。業內人士對崑曲的市場前景早就已經聲言絕望,然而,這部長達9小時、需要3個晚上演完的崑曲長劇,至今已經陸續在國內多所劇場以及美國等地上演近40次——如果按每晚一場計,演出已經超過百場——而且有越演越盛之勢。
  一部戲在幾年裡陸續演出幾十場,這在戲劇界並不算什麼奇聞,更不值得誇耀,然而,白先勇版《牡丹亭》引起的巨大反響以及它的聲勢,卻是此前中國戲劇界前所未有的新景觀。數年來,白版《牡丹亭》每到一地均掀起一陣“白旋風”;媒體的追捧使白先勇、《牡丹亭》以及崑曲都不同程度地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以至於多數演出場次都出現擁者如堵、一票難求的喜人景象。
  2007年國慶期間,因為中央電視台創紀錄地連續7天在央視黃金時間播放精心製作的談話節目《於丹·遊園驚夢》,崑曲再一次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中心話題。因在“百家講壇”節目講授“論語心得”而成為時下最炙手可熱的暢銷書作家於丹,在這個超長的談話節目裡講述她心目中的崑曲之美。如同於丹以前的電視節目一樣,她解說崑曲的節目也贏得了很高的收視率。
  崑曲因白先勇和於丹而佔據媒體的顯要地位,與數年前的慘淡經營形成強烈的反差。在某種意義上,這是自1956年因《十五貫》進京獲得中央領導人高度評價之後,崑曲第一次受到媒體如此的重視。崑曲與大眾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宛如從低谷直衝雲霄般,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時間,崑曲成為人們心目中精緻藝術的代表與典範,以至於精明的文化商人能在北京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南新倉前朝皇家糧倉舊址,借殘存的明代建築遺址闢出一個小型的演出空間,以造價昂貴的景觀設計,推出號稱“廳堂版”的崑曲《牡丹亭》演出。崑曲不僅成為稀有與珍貴的表徵,同時還成為時尚的符號,無論是在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巡演過程中,還是在於丹講座的受眾群裡,都不乏大量因追逐時尚的動機而被裹挾進來的青年男女。
  崑曲的複興似乎就在從夢想成為現實,它的歷史似乎就此要改寫。但事實上,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崑曲在晚近百年來的命運是如此坎坷,即使2001年崑曲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遴選中被命名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也並沒有在根本上改變崑曲命運的軌跡。
2016-10-20 12:50:51
圖博館

  至少有100年以上的時間,崑曲在充分體現普羅大眾審美趣味的演出市場中,始終是鬱鬱不得志的。而作為一個劇種的崑曲,雖然一直被稱為“百戲之母”,受到幾乎所有地方劇種的藝人們的尊敬,然而,最遲到清中葉左右,它就已經衰落到難以為繼的地步。崑曲之所以能夠存留到今天,更準確地說,被稱為“正昆”的經典崑曲之一脈之所以能夠存留到今天,只是由於1921年秋,蘇州一批愛好崑曲的鄉紳在上海實業家穆藕初的資助下創辦了崑曲史上第一所學校——蘇州崑曲傳習所,以此培養了一代後來被稱之為“傳”字輩的崑曲演員,才有現在我們所見的、可以被今人驕傲地稱為人類共同擁有的文化遺產的崑曲。但崑曲傳習所在商業上始終是不成功的,至少是不夠成功的。1927年傳習所改名為“新樂府”,本意為提振崑曲在演出市場上的收益,卻仍然未能獲得經營上預期的效果。因此,崑曲傳習所事實上一直是一家以公益文化事業為特徵的教育機構,它為崑曲的傳承立下汗馬功勞,卻由於無從獲得經濟上的回報而難以為繼。
  崑曲在藝術上與文化上的深厚積澱與崇高地位無可懷疑,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中國文人階層的雅文化傳統的結晶,恰如它的衰落是中國的雅文化傳統衰落最明確無誤的信號一樣。由於文化人在近代漸漸喪失了他們在社會整體中的支配地位,崑曲也漸漸成為一種人們敬而遠之的文化遺產。它作為一種歷史之象徵的意義,早就已經遠遠超出了作為人們日常享用的文化娛樂對象的意義。至於崑曲界一直津津樂道的《十五貫》“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盛況,只不過是藝術為時事政治所用的偶然,《十五貫》於崑曲的藝術發展並無實質性貢獻;有了《十五貫》,崑曲也沒有改變它仍舊衰落的趨勢。兼之崑曲作為一門需要藉助於人的身體​​傳承的舞台藝術,它在表演方面最精華的部分,早就已經因經歷過清中葉到民初的第一次中斷以及從1940年代至今的第二次中斷所剩無幾,坦率地說,崑曲的複興連理論上的可能性也已經微乎其微。
  但現實的狀況似乎仍有讓人振奮的亮點,至少白版《牡丹亭》的演出,劇場外仍是人頭攢動,於丹的電視講座也人氣不凡,而皇家糧倉票價昂貴得不可思議的廳堂版《牡丹亭》總是有一擲千金的貴客光臨。可惜所有這些激動人心的現象,都無法改變崑曲那些經典劇目的曲辭很難為人們理解,崑曲的表演美學也很少能為時人欣賞的現實。
2016-10-20 12:52:30
圖博館
崑曲突然變身成為時尚,但崑曲事實上沒有成為時尚的可能。因為所有能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時尚的東西,必須通俗到能夠為普羅大眾接受的程度。
  崑曲無法成為時尚,難以為當今時代的絕大多數人理解與接受,這是無法改變的歷史事實。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崑曲沒有時代價值,更不意味著崑曲就無從傳承。在一個更具備文化自覺的社會環境裡,當年的傳習所模式完全可以加以復制,只是要讓崑曲成為時尚,要讓崑曲因成為時尚而繼續發展興盛,多少有些像是緣木求魚。因為那些將崑曲作為時尚來追逐的大眾,很快就會因認識到崑曲與他們之趣味相去甚遠而掉頭它去。白版《牡丹亭》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時出現的尷尬場景透露出的信息足以說明這一點——當人們進入國家大劇院為的只是滿足對這座劇院的好奇而不是為了藝術欣賞,再好的演出都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他們只滿足於在一場媒體的盛宴中意識到自己的在場,用時時把握著時尚脈搏的幻覺,藉此證明自己並沒有被時代和社會拋棄。
  其實在此之前,台灣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1980年代前後,台灣的一批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感情深厚的知識分子就努力在大學不遺餘力地推廣崑曲,並且廣邀大陸地區當時最優秀的崑曲演員赴台表演以及傳授技藝。正是由於在當時的一代大學生心目中,欣賞與愛好崑曲像時尚一樣值得他們去追逐,於是才有後來台灣崑曲市場的複蘇;至於台灣的京劇演出,同樣曾經因一批有追求的京劇演員以時尚相號召,重新激活一度受人冷落的演出市場,才有今天京劇傳統更好的繼承。
  如果我們能這樣去解讀白先勇和於丹,那麼,他們完全有可能成為崑曲艱難傳承的功臣。恰由於他們吸引了眾多大眾媒體的注意,吸引了無數未必真正喜歡崑曲的觀眾走近崑曲,由此能夠為崑曲的傳承贏得最為寶貴的時間;同時,各種有關崑曲的信息充斥於媒體,也有更多的可能,讓崑曲莫測的命運再一次浮現在時代前面,令我們不得不嚴肅地面對這一偉大而優美的藝術傳統即將中斷的困境,進而為崑曲的未來尋求對策。因此,白先勇和於丹不會讓崑曲復興,如果我們只將崑曲復興的希望寄託於大眾媒體的炒作,那麼,崑曲的複興就只能是一個美麗的幻影;可是,如果我們能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就算不去奢談什麼復興,至少,在有限的時間裡,只要措施得力,我們還有可能將崑曲現存的那一抹最後的餘暉留住。其實,就崑曲的表演而言,只要有可能留下這最後一點遺產,就已經足以傲對世人。
2016-10-20 12:55:52
圖博館
越劇《西廂記》08年錢方版(劇本)

越劇西廂記被定位為古裝輕喜劇,與京劇不同,越劇的主角不是紅娘,而是一貫的才子佳人,但是紅娘在劇中的作用不可小視,張生為情的痴傻,鶯鶯的內心矛盾都是在紅娘面前表現出來的。而結局則是到長亭一折戛然而止,去掉了王實甫雜劇中的村店驚夢,鄭恆騙婚等情節,似乎是越劇更適合表現悲情的才子佳人題材吧。
徐派張生,袁派鶯鶯,呂派紅娘被視為西廂記的黃金組合,這是錢惠麗,方亞芬十六年後再聚首,在藝術道路上更加成熟的她們塑造的人物也更加光彩奪目。

第一場驚艷
第二場酬韻
張生(唱)
月色溶溶夜,花蔭寂寂春,如何臨浩魄,不見月中人。
鶯:(唱)
蘭閨深寂寞,無計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
第三場寺警
第四場賴婚
第五場琴心
鶯:(唱)
莫不是步搖得寶髻玲瓏,莫不是裙拖得環佩叮咚。莫不是風吹鐵馬簷前動, 莫不是那梵王宮殿夜鳴鐘。 鶯鶯:(唱)
他不做鐵騎刀槍把壯聲冗,他不效緱山鶴唳空。他不逞高懷把風月弄, 他卻似兒女低語在小窗中。他思已窮恨未窮,都只為嬌鸞雛鳳失雌雄。他曲未終我意已通, 分明是伯勞飛燕各西東。感懷一曲斷腸夜,知音千古此心同,盡在不言中。
第六場鬧簡
鶯:(念)
相思恨轉添,漫把瑤琴弄。樂事又逢春,芳心爾亦動。此情不可違,虛譽何須奉。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
第八場傳書
張生: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第八場賴簡
鶯:(唱)
杏花樓上晚裝罷,悄悄行來步兒怯。心慌踢損牡丹芽,
玉簪抓住茶靡架。夜涼似水苔徑滑,露珠濕透了凌波襪。一鉤新月映殘霞,人約黃昏柳陰下。心猿意馬難拴下,今夜如何發付他。
2017-08-15 00:47:59
圖博館
第九場寄方
崔鶯鶯:(唱)
逐芳塵,夢曉池塘不見人。今日個玉堂人兒難親近,前夜裡咫尺藍橋偏惹嗔。
(白)聽說張生病重,請了太醫與他調治。想他定是為了前夜花園之事,一氣成病。啊呀,張生啊張生,你這樣一個聰明人兒。
(唱)難道還不知道我的心事呀!你惱我太無情,可知道我心中多少難言隱。想是你前生誤了我,故而我誤你今生。說什麼他前生誤了我,講什麼我誤你今生。想當日他成全我女兒節行,我豈忍報答他愁苦災星。便是這以怨報德我難安枕,更何堪掛肚牽腸這一片情!從來是心堅自可開金石,難道說我怕事由他自死生?
(白)哎,趁紅娘不在身旁,我何不悄悄去到西廂,探望張生。(唱)我何妨以兄妹之情去探病。
鶯:(唱)老母親拘管得緊,小梅香可服侍得勤。
鶯:(唱)解鈴還須繫鈴人,我含羞再把佳期訂。藥方兒好治相思症,了卻千秋一段情。
鶯:(唱)
問蒼天女兒何不幸,百事從來不稱心。母親呀,將人的義海恩山,都做了遠水遙岑。你女兒不癡也不蠢,卻任你翻雨覆雲。想張生為張生,守什麼閨中訓。想張生為張生,惜什麼清白名。解相思為救他風流命,慰痴心也了卻我這女兒情。
(白)這羞答答地可怎麼去呢。不如等紅娘回來,再做個商量吧。
紅娘:(唱)小姐藥方開得真奇妙,原來怕知母未寢我紅娘曉。她那裡一紙靈符把相思療,見了我欲言無從反羞臊。
(白)小姐,我回來了。
崔鶯鶯:哦。紅娘,我身子困倦,你與我收拾臥房,我要睡去了。
紅娘:你睡下了,什麼時候起來呀。
崔鶯鶯:傻丫頭,睡下了嗎,自然天亮再起來呀。
紅娘:那你怎麼好去睡呀。你睡下了,怎樣發付那人。
崔鶯鶯:什麼那人。。
紅娘:好,那你去睡吧。小姐。小姐,你這是何苦哦。
(鶯鶯白)好姐姐。
(紅娘唱)啊小姐呀,你莫怕羞莫驚恐,我保管你風不吹草不動犬不吠人寂踪。萬事都有紅娘在,怕什麼西廂隔萬重。
紅娘:這樣吧,你閉上了兩隻眼睛,有紅娘送你去。你什麼都不用管了。誰叫你開藥方的,沒有法子呀。去吧。看我家小姐嘴是說得硬,這兩條腿卻是軟的。走吧。
第十場拷紅
紅娘:夫人若告到官府,夫人身上先有三個不是。
第十一場長亭
老夫人:張生,你滿飲此杯。老身此番送你上京赴試,願你得官回來與我兒成親。若不得官……要知道我家三世不招白衣女婿。
2017-08-15 00:48:34
圖博館
當今中國京劇第一名丑-朱世慧

朱世慧(1947年-),漢族,擔任湖北省文聯副主席、省京劇院院長。2008年,當選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代表文化藝術界。
榮譽及作品:主演的新創京劇《徐九經升官記》、《膏藥章》、《法門眾生相》等譽滿藝壇。曾榮獲梅蘭芳金獎、二度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白玉蘭獎、京劇節特別榮譽表演獎等。
人物評價:他戲路寬廣、能演擅唱,所創造的角色出神入化,令人耳目一新,首次將丑角以正面形象立於京劇舞台,表演既有醜行的神韻亦有生行的氣質,被譽為「當今中國京劇第一名丑」。

台灣歌仔戲第一丑角-陳勝在

陳勝在,著名三花演員。生於民國四十三年(1954)。「明華園」老團長陳明吉的第五個兒子。陳勝在自小對錶演藝術有高度狂熱,卻直到高中時期才加入家族戲班演出。他與生具來的幽默感,加上深刻鑽研三花演技的用心,使他成為「明華園」戲劇舞台上的超級要角。他的導演和編劇也很見功力,代表作有《青陽大大爺》、《猩猩膽》、《大巡按番薯官》等。
....
http://blog.xuite.net/pigi5566/blog/28955184
2017-08-15 08:14:06
圖博館
方亞芬歷年演出劇目及簡評

方亞芬,1965年2月出生於寧波鎮海,16歲讀初中時考入鎮海越劇團,工旦角,頭兩年學歌舞等基本功,第三年排演二齣戲《玉堂春》、《柳毅傳奇》,去上海演出,被上海名演員相中,拜袁雪芬為師。
1984年19歲,考入上海戲曲學校越劇班,工花旦,學習中業務拔尖,漸露頭角,被納入重點培養。
1986年21歲,被入選《紅樓夢》主要演員陣容,11月在京演出後去法國巴黎參加國際藝術節,初露鋒芒。
1987年22歲,下半年戲校畢業,轉入上海越劇院挑樑演出。
1988年,上海越劇院新組建青年劇團,與陳穎、章瑞虹、張永梅等演出《風雨大觀園》、《梨香院》。
1989年,演出《西廂記》。獲得三省一市戲劇卡拉OK比賽一等獎。
1990年25歲,參加青年演員地區電視大賽,演出劇目有《蓮花女傳奇·分蓮》、《西廂記·琴心》,專家評議為第一名,群眾評議為第二名,後得亞軍。演出《蓮花女傳奇》一炮打響,開始揚名。
1991年26歲,上海越劇院在香港演出六台大戲,《紅樓夢》、《紫玉釵》、《李娃傳》、《真假駙馬》、《桃李梅》、《蓮花女傳奇》,10天12場,場場爆滿,出乎意料的滿意,六台大戲三台占主角。方亞芬、張永梅由此在香港出名。
1992年27歲,與錢惠麗、張永梅搭檔演出《西廂記》,轟動上海,得白玉蘭獎,《琴心》一曲成了經典唱段,只可惜幾年後中斷,至2007年,已相隔15年,又重排上演《西廂記》,人已中年矣,42歲的音色怎值27歲呢!

2000年35歲,《妙玉淨心》演出後,戲迷和藝術屆對此評價很高,不論從唱腔到表演藝術都讚不絕口。長達三十分鐘時間,一人獨演,而又是心理狀態的表演,真是非芳莫屬。

2005年10月在杭州與浙江越劇團一起演出《祥林嫂》時,突然接到導演通知救場,因任《玉卿嫂》主角的何賽飛病倒,只二十天時間要方亞芬救場, 二十天后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演出,得到大家好評,得了白玉蘭獎。自此可見方亞芬藝術功底深厚和刻苦精神。

2006年41歲,新排演《韓非子》,飾寧陽公主。
2007年12月在蘇州中國戲劇節上演出《玉卿嫂》和《碧玉簪》,評委全票通過,榮登梅花獎榜首。
2008年43歲,新排《西廂記》,與92年版比較,從整體來講是超前了。

方亞芬聰明伶俐,長相俊美,天賦佳嗓,質樸醇厚的袁派唱腔,演唱風格清麗婉轉,韻味濃郁,又能勤學苦練,幾年來練就了紮實的舞台基礎,戲路已相當開闊,業績斐然。她所飾演的十八部大戲中不同類型的女主角,如崔鶯鶯、林黛玉、蓮花女、冼英及“三嫂”等,,都演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
https://www.23yy.com/2520000/2518221.shtml
2017-08-17 22:14:59
圖博館
2008年方亞芬43歲,新排《西廂記》,春節在上海演出,與92年版比較,從整體來講是超前了,把紅娘提升了很大檔次。戲中,張永梅的表現也很棒。
張永梅,女,一級演員。1969年1月出生,籍貫江蘇。1985年考入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1989年畢業,轉入上海越劇院青年團任演員,藝術上宗呂(瑞英)派。代表作品《紅樓夢》《西廂記》重要配角,主要成就獲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

2007年12月方亞芬在蘇州中國戲劇節上演出《玉卿嫂》,評委全票通過,榮登梅花獎榜首。
《玉卿嫂》是白先勇早期中篇小說,至今已拍攝成多部電影,是為燴炙人口的戲劇。但文筆仍不夠成熟,歐陽子覺得《玉卿嫂》結構「比較鬆散……好像作者有太多話要說,有點控制不了自己似的」。
故事
玉卿嫂是抗戰時期舊式社會裡的孤孀,被娘家趕了出來,在男主角容哥兒家裡幫傭。透過容哥兒第一人稱的敘述,目睹玉卿嫂和慶生/慶生和金燕飛幽會。慶生患有肺病,一直被玉卿嫂貼錢養著,但當玉卿嫂發覺她抓不住慶生的心時,把他殺死,再結束掉自己的生命。
正文
忽然間,玉卿嫂好像發了瘋一樣,一口咬在慶生的肩膀上來回的撕扯著,一頭的長髮都跳動起來了。她的手活像兩隻鷹爪摳在慶生青白的背上,深深的掐了進去一樣。過了一會兒,她忽然又仰起頭,兩隻手住了慶生的頭髮,把慶生的頭用力撳到她胸上,好像恨不得要將慶生的頭塞進她心口裡去似的,慶生兩隻細長的手臂不停的顫抖著,如同一隻受了重傷的兔子,癱瘓在地上,四條細腿直打戰,顯得十分柔弱無力。當玉卿嫂再次一口咬在他肩上的時候,他忽然拚命的掙扎了一下用力一滾,趴到床中央,悶聲著呻吟起來,玉卿嫂的嘴角上染上了一抹血痕,慶生的左肩上也流著一道殷血,一滴一滴淌在他青白的肋上。 也不曉得過了好久,我的腳都站麻了,頭好昏,呆了一會兒,我回頭跑了回去,上樓蒙起被窩就睡覺,那晚老作怪夢——總夢到慶生的肩膀在淌血。
2017-08-19 09:16:09
圖博館
我走到慶生的屋子門口時,凍得兩隻手都快僵了,我呵了一口氣,暖一暖,然後叫著拍拍他的門,裡面一點聲音都沒有。我等了一會兒,不耐煩了,轉過身去用屁股將門用力一頂,門沒有拴牢,一下子撞開了,一個踉蹌,跌了進去,坐在地上,當我一回頭時,嘴巴裡只喊了一聲「哎呀!」爬在地上再也叫不出第二聲了。
  桌子上的蠟燭只燒剩了半寸長,桌面上流滿了一餅餅暗黃的蠟淚,燭光已是奄奄一息發著淡藍的火焰了。慶生和玉卿嫂都躺在地上,慶生仰臥著,喉嚨管有一個杯口那麼寬的窟窿,紫紅色的,血凝成塊子了,灰色的襖子上大大小小沁著好多血點,玉卿嫂伏在慶生的身上,胸口插著一把短刀,鮮血還不住的一滴一滴流到慶生的胸前,月白的衣裳染紅了一大片。
  慶生的臉是青白色的,嘴唇發烏,鬈鬈的發腳貼在額上,兩道眉毛卻皺在一起。他的嘴巴閉得好緊,嘴唇上那轉淡青色的須毛毛還是那麼齊齊的倒向兩旁,顯得好嫩相。玉卿嫂一隻手緊緊的挽在慶生的頸子下,一邊臉歪著貼在慶生的胸口上,連她那只白耳墜子也沾上了慶生喉嚨管裡流出來的血痕。她臉上的血色全褪盡了,嘴唇微微的帶點淡紫色。她的眉毛是展平的,眼睛合得很攏,臉上非常平靜,好像舒舒服服在睡覺似的。慶生的眼睛卻微睜著,兩隻手握拳握得好緊,扭著頭,一點也不像斷了氣的樣子,他好像還是那麼年輕,那麼毛躁,好像一徑在跟什麼東西掙扎著似的。
  我倒在他們旁邊,摸著了他們混合著流下來的紅血,我也要睡下去了,覺得手上粘濕濕的,冷得很,恍恍惚惚,太陽好像又從門外溫吞吞的爬了進來似的。
  我在床上病了足足一個月,好久好久腦子才清醒過來,不曉得有多少個夜晚我總做著那個怪夢——夢見玉卿嫂又箍著慶生的頸脖在咬他的膀子了,鮮紅的血一滴一滴一滴流到慶生青白的肋上。
2017-08-19 09:18:29
圖博館
潘攻愚:戲曲界的新戲拿什麼能讓九零後走進劇院?

2017.10.20-21晚,浙崑攜看家戲《十五貫》,並彙集“世、盛、秀、萬、代”五代浙崑傳承人的強大演出陣容,作為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參演劇目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隆重上演,這也是浙江崑劇團首次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演出。
  提到《十五貫》這齣戲,其本身的沿革史和它的各折子內容本身一樣精彩。它在整個崑劇史上有“女蝸補天”的意義——這一點在1956年的《人民日報》著名社論“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已經有了很精煉的表達。
  60多年之後,此文凸顯問題意識仍極具有最前沿的時代感,即是戲曲界是否還需要推陳出新,抑或是向文中提到的某些領導所言,不如遵循曲藝達爾文法則,讓某些劇種自身自滅。那麼,假如當時崑劇沒有國家力量強推,會不會像現如今的山東呂劇一樣處在棺材板即將合上的邊緣?扛起崑曲復興大旗的是又為何是《十五貫》,這是個偶然嗎?
  以筆者愚見,不但崑劇涅槃重生是一種必然,而且《十五貫》可以充當崑劇救世主的角色,這一現像也絕非偶然。
  一個劇種的變遷發展,離不開該劇藝術表達手法的自我演進的努力,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十五貫》在50年代能火遍廟堂街巷,不能不說也一種歷史的選擇。首先,其演藝題材契合了當時的政治氣候下對民國時代粗濫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氾濫的批判,劇中人物無非是基層官員,平民百姓,和市井無賴;其次,它“極高明而道中庸”,避免了“曲高和寡”對崑曲的慣常揶揄;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十五貫》跌宕起伏的故事脈絡,有著足夠的戲劇衝突,起承傳合自然連貫,而且劇本歷經了大約一個世紀的打磨,連臺本戲基本分成了八折,每一折單獨拎出來都有特色行工挑班,能成為獨當一面的折子戲。
  而且《十五貫》的文本來源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較早的底本可以追溯到馮夢龍整理編纂的《三言兩拍》。在整個80年代各種振興民族傳統戲劇的風潮下,《十五貫》重新被發掘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總之,這齣戲能夠成為崑劇這一劇種的扛鼎大戲之一,絕不僅僅是外部行政因素的助推,而是符合了戲曲與時代相結合的曲藝發展規律這一內在理路。
2017-10-31 11:18:11
圖博館
除此之外,另一種不得不注意的現像是,為了響應曲藝界創新的號召,過去十幾年來每年都有大批量的新編歷史劇平地起高樓式的出現,屬於完全原創的新戲,給了更多曲藝界的從業人員一試身手的機會,也鍛煉了各個劇團梯隊的舞台技巧和出演經驗。
  但有一點很遺憾的是,不少新排演的新戲良莠不齊,藝術表現手法單一匱乏,觀眾反響平淡,而且“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僅離“長青戲”的要求差的遠,而且連混個臉兒熟的標準也沒有達到。
  個中原因何在?筆者以崑劇《十五貫》的經典傳承為參照,再加上極為貧瘠的戲曲知識,斗膽分析一下原因。
  戲曲內核扁平化
2010年4月,筆者在北京東城區的長安大戲院現場觀看了新編歷史劇《鄭和下西洋》。這是筆者有生以來目前唯一一次進帝都大戲園子看戲,而且買票的錢創下了以往的看戲記錄——460元,坐在了第五排靠左邊的位置上。
  對比京滬地區各大戲院各個戲種的票價看,這個價位應該算是比較高端的了。開演前10分鐘筆者掃了一眼現場,差不多坐了四分之三的觀眾,應該說賣相很不錯了。首先這得益於前期的宣傳很賣力,演出的海報還特意突出了“交響樂京劇”這個概念,噱頭很足;而且這是一出天津京劇團推出的重頭新戲,登台的是天津團裡的大角兒,也是長期活躍在京劇舞台的一線演員:幾乎年年在春晚登台獻唱的著名銅錘花臉孟廣祿,和早在90年代末就被戲迷們評選為“五小程旦”之一的劉桂娟,還有中生代老生的佼佼者張克。
  在戲幕拉開之前,筆者突然聞到陣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還在猜測這是不是新京劇在搞視覺衝擊的同時,也要強調嗅覺衝擊。開幕之後終於明白了,這是灑出來的特色“香味乾冰”的味道。
  陣陣煙霧,裊裊婷婷的群舞者,還有不同於鑼鼓傢伙的大小提琴,《鄭和下西洋》就這樣開場了。筆者承認,在大約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內確實享受了一番視覺盛宴。但卻不得不問一個孔乙己似的老頑固問題:這還是京劇嗎?
  對於京劇來講,除了最基本的舞台表現手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之外,曲調、詞牌與唱詞的嚴絲合縫,能不能做到高度統一(這還不算京劇演員對舞台空間的深刻理解),是評價一齣戲藝術價值的重要標準,正所謂“聲依永,律和聲”。廣義上來看,說《詩經》是中國最早的戲曲唱本也未嘗不可,因為有詞有調,是用來唱的,比如“鄭風”算是原生態的豫劇,而“秦風”則是中國最早的秦腔。
2017-10-31 11:18:54
圖博館
不同的方言有著不同的發聲方法,這也使得韻腳的把握要符合音律的高低婉轉,甚至包括曲頭的“過門兒”(所謂過門兒,筆者認為這相當於《詩經》賦、比、興中的“興”)也要拿捏好為整個曲譜奠定節拍和演唱情緒的微妙作用。比如一首歌按照粵語和普通話唱出來完全可能是不同的感覺,譜子不變,但唱詞可以改,所以很多填詞者不得不調整“詞韻”去適應既成的曲譜。
....
  回應
 其實文革時創作的現代京劇這個模式挺好的,如果能延續下去融合當代的社會人情肯定不比電影話劇差多少。奈何總是有部分人批評文革一刀切,說現代京戲壞了傳統不倫不類,這群不思進取自娛自樂抱著老祖宗的東西當誰也不能動的寶貝,遲早把京戲帶進自己的棺材裡
 等到市場化時機成熟,全部扔向市場,他們就知道老百姓愛看的戲該怎麼演了
 沒有國家體制力量支撐管理強政治動員能力比較難,純靠市場需要十倍的資源投入。
http://www.guancha.cn/pangongyu/2017_10_31_432894.shtml
2017-10-31 11:19:2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